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该虫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后迅速扩散蔓延,严重暴发成灾。

一、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1、成虫雄成虫:体长9-12mm,触角双栉齿状,多数前翅有黑褐色斑点。

雌成虫:体长9-12mm,触角锯齿状,前翅多数纯白色。

2、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

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4、蛹体长8-15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处。

臀棘8-17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二、美国白蛾生活史规律美国白蛾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砖石瓦砾、枯枝落叶、房檐、窗台下、墙体砖缝、土壤裂缝、柴(草)堆、树洞等处越冬。

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5月初达到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出现,5月中旬第一代为网幕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6月下旬为下树化蛹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成虫羽化2天后即可产卵,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零星出现,7月上中旬为第二代网幕高峰期,7月下旬第二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开始羽化,8月下旬羽化达到高峰,8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出现,9月上、中旬为第三代网幕高峰期,9月底越冬代老熟幼虫开始陆续下地寻找隐蔽场所化蛹越冬,最晚11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越冬,部分发育晚的幼虫不能完成发育。

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二代和第三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

三、各虫态特性1、成虫羽化多在15-19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

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

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北美地区的有害昆虫,它的幼虫会对多种植物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农林业损失巨大。

本文将就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美国白蛾的危害:1. 对森林的危害:美国白蛾的幼虫主要以树木的叶片为食,大量的幼虫聚集在一起,会对森林中的树木造成大面积的破坏。

在重复的攻击下,受害树木的叶子将被完全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树木枯死。

2. 对农作物的危害:除了对森林的危害外,美国白蛾的幼虫还会对农作物造成破坏,例如水果树、蔬菜等,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3. 对环境的危害:美国白蛾的大规模繁殖与攻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得植被减少,影响土壤保持,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例如引进寄生蜂、天敌昆虫等来捕食和寄生美国白蛾的幼虫,从而起到控制害虫数量的作用。

2. 化学防治: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喷洒杀虫剂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

3. 机械防治: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小范围内进行,采用捕捉或者人工排除的方法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4. 性信息素防治:利用美国白蛾成虫的性信息素来进行防治,通过干扰成虫的交配和繁殖来控制害虫数量。

5. 预防措施:定期清理庭院、农田周围的野草,清除树干上的卵包,及时剪除受害枝叶,减少美国白蛾的滋生地和食源。

6.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普及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到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中。

以上就是关于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的介绍。

在面对这一有害生物时,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全面防治,以期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中,共同保护我们的农田和森林资源。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近几年来,美国白蛾的有发展蔓延趋势。

该虫是世界性检疫对象,具有食性杂、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和危害严重等特点,一旦侵入,极易暴发成灾,对林业、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也会构成重大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轻美国白蛾危害,应及时应用人工、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达到如其效果。

下面为大家介绍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一、人工物理防治措施1.捕捉成虫。

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成虫羽化高蜂期,组织人员在每日的清晨或黄昏捕捉成虫,然后销毁。

2.人工剪除网幕。

美国白蛾幼虫有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即1至4龄幼虫在树上危害时将局部枝条及叶片吐丝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

此时通过观察并用高枝剪及时剪除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及危害的枝条,可消灭虫源达到防治的效果。

剪下的枝及网幕要装于塑料纺织袋中,集中烧毁。

3.围草诱蛹。

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

具体操作方法:发现有美国白蛾危害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用谷草、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然后于蛹前解下草把烧毁。

4.灯光诱杀。

利用诱光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光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5.摘卵块。

美国白蛾蛾卵多分布在树冠中下部外围叶片背面。

5月中旬至5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美国白蛾产卵盛期,组织人员采摘卵块并集中销毁。

6.挖蛹。

11月以后在树皮下、根部土壤、草堆内层、建筑物缝隙等隐蔽场所挖蛹销毁。

二、生物防治方法1.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预蛹初期,按照1头白蛾蛹放5头蜂的比例,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不但可以增加自然界中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种群数量,同时可以保护其它天敌,可以达到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发生的效果。

