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毒物的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预防职业中毒的通风排毒措施

预防职业中毒的通风排毒措施

预防职业中毒的通风和排毒措施
工业毒物进入人体有三种途径,即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其中
主要是呼吸道。

从大量事故案例来看,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排毒,是
防范事故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通风按其动力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按其范围又可分为局部
通风和完全通风。

通风排毒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抗病毒措施。

1.局部通风
局部通风是指有毒物质比较集中,或操作员经常移动的局部区域
的通风。

局部通风有局部排风、局部送风和局部送、排风三种类型。

2.完全通风
完全通风是用大量新鲜空气将作业场所的有毒气体冲淡至符合卫
生要求的通风方式。

完全通风多用于毒源不固定,毒物扩散面积较大,或虽实行了局部通风,但仍有毒物散逸点的车间或场所。

完全通风只
适用于低毒有害气体、有害气体散发量不大或作业人员离毒源比较远
的情形。

完全通风不适用于产生粉尘、烟尘、烟雾的场所。

3.混合通风
混合通风是既有局部通风又有完全通风的通风方式。

如局部排风,室内空气是靠门窗大量补人的,在冬季大量补人冷空气,会使房间过冷,往往要采用一套空气预热的全面送风系统。

防治生产性毒物的综合措施

防治生产性毒物的综合措施

不合格,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
03
防治生产性毒物的措施
防治生产性毒物的措施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法律法规与监管措施
法律法规制定与执行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
针对生产性毒物的排放、处理和监管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排 放标准、处理要求和监管措施。
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
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 业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形 成有效的威慑力。
大气污染
废气排放可能导致大气污染,影 响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和生态 环境造成威胁。
对工业生产的危害
设备腐蚀
01
一些生产性毒物可能对设备造成腐蚀,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
使用寿命。
生产事故
02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可能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如火灾、爆炸等
,对工业生产和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产品不合格
03
生产过程中如果存在有毒物质的控制不当,可能导致产品质量
目的与意义
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 护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保护工人健康,减少职业 病的发生
01
03 02
02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
对人体的危害
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大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能导致急性中毒,出现头 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
甚至死亡。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生产性毒物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症状可 能包括头痛、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长期接触还可能
防治生产性毒物的综合措施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引言 •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 • 防治生产性毒物的措施 • 法律法规与监管措施 • 结论与展望

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

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

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化学工业中存在着许多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及环境都具有严重危害。

在进行化学工业生产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降低人员受到毒物的接触,同时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进行急救。

本文将介绍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方法。

一、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分类化学工业中常见的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有机溶剂:如苯、甲醛、甲苯等。

这些物质在挥发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有损害。

2. 重金属:如铅、汞、镉等。

这些物质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生殖系统有毒性。

3. 有机磷农药和杀虫剂:如敌敌畏、氯丹等。

这些物质对神经系统有剧毒,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4. 硫化氢和氰化物:这些物质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剧毒。

5. 强酸和强碱:如硫酸、盐酸、氢氟酸等。

这些物质对皮肤和眼睛有腐蚀性。

6. 致癌物质:如苯并芘、石棉等。

这些物质可导致癌症和其他严重疾病。

二、防护措施1. 个体防护装备:工人在接触有毒物质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手套、防护服和防护面具等。

这些装备能够有效地防止有毒物质通过皮肤、口鼻和眼睛进入人体。

2. 通风系统:化学工业场所应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能够及时排除有毒气体和有害颗粒物,保持空气清新。

并要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3. 应急设备:化学工业场所应配备适量的应急设备,包括洗眼器、淋浴器和呼吸器等。

这些设备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及时提供紧急救援。

4. 定期培训:化学工业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防护培训,使他们了解有毒物质的属性和危害,并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应急设备。

此外,企业还应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为员工提供遇到事故时的应对方法。

三、急救方法在化学工业中,如果发生对人体有害的事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保护人员生命安全。

1. 呼吸机构受损急救方法:- 强制呼吸:使用人工呼吸器或面罩进行强制呼吸,保证氧气的供应。

- 气管切开:在严重窒息的情况下,可进行气管切开术,以确保气道通畅。

工业生产中的有害物质手册

工业生产中的有害物质手册

工业生产中的有害物质手册摘要:一、工业有害物质的定义和种类二、工业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三、工业有害物质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四、工业有害物质的防治措施正文:一、工业有害物质的定义和种类工业有害物质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危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化学性质和危害特点,工业有害物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金属毒物:如有甲基汞、镉、铅、砷等。

