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化现象论文: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
英语动词名词化现象及翻译-精品文档

英语动词名词化现象及翻译一、引言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
英语动词名词化这一现象并非现代英语特有的产物,它可以追溯到古英语时期。
通常情况下,动词在经过名词化之后,所表达的意义更客观,文字表述部分也变得更简洁。
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学者们对英语动词名词化这一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理论成果。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出发,阐述英语动词名词化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并通过实例探讨这一语言现象在翻译时可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二、动词名词化1985年,韩礼德(Halliday)在其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一概念。
隐喻化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具体的事物去认识另外相对抽象的事物。
而语法隐喻则可以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转化为实体(entity),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Lakoff & Jonson 1980)。
Halliday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语法隐喻的实质即为名词化。
因此,可以说,英语的名词化结构这一现象旨在运用隐喻手段,将一种语法类型或者语法功能转换成其他的一种,从而衍生出新的经验类别。
从这个层面看,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可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1.抽象名词。
在英语中,抽象名词通常被用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
如:arrival,patience,freedom,recovery,knowledge,disappointment等。
另外,抽象名词还具有极强的概括能力,能够使原动词或形容词传递的意义更加抽象虚幻。
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a)Lewis ran fast,performed consistently,was honest,and he desired success so much, so he defied not only the stopwatch but also the march of time.b)With speed, consistency, integrity, and above all desire, Lewis defied not only the stopwatch but also the march of time.凭着速度、稳定的发挥、诚实,尤其是对获胜的渴望,刘易斯的表现非秒表所能计量,甚至使时间也停滞不前。
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

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
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
英语名词化现象是指在英语中,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被转换成名词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英语中非常普遍,它不仅可以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而且可以使英语表达更加简洁、流畅。
因此,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对于提高英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正确理解英语名词化现象,就必须先了解其背后的语法规则。
一般来说,英语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可以被转换成名词,但是有一些例外,比如“good”、“bad”等词
性不能被转换成名词。
因此,要正确理解英语名词化现象,就必须先了解其背后的语法规则。
其次,要正确理解英语名词化现象,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表达方式。
比如,“run”可以被转换成“running”,“walk”可以被转换成“walking”,“think”可以被转
换成“thinking”,“read”可以被转换成“reading”等。
因此,要正确理解英语名词化现象,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表达方式。
最后,要正确理解英语名词化现象,就必须多加练习。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因此,要正确理解英语名词化现象,就必须多加练习。
总之,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对于提高英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要正确理解英语名词化现象,就必须先了解其背后的语法规则,掌握一些常用的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表达方式,并多加练习。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名词化现象,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及其语篇功能

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及其语篇功能在科技领域中,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科技英语中,名词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在语篇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及其语篇功能。
一、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1.名词化的定义名词化是指将其他词类的词或短语转化为名词的过程。
