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防治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该虫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后迅速扩散蔓延,严重暴发成灾。
一、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1、成虫雄成虫:体长9-12mm,触角双栉齿状,多数前翅有黑褐色斑点。
雌成虫:体长9-12mm,触角锯齿状,前翅多数纯白色。
2、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
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4、蛹体长8-15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处。
臀棘8-17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二、美国白蛾生活史规律美国白蛾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砖石瓦砾、枯枝落叶、房檐、窗台下、墙体砖缝、土壤裂缝、柴(草)堆、树洞等处越冬。
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5月初达到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出现,5月中旬第一代为网幕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6月下旬为下树化蛹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成虫羽化2天后即可产卵,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零星出现,7月上中旬为第二代网幕高峰期,7月下旬第二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开始羽化,8月下旬羽化达到高峰,8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出现,9月上、中旬为第三代网幕高峰期,9月底越冬代老熟幼虫开始陆续下地寻找隐蔽场所化蛹越冬,最晚11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越冬,部分发育晚的幼虫不能完成发育。
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二代和第三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
三、各虫态特性1、成虫羽化多在15-19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
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
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近几年来,美国白蛾的有发展蔓延趋势。
该虫是世界性检疫对象,具有食性杂、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和危害严重等特点,一旦侵入,极易暴发成灾,对林业、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也会构成重大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轻美国白蛾危害,应及时应用人工、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达到如其效果。
下面为大家介绍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一、人工物理防治措施1.捕捉成虫。
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成虫羽化高蜂期,组织人员在每日的清晨或黄昏捕捉成虫,然后销毁。
2.人工剪除网幕。
美国白蛾幼虫有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即1至4龄幼虫在树上危害时将局部枝条及叶片吐丝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
此时通过观察并用高枝剪及时剪除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及危害的枝条,可消灭虫源达到防治的效果。
剪下的枝及网幕要装于塑料纺织袋中,集中烧毁。
3.围草诱蛹。
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
具体操作方法:发现有美国白蛾危害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用谷草、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然后于蛹前解下草把烧毁。
4.灯光诱杀。
利用诱光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光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5.摘卵块。
美国白蛾蛾卵多分布在树冠中下部外围叶片背面。
5月中旬至5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美国白蛾产卵盛期,组织人员采摘卵块并集中销毁。
6.挖蛹。
11月以后在树皮下、根部土壤、草堆内层、建筑物缝隙等隐蔽场所挖蛹销毁。
二、生物防治方法1.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预蛹初期,按照1头白蛾蛹放5头蜂的比例,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不但可以增加自然界中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种群数量,同时可以保护其它天敌,可以达到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发生的效果。
美国白蛾有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属于世界性的检疫害虫,食性杂,可为害林木、果树、花卉、蔬菜、农作物、杂草等,危及300多种植物。
果树类以苹果、山楂、桃、李、海棠等受害重;林木以糖槭、桑树、百蜡等为重,其次是杨、柳、榆、槐等。
白蛾5龄后分散转移时,可侵入附近粮田、菜地为害。
美国白蛾初孵幼虫食卵壳,加上其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植物叶片无存,为害十分严重。
1.预测预报遥根据美国白蛾各虫态或虫龄的始、盛、末期,可确定防治的最适时期。
①成虫羽化高峰期预测。
通过实际观测期加上期距进行预测。
例如,观测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为4月12日,根据美国白蛾始见至高峰期距为15天,可预测当代成虫高峰期为4月27日。