2.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酸盐、亚硝胺等。

3.多环芳族化合物:如苯、芘、蒽等。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

5.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6.蒸汽:如氨气、硫化氢等。

7.余热、余湿:如高温废水、废气等。

二、工业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工业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程度因有害物质的种类、浓度、暴露时间、接触途径等因素而异。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环境的危害:工业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水体、土壤中,会导致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2.对人体的危害:人体接触工业有害物质,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例如,铅中毒会导致贫血、肝损伤等;镉中毒会引起肾脏病变、骨折等。

三、工业有害物质的来源和传播途径1.来源:工业有害物质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包括冶金、化工、石油、建材、纺织等行业。

2.传播途径:工业有害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

例如,废气、废水排放;原料、产品运输;设备、工具污染;环境污染等。

四、工业有害物质的防治措施针对工业有害物质的危害,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工业有害物质的产生、排放、监测、治理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2.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有害物质的产生。

3.采用末端治理技术,如废气净化、废水处理等,降低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浓度。

4.强化企业自律,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化学物质被制造出来并应用到生产中,因为这些物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这些化学物质中有些是有害的,称为生产性毒物。

它们不仅对人体危害很大,还会污染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控制生产性毒物的污染和危害,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工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生产性毒物控制的措施:1.选择更安全的替代品。

许多生产性毒物可以通过使用更安全的替代品来消除。

这意味着将危险的化学品替换为更安全、更环保的化学品或其他物质。

在选择替代品时,最好选择那些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更小影响的物质。

2.提高生产技术的安全性。

优化生产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也可以使大量的化学品不被释放到环境中。

例如,更加封闭的、更加高效的生产设施可以帮助你控制空气和水中化学物质的释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3.进行更好的物质管理。

许多公司没有很好地管理化学品库存和处理有害物质的规定。

这意味着一旦发生泄漏,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必须采取更好的管理措施来避免问题的发生。

物质管理应该包括更好的标记标签和记录系统、培训计划和特殊安全操作的识别。

4.考虑更好的办法来处理废物。

许多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废水。

由于这些废弃物通常包含有毒的物质,处理起来极为困难。

因此,有必要掌握更好的处理技术,以减少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损害。

5.实施更严格的控制措施。

如果最初未能掌握合适的替代品和管理技术,那么必须实施更严格的控制措施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这包括建立更加安全的设备和处理方法、提高环境和健康监测、实施严格的个人保护和防护措施等。

总结起来,正确地控制生产性毒物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保护工人和环境,防止有毒化学品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健康问题。

选择合适的替代品、优化生产工艺、实施更严格的控制和提高个人保护,这些措施是控制生产性毒物的关键。

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措施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执行所有措施的同时,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目的。

工业毒物、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措施

工业毒物、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措施

工业毒物、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措施(1)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1)密闭、通风排毒系统;2)局部排气罩;3)排出气体的净化;4)个体防护。

(2)物理因素治理措施:
1)噪声、振动的控制措施:
一是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
二是消除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
三是加强个人防护。

2)电离辐射的防护:
一是外防护三原则: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二是内照射防护:围封隔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

3)非电离辐射的控制与防护。

4)防暑降温措施:隔热、通风、个体防护。

(3)工厂防尘措施:湿式作业防尘;密闭、通风除尘。

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范文

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范文

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范文化学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伴随着化学工业毒物的存在。

化学工业毒物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及时进行急救处理。

本文将探讨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方法,以提高人们对化学工业毒物的认识,从而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员工的健康。

1. 防护措施化学工业毒物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为了有效防止化学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以下几项措施是必不可少的:a. 工作环境监测:进行全面的工作环境监测,识别和评估潜在的毒物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毒物浓度,如通风设备的安装和使用,防止毒物浓度超过允许的安全标准。

b. 个人防护装备:根据不同的化学品的特性和风险等级,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给员工,如呼吸器、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确保员工在接触毒物时得到有效的防护。

c. 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和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正确使用和处理化学品、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实施,以及员工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对化学工业毒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d. 事故排除与泄漏处理:定期进行事故排查和演练,确保员工能够迅速、正确地应对事故,并进行泄漏处理,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2. 急救处理当化学工业毒物事故发生时,及时正确的急救处理是保障受伤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

