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父母的称谓

(1) 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并称“父母”外,父母还有“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古人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怙恃”等称呼;此外,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也是对父母的并称。
关于父亲的称呼,在《史记》中刘邦用“太公”之称,又曾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亲。
后世对父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古今习见的对父亲称呼还有,“公”、“翁”、“尊”、“大人”、“爷”、“爹”、“爸”、“老子”等。
称自己父亲为家尊、家君、家严、严君、严亲、家大人;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
此外,还有以“椿庭”为父亲代称的。
(2) 对于母亲的称谓,就常见的就是“母”,古今习用。
文人多以“萱堂”、“堂萱”作为对母亲的敬称。
萱草又称为忘忧草。
“萱堂”原指母亲所居住之处,故又用为对母亲的敬称,又简称为“堂”。
称对方母亲为令堂、尊堂,就是由此而来。
此外,古代官绅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于是就有“生母”、“亲母”等称呼。
生身母亲若为父亲正妻,则称生母,若为妾出,则称己母亲为亲母,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若自己是父亲的正妻所生,则称父亲的妾为“庶母”、“少母”,此外,又称父亲的妾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考妣”是先秦时期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都可以用。
后世则称故去的父亲为“皇考”;称故去的母亲为“皇妣”,后来又改为“先考”、“先妣”。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
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
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语文八年级上 7 回忆我的母亲

2.“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 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3.“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 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7 回忆我的母亲/
二、写作手法 1.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 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 2.邹韬奋《我的母亲》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 3.老舍《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 来刻画母亲形象。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 少对细节的特写。
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 思念和感恩之情。
7 回忆我的母亲/ 方法拓展
体会平实语言蕴含的情感
①先品读语言,抓住重点字词句。
②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理解内涵。
③再进一步品读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答题模式:这一句,写出了人物的
,烘托了
,
表现了人物的
情感。
7 回忆我的母亲/ 真题演练
7 回忆我的母亲/ 命题点 夹叙夹议
一、涵义和作用
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 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 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7 回忆我的母亲/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 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 情达意。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 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7 回忆我的母亲/
夹叙夹议的表达形式
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 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 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 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 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 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点。
《母亲的眼泪》阅读理解及答案

母亲的眼泪有生以来,我只看见母亲流过一次泪。
那个时候,我常常为我的母亲感到自卑。
她是个清洁工人,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每天沉浸在米又涨了价,油也涨了价之类的琐事中,生活的重担压得她的头发挤尽了最后一滴墨汁,全白了。
患了绝症的父亲死得早,留下的遗产是一笔似乎一辈子也还不完的债。
每到月底,我都会看见母亲从领来的几张可怜巴巴的钞票中拿出一半还给别人,然后一分一厘地算计着过日子。
学校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不愿让母亲出席。
有时她满头大汗地拖着整车的垃圾路过我们学校,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这就是我的母亲,我总是远远望见便躲起来,一些不认识的同学反而争着主动帮母亲推车。
母亲也能感觉出我对她的疏远,但她从来没有半句责怪的话。
她常常呆坐在窗前想着什么,缝衣服时针刺破了手也无知觉。
那年春天,我家的屋梁上突然来了两只勘察地形的燕子,然后每天有了燕子唧唧的叫声。
它们衔着泥飞进飞出,忙着筑窠、孵蛋。
小燕子出世后也成天叫着,还不时从空中飞下粪便来。
我十分恼火,忍不住找根长竿子要去捅,母亲见了,竟很生气,不顾一切地阻止我。
母亲已接近退休的年龄。
因她是个临时工,没有退休金,这无疑会给我们娘俩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困难。
此时,她能为我做到的只能是包揽一切家务,不让我插手。
我的成绩一向很好,她也知道我有多想上大学,但我还是报考了中专,想早点毕业,早挣钱。
自从我上中专后,母亲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甚至有时还同我唠叨几句什么谁谁扫地拾到一个钱包、谁谁的女儿今天出嫁……发现我并不在听时便戛然而止,眼睛移向别处,目光最后必然停在那个燕窠上,看着老燕为小燕子喂食。
