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该虫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后迅速扩散蔓延,严重暴发成灾。

一、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1、成虫雄成虫:体长9-12mm,触角双栉齿状,多数前翅有黑褐色斑点。

雌成虫:体长9-12mm,触角锯齿状,前翅多数纯白色。

2、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

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4、蛹体长8-15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处。

臀棘8-17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二、美国白蛾生活史规律美国白蛾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砖石瓦砾、枯枝落叶、房檐、窗台下、墙体砖缝、土壤裂缝、柴(草)堆、树洞等处越冬。

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5月初达到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出现,5月中旬第一代为网幕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6月下旬为下树化蛹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成虫羽化2天后即可产卵,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零星出现,7月上中旬为第二代网幕高峰期,7月下旬第二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开始羽化,8月下旬羽化达到高峰,8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出现,9月上、中旬为第三代网幕高峰期,9月底越冬代老熟幼虫开始陆续下地寻找隐蔽场所化蛹越冬,最晚11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越冬,部分发育晚的幼虫不能完成发育。

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二代和第三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

三、各虫态特性1、成虫羽化多在15-19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

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

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第一:要加强监控,及时掌握虫情。

对一旦传入的美国白蛾,应按检疫条例及时予以清除。

要掌握新疫区虫害发生的面积、种群密度、分布状况及害虫喜食树种等,并准确掌握美国白蛾发生的始、盛、末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第二:人工剪除网幕消灭幼虫。

由于气候、天敌等的作用,越冬蛹一般死亡率很高,因而第1代虫源基数小,又发生在雨季之前,此时是处理网幕中幼虫的最佳时机。

要在幼虫3至4龄之前剪除网幕,因为此时幼虫群集网内尚未分散。

把剪下的幼虫集中烧毁。

第三:在末龄幼虫化蛹时。

可在树主干距地面1米处扎草捆,诱集幼虫在草捆内化蛹,再把草捆取下集中烧毁。

第四:药剂防治。

5月下旬是第1代幼虫孵化期,初孵幼虫集中在网幕内,所以这一时期用药效果最好。

农药一般选择触杀和胃毒剂,幼虫对一般的杀虫剂都较敏感。

对1至3龄幼虫用灭幼脲3号1000至1500倍液喷洒,10天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而且灭幼脲喷药3小时后遇雨仍不减药效。

用80%敌敌畏乳剂800至1000倍、农地乐2000倍液喷洒,效果都很好。

对3至4龄幼虫用敌敌畏加灭有脲3号效果更好。

喷药时注意必须把网打破,四周喷药,喷药要均匀,重点是树木向阳和树枝顶端部位,这些常是美国白蛾聚集的地方。

如果第1代幼虫未防治好,第2代幼虫就可能大面积发生,所以应更加重视。

第2代幼虫大致在7月下旬开始孵化,必须抓准时机全面防治。

第3代幼虫发生在9月初,这时药量可适当加大,而且考虑换药,以防美国白蛾产生抗药性。

第3代幼虫发生期天气虽已转冷,也应重视,一旦放松,很容易成灾,并且可转移到农田、路边,给明年的防治带来困难。

第五:冬季防治。

美国白蛾在建筑物缝隙、屋檐下面、树干皮下及树洞内、砖块杂物下面等处越冬,冬季可在这些地方人工挖蛹、摘蛹。

第六:生物防治。

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主要天敌,它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蛹中,使其不能羽化。

每年应定期在美国白蛾危害区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

保持天敌数量是防治美国白蛾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近几年来,美国白蛾的有发展蔓延趋势。

该虫是世界性检疫对象,具有食性杂、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和危害严重等特点,一旦侵入,极易暴发成灾,对林业、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也会构成重大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轻美国白蛾危害,应及时应用人工、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达到如其效果。

下面为大家介绍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一、人工物理防治措施1.捕捉成虫。

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成虫羽化高蜂期,组织人员在每日的清晨或黄昏捕捉成虫,然后销毁。