美国白蛾有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有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属于世界性的检疫害虫,食性杂,可为害林木、果树、花卉、蔬菜、农作物、杂草等,危及300多种植物。

果树类以苹果、山楂、桃、李、海棠等受害重;林木以糖槭、桑树、百蜡等为重,其次是杨、柳、榆、槐等。

白蛾5龄后分散转移时,可侵入附近粮田、菜地为害。

美国白蛾初孵幼虫食卵壳,加上其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植物叶片无存,为害十分严重。

1.预测预报遥根据美国白蛾各虫态或虫龄的始、盛、末期,可确定防治的最适时期。

①成虫羽化高峰期预测。

通过实际观测期加上期距进行预测。

例如,观测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为4月12日,根据美国白蛾始见至高峰期距为15天,可预测当代成虫高峰期为4月27日。

②幼虫为害期或防治适期的预测。

根据灯诱成虫出现的高峰加上成虫到幼虫发育历期,通过期距法预报。

例如,越冬成虫高峰期为4月27日,成虫高峰期到产卵高峰期一般为2天,第一代卵发育期为12~14天,根据期距法可预测出幼虫孵化高峰期为5月11日至5月13日。

根据美国白蛾的虫株率、虫口密度等,可确定防治方法。

①短期预报。

根据灯诱雌蛾总数、标记雌蛾的回收率等参数预测下一代幼虫数量。

计算公式为:每株树上第一代平均雌蛾数=灯诱雌蛾总数÷(灯诱回收率×灯控面积内寄主株数)第二代幼虫数量=每株树上平均雌蛾数×平均产卵量×卵的孵化量。

美国白蛾有效防治技术植保土肥②中期预报。

根据相邻两代成虫数量相比较进行测报。

例如,如果第一代灯诱成虫与越冬代相比有所增加,表明种群属于上升状况,第二代发生为害将加重。

③长期预报。

经过长期、连续世代的监测,可以看出美国白蛾的长期消长趋势及其种群的演变规律。

2.防治方法遥凡是从美国白蛾发生区调出的苗木、原木、木材、果品、包装材料、交通工具、花卉及其他繁殖材料,均应实施严格检疫。

检疫时,对于成虫,应注意货物及交通工具的各个隐蔽处及苗木的叶背面;对于蛾卵,应注意寄主植物的叶背;对于低龄幼虫,应注意寄主植物上的网幕;对于老龄幼虫及蛹,应注意树干缝、洞和根部土壤,包装材料及货物的木箱,运载工具的内外角落、缝隙和孔洞,原木和木材的树皮下、裂缝、洞穴,以及草堆深处。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来自欧洲的有害昆虫,已经在北美洲部分地区造成重大破坏。

美国白蛾主要危害树木,特别是橡树、榆树、松树等。

其幼虫以树木的叶片为食,因此对于森林和城市景观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美国白蛾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美国白蛾的危害1. 森林破坏美国白蛾的幼虫在幼年期对树木叶片进行大量食害,因此会造成森林破坏。

在幼虫成群作为暴食者的特性下,受害树木的叶片会被大量吃掉,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康复能力,导致森林在白蛾暴发季节内出现大面积的裸露树冠,极大地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城市景观受损除了对森林造成危害,美国白蛾也会在城市景观中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城市中种植了大量的橡树、松树等美国白蛾爱食的树种,一旦美国白蛾在城市中暴发,将对城市绿化景观造成严重破坏,甚至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 经济损失美国白蛾的危害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其繁殖力强,一旦暴发,将会给森林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治,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复受害树木,对于森林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可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的控制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和寄生蜂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以及使用昆虫病毒来进行防治。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美国白蛾防治方法。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但也会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谨慎使用。

3. 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一种较为原始但有效的美国白蛾防治方法,包括手工采集、粘贴板、网围栏等方式。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对美国白蛾的幼虫进行控制,但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成本较高。