有一次放学很早,小燕子吵得我实在心烦。
我便拿了根竹竿,三下两下将燕窠捅了个精光<。
三只羽毛尚未长成的小燕子摔在地上,哀叫着、扑腾着,我看着有些心悸,便将它们扔向远处。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 单元主题阅读(二) 浓浓亲情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 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结构上:作为文章线索,联系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 完整。内容上:文章反复说“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是说 不要打扰为儿女操劳了一生的父亲,让他好好休息会,突出 表现了对辛劳父亲的理解、心疼和爱。
我只好夸大语气地跟她解释:那丝巾是真丝的,质量 好,颜色也好搭配衣服,那是我结婚五周年的礼物,不知怎 么回事,一到冬天,电脑用多了脖子就酸疼得厉害,但一系 上那条丝巾就会好,写稿不顺的时候,系上那条丝巾,定会 文思泉涌。我把那条丝巾吹得像巴啦啦的魔法棒一样充满神 奇的魔力,母亲听着虽有些不信,但毕竟还是动摇了,答应 帮忙寄。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 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 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 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 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 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 不相称的苍凉。
我抱着包裹爬三楼,累得气喘吁吁。老公好奇:“啥包 裹?这么重!”我说妈寄的丝巾,他瞪大眼睛:“什么丝巾 有这分量?”我也好奇,马上遵从母亲的教诲,用手一点一 点撕开包装盒,便见到里面露出各式各样的袋子来。取出, 一袋干豆角、一袋炒熟的南瓜子、一袋葛粉、一小包花椒、 一袋玉米粉、一大袋黄豆、一小袋绿豆……还有两个没有剥 皮的大柚子,我心爱的丝巾,用一个厚厚的干发帽裹着,夹 在这堆食品中。干发帽的标签,还没有拆。
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 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3.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 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 良。
亲戚关系

一、父族: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
自称孝男某名。
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
自称孙某名。
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
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
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
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
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
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
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
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又侄。
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
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
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
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
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
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
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
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
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
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
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
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
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
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
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
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
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
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
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
自称姨表姻弟。
母亲(散文)

切 。父 亲 1 4岁被 马 鸿逵 抓 去 当兵 ,解 放
后回到家, 已经 l 9 岁 了,在 银川起重机厂 当了一名干部 ,那 时家也在银川。1 9 5 8 年, 父亲响应精兵简政号召,到 固原 县税务所工
作 ,把 全 家迁 回 了老 家—— 马高 庄 乡豪前 门
时 ,她 心底 里 只期 望儿 女 们过 得 更好 。 她 背
,
体的人 ,只能草草给奶奶办后事。也没有钱散乜贴,就一家
・
078 相方
/
发 了一 个 几 毛钱 的纸 条 ,后 来 才 慢 慢 兑 回
饱 肚 子。
来。那 时候母亲 刚满 l 3岁,现在想来 ,真
是 难 肠极 了。
母 亲 曾说 我 1岁 多 的时候 ,有 一 次夜 里 发 高烧 ,母 亲抱 着 我 一路 小 跑 ,跑 过 七十 多
沟,每 天在那 些 沟里来 来 回 回至少翻 四五
次。母 亲 的 一双 小脚 是 怎样 趟 过这 些 弯弯 曲 曲的 山路 ,我 们 不知 道 ,只 有母 亲那双 磨 出
真不敢思量,奶奶 去世后,竟然找不到一个
抬 埋体 的人 ,对 我们 这样 生死事 大 的传 统 家 庭 来 说 ,母 亲 当时 的心 境 该 是 多 么 的凄 凉 。 母 亲 ,从来 没 有提 起 她 经历过 的痛 苦 ,说起 来 的却 是她 对 爷爷 奶 奶未 能尽 孝 的遗 憾 。 同
进 门,服 侍 婆婆 ,照顾 父 亲弟 兄 四个和 一个 妹妹 。让母 亲 最 难 忘 的是 晚上 ,一个人 搡着 石 磨 ,磨 出来 二 百斤 小麦 …… 一
个1 0多岁的女孩子 ,一个人在 昏暗的油灯下 ,推着冰冷的
母亲的拼音怎么写

母亲的拼音怎么写
词语:母亲(muqin)包含汉字:母、亲
首字母:M 首字拼音:mu 五笔:XGUS
有子女的女子,是子女的母亲。
祖国,我的母亲!
