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防治知识

合集下载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该虫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后迅速扩散蔓延,严重暴发成灾。

一、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1、成虫雄成虫:体长9-12mm,触角双栉齿状,多数前翅有黑褐色斑点。

雌成虫:体长9-12mm,触角锯齿状,前翅多数纯白色。

2、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

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4、蛹体长8-15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处。

臀棘8-17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二、美国白蛾生活史规律美国白蛾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砖石瓦砾、枯枝落叶、房檐、窗台下、墙体砖缝、土壤裂缝、柴(草)堆、树洞等处越冬。

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5月初达到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出现,5月中旬第一代为网幕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6月下旬为下树化蛹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成虫羽化2天后即可产卵,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零星出现,7月上中旬为第二代网幕高峰期,7月下旬第二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开始羽化,8月下旬羽化达到高峰,8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出现,9月上、中旬为第三代网幕高峰期,9月底越冬代老熟幼虫开始陆续下地寻找隐蔽场所化蛹越冬,最晚11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越冬,部分发育晚的幼虫不能完成发育。

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二代和第三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

三、各虫态特性1、成虫羽化多在15-19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

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

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近几年来,美国白蛾的有发展蔓延趋势。

该虫是世界性检疫对象,具有食性杂、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和危害严重等特点,一旦侵入,极易暴发成灾,对林业、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也会构成重大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轻美国白蛾危害,应及时应用人工、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达到如其效果。

下面为大家介绍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一、人工物理防治措施1.捕捉成虫。

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成虫羽化高蜂期,组织人员在每日的清晨或黄昏捕捉成虫,然后销毁。

2.人工剪除网幕。

美国白蛾幼虫有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即1至4龄幼虫在树上危害时将局部枝条及叶片吐丝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

此时通过观察并用高枝剪及时剪除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及危害的枝条,可消灭虫源达到防治的效果。

剪下的枝及网幕要装于塑料纺织袋中,集中烧毁。

3.围草诱蛹。

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

具体操作方法:发现有美国白蛾危害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用谷草、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然后于蛹前解下草把烧毁。

4.灯光诱杀。

利用诱光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光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5.摘卵块。

美国白蛾蛾卵多分布在树冠中下部外围叶片背面。

5月中旬至5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美国白蛾产卵盛期,组织人员采摘卵块并集中销毁。

6.挖蛹。

11月以后在树皮下、根部土壤、草堆内层、建筑物缝隙等隐蔽场所挖蛹销毁。

二、生物防治方法1.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预蛹初期,按照1头白蛾蛹放5头蜂的比例,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不但可以增加自然界中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种群数量,同时可以保护其它天敌,可以达到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发生的效果。

皖北平原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技术

皖北平原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技术

皖北平原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技术皖北平原美国白蛾是一种对作物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不仅给农作物带来了巨大损失,还对农民的经济收入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美国白蛾,保护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

本文将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四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皖北平原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生物防治1. 天敌培育天敌培育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通过培育一些对美国白蛾有天敌作用的昆虫,来降低美国白蛾的数量,减轻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有着较好的控制效果,比如绿尾松天牛、绿尾蛾等。

可以通过大规模的人工培育和释放天敌昆虫的方式,来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2. 昆虫复杂性昆虫复杂性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是通过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来提高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捕食和寄生率。

具体方法包括增加农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改善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天敌昆虫的数量和活动力,还能够减少美国白蛾的数量,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1. 人工捕捉人工捕捉是一种物理防治方法,是通过设置捕蛾器、黏虫板等器具来捕捉美国白蛾,从而减少其数量,达到防治的效果。

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捕蛾器和黏虫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器具进行布设。

但需要注意的是,捕捉器具的选择和布设位置需要科学合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遮阳帷幔遮阳帷幔是一种用于农田的物理防治方法,通过在农田架设遮阳帷幔,来减少美国白蛾的数量和对农作物的危害。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农田内的温度和湿度,减少美国白蛾的繁殖和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科学合理的架设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化学防治1. 杀虫剂喷雾2. 生物农药应用四、农业防治1. 防治措施整合农业防治是一种综合的防治方法,是通过整合各种针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来提高防治效果。

在进行农业防治时,可以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从而达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来自欧洲的有害昆虫,已经在北美洲部分地区造成重大破坏。