文化防治是通过改变栽培和管理树木的方法来减少美国白蛾的危害,包括选择抗性品种、栽植间距适当、及时修剪等。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性问题,美国白蛾作为外来有害生物已经对我国生态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美国白蛾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林业威胁性极高。

美国白蛾作为各国检疫的主要目标,具有采食类别多、采食量大、繁殖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危害性强等特点。

各地林业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立足地方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美国白蛾的检疫监测工作,采用物理、生物等各种防治方式,有效解决美国白蛾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切实降低美国白蛾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白蛾生活史与生活习性1.美国白蛾生活史。

美国白蛾为完全变态昆虫,在承德一年发生3代,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以蛹越冬。

越冬蛹在5月中旬羽化,第一代卵在5月中下旬始见,5月末至6月初出现第一代1龄幼虫,春末夏初第一代幼虫发育期40天左右,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7月上旬始见第二代成虫羽化,夏季8月第二代幼虫发育期25~30天,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8月底至9月初始见第三代成虫羽化,夏末秋初进入第三代,直到10月上中旬才能完成幼虫发育(据观察,也有小部分未能完成发育),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越冬。

幼虫有7个龄期,常于6-10月活动。

2.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适生区域广、生存能力强,在北纬30°~50°地区都能生存,-16~40℃环境都能适应。

美国白蛾幼虫耐饥饿能力强,3龄幼虫可耐饥饿3~6天,老熟幼虫耐饥饿达长15天,且能正常发育和繁殖。

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下浅土层、房檐下、砖缝中化蛹。

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每头雌蛾产卵量平均300~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卵的孵化率高,达97%以上。

其受自然控制作用小,若不防治,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数十万只。

二、美国白蛾虫情监测技术1.监测时间选择。

在开展美国白蛾虫情监测作业时,要注意结合美国白蛾不同发育时段的生物特性,采用适当的监测方式,以保障美国白蛾的监测效果。

美国白蛾的防治

美国白蛾的防治

4.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有4个危害特点:一是危害严重:美国 白蛾危害林木、果树、农作物、花卉、蔬菜等300 多种;能在2-3天内把树叶全部吃光,在无食物下 能活15天,对林业农业生产危害巨大,造成严重的 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二是繁殖力强:一年繁殖3 代,雌蛾平均产卵量800粒,最高能达到2000粒, 春季1只雌蛾产的卵,一年之内繁殖2亿头。三是传 播途径广:幼虫、成虫极易随人为活动、物资流通、 交通工具,进行远距离传播。四是严重扰民:幼虫 到处乱爬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爬附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体上刺蛰 寄主进行补充营养。
④ 放蜂量的确定
放蜂量按蜂虫3:1的比例掌握。周氏啮小蜂的雌雄比为45~96:1, 放蜂时的雄性个体数量可忽略不计。
计算公式:TN=W×EN×3 (TN-总放蜂量,W-美国白蛾网幕数, EN-每网幕中美国白蛾幼虫平均数量)
总放蜂量要根据美国白蛾的数量确定。方法是在美国白蛾网幕幼虫 期,随机剪取20个网幕,计算平均网幕幼虫数。用随机抽样法,调查每 株树的平均网幕数,再根据当地林木总株数计算出总网幕数,根据总网 幕数和每个网幕内的平均幼虫数计算本地美国白蛾的总数,最后计算出 需要的放蜂总量。
▪ 威海市4县(市、区)发生1万亩, 环翠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 范围涉及71处乡镇、11423个村庄、部队、企事业单位,道路2159km。
▪ 滨州市7个县(市、区)发生18万亩, 疫情涉及滨城区、沾化县、无棣县、 阳信县、博兴县、邹平县、惠民县,49个乡镇办事处、 389个村庄、部
队、企事业单位,道路1274km。
■日照市1个县区 东港区,0.1万亩。
■泰安市1个县区 肥城市,0.1万亩。
■聊城市2个县区 东阿县、茌平县,0.5万亩。

