水质监测与评价
如何进行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如何进行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水是我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一、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旨在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评估水体是否适合特定的用途,为制定污染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其主要目的包括:1.了解水环境的污染负荷和污染源;2.监测和控制水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3.评估水体是否达到特定的水质标准;4.提供科学数据支持,为水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二、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1.采样与分析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第一步是采集水样品,并对样品进行分析。
采样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点,确保样品能够反映整个水体的污染情况。
常见的水样品采集方法包括虹吸法、自动水样器和人工采样等。
而水样品的分析方法包括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和物理学分析等。
2.指标选择根据水体的用途和当地的环境法规,针对不同的水环境目标,选择适当的监测指标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指标包括水中溶解氧、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
选择合适的指标能够反映污染物的浓度和对水体的影响,为评估水质提供重要依据。
3.监测技术与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和仪器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创新。
例如,光谱分析技术、质谱技术和电化学分析技术等。
这些先进的仪器能够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精度,同时缩短监测的时间和成本。
三、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1.参考水质标准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是参考水质标准。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当地的法规,制定相应的水质标准是评价水体是否合格的依据。
水质标准通常包括水中污染物浓度限值,以及对于水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要求等。
2.综合评估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化学污染物、生物指标、水质标准等。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目标达成度评价、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
污水处理中的水质监测与评估

污水处理中的水质监测与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污水处理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水质监测与评估是确保处理效果和水环境健康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就污水处理中的水质监测与评估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
一、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水质变化进行定期观测和测试的过程。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了解处理厂内各处理单元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常用的水质监测指标有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等。
1.1 悬浮物监测悬浮物是指污水中悬浮在水体中的固体颗粒,包括悬浮颗粒物和浊度。
测量悬浮物的含量可以通过测定浊度来反映。
现代污水处理厂中通常使用濁度仪来测量水体的浑浊程度,从而判断悬浮物的含量。
悬浮物的监测能够直观地了解水的透明度和浑浊状况。
1.2 化学需氧量(COD)监测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单位体积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所需的化学物质量。
COD监测是评价污水处理厂进水和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COD监测方法包括高温氧化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COD的监测可以帮助判断废水处理效果和污染物的去除程度。
1.3 生化需氧量(BOD)监测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降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BOD的监测是评估污水中有机物降解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BOD监测方法有溶解氧法、亚氧条件法等。
通过定期监测BOD,可以判断废水处理厂的处理效能以及水环境的健康程度。
1.4 氨氮和总磷监测氨氮和总磷是污水中的重要营养盐,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起到重要作用。
氨氮和总磷的监测可以通过分光光度法、电极法等方法来测定。
监测氨氮和总磷的含量,有助于及时评估污水处理效果和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二、水质评估水质评估是根据监测数据对处理效果和水体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通过水质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水质监测与评价标准

水质监测与评价标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水质监测与评价成为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探讨水质监测的意义、常见的水质监测指标、水质评价标准以及水质改善措施,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水质监测的意义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保障水资源的质量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至关重要。
水质监测旨在及时了解水的各项指标,全面评估水的质量状况,为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水源地污染、日常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中出现的问题,保护水质,确保人民的饮水安全。
二、常见的水质监测指标水质监测需要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以下是常见的水质监测指标:1. 温度:水的温度对于水中的生态系统和水中生物的生存与繁殖都有重要影响。
2. pH值:pH值反映了水的酸碱程度,对于生物的生存和水体的化学反应有着重要影响。
3. 溶解氧:溶解氧是水中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对于水体中的有机质分解和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具有指示作用。
4. 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COD和BOD指示了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质的含量,这些有机物质是水体中的污染源。
5. 总悬浮物、总溶解固体和悬浮颗粒物:这些参数反映了水体中的固体颗粒物质的含量,对于水体浑浊度和污染物的承载和传输具有重要意义。
6. 营养盐含量: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盐对于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藻类过度生长会导致水质恶化。
7. 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水体的毒性和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
三、水质评价标准水质评价标准是对水质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判定的依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质评价标准:1. 饮用水质量标准:针对不同的水源和用途,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的饮用水质量标准,用于评估水源是否适合饮用。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保护地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制定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用于评估水体的质量状况。
环境水质监测与评价标准

