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森

合集下载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关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大家都很熟悉,1958年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由奥尔森(Burton M. Olsom)发表,概括了集体行动理论的关键思想。

《集体行动的逻辑》以社会动力及其影响社会行动的力量为主要设计概念,着重指出集体
行动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即参与者合作形成某种形式,以实现共同意图或获得共同收获。

奥尔森认为任何集体行动的发生都是由社会动力来推动的,这种动力可以是经济利益,需要或政治意识形态等,社会动力的强弱及其作用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集体行动的发生,
具备不同社会动力的参与者会发生不同的行动。

奥尔森指出,参与者在集体行动进行过程中,都会受到社会动力的影响,他们个体行动的发生或变化会改变集体行动的进程和趋势。

《集体行动的逻辑》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社会动力对集体行动的重要意义,表明任何形式
的集体行动,包括社会运动和抗议活动,都是由社会动力所推动的,而参与者的行动则受
制于社会动力的规律性的作用和影响,更多地受制于社会环境或外部社会动力的规则。

由此可见,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于现在社会运动和抗议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社会动力驱动着它们,参与者个体行为受限于它,应重视社会动力的组织,它是改变社会行动现象及其最终结果的因素之一。

奥尔森的后现代主义诗论、诗作与量子力学

奥尔森的后现代主义诗论、诗作与量子力学

奥尔森的后现代主义诗论、诗作与量子力学面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奥尔森提出了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他认为,常规的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无效的世界视角,不可能真正满足我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

因此,后现代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反现代主义的运动,它关注的是无关特定语言、历史和文化的超越现代主义的思想方法。

一、后现代主义诗论1. 时空的超越——后现代主义诗论打破了叙事空间的界限。

它追求一种新的叙事形式,既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也可以超越文本的范畴。

2. 丰富的美学——奥尔森的后现代主义诗论强调多种抒情手法,包括抽象和幻想、拼贴和变形、重复和模拟,以及其他抒情手法。

3. 批评性观点——在他的诗论中,奥尔森经常强调批判性的观点,以此来抨击现实状况,以及试图从这些现实中抽离出水平超越的真理。

二、后现代主义诗作1. 形式的破坏——奥尔森的诗作被描述为对传统文论和叙事形式的抵抗,他试图打破文本固有形式,表达脱离传统叙事模式的思想。

2. 永恒的意图——奥尔森的诗作中,每一个文字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这些意义都是为了表达他本身关于时间、空间和人生等永恒主题的看法。

3. 活跃的语境——根据马克•奥尔森的观点,诗歌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活跃的语境,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旧的语言模式,甚至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三、量子力学1. 能量的区分——在量子力学中,将粒子分成能量较低的低能量状态和能量较高的高能量状态。

低能量状态会引起粒子的数量和特性的变化,而高能量状态则会导致粒子的空间分布和轨迹的变化。

2. 矩阵熵——量子力学探究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粒子之前关系的表达,通过矩阵熵、哈密顿熵等数量,可以详尽地定义出粒子的能量关系和行为模式。

3. 力学实验——量子力学可以应用于最小的宇宙粒子,至宏观的星系,如今,科学家正在通过实验证实量子力学的理论,来深入的研究物质的各种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是指一群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

这种行动的逻辑是基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因此,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奥尔森集体行动中,个人的行动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

这意味着,如果个人认为参与集体行动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他们就会参与其中。

因此,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基于个人的理性行为。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还包括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自由骑车者问题”。

这个问题指的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没有参与集体行动的情况下获得相同的利益,那么他就不会参与其中。

因此,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基于个人的选择和自由。

在奥尔森集体行动中,个人的利益是通过集体行动来实现的。

这意味着,个人必须相信其他人也会参与集体行动,否则他们就不会参与其中。

因此,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基于信任和合作。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自由骑车者问题、个人选择和自由、信任和合作等因素。

这种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参与集体行动,以及如何在集体行动中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最大化。

奥尔森的生平、著述与研究方法

奥尔森的生平、著述与研究方法

奥尔森及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权力与繁荣》一、《集体行动的逻辑》:三个和尚真的没水吃?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以及怎样才能达成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基本假设《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以前,社会科学家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奥尔森发现,这个假设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