2.人工剪除网幕。

美国白蛾幼虫有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即1至4龄幼虫在树上危害时将局部枝条及叶片吐丝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

此时通过观察并用高枝剪及时剪除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及危害的枝条,可消灭虫源达到防治的效果。

剪下的枝及网幕要装于塑料纺织袋中,集中烧毁。

3.围草诱蛹。

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

具体操作方法:发现有美国白蛾危害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用谷草、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然后于蛹前解下草把烧毁。

4.灯光诱杀。

利用诱光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光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5.摘卵块。

美国白蛾蛾卵多分布在树冠中下部外围叶片背面。

5月中旬至5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美国白蛾产卵盛期,组织人员采摘卵块并集中销毁。

6.挖蛹。

11月以后在树皮下、根部土壤、草堆内层、建筑物缝隙等隐蔽场所挖蛹销毁。

二、生物防治方法1.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预蛹初期,按照1头白蛾蛹放5头蜂的比例,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不但可以增加自然界中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种群数量,同时可以保护其它天敌,可以达到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发生的效果。

美国白蛾综合防治对策

美国白蛾综合防治对策

美国⽩蛾综合防治对策美国⽩蛾综合防治对策班级:⾼⼆(15)班姓名:杨迪类别:⼯程学(EN)⼀、美国⽩蛾的形态特征及危害 (3)⼆、美国⽩蛾的传播及分布地区 (5)三、美国⽩蛾的防治⽅法1、⼈⼯防治措施 (6)2、⽣物防治措施 (8)3、化学防治 (9)四、加强美国⽩蛾的预防 (10)五、结束语 (11)美国⽩蛾综合防治对策摘要:美国⽩蛾危害⼤,传播速度快,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达到消灭害⾍的作⽤,进⽽减少社会经济损失。

关键词:美国⽩蛾危害防治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贸易的往来,有许多动、植物物种得到⼴泛传播。

我国就存在许多外来侵害物种,外来物种已给我国⽣态环境、⽣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危害,美国⽩蛾就是⽐较严重的侵害物种之⼀。

⼀、美国⽩蛾的形态特征及危害美国⽩蛾原产于北美,是⼀种⾷性杂、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

美国⽩蛾⼜名秋幕蛾,属鳞翅⽬、灯蛾科。

美国⽩蛾繁殖能⼒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公⾥范围。

⼀只雌蛾平均⼀次产卵300~600粒,最多达2000粒。

在唐⼭地区,美国⽩蛾1年发⽣3代,以蛹越冬。

翌年4⽉中下旬开始⽻化,⽻化盛期5⽉上旬~6⽉上旬,第1代⽐较整齐,幼⾍期5⽉上旬~6⽉下旬,第2、3代⾍态不整齐,世代重叠,幼⾍⾼峰期分别为7⽉上旬~8⽉中旬和9⽉下旬~10⽉上旬。

⽼熟幼⾍在树下粗⽪裂缝、枯枝落叶、⽯块下及⼟壤中化蛹。

雌⾍常将卵产在树冠外围叶⽚的背⾯,有少部分雌⾍将卵产在开枝条上。

幼⾍共分为7龄,经⼀到⼀个半⽉⽼熟。

(1)成⾍:体长9-14mm,翅展23-44mm,体⽩⾊。

胸部背⾯密布⽩⽑,多数个体腹部⽩⾊⽆斑点,少数个体腹部⽩⾊上有⿊点。

成⾍寿命⼀般4-8天。

(2)卵:圆球形,直径0.5mm左右。

卵表⾯有许多⼩刻点,初产即为浅黄绿⾊,有光泽,以后逐渐加深为黄绿⾊,孵化前呈灰褐⾊。

(3)幼⾍:体黄绿⾊⾄灰⿊⾊。

根据幼⾍头壳和体背⽑瘤的⾊泽分为“⿊头型”和“红头型”。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来自欧洲的有害昆虫,已经在北美洲部分地区造成重大破坏。