美国白蛾防治指南

美国白蛾防治指南

美国白蛾防治指南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传播扩散快,能对多种树木、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对农林业生产和城市园林绿化也造成了巨大破坏。

因此,要密切注意美国白蛾的发生发展情况,将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美国白蛾在我国一年发生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发生期集中在每年4月10日至10月31日。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历期及防治措施一:成虫,为白色蛾子。

越冬代成虫多在树冠中、下部叶背处产卵;越夏代成虫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

成虫飞翔范围一般在200—300米内。

有一定趋光性,对腥臭味比较敏感,象养殖场、厕所等附近该虫发生的几率较大。

发生期为每年的4月上旬-5月中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

防治措施有:1、灯光诱杀成虫:利用杀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杀虫灯应设在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

2、人工捕捉成虫: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可于成虫期进行人工捕捉。

具体时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防越冬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防第一代,8月上旬至8月下旬防第二代。

要特别注意臭水坑、牲口圈、猪圈、养殖场、卫生条件差的厕所等周边的树木。

3、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发生期为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下旬, 6月下旬;8月中下旬)。

防治措施为利用高枝剪人工摘除,由于卵块颜色与树叶一致,均为绿色,且在树叶背面,所以剪卵块时应仔细观察。

二:幼虫,为绿色毛虫。

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强。

4龄以前幼虫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在网幕内取食,所以寻找带虫网幕是发现美国白蛾的关键。

其特性为:取食前吐丝结网,3龄左右网幕最大,从5龄开始破网分散为害,进入暴食期,为危害阶段。

发生期为每年的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9月上中旬。

防治措施:1、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每隔2-3天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探索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07-01
美国白蛾是我省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林木虫害之一,它危害时间长、面积大、繁殖快、虫口密度大,任其发展会给林木及农作物生长和群众生活造成灾害性的影响,它有许多不同于其它虫害的特点。

在漫长的防治工作中,我们实施的“定时监测、重在普查、及时诱杀、两喷一剪和高位截头”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现在以咸阳市秦都区的防治工作为例,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技术进行探索。

一、美国白蛾的特性
美国白蛾原发于北美,属于鳞翅目,灯蛾科,中名美国白蛾,又名秋幕毛虫。

是一种外来侵入性害虫。

它在咸阳一年发生两代,以蛹越冬。

越冬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羽化期可延续到5月下旬,羽化高峰在5月10日左右。

第一代幼虫发生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幼虫孵化高峰在5月18日至23日,5月底结束。

6月下旬开始化蛹。

7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至8月上旬结束,羽化高峰在7月28日至8月3日。

第二代幼虫发生于8月上旬至10月下旬,很不整齐。

从美国白蛾的分布特点来看,主要是蛹期借助运输工具进行远距离传播,形成一个一个的分布点,到达一个地方后迅速发展蔓延,自然传播加上人为传播,形成了片状分布,根据传播时间和重视程
度的不同,片的大小由一个村、几个村、一个乡镇到一个县、几个县不等。

从秦都区的分布情况分析,1989年美国白蛾从武功传入西北橡胶厂后,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迅速传播到周围的15个村庄,涉及2个乡镇。

二、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
通过我们的统计来看,美国白蛾在秦都区危害各类阔叶树木,主要有桑树、泡桐、臭椿、法桐、核桃、杨树、柳树、刺槐、国槐、苹果、山楂、杏树、楸树、榆树等,几乎涵盖了发生区所有能接触到的阔叶树种。

臭椿是我们首次发现的美国白蛾危害严重的树木。

另外,美国白蛾还危害农作物玉米和杂草等。

从秦都区的危害情况来看,美国白蛾主要危害行道树,园林观赏树木、村庄周围和庄前屋后的树木,一般空庄基和群众后院的树木危害严重,人为活动少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危害严重。