②幼虫为害期或防治适期的预测。
根据灯诱成虫出现的高峰加上成虫到幼虫发育历期,通过期距法预报。
例如,越冬成虫高峰期为4月27日,成虫高峰期到产卵高峰期一般为2天,第一代卵发育期为12~14天,根据期距法可预测出幼虫孵化高峰期为5月11日至5月13日。
根据美国白蛾的虫株率、虫口密度等,可确定防治方法。
①短期预报。
根据灯诱雌蛾总数、标记雌蛾的回收率等参数预测下一代幼虫数量。
计算公式为:每株树上第一代平均雌蛾数=灯诱雌蛾总数÷(灯诱回收率×灯控面积内寄主株数)第二代幼虫数量=每株树上平均雌蛾数×平均产卵量×卵的孵化量。
美国白蛾有效防治技术植保土肥②中期预报。
根据相邻两代成虫数量相比较进行测报。
例如,如果第一代灯诱成虫与越冬代相比有所增加,表明种群属于上升状况,第二代发生为害将加重。
③长期预报。
经过长期、连续世代的监测,可以看出美国白蛾的长期消长趋势及其种群的演变规律。
2.防治方法遥凡是从美国白蛾发生区调出的苗木、原木、木材、果品、包装材料、交通工具、花卉及其他繁殖材料,均应实施严格检疫。
检疫时,对于成虫,应注意货物及交通工具的各个隐蔽处及苗木的叶背面;对于蛾卵,应注意寄主植物的叶背;对于低龄幼虫,应注意寄主植物上的网幕;对于老龄幼虫及蛹,应注意树干缝、洞和根部土壤,包装材料及货物的木箱,运载工具的内外角落、缝隙和孔洞,原木和木材的树皮下、裂缝、洞穴,以及草堆深处。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来自欧洲的有害昆虫,已经在北美洲部分地区造成重大破坏。
美国白蛾主要危害树木,特别是橡树、榆树、松树等。
其幼虫以树木的叶片为食,因此对于森林和城市景观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美国白蛾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美国白蛾的危害1. 森林破坏美国白蛾的幼虫在幼年期对树木叶片进行大量食害,因此会造成森林破坏。
在幼虫成群作为暴食者的特性下,受害树木的叶片会被大量吃掉,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康复能力,导致森林在白蛾暴发季节内出现大面积的裸露树冠,极大地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城市景观受损除了对森林造成危害,美国白蛾也会在城市景观中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城市中种植了大量的橡树、松树等美国白蛾爱食的树种,一旦美国白蛾在城市中暴发,将对城市绿化景观造成严重破坏,甚至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 经济损失美国白蛾的危害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其繁殖力强,一旦暴发,将会给森林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治,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复受害树木,对于森林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可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的控制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和寄生蜂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以及使用昆虫病毒来进行防治。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美国白蛾防治方法。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但也会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谨慎使用。
3. 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一种较为原始但有效的美国白蛾防治方法,包括手工采集、粘贴板、网围栏等方式。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对美国白蛾的幼虫进行控制,但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成本较高。
文化防治是通过改变栽培和管理树木的方法来减少美国白蛾的危害,包括选择抗性品种、栽植间距适当、及时修剪等。
美国白蛾一代防治工作总结

美国白蛾一代防治工作总结
美国白蛾是一种对农作物和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其幼虫会在树木上大量吃食叶片,导致树木凋零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防治美国白蛾,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一系列的防治工作。
在美国,针对美国白蛾一代的防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对美国白蛾一代的防治工作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监测美国白蛾的成虫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害虫的活动轨迹和密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可以帮助农民和林业工作者及时做出决策,减少害虫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危害。
其次,化学防治是美国白蛾一代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喷洒杀虫剂或者进行灭虫剂的投放,可以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和活动范围。
然而,化学防治也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除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也是美国白蛾一代防治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天敌或者使用生物杀虫剂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可以实现对害虫的长期控制和预防。
生物防治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对生态系统有利。
最后,农民和林业工作者需要加强对美国白蛾一代防治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应对美国白蛾的威胁,保护农作物和森林的健康。