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有害的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承担集体行动的成员。

搭便车现象常在。

奥尔森认为: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

人数越多,搭便车的动机越强烈,集体行动越难达成。

后来发展为“多人囚犯两难博弈”,成为非合作博弈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集体行动产生的条件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即集体成员的收入不对称。

如亚洲经济危机后,日本主张设立“亚洲货币基金” 美国愿意支付70%的北约(NATT)经费。

二是“选择性激励”:1、正向激励:鼓励措施2、反向激励:惩罚搭便车的措施相关问题: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接下来是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如果有3%的利他主义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可喜的变化。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凤毛麟角,少于1/%。

二、《国家的兴衰》:瓷器店里的哄抢讨论主题:群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问题:为什么饱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残的德国和日本在战后能够创造出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国家中也有搭便车的群体,国家可以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利益集团就可以通过“寻租活动”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改变收入再分配的方案,从而增加利益集团自己的收入。

----奥尔森把这种利益集团叫做“分利联盟”。

分利联盟(一)分利联盟给国家经济发展制造了许多不利因素:1、寻租活动不但要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改变了社会的激励机制。

查尔斯·奥尔森诗歌浅析

查尔斯·奥尔森诗歌浅析

查尔斯·奥尔森诗歌浅析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1910—1970)是美国当代诗人和评论家。

他的诗歌自由奔放,感染了一代诗人,开创了黑山诗派。

1950年奥尔森发表《投射体诗》(Projective Verse)一文,它被认为是黑山诗歌派的宣言书。

在作者的Maximus,to Gloucester,Sunday,July 19这首诗歌中,他到故乡Gloucester 寻根,看到了一个遇难渔民的雕像,人们在那里纪念这个雕像——渔民,并向海面上抛撒鲜花。

在诗歌里面写道:“the flowers turn the character of the sea . The sea jumps the fate of the flower ,The drowned men are undrowned in the eddies of the eyes of the flowers opening the sea’s eyes. ”这几句诗人用花的形象把这个渔人的形象升华了,用美丽的花来代表渔人的精神不灭永存。

“The disaster is undone .What was received as alien---the flower on the water,that a man drowns that he dies in water as he dies on earth,the impossible that this gross fact can return to us in this upset on a summer day of a particular tide.”诗句中的“disaster ”代表渔民遇难一事,”undone”是消除的意思,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大海被人的诚信所感动,使得渔民又复活了。

我们还看到了作者意识的流动、水上的花朵、渔民被淹死、像死在陆地那样死在水中——对诗人来讲,都是不可能的。

奥尔森曲线理论

奥尔森曲线理论

奥尔森曲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对集体、集团或组织的特征概括:计划体制属于一种集体的经济行动。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提出:一般认为,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均有进一步追求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但这种论断是根本错误的。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由具备理性的个人组成的集体,其行动不可能产生增进公共利益的效率。

从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出发,集体组织中的“搭便车”现象就不可避免了,由于公共或集体物品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这是集体行动缺乏效率的根本原因。

然而,奥尔森强调:在判断集体行动是否具有效率时,要区分不同规
模的集体组织。

他认为: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有效率的集体行动。

他还指出:“只有一种独立的和‘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潜在
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体的行动。

奥尔森定律:在不具备“选择性”激励的情况下,个体积极性和集体规模成反比。

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a=b/c。

其中b是指具有理性的个体在集体行动中付出的努力,c是指该个体所在的集体规模(人数),a是指该个体在集体行动中获得的实际报酬。

因此,奥尔森断言:“即使在最小的集团里,集体物品的提供一般也不会达到最优水平。

”正是在奥尔森揭示的a=b/c定律中,笔者产生了揭开计划体制有效性奥秘的灵感。

综上所诉,在常态条件下,集体行动一般是缺乏效率的;而在特殊压力下,集体行动是具有效率的。

奥尔森的政府起源学说

奥尔森的政府起源学说

政府恍似天然,自有永有,其实大家又都不晓得怎样去阐明它的来历才好。

于是学者便为它想出了不少故事,例如,以研究集体行动闻名的政治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他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很久以前,在政府还不存在的年代,一帮社团四处打家劫舍,掠夺百姓的收获。