(一)、子女对生养自己的女子的称谓。
俗称妈妈。
《太平广记》卷一六二引唐王毂《报应录·刘行者》:“﹝行者﹞告云,家有母亲患眼多年,和尚莫能有药疗否?”明张居正《女诫直解》:“我少时,蒙先人的餘廕,赖母亲并师傅的教训,纔得长大成人。
”鲁迅《呐喊·故乡》:“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
”
(二)、比喻养育人的某一群体或事物。
陈毅《十年》诗:“我们唯一的依靠就是广大的人民,我们就是这个母亲的儿子。
”如:大地,我的母亲!3.泛指生儿育女的妇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七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
家族长辈、亲戚称谓

一、家族长辈称谓(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曾祖父、母——曾孙、孙女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二、亲戚长辈称谓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三:家族平辈称谓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夫弟(丈夫的弟弟)——嫂弟妇(丈夫的弟媳)——嫂爱妻(本人的妻子)——夫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四:亲戚互称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姻翁(亲家)——姻弟姻姆(亲家姆)——姻室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我们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称谓比较多,但是几千年来规则只有一个,始终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冯兴振母亲66岁那年,因故猝然离世,至今已有18个年头了。
18年来,我对母亲的怀念丝毫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减,反而是越来越强烈,常常是在梦中,看见母亲向我走来,梦醒已是泪湿枕巾……18年前梦魇般的那天,我们手忙脚乱地把不省人事的母亲送到医院里,我跪求医生,您一定要想办法把我的母亲救活了,她可是受了大半辈子苦的人啊!死神最终还是无情地夺走了母亲的生命。
犹如晴天霹雳,我真不敢相信身体还很结实的母亲会这样猝不及防地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话,甚而是一个眼神。
当我意识到以后再也见不到母亲,再也听不到她老人家那亲切的声音时,一种巨大的悲痛淹没了我,仿佛天塌了下来。
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丧母之痛让我悲恸不已。
母亲的早逝是我心头永远难解的一个结,是我心灵深处永远难以愈合的伤口。
母亲大半生在辛苦操劳的贫困岁月里度过,在生活刚刚好转的时候,她却突然地离去。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份痛,只有在无人知晓的暗夜里含泪咀嚼。
男儿有泪不轻弹,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母亲能让我这样一次又一次流下滚烫的泪水。
我的母亲是中国农村最平凡的一个母亲,像普天下贫困岁月的母亲一样,她勤劳朴实,吃苦耐劳,有一颗博大无私金子般善良的心。
母亲自从来到微山湖畔我们那个贫穷的小村,她就和贫困捆到了一起。
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我在家中排行最小,父亲长期患胃病,无法干一些重体力活,六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压在了母亲的肩头。
母亲中等身材,身板结实,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嗓门很大。
母亲性格要强,地里家里全靠她一个人撑着。
挣工分年代,她一个人抵得上两个人挣的工分;土地承包后,家里十亩责任田,春种秋收,全凭她一个人扛在肩上。
母亲总没有闲着的时候,即使在夜深人静时,我每每从梦中醒来,都会看到母亲在如豆的煤油灯下,为我们纺线缝衣。
在我的记忆里,回忆不起关于母亲静止的画面,留下的始终是她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身影,在灶台边,在院子里,在田地里,在村路上,母亲手提肩扛,脚踏泥泞;风霜雨雪,披星戴月,母亲佝偻着腰身,吃力地劳作,这些画面像刀子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我忘不了微山湖对贫困人家的施舍,更忘不了母亲在微山湖里为一家人的生计付出的辛劳。