在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将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转化为名词,以满足特定语境的需要。
2.名词化的形式名词化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包括添加后缀、改变词类、使用专有名词等方式。
在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技巧性。
3.名词化的特点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具有一些特点,例如语言简洁、表达精准、适应复杂语境等。
通过名词化,科技英语得以简练、明快地表达专业概念和观念,适应了科技领域对语言的高度要求。
二、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的语篇功能1.增强语篇的逻辑连贯性名词化在科技英语的语篇中具有增强逻辑连贯性的功能。
通过将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化,科技英语得以建立起一套内在的逻辑关系,使语篇各部分之间紧密相连,表达更为精准和有条理。
2.提高语篇的信息密度名词化还可以提高科技英语语篇的信息密度。
在科技领域中,信息量庞大而复杂,名词化可以将繁杂的信息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语篇的信息量得以最大限度地压缩和传达。
3.促进语篇的专业化表达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还可以促进语篇的专业化表达。
名词化使得科技英语更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能够满足专业领域对语言的精准表达需求,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和专业知识的传播。
三、名词化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策略1.合理运用名词化后缀在科技英语中,合理运用名词化后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策略。
通过添加后缀形成名词化,可以帮助读者快速理解专业术语和概念,提高语篇的读者友好性。
2.灵活变换词类在名词化中,灵活变换词类是一种常见的应用策略。
通过将动词、形容词等转化为名词,可以满足科技英语对语言表达的多样化需求,使得语篇更加灵活多变。
从认知角度分析英语名词化现象

一
、
( )名 词化 词组 可 以是 多个命 题 的组 合体 一 很多 情况 下 一个 名词 化词 组 实 际上 是 多个 命题
的组 合 体 ( o bnt n o ak d po oio s , 者 cm ia o fp c e rp si ) 或 i t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 而能 动地认 识 世 界 的过 程 , 通 过 心 智 活 动 将 对 是
作者简介 : 谢金荣(92 。 , 16 一)男 重庆璧 山人 , 西南 政法大 学外语
学院讲师 , 语言学硕士。
l0 2
维普资讯
谢金荣: 从认知角度分析英语名词化现象
ts , 不是 实 体 ( nie) rga i )而 e eti 。porm指 代 的 实 际上 ts
社科综论 ・
从认 知角度分析 英语名词化现象
谢 金 荣
( 南政 法大 学外 语 学院 ,重庆 西
摘
403 ) 00 1
要: 名词化现 象在英语 中无处不在。名词化是语 法隐喻 的主要 来源。名 词化过程 主要 是把表 达“ 程” 过 的
动词或说 明某一事件 的小句加 以“ 物化” 从而浓缩成动词性 名词。在这 一过 程 中作 为动作过 程 的参与 者或发 出者 ,
词堆 砌在 一 起 的 短 语 ( ol —n u hae ) 长 而 nul o n p rss 既
“ 由于认 知活 动 本 身 难 以 观 察 到 , 以 , 言成 所 语
为观 察 与研 究 认 知 的 一 个 窗 口。 【 英 语 名 词 化 过 ”4 J
且 指 代关 系复 杂 J 。
关键词 : 名词化现 象; 语法 隐喻 ; 过程 ; 参与 者;多个命题组合体
科技英语名词化构成方式的研究论文

科技英语名词化构成方式的研究论文以下是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科技英语名词化构成方式的研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科技英语名词化构成方式的研究全文如下:一.引言科技英语指用于科学和技术交流方面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
作为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在词汇方面,科技英语大量使用专业词汇、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句子方面,多使用长句和被动语态,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文体方面,科技英语注重行文的连贯、清晰、流畅,避免行文晦涩、表露个人感情、过多运用修辞手法等。
名词化结构因其客观、正式、准确的特点在科技英语中被频繁应用。
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定义:“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240)。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学派更深入地研究了名词化现象。
Halliday在语法隐喻视角之下将名词化定义为:“用名词来体现本来用动词体现的过程或形容词体现的特征。
同时他还指出,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名词化现象是正式语体的最显着特征之一,名词化结构使用的频率越高,文体的正式程度就越高,这也成为许多科技类文章晦涩难懂难翻译的原因之一。
翻译的标准方面,Gentzler(1993)强调了翻译的三个标准:忠实(faithfulness)、流畅(fluency)和条理清晰。
清末翻译家严复曾提出着名的“信、达、雅原则,简单地讲就是要达到“忠实、“通顺、“典雅,也就是要“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思想、“译文要合乎全民规范化的语言、“译文要保持原文的风格。
奈达则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要求译文在词汇意义、文体特色等多层面上尽可能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文对科技英语名词化的构成进行分析,在严复奈达的翻译理论原则指导下,指出在翻译时可以将名词化结构用动词、形容词等词性或者从句替代,以提高对于科技英语名词化的理解和翻译质量。
浅析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

浅析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