美国白蛾主要危害树木,特别是橡树、榆树、松树等。

其幼虫以树木的叶片为食,因此对于森林和城市景观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美国白蛾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美国白蛾的危害1. 森林破坏美国白蛾的幼虫在幼年期对树木叶片进行大量食害,因此会造成森林破坏。

在幼虫成群作为暴食者的特性下,受害树木的叶片会被大量吃掉,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康复能力,导致森林在白蛾暴发季节内出现大面积的裸露树冠,极大地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城市景观受损除了对森林造成危害,美国白蛾也会在城市景观中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城市中种植了大量的橡树、松树等美国白蛾爱食的树种,一旦美国白蛾在城市中暴发,将对城市绿化景观造成严重破坏,甚至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 经济损失美国白蛾的危害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其繁殖力强,一旦暴发,将会给森林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治,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复受害树木,对于森林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可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的控制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和寄生蜂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以及使用昆虫病毒来进行防治。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美国白蛾防治方法。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但也会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谨慎使用。

3. 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一种较为原始但有效的美国白蛾防治方法,包括手工采集、粘贴板、网围栏等方式。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对美国白蛾的幼虫进行控制,但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成本较高。

文化防治是通过改变栽培和管理树木的方法来减少美国白蛾的危害,包括选择抗性品种、栽植间距适当、及时修剪等。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性问题,美国白蛾作为外来有害生物已经对我国生态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美国白蛾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林业威胁性极高。

美国白蛾作为各国检疫的主要目标,具有采食类别多、采食量大、繁殖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危害性强等特点。

各地林业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立足地方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美国白蛾的检疫监测工作,采用物理、生物等各种防治方式,有效解决美国白蛾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切实降低美国白蛾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白蛾生活史与生活习性1.美国白蛾生活史。

美国白蛾为完全变态昆虫,在承德一年发生3代,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以蛹越冬。

越冬蛹在5月中旬羽化,第一代卵在5月中下旬始见,5月末至6月初出现第一代1龄幼虫,春末夏初第一代幼虫发育期40天左右,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7月上旬始见第二代成虫羽化,夏季8月第二代幼虫发育期25~30天,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8月底至9月初始见第三代成虫羽化,夏末秋初进入第三代,直到10月上中旬才能完成幼虫发育(据观察,也有小部分未能完成发育),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越冬。

幼虫有7个龄期,常于6-10月活动。

2.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适生区域广、生存能力强,在北纬30°~50°地区都能生存,-16~40℃环境都能适应。

美国白蛾幼虫耐饥饿能力强,3龄幼虫可耐饥饿3~6天,老熟幼虫耐饥饿达长15天,且能正常发育和繁殖。

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下浅土层、房檐下、砖缝中化蛹。

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每头雌蛾产卵量平均300~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卵的孵化率高,达97%以上。

其受自然控制作用小,若不防治,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数十万只。

二、美国白蛾虫情监测技术1.监测时间选择。

在开展美国白蛾虫情监测作业时,要注意结合美国白蛾不同发育时段的生物特性,采用适当的监测方式,以保障美国白蛾的监测效果。

浅析美国白蛾的危害及关键防治技术

浅析美国白蛾的危害及关键防治技术

浅析美国白蛾的危害及关键防治技术美国白蛾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是白蛾科昆虫中的一种。

它于1869年首次从欧洲引入美国,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不断扩散,成为了美国北部和东部的重要害虫。

美国白蛾主要危害果树、林木、灌木等植物,其幼虫会在树干、树枝和叶片上产卵并孵化出来,然后以吃叶子、咀嚼树皮和树枝为生。

特别是在果园中,美国白蛾的幼虫可造成大量果实的损失,同时也导致树木受损甚至死亡。

其成虫则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繁殖能力较强,可迅速扩散到更广阔的范围。

为了防治美国白蛾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

以下是几种关键的防治技术: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其他天敌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例如,引入一些昆虫、鸟类和爬行动物,如捕鸟蛛、瓢虫和天鹅等,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此举可以有效的减缓美国白蛾的扩散速度并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2.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可以杀死幼虫并有效降低成虫数量。