美国白蛾主要危害树木,特别是橡树、榆树、松树等。

其幼虫以树木的叶片为食,因此对于森林和城市景观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美国白蛾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美国白蛾的危害1. 森林破坏美国白蛾的幼虫在幼年期对树木叶片进行大量食害,因此会造成森林破坏。

在幼虫成群作为暴食者的特性下,受害树木的叶片会被大量吃掉,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康复能力,导致森林在白蛾暴发季节内出现大面积的裸露树冠,极大地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城市景观受损除了对森林造成危害,美国白蛾也会在城市景观中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城市中种植了大量的橡树、松树等美国白蛾爱食的树种,一旦美国白蛾在城市中暴发,将对城市绿化景观造成严重破坏,甚至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 经济损失美国白蛾的危害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其繁殖力强,一旦暴发,将会给森林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治,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复受害树木,对于森林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可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的控制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和寄生蜂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以及使用昆虫病毒来进行防治。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美国白蛾防治方法。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但也会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谨慎使用。

3. 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一种较为原始但有效的美国白蛾防治方法,包括手工采集、粘贴板、网围栏等方式。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对美国白蛾的幼虫进行控制,但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成本较高。

文化防治是通过改变栽培和管理树木的方法来减少美国白蛾的危害,包括选择抗性品种、栽植间距适当、及时修剪等。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有害昆虫,它在美国各地都有发生,给作物及园林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美国白蛾主要在夏季及秋季发生,主要它的幼虫会在夏季接近于表土的地方,利用恶劣环境进行它们的生长及繁殖,所以美国白蛾在这个季节比较活跃。

同时,美国白蛾也有一定的发生规律,比如说它的发生高峰期和下降期都会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吸引了很多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二、美国白蛾的特性美国白蛾属于飞蛾科的一种,成虫翅膀呈淡棕色,前翅有白色斑点。

初齿斜上方。

其幼虫体型较大,身体颜色较浅,喜欢在枝条、树干、树叶或地面上吃树皮和根部,对植物的生长能力的影响非常大,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整个作物的死亡。

三、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法,比如引入美洲
白蜂,它能够寄生在美国白蛾的幼虫上,从而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2. 防治草酸盐有机肥配方中的低浓度氮,用于
增加植物的抗病性和生长力,从而降低美国白蛾的危害。

3.
露地覆盖选择防虫二氧化硅;幼虫和成虫飞行接触到此物后浅灰色粉尘会沾粘在它们的身上,干扰接受气味信息和视觉信息,使其很难找到它们的食物来源。

4. 监测与识别,美国白蛾的
危害与繁殖,还可以通过将一些特殊化学物质加入到诱捕器中,吸引美国白蛾飞向诱捕器,然后被粘住再进行防治。

总之,美国白蛾的危害相当的大,对于稻谷、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等都会产生非常大的损失,通过对美国白蛾的研究及精准防治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美国白蛾的危害程度,从而更好的保护我们的作物及经济利益。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性问题,美国白蛾作为外来有害生物已经对我国生态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美国白蛾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林业威胁性极高。

美国白蛾作为各国检疫的主要目标,具有采食类别多、采食量大、繁殖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危害性强等特点。

各地林业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立足地方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美国白蛾的检疫监测工作,采用物理、生物等各种防治方式,有效解决美国白蛾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切实降低美国白蛾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白蛾生活史与生活习性1.美国白蛾生活史。

美国白蛾为完全变态昆虫,在承德一年发生3代,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以蛹越冬。

越冬蛹在5月中旬羽化,第一代卵在5月中下旬始见,5月末至6月初出现第一代1龄幼虫,春末夏初第一代幼虫发育期40天左右,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7月上旬始见第二代成虫羽化,夏季8月第二代幼虫发育期25~30天,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8月底至9月初始见第三代成虫羽化,夏末秋初进入第三代,直到10月上中旬才能完成幼虫发育(据观察,也有小部分未能完成发育),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越冬。

幼虫有7个龄期,常于6-10月活动。

2.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适生区域广、生存能力强,在北纬30°~50°地区都能生存,-16~40℃环境都能适应。