刘信波
【期刊名称】《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9)003
【摘要】名词化是词汇语法层次上的隐喻.英语中名词化现象产生的动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西方民族的语言心理特点和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名词化现象是正式语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正式文体语篇的构建中具有多种功能,它能使语篇显得更加客观、简练,并且能增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总页数】3页(P153-155)
【作者】刘信波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美学角度看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 [J], 秦晓梅;
2.从美学角度看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 [J], 秦晓梅;
3.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基于2013年12月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试题的研究[J], 连毅卿;
4.浅析科技英语翻译的名词化现象 [J], 侯崇莹;吉哲民
5.英语动词的名词化现象探讨─—兼评《英语语法大全》中的有关论述 [J], 宗福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中的名词化

SAT写作:名词化的作用(一)摘要:名词化(nominalization),作为书面化表达里面最重要的语法现象,大量出现在各种正式的文体中,如科技论文。
其表达的客观性和理论化是其特有的优势。
关键词:名词化,无灵主语格,SAT一、前言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指词性作用的名词性转换,即把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名词,但表达同样的意思。
名词化即可以起到名词的作用,也可以表达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表达更客观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词化后可以在名词之前或之后进一步加入定语修饰成分,从而可以使表达的信息更饱满更丰富。
由于把动词和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后使表述更客观化的优势,名词化在是书面语表达的一大法宝之一,大量出现在研究性论文或其它正式的文体中。
因此大多数TOEFL、SAT、GRE课程或者辅助书籍都会非常强调名词化的写作转化方式,并且由于名词化又可以与别一种重要的书面语表达方式无灵主语格相联系,共同把一些主观结论性的东西表达得更客观,并且也更好的体现笔者的写作技巧。
二、名词化的形式及作用1. 动词名词化英语(论坛)中小到词和词组大到句子和段落都可以进行名词化处理。
简单的如:He failed. 可以转换成his failure;My brother teaches algebra.可以转换成. My brother is an algebra teacher. 都可以称这名词化。
但是名词化在这种小的程度上实际上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而只有将其放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方可看出,其转换的好处。
比如说前面的his failure。
如果原本后面还有句子:He failed, and this made him lose his fortune and fame. This became the turning point of his life. 如果前面进行转换,我们不仅可以在failure前面加上形容词,如severe,还可以将并列句的后半句与前面进行整合。
浅论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及翻译 文档

浅论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及翻译1 引言科技文体的特点是用词准确、语言简练、表达客观、条理清晰、内容确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行文习惯、修辞方式、词语搭配、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就要注意两种语言的特点,对待不同的语言文字根据语境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在众多翻译方法中,名词化(Nominalization)就是翻译工作者应当注意的重要方法之一。
名词化现象是正式语体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名词化结构使用的频率越高,文体的正式程度就越高(肖建安,王志军,2001),这也成为许多科技类文章晦涩难懂难翻译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做好名词化的翻译可以体现科技文体严谨、准确的特点,好的名词化的翻译也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2 名词化的定义与分类根据《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哈特曼等,1980)上的定义,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指:(1)用添加适当的派生词的办法把其他某词类的词构成名词的过程和结果,如happiness, permission; (2)用名词短语代替动词结构或从句的过程。
Halliday把名词化结构称为一种语法隐喻(grammatical,而把相对应的非隐喻性的表达形式,即相对的动词metaphor).或形容词表达形式,称为“一致式”(congruent form)。
隐喻是指其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相互作用,把喻体的联想含义(associated implications)投射到本体上,产生出隐喻意义。
语法隐喻就指由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即一致式)所表达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法形式(即隐喻式)来表达。
名词化,作为一种语法隐喻,就是把过程和属性隐喻为事物,通过名词或名词词组的方式表现出来。