但要注意,使用药剂时要注意对其它有益昆虫和植物的保护,同时也要遵循政府的规定和安全操作指南。

物理防治也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方法中,我们可以采用诸如捕蛾灯、陷阱、网络或隔离装置等工具与技术,如热水清洗或高压水枪等,来控制和消灭美国白蛾成虫和幼虫。

4.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公众意识和认识,增强居民的防治能力,也可以在发现美国白蛾时及时上报,有利于迅速形成封锁措施和妥善处理。

总之,美国白蛾是一个重要的害虫,对果树、林木和灌木等植物的伤害程度较大。

在防治过程中,应该采取综合措施,结合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技术来控制其数量。

在此基础上,加强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增强防治能力,防止其影响放大。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1. 背景介绍美国白蛾(Gypsy Moth)是一种对森林资源和农业产业具有破坏性的害虫,其幼虫以各种树木为食,会导致林木死亡和农作物减产。

美国白蛾原产于欧洲地区,1912年被引入到北美洲。

现在,美国白蛾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地区广泛分布,成为当地生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 现状分析美国白蛾的繁殖十分迅速,一个幼虫季度期间可以吃掉一棵树,由此导致树木死亡和森林面积的减少。

为切实防治美国白蛾,一些地区采用人工灭虫、放虫、生物防治等手段进行防治,但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我们研发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3. 防治工作方案3.1 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美国白蛾的生态和环境特点,为防治其危害,应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当前,较为有效的方法包括:化学控制、生物学控制和综合控制。

由于化学控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建议选用生物学和综合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以降低化学对环境的危害。

3.2 生物学控制美国白蛾的天敌主要是僵蚊科、蝉科、小蜂等昆虫。

可以通过引进这些天敌,增加它们在当地的种群数量,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应用生物制剂、病菌、病毒等进行防治。

3.3 综合控制在生物学控制的基础上,结合力学、物理、化学等工程技术手段,以及加强人员管理和监测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比如,可以采用监测系统来发现和跟踪美国白蛾的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灭蛹工作,有效地减少美国白蛾的数量。

4. 工作计划为了更好地开展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具体计划如下:4.1 调查与监测对美国白蛾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和监测。

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加强对美国白蛾的监督和管理。

4.2 生产引进针对美国白蛾的生物特性,开展选择适宜的天敌和生物制剂的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生物学控制的管理、培养和繁殖。

4.3 执行防治工作落实综合控制措施,加强人员管理、机构建设和工作协调、配合,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进行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美国白蛾的分布状况
美国白蛾是一种非常猖獗的危险性害虫,食性杂、危害大、繁殖快、易传播,属世界性检疫对象。

美国白蛾,原产北美,广泛分布于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匈牙利、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

在亚洲已从日本传播至韩国、朝鲜和中国。

由于这种害虫具有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危害寄主植物多、取食量大等特点,因而常常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性
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一年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喜生活于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

天津市一般在每年的4 月20 日~10 月20 日发生。

2.1 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幼虫俗名秋幕毛虫、网幕毛虫。

成虫:为白色蛾子。

羽化多在15~19 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 h,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

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 m 范围内。

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

对腥臭味比较敏感。

卵:圆球形,直径约0.5 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幼虫:为绿色毛虫。

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强。

4 龄以前幼虫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在网幕内取食,所以寻找带虫网幕是发现美国白蛾的关键。

其特性
为:取食前吐丝结网,3 龄左右网幕最大,从5 龄开始破网分散危害,进入暴食期。

老熟幼虫: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 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

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蛹:体长8~15 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 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 处。