美国白蛾幼虫耐饥饿能力强,3龄幼虫可耐饥饿3~6天,老熟幼虫耐饥饿达长15天,且能正常发育和繁殖。

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下浅土层、房檐下、砖缝中化蛹。

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每头雌蛾产卵量平均300~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卵的孵化率高,达97%以上。

其受自然控制作用小,若不防治,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数十万只。

二、美国白蛾虫情监测技术1.监测时间选择。

在开展美国白蛾虫情监测作业时,要注意结合美国白蛾不同发育时段的生物特性,采用适当的监测方式,以保障美国白蛾的监测效果。

美国白蛾防治指南

美国白蛾防治指南

美国白蛾防治指南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传播扩散快,能对多种树木、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对农林业生产和城市园林绿化也造成了巨大破坏。

因此,要密切注意美国白蛾的发生发展情况,将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美国白蛾在我国一年发生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发生期集中在每年4月10日至10月31日。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历期及防治措施一:成虫,为白色蛾子。

越冬代成虫多在树冠中、下部叶背处产卵;越夏代成虫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

成虫飞翔范围一般在200—300米内。

有一定趋光性,对腥臭味比较敏感,象养殖场、厕所等附近该虫发生的几率较大。

发生期为每年的4月上旬-5月中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

防治措施有:1、灯光诱杀成虫:利用杀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杀虫灯应设在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

2、人工捕捉成虫: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可于成虫期进行人工捕捉。

具体时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防越冬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防第一代,8月上旬至8月下旬防第二代。

要特别注意臭水坑、牲口圈、猪圈、养殖场、卫生条件差的厕所等周边的树木。

3、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发生期为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下旬, 6月下旬;8月中下旬)。

防治措施为利用高枝剪人工摘除,由于卵块颜色与树叶一致,均为绿色,且在树叶背面,所以剪卵块时应仔细观察。

二:幼虫,为绿色毛虫。

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强。

4龄以前幼虫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在网幕内取食,所以寻找带虫网幕是发现美国白蛾的关键。

其特性为:取食前吐丝结网,3龄左右网幕最大,从5龄开始破网分散为害,进入暴食期,为危害阶段。

发生期为每年的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9月上中旬。

防治措施:1、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每隔2-3天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网。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1. 背景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由欧洲引入的外来有害生物,其幼虫能够大量食害林木和其他植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

为了有效防治美国白蛾,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都实施了相应的防治工作和政策。

2. 防治方法2.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指利用其他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在美国白蛾的防治中,可以利用其天敌和寄生蜂等天然敌害物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具体手段包括:•培育天敌: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天敌如鸟类、昆虫等方式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引进寄生蜂: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可以引进寄生蜂种群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化学防治指利用化学药物来杀灭有害生物的数量。

虽然化学防治可以起到快速杀灭美国白蛾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不利影响。

具体手段包括:•喷洒杀虫剂: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可以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家庭清理:个人家庭可以在意识到有美国白蛾出现时及时清理它们的痕迹,防止美国白蛾的危害。

2.3 农业生产实践农业生产实践可以通过增加本地品种的数量、优化农业制度、改进种植技术等方法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和应对外来有害生物的能力。

具体手段包括:•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可以增加本地品种数量,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品种来应对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

•改进种植技术: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可以通过优化农业制度,改进种植技术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和应对外来有害生物的能力。

近年来,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的防治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不断加强防治技术研究和实践也为美国白蛾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白蛾防治知识
美国白蛾(秋幕毛虫,秋幕蛾)
【国内分布】我国辽宁、陕西、山东、河北省,北京、天津市有发生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
1、寄主范围
美国白蛾能取食317种植物(日本),230余种植物(欧洲),100余种阔叶树(美国),辽宁省调查,能取食的植物有94种,隶属于37科;主要为害落叶阔叶树种,包括许多经济林,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重要的如白蜡槭,糖槭,桑,苹果,梨,山楂,李属,蔷薇属,绣球花属,桦属,桤木,栎,胡桃属,柿,杨属,柳属,榆属和悬铃木等。