名词化在科技文体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科技文体的翻译中就应当根据两种语言(源语言和目标语)的特点做出适当的处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特点,在保证科技文本身的特点的同时,更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化现象论文: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摘要】名词化是从其它词类或底层小句派生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过程。
本文在前人对其形式、种类及功能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运用范畴观、认知域、诠释学、凸显观四个相关理论对名词化现象进行了解释,阐释了英文中大量存在名词化的原因,同时也给读者理解复杂的名词化结构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名词化现象范畴观认知域诠释学凸显观1 引言对名词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名词化概念,但他们将词类分为了两大部分: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并对它们之间的转换进行了讨论(刘国辉,2000:5)。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叶斯柏森(jespersen,1937)在《分析句法》中将名词化称为“主谓实体词”,并把主谓实体词分为“动词性”,如“arrival”,和“谓词性”,如“cleverness”,这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动词的名词化和形容词的名词化。
系统功能语法学家韩里德(halliday,1994)认为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工具,“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体现的‘过程’或‘特征’”。
国内对名词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形式(徐玉臣,2009)、种类(刘露营,2009)和功能(张书慧,2009)的描述。
自20世纪9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成型并引起国内语言学界广泛关注后,从认知角度对名词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如:张权从认知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了英语动词在名词化过程中其动作的时体意义和主客体意义的转化,以及动名词与动词派生名词这两种形式之间的认知差别(张权,2001)。
谢金荣运用认知的相关概念(如:认知是信息加工;认知是思维;认知是知觉、记忆、判断、推理等一组相关活动)将名词化看成是多个命题的组合或范畴的集合,从而对之进行认知解释。
她还从认知的角度对名词化词组的构成方式进行了解释,认为名词化词组是按经验结构排序(谢金荣,2006)。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思想是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认知。
那么名词化这种表述结构与它所反映的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认知呢?本文将从范畴观、认知域、诠释学、凸显观四个角度解释名词化现象以及为什么英语中会存在如此多的名词化现象。
2 名词化的定义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240)的界定,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
trauth &kazzazi(2000:327-328)也认为名词化是指名词从其他词类的派生。
也就是说名词化本身是一个过程。
那么英语中为什么会存在这一过程呢?张彬在《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汉英翻译》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在观察分析事物时以人为中心而西方人把客观世界作为自身观察研究的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西方人在使用英语语言时较强调客观作用,往往突出主语,强调主语“物”的重要性。
基于此,英语常用非人称作主语,相反汉语的句子表达常以人称作主语,着重说明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
3 不同认知观对名词化的解释3.1 范畴观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是“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这一理论与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范畴观有本质的不同。
客观主义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的共有特性来界定,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共有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像属于该范畴、又好像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
但是自六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此种观点提供了大量反证,在此基础上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而构成,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有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
taylor(2001)认为认知范畴和语言范畴的结构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性正如bird 这样的认知范畴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一样, 语言中的名词和动词范畴也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
也正如bird 的边缘成员可能会与其他相邻范畴的边缘成员有相交之处一样, 名词的边缘成员可能会被当作动词或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边缘成员也可能当作名词。
也就是说, 原型效应不仅体现在诸如bird 这样的自然范畴中,也渗透到了语言结构的每一个层面中。
袁毓林(1995)从范畴化的类典型理论出发分析了词类, 他认为“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 词类知识主要来源于人们对词和词之间在功能和意义上的家族相似性的概括”。