不过他们渐渐发现这么搞下去效益很低,因民不聊生,他们自己也所得不丰。

于是他们由流寇变成坐寇,每年在固定时间收取一定比例的收成。

如此,老百姓勉强安居乐业,而社团的收入也有保证。

社团现在还明确了地盘观念,晓得保护百姓,不让来自其他地方的匪徒侵入,不使肥水外流。

久而久之,坐寇成了政府,保护费成了税收,地盘变成国土,防止对手分羹就叫做国防了。

正如其他一切类似的故事,奥尔森的“坐寇理论”意不在历史的真实,而在于突出政府的某种性质。

延续了把政府视为掠夺者的思路(而非把政府看成保护者的传统)。

政府(“坐寇”)也有内在结构的问题,随着其规模扩大,这些内在问题也会愈形激烈。

有些学者便用类似的模型,去理解部分非洲国家老是治不好腐败并且越治越动荡的情况。

问题是社团规模的扩大倾向,正如一切官僚机构皆有其不可遏止的膨胀倾向一样。

社团一旦扩张到某个规模,重担就会都压到生产者头上。

到最后,这些被剥夺者要不是找路外逃,就是无心工作。

于是那些国家的经济就开始凋败。

这是为什么必须限制政府规模的原因。

【推荐理由】关于政府起源的学说,除了大家较不熟悉的奥尔森流寇—坐寇论,还有耳熟能详的社会契约论:一群人互相订立契约,把保护生命财产的权利和报复权不可逆地让渡给政府。

这种学说认为政府收的税是其所提供服务的“价格”,意在突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

而在奥尔森看来,政府税收是强制性的,同其提供服务与否没有关系,意在突出政府的强制性。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内容框架
第一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 些方面做了逻辑和理论的解释 第二章:探讨集团规模和集团行 为的关系,解释了小集团优于大 集团的原因——凝聚力和有效性。 第三章:研究了工会,并得出一 些结论 第四章:对国家理论的分析
Content
第五章:按照本书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 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 逻辑上是矛盾的。
《集体行动的逻辑》
作者:曼瑟尔· 奥尔森 (Mancur Lloyd Olson, Jr,1932年-1998年2月19日), 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曼瑟尔· 奥尔森,对制度经济 学的诸多方面(私有财产、税收、公共物品、集体决议、 合同权利等)有很大贡献。他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 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他一生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 结果?奥尔森有三部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 (1965年),《国家的兴衰》(1982年),以及他猝然逝世 前刚完成的《权力与繁荣》(2000年)。
第六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压力集团理论。
第七章:提出的“副产品”和“特殊利益” 理论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贡献与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 利益集团 集体行动
1.奥尔森教授是公共选择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位经济学家,而他 所撰写的这本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2.对利益集团的存在指出了,有理性、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不会 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因为集团利益的公共 物品性质会导致集团成员普遍的“搭便车”行为。于此原因,认 为集团规模大小与个人行为和集团行动的效果密切相关,小集团 的行动比大集团更有效。 3.有关集体的行动代表的是一种关于利益集团理论的运作过程。
文章的经典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森的逻辑许多经济学家将奥尔森看成是单一观念的思想者,认为其提供的理论模型和解释太过于单一了,而且对经济学的贡献还不如再其他领域的贡献大。

我想,者多少是因为它一生致力于研究外部性和公共物品问题,不在“正统经济学”的研究“圈子”里的缘故吧。

正如张宇燕教授在《权力与繁荣》里所说的,奥尔森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同时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他一生提出了诸多问题,它正是在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大厦。

它主要提出了一下三个问题,第一,,对集团成员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行动为何难以达成?第二,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三,为什么有些国家贫困而有些国家繁荣?他一生致力于回答这三个问题,这也就是他的三本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权力与繁荣》所要探讨和回答的主要内容。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其理论大厦的基础,是其他理论的立论之基;《国家的兴衰》是其理论的主干,因为对国家兴衰的原因的探寻是他著书立作的主要目的,而《权力与繁荣》则是对其理论的延伸和进一步发展,作者再这本著作中进一步解释和探寻国家繁荣和贫困的原因。

因为《国家的兴衰》在他的著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作者特意在此书的第二章重述了《集体行动的逻辑》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将首先从本书开始,将这三本书的内容串联起来。