环境水质监测与评价标准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对环境水质的监测与评价非常重要。
水是我们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对水质进行科学准确的监测和评价,有助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
本文将就环境水质监测与评价的一些标准进行论述。
二、环境水质监测标准1. 水质监测的基本原则水质监测是指对水体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监控和评估,以确定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程度。
水质监测应当坚持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确保监测结果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可信度,便于与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对比与分析。
2. 监测项目的选择水质监测应根据水环境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应涵盖水体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指标和污染物的监测。
其中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等指标;生物学指标包括藻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指标;污染物监测应包括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质等污染物。
3. 监测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监测样品的采集应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
采集时应选择合适的采样点,避免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
不同类型的水体应根据其特点选择相应的采样方法。
采样完成后,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样品进行保存、处理和分析。
4. 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为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仪器设备。
监测人员应接受专门的培训,掌握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能。
同时,应确保检测仪器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三、环境水质评价标准1. 水质类别和评价标准根据水质的不同用途,可以将水体分为饮用水、鱼类水域、游泳区域等不同类别。
针对不同类别的水体,应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通常包括对于各项监测指标的限值要求,如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等。
2. 水质污染指数计算方法水质污染指数是一种综合评价水质的方法,可以通过多种指标的综合计算得出。
常见的水质污染指数计算方法有德尔塔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情况,方便进行水质的对比和评价。
水质监测与评价

水质监测与评价引言: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水的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本文将从水质监测的目的、方法和标准等方面,探讨水质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性,并介绍相关的技术和指标,以期为水质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水质监测的目的水质监测的目的在于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效预防和控制水质问题的发生。
通过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水体中的污染物,评估水质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水源。
二、水质监测的方法1. 采样方法水质监测的首要任务是进行采样工作。
采样时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的样品,并确保采集的样品符合统计学要求。
采样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2. 分析方法水质监测的核心环节是对样品进行分析。
常用的水质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分析、化学分析和生物学分析等。
根据监测的目的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光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
3. 数据处理方法水质监测数据的处理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和误差,保证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三、水质监测的指标和标准1. 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是评价水体质量的重要依据,不同的水体有不同的监测指标。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水温、浊度、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总磷等。
2. 水质标准水质标准是衡量水质优劣的基准,根据不同用途和不同地区的需求,制定了不同的水质标准。
水质标准应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质类别标准两个方面,以保证水体的健康和安全。
四、水质监测的重要性1. 保护人类健康水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水中的污染物,避免人体接触污染水源而导致健康问题,如水源地水质监测可预防水源病和传染病的传播。
2. 保护生态环境水质的恶化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水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积累会导致生物死亡和生态系统紊乱。
水质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环境问题,采取措施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稳定。
水质监测评价标准

⽔质监测评价标准⼀、概述⽔质监测评价标准是保障⽔环境健康,维护⽣态平衡的重要⼯具。
通过对⽔体的物理、化学、⽣物等指标进⾏监测,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可以判断⽔体的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标准旨在规范⽔质监测与评价⼯作,提⾼⽔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资源的可持续利⽤提供有⼒保障。
⼆、⽔质监测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1.⽔质监测指标⽔质监测指标主要包括:pH值、溶解氧、浊度、总悬浮物、⾼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物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铜、锌、镉、铅、汞、砷等重⾦属元素以及多种有机污染物等。
这些指标涵盖了⽔体的物理、化学和⽣物特征,能全⾯反映⽔质状况。
2.⽔质评价标准⽔质评价标准是判断⽔体质量优劣的依据。
根据不同⽤途,⽔质评价标准可分为以下⼏类:(1)饮⽤⽔⽔质标准:规定了饮⽤⽔源地⽔质要求和供⽔⽔质要求。
对于饮⽤⽔源地,⽔质应符合《地表⽔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Ⅰ类或Ⅱ类标准;对于供⽔⽔质,应符合《⽣活饮⽤⽔卫⽣标准》的各项指标。
(2)⼯业⽤⽔⽔质标准:根据不同⼯业⽤途,对⽔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般来说,⼯业⽤⽔的⽔质应满⾜⽣产⼯艺要求,不得对⽣产设备造成腐蚀和结垢,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渔业⽤⽔⽔质标准:规定了渔业养殖⽤⽔的质量要求。
渔业⽤⽔的⽔质应符合《渔业⽔质标准》的要求,以保证⻥类的正常⽣⻓和繁殖,同时不对⼈体健康造成危害。
(4)景观娱乐⽤⽔⽔质标准:适⽤于公园、景区等地的景观娱乐⽤⽔。
此类⽔体的⽔质应保持清澈透明,⽆异臭异味,同时不得对游客造成健康危害。
三、⽔质监测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原则制定⽔质监测评价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实⽤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在制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体的⾃然条件、环境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因素,以确保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实施要求各部⻔应加强⽔质监测与评价⼯作的组织领导,建⽴健全⽔质监测⽹络和评价体系。
水质监测与评价规定