也取食寄主树木附近的玉米、大豆、棉花、烟草、甘薯等作物以及一些花卉和杂草,但在大多数农作物上不能完成发育周期。

2、为害特点
幼虫常群集树叶上吐丝结网巢,在其内食害叶片。

网巢有时可长达1米或更大,稀松不规则,将小枝和叶片包入网内,形如天幕,因常出现于仲夏到初秋,故称其为秋幕毛虫。

1~2龄幼虫只取食叶肉,严重时全株树叶被吃光,只留下叶脉,整个叶片呈透明的纱网状,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4龄幼虫开始分成若干个小的群体,形成几个网幕,4龄幼虫末食量大增,5龄后进入单个取食的暴食期。

整个幼虫期间取食量极大,造成植物长势衰弱,抗逆性低下,果实品质降低,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

严重受害的果树,果实严重减产,有时导致当年甚至次年不结实。

被害树木,由于树势衰弱,易遭蠹虫、真菌和细菌的侵袭,大大削弱其抗寒、抗病能力。

幼虫嗜食桑、柞树叶,对养蚕业造成严重威胁。

美国白蛾多食性,繁殖力强,危害严重,一旦传入将难以控制,是林木、果树、行道树和农作物的危险性害虫。

我国列为进境和全国农业和林业植物检疫性害虫。

【形态特征】
1、成虫:中型蛾类,雌、雄体长分别为12~15mm和9~12mm,翅展分别为33~44mm 和23~34mm。

体躯纯白色,无其他色斑。

复眼黑褐色;雌虫触角锯齿形,褐色;雄虫双栉齿形,黑色。

前足的基部、腿节桔黄色;胫节、跗节
内侧白色,外侧大部黑色。

中、后足的腿节黄白色,胫节、跗节上有黑斑。

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半月牙形,中部有一突起,突起的端部较尖,阳茎基环梯形,阳茎端膜具微刺。

非越冬代成虫的前后翅绝大多数全为白色,仅雄虫的前翅有时有数个不正矩形的黑斑;越冬代成虫的前翅均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不正矩形黑斑,少数雌虫有1至数个黑斑。

雄虫翅斑变异有:7列斑型(2列基斑列,2列中黑斑,2列侧列斑,1列缘斑);5列斑型;4列斑型;少斑型(翅上只有稀疏少量黑斑)。

雌虫翅斑变异较小:有斑型和无斑型,有斑个体翅斑稀疏。

2、卵:卵聚产,数百粒连片平铺(单层排列)于叶背,上覆雌虫白色体毛。

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时浅黄绿色或淡绿色,有光泽,后变灰绿色至灰褐色;表面密布小刻点。

3、幼虫:幼虫有两型:黑头型和红头型,红头型仅分布美国中南部,其余地区和国家发生的均为黑头型。

红头型与黑头型主要区别是:头部桔(柿)红色,胸腹部淡黄色而杂有灰色至蓝褐色斑纹,前胸盾、前胸足、腹足和臀盾与体同色,所有毛瘤桔红色,其上刚毛褐色而杂有白色;其余特征与黑头型相同。

从第一龄起,两种类型幼虫的头部、前胸盾、臀盾的颜色即不同。

我国发现的黑头型有三种体色变异:普通型,体背有一条黑色宽纵带。

最常见的类型,数量最多;黄色型,虫体黄色,无黑色宽纵带,仅有黑色小型毛瘤;黑色型,虫体全为黑褐色。

大龄幼虫体长28~35mm,头宽约2.7mm。

头部、前胸盾、前胸足、腹足外侧及臀盾黑色;胸腹部颜色变化很大,乳黄色至灰黑色,背方纵贯一条黑色宽带,侧方杂有不规则的灰色或黑色斑点。

前胸至第八腹节每侧有7~8个毛瘤,第九腹节仅5个,所有背方毛瘤黑色,腹方毛瘤灰色或黑色,其余毛瘤均淡桔黄色,各毛瘤上均丛生白色且混有黑褐色的长刚毛。

腹足趾钩为单序异形中带,中间长趾钩9~14根,两端小趾钩各10~12根。

这一点可与毒蛾科幼虫腹足趾钩予以区分,毒蛾科幼虫腹足趾钩为单序中带。

4、蛹:美国白蛾蛹体长8~15mm,平均12mm;暗红褐色。

头部及前、中胸背面密布不规则细皱纹,后胸背及各腹节上密布刻点。

第五至第七腹节的前缘
和第四至第六腹节的后缘均具环隆线;节间深缢,光滑而无刻点,且色较浅。

臀棘8~17根,多数12~16根,长度约相等,端部膨大且中心凹陷而呈喇叭形。

【发生特点】
美国白蛾一年发生的代数,因地区间气候等条件不同而异,黑头型和红头型之间也有不同。

在山东烟台一年发生完整的两代。

越冬蛹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

第1代发生比较整齐,第2代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大部分幼虫化蛹越冬,少部分化蛹早的可羽化进入第3代。