总的来说,美国白蛾一代防治工作需要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包括监测预警、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技术培训。
只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美国白蛾的危害,保护农作物和森林的安全和健康。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性问题,美国白蛾作为外来有害生物已经对我国生态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美国白蛾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林业威胁性极高。
美国白蛾作为各国检疫的主要目标,具有采食类别多、采食量大、繁殖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危害性强等特点。
各地林业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立足地方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美国白蛾的检疫监测工作,采用物理、生物等各种防治方式,有效解决美国白蛾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切实降低美国白蛾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白蛾生活史与生活习性1.美国白蛾生活史。
美国白蛾为完全变态昆虫,在承德一年发生3代,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以蛹越冬。
越冬蛹在5月中旬羽化,第一代卵在5月中下旬始见,5月末至6月初出现第一代1龄幼虫,春末夏初第一代幼虫发育期40天左右,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7月上旬始见第二代成虫羽化,夏季8月第二代幼虫发育期25~30天,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8月底至9月初始见第三代成虫羽化,夏末秋初进入第三代,直到10月上中旬才能完成幼虫发育(据观察,也有小部分未能完成发育),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越冬。
幼虫有7个龄期,常于6-10月活动。
2.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适生区域广、生存能力强,在北纬30°~50°地区都能生存,-16~40℃环境都能适应。
美国白蛾幼虫耐饥饿能力强,3龄幼虫可耐饥饿3~6天,老熟幼虫耐饥饿达长15天,且能正常发育和繁殖。
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下浅土层、房檐下、砖缝中化蛹。
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每头雌蛾产卵量平均300~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卵的孵化率高,达97%以上。
其受自然控制作用小,若不防治,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数十万只。
二、美国白蛾虫情监测技术1.监测时间选择。
在开展美国白蛾虫情监测作业时,要注意结合美国白蛾不同发育时段的生物特性,采用适当的监测方式,以保障美国白蛾的监测效果。
美国白蛾防治指南

美国白蛾防治指南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传播扩散快,能对多种树木、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对农林业生产和城市园林绿化也造成了巨大破坏。
因此,要密切注意美国白蛾的发生发展情况,将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美国白蛾在我国一年发生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发生期集中在每年4月10日至10月31日。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历期及防治措施一:成虫,为白色蛾子。
越冬代成虫多在树冠中、下部叶背处产卵;越夏代成虫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
成虫飞翔范围一般在200—300米内。
有一定趋光性,对腥臭味比较敏感,象养殖场、厕所等附近该虫发生的几率较大。
发生期为每年的4月上旬-5月中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
防治措施有:1、灯光诱杀成虫:利用杀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杀虫灯应设在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
2、人工捕捉成虫: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可于成虫期进行人工捕捉。
具体时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防越冬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防第一代,8月上旬至8月下旬防第二代。
要特别注意臭水坑、牲口圈、猪圈、养殖场、卫生条件差的厕所等周边的树木。
3、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发生期为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下旬, 6月下旬;8月中下旬)。
防治措施为利用高枝剪人工摘除,由于卵块颜色与树叶一致,均为绿色,且在树叶背面,所以剪卵块时应仔细观察。
二:幼虫,为绿色毛虫。
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强。
4龄以前幼虫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在网幕内取食,所以寻找带虫网幕是发现美国白蛾的关键。
其特性为:取食前吐丝结网,3龄左右网幕最大,从5龄开始破网分散为害,进入暴食期,为危害阶段。
发生期为每年的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9月上中旬。
防治措施:1、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每隔2-3天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网。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1. 背景介绍美国白蛾(Gypsy Moth)是一种对森林资源和农业产业具有破坏性的害虫,其幼虫以各种树木为食,会导致林木死亡和农作物减产。
美国白蛾原产于欧洲地区,1912年被引入到北美洲。