一、提出的问题、答案的标准、理论的基础作者在《国家的兴衰》中首先对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进行了讨论。

现在经济学受到广泛质疑的情况下,一些人声称将现有的经济理论进行扩展就可以解释“滞涨”和经济增长率下降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经济学的改进和扩展确实是比较普遍的,者当然会有助于解释一些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作者说:“我很喜欢引用牛顿的说法,即如果比他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此,当今的经济学家就有一个高的出发点,站在斯密、李嘉图、穆勒、马克思、马歇尔、凯恩斯的“肩膀上”可谓是高起点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没有预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现实呢?那是因为他们将眼界只限于经济学领域,只看眼前的现象,没有考察一下其他学科领域。

(一)问题的提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度辉煌的文明和帝国衰落了,落后蒙昧的民族却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和伟大的文明,这有什么内在的原因吗?作者没有追溯历史,他只是将时间限定在二战之后的经济史,以此来探讨国家的兴衰。

作者首先列举了二战后的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有:1.1959年,德、法、意、荷、比、卢六国建立了共同市场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其中的原因是本书的一个问题之一。

2.美、英、日本三国在19世纪取得的经济增长成就为何如此突出?3.为什么非自愿失业会发生?4.什么社会可以称为“头重脚轻”的社会?5.是什么因素使得某个国家或某个时期的阶级结构比其他国家或其他时期更稳固,更重要?因为它涉及了某个社会结构的排他性和障碍性。

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只是特定解释,不充分,这是因为对更广泛的数据和经验是不可检验的,然而,只有当更广范围的现象得到精确解释时,才存在真正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

作者认为,好的理论必须同时具备简洁和权威,准确也是必须的要求,而作者就将构建这样的一种理论,它虽然简洁,却可以解释广泛的事实。

在本书的第二章,作者重述了《集体行动的逻辑》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复述比较简洁,我在此将细致的解读它。

(二)、《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属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范畴,而公共选择理论则关注非市场决策问题,或是说集体行动的问题,作者一生也致力于公共产品的研究,此书了奠定了他在这个领域的地位。

研究外部性和公共物品问题,就绕不开“搭便车”行为,也绕不开集体行动的动力问题,作者再理性人假定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对策,就是选择性激励的措施。

事实上,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外部性和公共选择的研究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的,但是这两个问题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行为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对市场活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是,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和采取行动实现自己的集体利益;有选择性激励的集团比没有这种激励的集团更容易组织和采取集体行动;大型压力集团的力量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美国的华尔街,是这种“小集团”的活跃之地,包括华盛顿的游说集团,都是这种小集团。

包括我国的商会等等,也是容易组织和行动的小集团。

1.基本的逻辑和概念的解释传统理论认为,有共同利益的个人通常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利益,其思想基础是,集团在必要时会采取行动以增进他们的共同利益或目标(以个人理性为基础)。

这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或除非存在强制或某些特殊手段使个人按共同利益行事。

否则,理性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去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但是小集团除外。

这首先要分析组织,因为组织是实现个人利益的重要渠道。

一般认为,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利益,而且大多是共同利益。

这就涉及到成本收益分析,一个理性的人必然计算成本收益比。

理性的个人是否会积极参加集体活行动,以后再论述。

提供公共物品被认为是组织的主要职能,那什么是公共物品呢?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的任何个人Xi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那一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也就是说不管他是否承担了相应的成本,都可以消费这种物品。

是不是无论集团大小,都会提供一定量的集体物品呢?需要对此作进一步的考察。

存在这样一种特殊情况,即存在一定量的集体物品,获得它的收益远大于成本,某个人即使承担全部成本也可以从中受益,这样就可以假设这种集体物品会被提供。

这对于大小集团是否都适用呢?作者通过经济学公式的技术性概述得出结论,事实是只有小集团才适用。

小集团不靠强制就可以通过自发、自利的方式提供集体物品,但是不会达到最优水平。

随着集团的增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越来越低于最优水平。

简言之,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进他们的共同利益。

之所以大集团不会自动增进它们的利益,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个人获得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少;(2)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出现帮助获得集体物品的卖方垄断寡头的相互作用;(3)集团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