臀棘8~17 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2.2 发生规律
卵:一代,4 月下旬~5 月上旬;二代,6 月下旬;三代8 月中、下旬。

幼虫:一代,5 月中旬~6 月中旬;二代,7 月上旬~8 月上旬;三代,9 月上旬~10 月中旬。

蛹:一代,6 月中、下旬;二代,8 月上、中旬;三代,10 月中旬~下年4 月上旬。

成虫:越冬代,4 月上、中旬;一代,7 月上旬;二代,在8 月中、下旬。

2.3 主要寄主植物
主要喜食树种:法桐、泡桐、桑、榆、核桃、杏、臭椿、白蜡、杨树、柳树、桃、李、苹果、梨等.
2.4 危害特性
美国白蛾有5 个危害特性:一是食性杂,危害严重。

美国白蛾危害300 多种植物,能在2~3 d内把树叶全部吃光,对农林业生产危害巨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二是繁殖量大。

一年繁殖3 代;三是适应性强。

幼虫15 d 不进食,可正常繁殖,遇到恶劣环境,可提前化蛹;四是传播途径广。

①靠自身的爬行、飞行进行传播,②幼虫、
成虫极易随人为活动、物资、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的人为传播;五是严重扰民。

老熟幼虫有进村入户的习性,种群数量大时老熟幼虫入户,严重扰民,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3 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
美国白蛾幼虫期有群居网幕内取食的特性,同时美国白蛾抗药性差,飞翔能力也很差,这就给我们的防治带来很多的机会。

在防治过程中只要仔细、全面,不给漏网的害虫留逃生的机会,防治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3.1 疫情监测
3.1.1 定点监测
为了掌握美国白蛾发生范围和发生量,各单位固定专人于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4 月下旬~5月中旬,第一代6 月下旬~7 月下旬,第二代8 月上旬~下旬)每天观察幼虫数量。

3.1.2 虫情调查
为掌握美国白蛾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在各代幼虫网幕期(第一代5 月下旬~6 月下旬,第二代7 月中旬~8 月上旬,第三代8 月下旬~10 月上旬)进行调查,每年进行3 次。

一旦发现,及时除治和上报。

3.2 人工物理防治措施
3.2.1 剪网幕
充分利用美国白蛾幼虫在4 龄前群居于网幕内取食活动的特性,结合监测调查,及时剪除、销毁网幕。

3.2.2 挖虫蛹
在冬春季节发动群众挖蛹,消灭虫源。

蛹在地下的深度大约5 cm 左右,较小,在2 250 个/kg左右。

3.2.3 绑草把
利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习性,在树干离地面1~1.5 m 处,用谷草、稻草绑缚草把诱集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注意草把要上松下紧,一二代要每隔一周注意查找草把中的蛹,集中烧毁,不然,草把中的蛹紧接着很快变成蛾子飞到树上再产卵,达不到杀灭虫蛹的目的。

3.3 生物制剂农药防治
美国白蛾防治尽量不用化学农药,应选用植物源农药:0.6%苦参碱500 倍液、1.2%苦烟乳油800~1 000 倍液、森得保粉剂(0.5~1)kg/667 m2 等。

3.3.1 飞机喷洒
主要适用于片林和林带。

3.3.2 车载式高射程喷雾机
该机械垂直射程是25 m、水平射程45 m,适用于防治路林和四旁树木。

3.3.3 烟雾机施药
适用于片林和3 行以上郁闭度较大的路林。

3.3.4 担架式打药机施药
主要适用于小型三轮车能通过的片林、路林等,消杀高度达15 m,效果明显。

但使用人工较多,需3~5 人。

3.3.5 喷洒车施药
适用于公路两侧高大树。

3.3.6 小型喷雾器
适用于树木较矮的苗圃地、灌木林地、草坪、地面及农作物、蔬菜等喷洒。

这种喷雾器使用灵活,价格便宜,经济实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