水质监测与评价规定一、引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保护水资源,维护水质的健康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人类的健康,制定并严格执行水质监测与评价规定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水质监测的目的、监测指标、监测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二、水质监测的目的水质监测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水体中有害污染物质的浓度,评价水资源的安全性,为水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监测数据的获取方式和用途,水质监测可以分为定点监测和流域监测两种类型。
定点监测是指在特定区域内设置监测站点,对特定水体进行定时定点的监测。
流域监测是对整个水域内的水体进行连续监测,以掌握水体的全面污染状况。
三、监测指标1. 有机物污染指标(1)化学需氧量(COD):COD是水中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需氧量。
通过监测COD可以评价水体中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2)生化需氧量(BOD):BOD指水中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释放的需氧量。
BOD是评价水体的生物群落状况的重要指标。
2. 无机物污染指标(1)总磷(TP)和总氮(TN):TP和TN是评价水体营养状况的两个重要指标。
过量的TP和TN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问题。
(2)重金属:如汞、铅、铬等。
监测重金属的含量可以评估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判断水质是否适合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需求。
3. 微生物污染指标(1)大肠菌群:监测水体中大肠菌群的含量可以评价水体是否受到粪便污染,判断水体是否存在致病微生物的潜在风险。
(2)肠道出血性埃希氏菌:监测肠道出血性埃希氏菌的含量可以评价水体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判断水质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四、监测方法1. 野外监测野外监测是在实际水体环境中进行的监测工作。
监测人员需要准备适当的监测设备,如采样瓶、温度计等,并遵循采样规程进行现场采样。
野外监测需要准确记录采样点位、日期、时间等信息,并妥善保存样品,确保后续实验室分析的准确性。
2. 实验室分析采样回实验室后,需要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样品处理和分析。
水质检测与评价标准