在大连市和秦皇岛市一般年发生两代,遇上秋季高温年份,第3代也能完成发育。

天津市、陕西关中第3代发生量较大,化蛹率也高,占总发生量的30%左右。

温度在18~19℃以上,相对湿度70%左右越冬成虫大量羽化。

在一天中,越冬代羽化时间多在16:00~19:00时,夏季代多在18:00~20:00时。

成虫羽化后,至次日晨日出前0.5~1小时雌雄交配,交配时间可延续5~40(平均14~16)小时,一生只交配1次,交配后不久,雌虫即产卵。

成虫飞翔力和趋光性均不强。

雌虫产卵,对寄主有明显的选择性,喜在槭树、桑树和果树的叶背产单层块状卵,每卵块有卵500~700粒,面积2~3cm2;最多达2000余粒。

成虫产下的卵,粘着很牢,不易脱落;上覆毛,雨水和天敌较难侵入。

卵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3~25℃,相对湿度为75~80%,只要温湿度适宜,孵化率可达96%以上,即使产卵的叶片干枯,也无影响。

幼虫孵化后不久,即吐丝缀叶结网,在网内营聚居生活,随着虫龄增长,丝网不断扩展,一个网幕直径可达1米,大者可达3米,数网相联,可笼罩全树。

网幕中混杂大量带毛蜕皮和虫粪,雨水和天敌均难侵入。

幼虫老熟后,下树寻找隐蔽场所(树干老皮下、缝隙孔洞内,枯枝落叶层,表土下,建筑物缝隙及寄主附近的堆积物中)吐丝结灰色薄茧,在其内化蛹。

【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主要靠人类活动远距离传播。

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各虫态均有可能附着于寄主上,成虫和蛹还可静伏于交通工具上,随运输传至远方。

蛹期抗逆能力强,可经受-30℃的低温,由于越冬代化蛹场所复杂、隐蔽,蛹期长,因此越冬蛹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虫态。

成虫飞行和高龄幼虫爬行,可引起发生地邻近扩散。

【检测方法】
田间检测可在成虫发生期在海关或疫区的处围设置黑光灯或性信息素诱捕器进行监测。

另外,凡从发生区调出的苗木、原木、木材、货物的包装物、植物性铺垫物及运载工具攀亲应予以严格检验。

检验卵时应注意植物的叶背;检验低龄幼虫应注意寄主植物上的网幕,老龄幼虫及蛹应注意树干缝洞和根部土壤、包装材料及货物的木箱、运载工具的内外角落,缝隙和树洞、原木和木材的树皮下、裂缝、洞穴及草堆的深层。

如发现可疑的标本可带回实验室进行镜检鉴定。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检疫措施对于来自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苗木、鲜果、草制品及其包装物、填充物等进行严格检疫。

发现疫情及及时集中烧毁。

对带虫原木等需进行熏蒸处理。

由于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爬行能力,可以爬到路过疫区的交通工具上而作远距离的传播,因此必须对来自疫区的各种交通工具进行严格的检疫或消毒处理。

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根据美国白蛾1~4龄幼虫结网幕群居的习性,可于相应时期剪下幼虫所结网幕,消灭其中的幼虫;另根据美国白蛾幼虫下树化蛹的习性,可在树干上绑缚草把或纸板以诱集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然后人工进行销毁。

【生物防治】
采用美国白蛾NPV病毒制剂防治其低龄幼虫;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其老熟幼虫和蛹;另外,注意保护大草蛉、中华草蛉、胡蜂和蜘蛛等捕食性天敌及白蛾派姬小蜂、白蛾黑棒啮小蜂等其他寄生性天敌。

【性诱剂防治】
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芯对雄成虫进行诱杀。

【化学防治】
在幼虫发生高峰期采用一些昆虫生长调节剂或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