以下是几项常见的急救处理方法:a. 呼吸系统受损:如果受伤人员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

清除呼吸道上的任何阻碍物,并进行心肺复苏(CPR)的急救措施,保持受伤人员呼吸通畅。

b. 皮肤接触伤害:如果受伤人员的皮肤接触到化学工业毒物,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受伤部位,将毒物冲洗干净。

尽量避免用肥皂、洗涤剂等偏碱性物质,以免加剧伤害。

同时,将受伤人员脱离受污染的区域,换上干净的衣物。

c. 眼部损伤:如果受伤人员的眼睛接触到化学工业毒物,应立即使用流动清水冲洗眼部至少15分钟,同时尽快寻求医疗救助。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三篇)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三篇)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2000字生产性毒物危害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的情况。

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化学物质、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

正确的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对于保护工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要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首先需要了解有害物质的特性和危害程度。

对于不同的有害物质,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方法和措施:1. 替代有害物质:有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替代来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选择更安全的替代品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措施。

2. 封装和隔离:将有害物质封装或隔离起来,以防止其泄漏或扩散。

例如,在化学实验室中,有害化学品应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并放置在专门设计的贮存室中。

3. 通风:通过有效的通风系统控制有害物质的扩散。

通风系统应能够将有害物质排除到室外,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4. 工程控制:采用工程控制方法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

例如,在化工厂中,可以采取合适的管道和设备设计,防止有害物质泄漏。

5. 个人防护装备:在无法避免或控制有害物质的情况下,应向工人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和防护服等。

工人在接触有害物质时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这些装备。

6. 培训和教育:对工人进行有害物质的正确使用和处理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工人需要了解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并学会正确使用和处理这些物质,以保护自己的健康。

另外,在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法规和标准: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是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基本要求。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来保护工人和环境的安全。

2. 监测和评估:监测和评估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暴露水平对于控制危害非常重要。

通过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应急准备:应建立应急预案,以应对有害物质泄漏和事故。

应急预案应包括适当的应急措施和培训。

4. 管理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工业毒物的危害和防护措施科目: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
学院:轻工化工学院
班级:13级化工(3)班
学号:3113001918
姓名:陈超
老师:叶飞
日期:2015/12/8
摘要:当某些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仅小的剂量就会与器官或组织发生一定的作用变化,打乱或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使一些器官和组织发生暂时性或者持久性病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样的物质被称为毒物。

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者产生的毒物被称为工业毒物。

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被称为职业中毒。

工业毒物的危害性很大,影响到了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所以对它的防范措施甚为重要。

关键词:工业毒物、职业中毒、危害性、防范措施
一、引言:
工业毒物一般以工业产品或者废弃物等形式存在于工业生产中,少量毒物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体的组织或器官,破坏人体器官或组织,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一般情况下工业毒物常以物理形态存在。

随着不同的生产过程,在工业生产环境的空气中,工业毒物则以气体、雾和粉尘等多种形态存在,并可能污染工厂周围环境,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现在化工厂的毒物对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危害也越来越大,那么要怎样才能让我们生活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呢?这就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二、工业毒物的分类
工业毒物可按多种方法予以分类:1、按化学结构分类,如金属、醇、酮等;2、按用途分类,如农药、有机溶剂等;3、按毒害作用分类,也可按其作用的性质和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加以区分,作用的性质可分为:刺激性、窒息性、麻醉性、致癌性、致畸胎性、致敏性等等。

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可分为:肾脏毒性、血液毒性、肝脏毒性、全身毒性等。

有的工业毒物主要有一种作用,有的则有很多种作用。

采用常用的毒物分类方法,即主要按毒害作用的性质和化学结构的方法分为:1、刺激性气体;2、窒息性气体;3、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 4、有机化合物;5、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三、工业毒物的毒性评价
"毒性"是毒物的剂量与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使毒物经口或皮肤及呼吸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再根据实验动物的死亡数与剂量或浓度对应值来作为评价指标。

常用的几种评价指标如下:
(1)、LD100或LC100:表示绝对致死浓度或剂量,即能引起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最低浓度。