冬天,微山湖边大部分芦苇已经收割,还有一些零星的芦苇在结了冰碴的水里横七竖八地躺着。
没有人再去收割,大家望而却步,都知道那冰冷刺骨的湖水不是好进去的,更有深处暗藏危险。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顾不了这许多。
她手拿镰刀,趟着齐腰深的湖水,忍着刺骨的寒冷把一棵棵芦苇收割起来,扎成捆,拖到岸上。
她的脚腿不知被苇茬子扎破多少次,她的手脸不知被冰碴和苇篾子划破多少回。
母亲把芦苇挑到集市上去卖,给全家人换回油盐,给我们几个积攒学费,添些衣物。
母亲那双原本柔软的手布满老茧,变得粗糙而僵硬,裂开着一道道血痕的口子,让人不忍多看一眼。
就是这双手,扶我蹒跚学步,为我避风挡雨,给我温暖抚慰。
我小的时候,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
我穿的衣服,都是大哥和大姐二姐穿小了的,母亲改一改,再穿到我的身上。
记得有一年清明节,班里同学大都换上新衣服去烈士陵园扫墓,我却还是穿着那件旧棉袄。
相形之下,不免心中黯然。
回家后我告诉母亲同学们都换了新衣服时,母亲答应也给我买件新衣服。
为了我能穿上新衣服,母亲吃了不少苦头。
家中里里外外没有什么可变卖的东西能给我添置一件新衣服。
母亲硬是到十多里外的湖里去捡割苇棵子,三月的天乍暖还寒,母亲趟着冰凉的湖水,细心地收割着每棵细瘦的苇子。
她把儿子的新衣服都寄托在这一棵棵瘦细的芦苇上,她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
一连几天,母亲早出晚归,从湖里背回一捆捆湿漉漉的苇子。
顾不得歇口气,母亲把苇子一棵棵剥去皮,再用碾子轧成苇篾子,母亲有一双勤劳而灵巧的手,很快,那些苇篾子在她灵巧的双手中变成了两张漂亮的苇席。
苇席编好后,是父亲背到集市上去卖的,当母亲把苇席放到父亲的背上,她仿佛看到了儿子的新衣服。
我也巴望着父亲从集市上早早归来,给我买回来新衣服。
那时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谁料父亲把席子刚背到集市上,还没有来得及卖出去就被人没收了。
父亲回到家大病一场。
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她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孩子,娘会给你买件新衣服的。
我哭了,是没有看到父亲给我买回新衣服,还是父亲因为伤心有了病,或者是母亲辛苦的劳动化作一场泡影?也许兼而有之吧。
我天天等、天天盼着那件新衣服,直到知了叫的时候,才又有了希望。
母亲找来两根细竹竿,用绳子绑在一起,五更天,大家还睡得正香时,母亲就起了床,她一手拿着长长的竹竿,一手提着个篮子,围着村子里大树小树转了一圈又一圈,等到大家都起床时,她已从树上戳下半篮子知了皮。
在朦胧的天色里,母亲打着哈欠,仰着脸,用力睁大眼睛,仔细搜寻着每一个树干和每一条树枝,看上边是否有知了蜕下的皮。
她的脖子累酸了,她的眼睛累疼了,她全然不顾。
一只知了爬到一棵高树的枝头上蜕下了皮,母亲用长竿子却怎么也够不到,踮起脚还差一点点,母亲不愿放弃一个知了皮,那是她为儿子买新衣服的寄托。
母亲从远处找来一块砖头垫在脚下,踮起脚尖,挥动竹竿,突然,身体失去了重心,向着路边沟里重重地摔下去……好大一会儿,母亲没能站起来,连惊带疼,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不久,母亲积攒了大半袋子知了皮,她拿到收购点卖了钱,给我扯了件的确良上衣。
当母亲把新衣服给我穿在身上的时候,她摸摸领口,拉拉衣袖,前端详,后打量,别提多开心了。
我高兴地蹦了两个高,看到我满意的样子,母亲欣慰地笑了。
而我此时看到,母亲身上穿的衣服,却还是补丁摞着补丁……这让我相信,即使这个世界上只有惟一的一份永恒的爱,那就是母爱。
母亲没有文化,她留在我身上的,却都是做人的道理。
从小,母亲教育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生活困难,哥哥姐姐都早早辍了学。
为了让我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尽管家里很苦很难,母亲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我完成学业。
因为没文化,母亲无法为我辅导功课,却很喜欢看我做功课,放学回到家里,我趴在桌上做作业,母亲常常会放下手里的活,坐在旁边看一会。
看一会,好像就心满意足了,再干起活来,就像是轻松了很多。
我知道,我的身上寄托了母亲全部的希望。
1979年,我在乡中学读初三,家离学校有十里路,母亲去学校看我,都是步行。
有一次,刚放学,母亲正好赶到学校里来了,见到我,急急忙忙地从布兜里掏出几个包子,是母亲亲手蒸的荠菜包子,竟然还冒着热气。
我那时穿着薄棉袄还有些冷,母亲的额头上却沁满了汗珠子。
我咀嚼着母亲赶着十里路送来的热乎乎的包子,那是我吃过的最好的人间美味。
从家到学校的十里路,母亲就这样走了不知多少遍。
有时候,仅仅因为做了一个感觉不祥的梦,母亲也要跑到学校里来看我一眼,见我平安无事,就放心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永远在为我们牵肠挂肚。