现在,美国白蛾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地区广泛分布,成为当地生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 现状分析美国白蛾的繁殖十分迅速,一个幼虫季度期间可以吃掉一棵树,由此导致树木死亡和森林面积的减少。
为切实防治美国白蛾,一些地区采用人工灭虫、放虫、生物防治等手段进行防治,但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我们研发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3. 防治工作方案3.1 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美国白蛾的生态和环境特点,为防治其危害,应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当前,较为有效的方法包括:化学控制、生物学控制和综合控制。
由于化学控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建议选用生物学和综合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以降低化学对环境的危害。
3.2 生物学控制美国白蛾的天敌主要是僵蚊科、蝉科、小蜂等昆虫。
可以通过引进这些天敌,增加它们在当地的种群数量,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应用生物制剂、病菌、病毒等进行防治。
3.3 综合控制在生物学控制的基础上,结合力学、物理、化学等工程技术手段,以及加强人员管理和监测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比如,可以采用监测系统来发现和跟踪美国白蛾的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灭蛹工作,有效地减少美国白蛾的数量。
4. 工作计划为了更好地开展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具体计划如下:4.1 调查与监测对美国白蛾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和监测。
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加强对美国白蛾的监督和管理。
4.2 生产引进针对美国白蛾的生物特性,开展选择适宜的天敌和生物制剂的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生物学控制的管理、培养和繁殖。
4.3 执行防治工作落实综合控制措施,加强人员管理、机构建设和工作协调、配合,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进行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有4个危害特点:一是危害严重:美国 白蛾危害林木、果树、农作物、花卉、蔬菜等300 多种;能在2-3天内把树叶全部吃光,在无食物下 能活15天,对林业农业生产危害巨大,造成严重的 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二是繁殖力强:一年繁殖3 代,雌蛾平均产卵量800粒,最高能达到2000粒, 春季1只雌蛾产的卵,一年之内繁殖2亿头。三是传 播途径广:幼虫、成虫极易随人为活动、物资流通、 交通工具,进行远距离传播。四是严重扰民:幼虫 到处乱爬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爬附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体上刺蛰 寄主进行补充营养。
④ 放蜂量的确定
放蜂量按蜂虫3:1的比例掌握。周氏啮小蜂的雌雄比为45~96:1, 放蜂时的雄性个体数量可忽略不计。
计算公式:TN=W×EN×3 (TN-总放蜂量,W-美国白蛾网幕数, EN-每网幕中美国白蛾幼虫平均数量)
总放蜂量要根据美国白蛾的数量确定。方法是在美国白蛾网幕幼虫 期,随机剪取20个网幕,计算平均网幕幼虫数。用随机抽样法,调查每 株树的平均网幕数,再根据当地林木总株数计算出总网幕数,根据总网 幕数和每个网幕内的平均幼虫数计算本地美国白蛾的总数,最后计算出 需要的放蜂总量。
▪ 威海市4县(市、区)发生1万亩, 环翠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 范围涉及71处乡镇、11423个村庄、部队、企事业单位,道路2159km。
▪ 滨州市7个县(市、区)发生18万亩, 疫情涉及滨城区、沾化县、无棣县、 阳信县、博兴县、邹平县、惠民县,49个乡镇办事处、 389个村庄、部
队、企事业单位,道路1274km。
■日照市1个县区 东港区,0.1万亩。
■泰安市1个县区 肥城市,0.1万亩。
■聊城市2个县区 东阿县、茌平县,0.5万亩。
山东省美国白蛾疫情分布图
3、美国白蛾的发生历史
1982年我省首次在威海的荣城市发现美国白蛾。至今已经25年了, 我省美国白蛾的发生大体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至1985年,地点荣城市,有7个疫情乡镇,36疫 情个单位,1935株树木受害,1985年扑灭。
主要寄主植物种类
主要喜食树种
一般喜食树种
危害农作物的种类
糖槭、桑、榆、山楂、赤杨、枫杨、核桃楸、 高粱、玉米、大豆、花生、
杏、臭椿、花曲柳、 胡桃、杨、柳、桃、李、 向日葵、南瓜、葫芦、黄
水曲柳、法国梧桐、 板栗、山定子、樱桃、 瓜、茄子、辣椒、马铃薯、
泡桐、白蜡等
樱花、丁香、苹果、梨、 番茄等
葡萄等
▪ 烟台市有10个县(市、区),全市美国白蛾发生面积15万亩。分布芝罘
区、牟平区、福山区、蓬莱市、龙口市、栖霞市、莱阳市、海阳市、长
岛县、莱州市等以及昆嵛山林场,73个乡镇办事处、 930个村庄、部队、 企事业单位,道路535.6km。
▪ 潍坊市3县(市、区)发生面积3万多亩,分布寿光市、昌邑市、寒亭市, 范围涉及13处乡镇、324个村庄、部队、企事业单位,道路882km。
为防止美国白蛾的传播和蔓延,凡是美国白蛾疫地调出的苗 木、木材、鲜果、包装材料和交通工具等实行严格的检疫。
1、产地检疫 各检疫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产地检疫的规定,秉公执法。
2、调运检疫:充分发挥检疫检查站、木材检查站的作用,严格查验检 疫单证和调运货物,发现检疫对象,要严格进行除害处理。
(三)防治技术措施 1、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
国光苹果花开初期。 国光苹果花开盛末期、刺槐花开初盛期。
刺槐花开末期。
第 卵孵化初期
桑椹出现、板栗放叶期。
一 代
1-3龄幼虫期(幼虫网幕) 板栗花开初期、小麦成熟期。
3龄幼虫期
桑椹初红期。
5-6龄幼虫期
桑椹变紫落果期。
一代成虫期
合欢树开花盛期。
三 3龄幼虫期
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6龄幼虫期
幼
虫
老熟幼虫下树期
玉米成熟收割时期。 小麦播种期。
美国白蛾世界分布示意图
1、分布
三、发生危害
北京大兴等9 个区县发现
我国目前发生
范围仍控制在辽、 冀、津、京、鲁、 陕6个省、市。美 国白蛾给这些省、 市的园林、城市绿 化造成了严重的危 害,酿成了重大损 失。