1990年秋季的西北橡胶厂和华家寨村,行道树法桐、杨树和群众庄前屋后的泡桐、臭椿、桑树、核桃等树木的叶子全部被吃光,幼虫掉到杂草上继续啃食,危害和损失特别严重。

三、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关键
1.定时监测,预测预报,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成虫期利用性信息素扑杀美国白蛾成虫,在成虫羽化期前一周,把趋光灯和性信息素固定在村子几个美国白蛾危害严重的地方,定期派人检查、收集被杀死的成虫,不仅有效的杀灭了白蛾成虫,而且对于当年的虫口密度、防治难易程度等都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
从而为当时制定防治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1994年到2008年我们每年固定在7月1日挂性信息素5处,每年成虫羽化期收集杀死的成虫,共计挂性信息素70处,共杀死成虫1357只。

2.根据美国白蛾发生特点和规律及早发现,是做好防治的前提和基础
在秦都区美国白蛾幼虫一般每年活跃在两个时间段,即从5月中旬到7月上旬和从8月上旬到10月下旬。

吐丝结网是美国白蛾幼虫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普查的关键所在。

美国白蛾幼虫1至4龄吐丝结网,在网幕内取食危害,3至4龄网幕期,几十至几百只幼虫集中在一个网幕内,将几片、几十片叶子或一个、几个枝条连在一起,就像一层白纱罩在树上,很容易发现和防治。

5龄以后分散危害,食量剧增,爬向整个树木和相邻的树木。

每年的6月份、和8月中旬到10月下旬我们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普查上。

组织技术人员,广泛发动群众,对发生村庄和周围村庄进行4次以上的全面检查,对重点区域进行8到10次的不间断巡查,做到了及早发现,及早防治,为全面扑灭美国白蛾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3.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阶段、特点采取及时诱杀的防治方法是消灭白蛾蛹的很好方法
老熟幼虫化蛹之前在树干基部绑草把,定期烧毁草把是消灭蛹的很好方法;从90年到95年,我们每年的6月18日都要在美国白蛾危害严重的树干基部绑草把,几年共计绑草把400多棵树,消灭美国白蛾蛹1008个。

4.根据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对危害轻微和中等程度的,我们一般采取“两喷一剪”的防治方法
具体做法是:发现一棵树上有美国白蛾,以这棵树木为中心,半径为50米的范围全部喷洒农药。

对于集中连片的美国白蛾危害时,以四周边缘的树木各向外延伸50米进行喷药。

先喷药,再剪除网幕,最后再喷一次药。

第二次喷药范围还是向外延伸50米的区域。

这样做的好处有一下几点:①先喷一次药,大部分美国白蛾被杀死,向外延伸50米,即使虫子已扩散,也可以把它自然传播范围内的虫子全部杀死;②剪除网幕,就地烧毁,可以杀死网幕内残余的虫子;③再喷一次药,就是在第一次喷药和剪除网幕过程中,个别虫子漏网,也可以全部被杀死。

利用这种方法共防治了20个村庄累计6200多棵树上的美国白蛾。

5.对于危害特别严重,虫口密度特别大的区域采取“高位截头”的措施
美国白蛾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蔓延。

由于交通工具和人为活动传播到一个新的地点后,很难被人们及时发现和重视,在这个地方自然传播几个世代或者几年,如果条件适宜,一旦爆发就会泛滥成灾。

比如1990年的我区西北橡胶厂和华家寨村,对于这种危害特别严重,虫口密度特别大的区域,我们采取了“高位截头”和伐树的办法。

对于生长势好,干型、树型好的法桐、杨树、泡桐、桑树等把树冠全部锯掉,对于树型不好、生长势弱、到达成熟期的树木进行砍伐,把砍下的树冠和枝条全部就地烧毁,对
树干喷药的方法。

有效的降低了虫口密度,为下一代白蛾的防治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1990年我们利用这种办法共伐树85棵,“高位截头”236棵,消灭美国白蛾网幕共计1243个,为消灭这个区域的虫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我们使用了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终于扑灭了我区区内的美国白蛾。

四、结论
美国白蛾虽然危害性大,防治困难,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最终还是可以完全扑灭的。

我们秦都区的防治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也走在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前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