(2)、LD50或LC50:表示半数死亡剂量或浓度,即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MLD或MLC:表示最小的致死剂量或浓度,即引起实验动物中少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LD0或LC0:表示最大的耐受剂量或浓度,即全部染毒,但是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各种评价指标中,常用半数致死量来衡量各种毒物的急性毒性的大小。

所以毒物的急性毒性分6级:无毒、微毒、低毒、中等毒、高毒和剧毒。

四、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毒物侵入人体有三个途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

生产过程中,毒物主要的途径是呼吸道,其次是皮肤,而消化道侵入的较少。

当意外事故发生时,毒物有可能直接进入口腔。

1、经呼吸道侵入
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主要的途径。

只要是以气体、烟、粉尘等形式存在的毒物,都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毒物一旦进入肺脏,会快速度的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全身。

呼吸道吸收量的大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环境温度、呼吸深度等。

2、经皮肤侵入
毒物通过完整的皮肤经毛囊空间到达皮肤腺及腺体细胞而被吸收,一小部分则通过汗腺进入人体。

这条途径也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散布全身,危险性也较大。

3、经消化道侵入
工业生产环境中,单纯由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较少见。

脂溶性化合物和某些盐类,特别是氰化物,可以经口腔粘膜直接吸收。

在胃液中溶解度高的毒物可以在胃内吸收。

口服毒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在小肠。

经胃肠吸收后的毒物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

一旦侵入人体,它危害性较大。

五、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毒物进入人体后,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身体的各组织或器官。

中毒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中毒两种情况。

急性中毒表现为突发性。

慢性中毒表现为潜伏性。

由于毒物不同,作用于人体的不同系统,对各系统的危害也不同。

(1)、对呼吸系统的危害:①窒息状态、②呼吸道炎症、③肺水肿。

(2)、对神经系统的危害:①急性中毒性脑病、②中毒性周围神经炎、③神经衰弱症候群。

(3)、对血液系统的危害:①白细胞数变化、②血红蛋白变性、③溶血性贫血。

(4)、对泌尿系统的危害:有很多毒物可引起肾脏损害,尤其是升汞、四氯化碳、乙二醇等。

(5)、对循环系统的危害:磷、四氯化碳、有机汞等中毒可引起急性心肌损害。

(6)、对消化系统的危害:①急性肠胃炎、②中毒性肝炎。

六、工业毒物的防治措施
生产过程中的密闭化、自动化是处理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以无毒、低毒的物料来代替有毒、高毒的物料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但是有的毒物是不可以替代的。

因此,生产过程中控制毒物的卫生工程技术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通风排毒系统:通风是为了不让毒物的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重要措施。

分为局部和全面通风。

局部通风效率高,全面通风是比较广泛,动力消耗大。

(二)、隔离和自动化控制:隔离操作是由于无法将毒物浓度降低到国家标准时采取的措施。

自动化控制是用仪表或微机控制,使工作人员远离设备。

(三)、净化回收排出的气体:即对毒物进行净化处理、回收利用。

按照输送介质的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气体净化的方法也不一样。


体净化的基本方法有:洗涤吸收法、催化氧化法等。

(四)、个体防护措施:为了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个人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公司或企业都要有规章制度,而且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执行。

这样不仅是为了保护操作者自身安全,而且也是为了其他人。

结语:随着化工业的发展,工业中毒受到了许多投身于化学的科学家与企业、员工的高度重视。

他们的生命对于这个行业、他们自己以及家人,乃至社会都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如何才能两全呢?首先,我们自己要有防范意识,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措施的同时,公司企业也要做好发生安全性问题的准备。

其次,在中毒发生之前医学治疗方面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应对意外事故的发生。

最后,公司或企业应建立安全体系,购买安全性能高的设备。

在此我诚心希望以后工业中毒的事故越来越少甚至不再发生,不要再让投身于化工业的人们担惊受怕了。

参考文献:
[1] 黄岳元,保宇.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杨乐华.特殊工作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7,20(5):342-343.
[3] 殳家豪.工业毒物之危害及其防治法 .1951.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
[4] 侯祺棕.工业毒物的安全性评价.1990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5] 王胜.工业毒物及其防治.2010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6] 冯宇.工业有毒物质防治的技术措施.1999.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7] 黄煌辉.漂染行业工业毒物危害及防治对策.1996.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