我那时十四岁,早已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母亲的不易,我惟有以更加刻苦的学习,才能不负母亲的期望。
初中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徐州农校,一方面是为了早些减轻母亲的负担,另一方面,就当时来说,农村的孩子能考上中专转户口吃国家计划已经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仿佛是一缕春风,贫寒门第,走出一个吃公家粮的人,全村人都为我高兴,最高兴的是母亲。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我和父亲正在湖里割草,在家做饭的母亲丢下烧火棍,拿着通知书就往湖里跑,她要早一点告诉大家我考上了中专的好消息。
母亲边跑边喊,她的声音很响亮,像我小时候贪玩,母亲满村呼唤我的乳名一样。
她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她的儿子考上了“状元”,农村户口转为吃商品粮,孩子再也不用吃苦受穷,还能做大学问,为庄稼人造福。
那些天,母亲的心情格外的好,里里外外高兴地忙碌着,为我去上学做准备,她把家里仅有的钱拿出来,给我添置日用品,搪瓷脸盆、饭碗、牙缸、毛巾、香皂、牙膏,一应俱全。
进校的头一天傍晚,母亲悄悄地背起父亲逮鱼的两只旧竹嘟笼,跑到十多里外的湖叉边,把鱼嘟笼安放到浅水里,然后用泥巴压住,再用草棵盖起来。
第二天五更,母亲摸着黑又跑到湖里去收获她下的竹嘟笼,母亲回家后把竹嘟笼里的鱼虾倒出来,竟然逮了满满一碗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
配点青菜,熬了一锅鱼汤,算给儿子送行。
鱼汤真鲜啊,我一连喝了三大碗。
抬起头来,正见母亲慈祥地望着我,我的心中突然一阵发烫……吃过饭,母亲说什么也要送我到车站,她背着行李,提着网兜,里面还有两个窝窝头。
一路上,母亲有说不完的话,送我一程又一程,直到我上了汽车,母亲还不愿离去。
汽车开动了,我从车窗里探出身子向母亲招手,在母亲转身的瞬间,我蓦然发现母亲不再挺拔的腰身和一缕飘动的白发,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那段岁月的记忆大多数是苦涩的、心酸的,对今天衣食无忧的孩子们来说,那样的岁月是他们无法想象的。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吃饱穿暖依然还是大多数乡亲们生存的第一大问题,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不算少的家庭来说。
父亲的病无疑使我们的生活面临更大的困境,虽然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也只能算得上是勉强填饱肚子,家里偶尔有一点可口的、稀罕的东西,母亲总是留给父亲和我们吃,自己从来不尝一口。
每次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让我们先吃,她总是说她还不饿。
那时候,年少单纯的我们甚至没有想到去思考一下母亲的话是真是假,现在想来,不知道有几顿饭母亲是曾经吃饱了的?那时候湖边和村外的河汊里都有鲜活的鱼虾,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会逮到一些,兴致勃勃地拿回家里,让母亲炖汤。
当时鱼汤的鲜美好像胜过现在的百倍千倍,可是,母亲总是说你们快吃吧,我闻不得鱼虾的腥气。
多少年后,我才明白,那是一种美丽的谎言,也是普天下母亲都曾经撒过的谎。
就是一粒糖母亲也是舍不得尝一尝,有一次,亲戚带给我几块糖,为了让我能够多高兴几天,母亲隔几天才会拿出来一块给我吃。
最后的一块糖因为放得时间太长,拿出来时,粘得都揭不开糖纸了。
几块糖,母亲揣在心口,始终没有舍得尝一口,最后那一块糖,我硬是把它放到母亲嘴边,让母亲吃。
母亲尝了一下又放到我嘴里,开心地只笑着说真甜。
糖是甜的,可是母亲说什么也不舍得吃!儿子吃了,就甜在母亲的心里。
人世间,承担最多艰辛的是母亲,忍受最多苦难的是母亲,咽下最多泪水的是母亲,付出永不求回报的是母亲,一心装着儿女从来不想自己的是母亲!母亲啊,到底要多宽广的大海才能比得上您的胸怀?到底要多辽阔的天空才能比得上您的心穹!母亲啊,我如牛负重的母亲,我质朴无华的娘亲!那时候,我最大的心愿曾经就是能够买来各种各样的糖让母亲品尝,当我能够实现我的心愿的时候,无情的变故却让我们黄泉路阻,阴阳永隔。
但我相信,母亲善良博大的胸怀里装着的是所有像我们一样贫困的百姓、贫困的孩子,所以,我把对母亲的回报化作对社会、对百姓、对父老乡亲的回报。
母亲心地善良,最看不得别人受苦,经常周济比我们更困难的人家。
虽然我们家也很艰难,但只要邻里乡亲们有难处,母亲总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相帮,哪怕是送上一元两元钱,拿去几个鸡蛋,或者是做什么活搭上一把手,甚至是陪着遇到伤心事的婶子大娘们落一回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