由于表示事件时事物和过程的共现关系,不同词类范畴之间是模糊的,名词和动词有时也难以分清。
例如:1.使用过热蒸汽,我们可以提高它的性能。
(1a) we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when we use superheated steam.(1b) 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can be effected by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比较1a和1b,我们可以看出1b中improvement既具有动词意义——性能的提高,又具有名词特征被不定冠词修饰,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过派生产生的名词化结构。
3.2 认知域兰盖克(langacker,1987,147-182)在他的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一书中提出认知域的概念,域是指一个寓意单位的特性描述的语境。
最基本的域是空间、视觉、温度、味觉、力、痛苦和颜色域。
认知语言学家将名词看作三维空间离散个体,重点突显个体、事件、抽象关系, 强调整体扫描,将动词看作一维时间空间过程,突显一维时间过程关系, 是一种过程扫描。
前者是有界的概念域或概念完型, 如“the train’s arrival”(火车的达到);后者则是无界的过程, 如“the train is arriving.”(火车要到了)。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动词的名词化问题实际上是把一个动作行为概念的“时间过程”消除掉,并投射到三维空间中去,变成一个非时间性的离散个体(石毓智,2004)。
对名词化进行研究的文章中也有与这一概念相吻合的,如:王媛(2009)在《动向范畴的认知框架体系》中指出人对实体具有空间认知的经验,而动作又需要依托一定的实体在空间中展开。
也就是说我们对名词的理解要比对动词的理解更直接,对动词的理解是在名词的基础上进行的。
沈家煊(2005)指出事物可以在概念上独立,而动作总是包含相关的事物。
3.3 诠释学把动态的认知过程引入语法分析,是认知语言学的又一个鲜明特点。
同样一个对象,由于认知视点的不同,会影响人们选择不同的句式去表达。
认知语言学把这种认知视点变换与语言结构的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叫做“诠释(construal)”(王寅,2006)。
由于西方以物为中心的哲学思维,使他们在语言中多以名词为主。
再者,英语与汉语比较而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张彬,2006)。
例如:2.我们反对长期素食,是因为长期素食会使人体难以获得充足的蛋白质, 而食物中的蛋白质是健体要素。
(2a) the main objection to vegetarianism on a long- term basis is the difficulty of getting enough protein - the body- building element in food.(2b)we object long- term vegetarianism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get enough protein which is the body- building element in food.2a是从2010年职称英语考试卫生类《阅读理解》中节选的,是一篇正式的卫生类科技文体章,在科技类文章中,讲述的都是客观事实,而并非主观个人行为,所以一般都以物作为论述对象,这样可以不用人做主语避免主观色彩。
3.4 凸显观凸显观是认知语言学的另一个研究取向。
该派观点认为,句子主语的选择取决于句子所描述的情景中各要素的凸显度。
这种认识主要是基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发现,即人们依据各部分凸显程度的不同来组织大脑所接受的听觉或视觉信息。
该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对主角(figure)和背景(ground)的区分(池昌海,2004)。
当人们观察周围的一个物体,譬如桌上的一个水杯时,通常会将水杯视为一个凸显角色,并将它与背景(桌子)分开。
凸显观认为,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语言结构。
例如传统的主—谓—宾结构实际上就体现了主角与背景的区分。
具体地说,一个简单句的主语相当于主角,宾语相当于背景,谓语动词则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认知观与西方人以物为中心的哲学思维相结合,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英文正式文体中尤其在科技文中存在大量名词化结构。
例如:3.通过比较射流抛光和磁射流抛光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磁流变效应对射流稳定性的影响,从射流的流场、速度、紊动强度等方面分析射流在磁场中稳定的原因。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fluid jet polishingand magnetorheological jet polishing , how the magnetorheological effect acts the stability of jet is analyzed , and the reason of stability in magnetic field from the aspects of flow field ,velocity and turbulent intensity is explained.这是截取于期刊光学技术一篇科技文中的一句话,译文采用名词化结构“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凸出名词comparison, fluid jet polishing和magnetorheological jet polishing,通过这三个名词读者可以很容易将这三者相联系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4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完善及在国内语言学界的广泛应用,用认知相关理论解释英文中大量存在的名词化现象已成为对其研究的主流,本文从范畴观、认知域、诠释学、凸显观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释。
在范畴观下,英语中之所以会有派生名词、动名词以及其它类型的名词化结构,是因为这些结构同时属于名词和其它某一词类的非典型成员。
在认知域视角下,英文成人语篇中之所以有大量名词化结构是因为我们对三维有界空间事物的理解比一维无限时间过程的理解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