3、山东省疫情发生、分布
▪
目前,全省有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滨州、淄博、济南、
德州、日照、聊城、泰安12市,64个县,491个乡镇发生美国白蛾疫情, 为害面积103万亩。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山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2008年4月
一、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是一种有害昆虫,属鳞翅目,灯蛾科,俗名秋幕 毛虫,网幕毛虫(Hyphantria cunea Drury)
成虫交尾
蛹
•卵•卵
成虫
美国白蛾生活史
卵 幼虫
▪ 成虫
雄成虫:体长9-17mm,触角双栉齿 状,多数前翅有黑褐色斑点。
使用方便、有效期长(即一个诱芯可在春夏两个世代连
续使用)等特点。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远诱虫
距离约为400m,100m以内效果最好。诱捕器的设置高
度对诱虫效果亦有很大影响,春季以树冠下层枝条
(2.0~2.5m)为宜,夏季世代以树冠中上层(5~6m)
诱虫效果最佳。
灯诱
美国白蛾物候期表
三 始见期 代 高峰期 成 虫 盛末期至结束
幼虫 群居吐丝结网,在
网中取食叶片,周而复始, 严重危害时整株树叶被吃 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 株树死亡。然后转移到树 下,取食其它农作物,如 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蔬 菜以及玉米、大豆等农作 物。种群数量大时老熟幼 虫入户,甚至爬到饭桌上, 严重扰民。
杨 、 榆 、 戚 等 树 木 被 害 状
臭椿被害状
老龄幼虫
低龄幼虫
▪ 蛹 体长8-15mm,暗红褐色,
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 到第四腹节的3/4处。臀棘8-17根, 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蛹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史
一年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 发生期在每年4月20日至10月10日。
卵(一代,4月下-5月上旬;二代,6月下旬;三代8月中下 旬)。幼虫(一代,5月下旬-6月上旬;二代,7月下旬-8月 上旬;三代,9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蛹(一代,6月中 下旬;二代,8月上旬;三代,10月中旬-下年4月中旬)。 成虫(三代,4月中下旬;一代,7月上中旬;二代,在8月 上中旬)。
单位。每调查单位要抽查10%-30%的树木,观察树
上网幕。第一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第二
代幼虫网幕多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外缘。
② 对重点地区的喜食树种要逐株详查;对一般喜食树
种可选一定面积的样地进行抽样检查。
③ 在监测区,可常年用灯诱或性诱方法定期、定时进
行动态监测。
人工合成的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具有专一性强、灵敏度高、
节气在寒露前后,有寒流来,但气温有回 升,幼虫再上树。
滨州市沾化县小周村测报点
建立日报告制度和省际间信息通报制度。各地对发现疫情, 要 当日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并逐级上报省级林 业主管部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后 , 2 日内报至国家林业局 并向周边省市进行通报。
(二)检疫 封锁
(二)生物学特性
▪ 成虫 羽化多在15-19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 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飞翔能力较差, 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 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 外光线)稍强些。对 腥臭味比较敏感。
▪ 幼虫 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强。适应性比较强,如环境 恶化,5龄后的幼虫可提前化蛹。 取食前吐丝结网,3龄左右 网。幕较大,从5龄开始破网分散为害—进入暴食期7龄幼虫断 食15天后、再喂食物可继续完成化蛹。
直接危害的森林植物和农作物达300多种。老熟幼虫的活动习 性也 给人们日长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发生危害
1、 世界分布
美国白蛾,分布于北纬19°~55°的广大地区。包括匈牙 利、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法国、 西班牙等。在亚洲已从日本传播至韩国、朝鲜和中国。
由于这种害虫具有传播速度 快、繁殖力强、危害寄主植物 多、取食量大等特点,因而常 常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 损失。在上述欧洲、亚洲国家 都曾大发生,造成了严重危害, 因而被列为国际检疫害虫 。
柞蚕蛹
柞蚕蛹里中寄生蜂
③ 林间释放时间
周氏啮小蜂放蜂最佳时期是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美 国白蛾有世代重叠现象,在美国白蛾第1代幼虫下树前(6月20日-30 日)、第2代幼虫下树前(7月20日—8月初)、第3代老熟幼虫化蛹前 (9月中下旬)。放蜂应在25℃以上晴朗天气进行,10-16时之间。此时 光线充足,湿度小,利于雌蜂飞行寻找寄主产卵。
代:7月中下旬、越冬代:9月中旬)。
2、调查地点:①在监测范围内或在美国白蛾发生区周围城乡绿化带和 人们日常活动场所的四旁树。②与发生区有货物运输往来的车站、码头、 机场、旅游点及货物存放集散地周围的树木。③ 沿公路、铁路及沿途 村庄的树木。
3、调查树种:美国白蛾主要喜食树种有:糖槭、桑、榆、臭椿、花曲柳、山楂、 杏、法国梧桐、泡桐、白蜡树、核桃、樱花、枫杨、苹果、樱桃、杨等。一般 喜食树种有:柳、桃、胡桃楸、梨、刺槐、柿、紫荆、丁香、金银木、葡萄等。
⑤ 放蜂方法 放蜂时,用皮筋将人工繁育的刚开始羽化出蜂的寄主茧
套挂或直接挂在树枝上,或用大头针钉在树干上,让小蜂羽 化而出。用试管或指形管繁殖的小蜂可直接将管放在树干基 部,拔开棉塞,让小蜂自行飞出。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美国白蛾大发生,威海、 烟台、、东营发生疫情。涉及88个乡镇,1083单位,受害树木10万 株,网幕26.48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