对于大集团(又叫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只有独立的和选择性的激励(针对个人的激励)才可以促使其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选择性意味着激励是有差别的,是“权责”对等的。

在任何情况下,规模是决定对个体利益自发、理性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集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下面,我将具体分析规模和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

2.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的关系观察和经验表明,相对较小的集团——“特权”集团和“中介”集团——具有更大的有效性。

而传统理论认为参与社团是由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差异”即功能的要求。

传统理论含蓄的认为潜在的集团会和小集团一样行事,但集团的扩大并不一定能实现这些功能,因为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激励就不会参加这样的社团。

对个体来说,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都是选择性激励,然而,社会激励只适合于小集团或者联合集团。

之所以在潜在集团中,社会激励不会发挥作用,有两个原因。

一是每个成员的行为都不会显著影响他人的行为‘而是空间的间隔使成员不可能彼此认识。

因此本书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大集团即潜在集团不会组织起来采取合作行动,尽管它有理由这么做,但是小集团却会采取行动。

而本书的剩余部分将研究大集团的相关问题。

3.以工会为例工会最初是以小型和独立的地方组织的行事出现的,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发展成了大工会,而使大型全国组织得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会的成员资格及对罢工的支持再很大程度上是强制的。

强制会员制和纠察线是工会主义的精华。

工会对“搭便车”行为极为关注,事实上,工会的大发展是因为强制入会制度,而不是什么“悲观情绪”。

但是工会也出现了低参与率的问题,这样,在工会活动低出席率和工人对于强迫他们支持工业的措施的强烈拥护之间就存在自相矛盾的对比。

但这并不是真的自相矛盾,当它们希望每个人出席而自己不去时,它们的态度和行为都是理性的。

这与公民对它们的政府的态度是一样的。

这让我们想起了我国的工会,我国的工会和西方不同,具有很大的依附性,都是依附于各级政府或者是大型企业的高层,也没有独立的真正维护工人利益的组织制度和结构,而且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很少能拥有平等的谈判地位。

可见工会取得一定的独立性和“讨价还价”的权力是很必要的。

因为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工人的先锋队,应该是广泛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但是在市场条件下怎样更加关注工人活动的开展,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4.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评价马克思(作者对马克思评价很高)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统治其他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而阶级理论是国家理论的核心。

个人是自私的,因而阶级也是自私的,马克思强调个人的自我利益,并认为阶级可以意识到它们的利益,这是人们认为马克思是实用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理由。

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阶级的理论与其假设的追求个人利益的理性、自私的行为不相一致。

因为没有针对个人的经济激励,积极行动便不现实,因为个人采取理性行为就不会采取阶级行为。

由于其理论建立在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所以不能用非理性来解释其行为。

作者在这里没有讨论个人理性和集体非理性的可能性和相关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和作者一生所建立的理论息息相关,因为作者的理论包括大部分作者的理论够是构建再个人理性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理论也不例外。

一个人的状态下,不能拥有理性的概念,因此,理性至少应该是在有两个人组成的社会中才存在的,因为人在社会互动中才能运用理性。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群体的非理性,而且这种非理性是否是常态。

这就同事涉及到了一个质和量的问题,即再群体的非理性存在的前提下,是否存在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以内是理性的,而超过这个点就是非理性的,这个还有待以后讨论。

5.压力集团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者都赞美、推崇压力集团,这多少是因为“多元论”政治哲学的影响。

多元论强调各种私人社团都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法定角色,国家不应干涉。

约翰·R·康芒斯倡导按职业而不是按地理范围选择代表。

而拉瑟姆相信集团利益和集团行为在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中都是首要力量,集团利益最重要,而个人利益则是第二位的。

本特利则认为压力集团的平衡就是社会的现状,政府因视为利益的调整平衡。

它们并不假定个人行事会为他人着想,而是认为各个集团都会因为相互间的力量平衡而相互监督。

且大集团会容易吸引成员并获得支持,组织中的个人会为集团利益作出贡献,二者都是不对的。

因此,这种理论在逻辑上市自相矛盾的。

“多元论”的政治哲学对西方的各领域的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包括西方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建设也是遵照这种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开始逐渐形成的关于国家权力分配和促进社会效率的设计而建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