水质检测与评价标准引言:水质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资源之一,对于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水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质检测与评价标准。
本文将围绕水质检测与评价标准展开论述,包括水质标准的背景和意义、水质检测的方法和指标、以及水质评价标准的种类和应用等方面,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一、背景与意义水质监测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防止水质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工业和生活用水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产和生活,如果水源受到污染,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制定水质检测与评价标准对于保障公众饮水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质检测的方法与指标水质检测是指通过采样、分析和监测水样中的特定化学物质、微生物等指标,以评估水质是否符合标准。
水质检测的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学检测三个层面。
物理检测主要包括浑浊度、温度、PH值等指标;化学检测主要包括溶解氧、总磷、总氮等物质含量的检测;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等微生物的检测。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全面了解水质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措施和调整。
三、水质评价标准的种类与应用水质评价标准是水质检测成果的依据,经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
其中,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等。
国家标准是水质评价的基础,是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指标。
地方标准是针对各地特定情况而制定的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针对性。
行业标准则是根据特定行业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的水质评价标准,如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行业都有相关的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规范行业管理和保障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四、水质评价标准的更新和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变化,对水质检测与评价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及时更新和调整水质评价标准势在必行。
在更新和调整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新的规定和技术,对标准进行适当修改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前
例:用分析天平称样,一份0.2034克,一份0.0020克,称 量的绝对误差均为 +0.0002克,问两次称量的Er%?
解:第一份试样:
Er 0 0 .2 .0 0 0 3 0 4 2100% 0.1%
第二份试样:
E r 0 0 .0 .0 0 0 2 0 0 2100% 10%
2 精密度和偏差
(3) 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 故原因、危害及制订对策提供依据。
(4) 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 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 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 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水质监测与评价
3、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
SO2 4 m1000
SO2 4
BaSO4 Vs
1000 mg/L
水质监测与评价
1.2数据处理
一. 误差的概念 二.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误差的概念
1 准确度和误差
真值(xT): 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 实数值,即为该量的真值。
※ 理论真值:如某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计量学约 定真值: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的长度、质量、物质的 量单位等。
水质监测与评价
化 学 分 析
1. 水 分 析 方 法仪
器 分 析
重量分析
酸碱滴定
滴定分析
配位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
沉淀滴定
电化学分析 光化学分析 色谱分析 波谱分析
电导、电位、电解、库仑 极谱、伏安
光度、发射、吸收,荧光
气相、液相、离子、超临 界、薄层、毛细管电泳
红外、核磁、质谱
水质监测与评价
滴定分析法
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加以测定,只能是对那些优先监测 污染物加以监测。
优先监测污染物: 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 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 出现频率高 有可靠检测方法。
水质监测与评价
(一)地表水监测项目 基本项目:
水温、pH值、溶解氧、氟化物、氰化物、硫化 物、氨氮、总氮(湖、库)、总磷、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铜、锌、硒、砷、汞、镉、铅、 铬(六价)、粪大肠菌群。
水质监测与评价
补充:水质监测相关知识
1、 水质监测的对象 环境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 地下水 水污染源: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等
水质监测与评价
2、水质监测的目的:
(1) 对江、河、水库、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 染因子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 对生产、生活等废(污)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污) 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 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 供依据。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补充项目:硫酸盐、氯化 物、硝酸盐、铁、锰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三氯甲烷、四 氯化碳等
水质监测与评价
(二)生活饮用水监测项目 常规检验项目 肉眼可见物、色、嗅和味、浑浊度、pH、
总硬度、铝、铁、锰、铜、锌、挥发酚类、阴 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 固体、耗氧量、砷、镉、铬(六价)、氰化物、 氟化物、铅、汞、硒、硝酸盐、氯仿、四氯化 碳、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游 离余氯、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确定化学计量点
水质监测与评价
重量分析法
采用适当的方法,使被测组分与试样其他组分分 离后,转化为另一种称量形式,再通过称量其质量 ,可计算出被测组分的含量。
测SO42Vs(ml)
加过量BaCl2
BaSO4↓
过滤洗涤灼烧 冷却
BaSO4↓ m(g)
x
S
O
2 4
m
SO42- x(g)
BaSO 4
称量 BaSO4↓
● 1. 标准溶液(滴定剂): 0.1000 mol/L
● 2. 化学计量点(理论终点):① 反应完全
● 3. 指示剂 ● 4. 滴定终点与滴定误差
(>99.9%);
● 5. 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② 反应速度快;
● 6.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基准物③质 无副反应;
标准溶液的浓度通过基准物质来④确定有。适当的方法
※ 相对真值:认定精度高一个数量级的测定值作为低 一级的测量值的真值。例如科研中使用的标准样品及 管理样品中组分的含量等。
续前
平均值:n 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虽不是真值,但比单次 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值,它表示一组测定数据的集中趋势。
中位数(xM ) : 一组测量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一个数 据即为中位数xM,当测量值的个数位偶数时,中位数为中 间相临两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优点:能简单直观说明一组测 量数据的结果,且不受两端具有过大误差数据的影响;缺 点:不能充分利用数据,因而不如平均值准确。
续前
准确度:指测量值与真值之间接近的程度,其好坏用 误差来衡量。
✓ 误差: 测量值(x)与真值(xT)之间的差值(E) ✓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xT)之差。
E = x-xT
✓相对误差: Er = xTE×100%
在实际分析中,待测组分含量越高,相对误差要求 越小;待测组分含量越低,相对误差要求较大。
● 精密度: 用相同的方法对同一个试样平行测定多次,得到结果
的相互接近程度。以偏差来衡量其好坏。 ✓ 重复性:同一分析人员在同一条件下所得分析结果的 精密度。 ✓ 再现性:不同分析人员或不同实验室之间各自的条件 下所得分析结果得精密度。
水质监测与评价
(三)废(污)水 监测项目 第一类:
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 物,包括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 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 总β放射性。 第二类:
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pH、 色度、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 动植物油、挥发性酚、总氰化物、硫化物、氨氮、氟 化物、磷酸盐、甲醛、苯胺类、硝基苯类、阴离子表 面活性剂、总铜、总锌、总水质分析基础, 主要水环境监测项 目的分析测定,水 体监测方案的制定, 水样的采集与预处 理,水质评价与预 测,水质监测报告, 综合实践,实验实 训等内容。
水质监测与评价
1.水质分析基础
1.1 水质分析方法 1.1.1 化学分析法 1.1.2 仪器分析法
1.2 数据处理 1.2.1 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2.2 数据处理和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