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合集下载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存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在新时代下,发展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 正文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态环境现状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历史遗留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恶化。

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林木大量砍伐,草原沙漠化加剧,动植物种群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危机日益加剧。

在城市方面,大量的工业排放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导致雾霾频发。

工厂废水废气乱排放,污染了周围的土壤和水源,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农村地区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田退化严重,农作物品质下降。

林木资源严重过度开发,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系统失衡。

草原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沙漠化严重。

许多珍稀动植物种群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恢复。

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2.2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与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与推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civilization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与意义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与意义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与意义一、背景介绍1.1 环境危机的威胁近年来,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剧烈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新型文明形态。

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权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概念与特点2.1 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定义生态文明示范区是以某一地区为示范,借助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技术手段,全面优化区域的生态环境,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2.2 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特点•综合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不仅仅关注环境保护,还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创新性:生态文明示范区要借鉴、推广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技术手段,在探索中打造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

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和目标3.1 意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体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增进人民福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民身心健康。

3.2 目标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1.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型城市。

2.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

3.推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4.建立先进的环境治理体系和保护机制。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

经济方面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 坏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每 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 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 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 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透 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即 达3726亿元。
第五节
建 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主讲人:徐毅力(车辆1班)
小组成员:朱瑞波 邵毅博 徐毅力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在经过了近 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 13 亿中国人的 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32%、27.4%和12.8% ,石油、天 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 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 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 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 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 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 173.97万平方公里,占 “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 峻。 国土面积的 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 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 能耗降低20%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37.1%GDP ;平均每年农田受 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等涉及资 旱面积近 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 100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亿公斤左右迟到者,但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 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 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 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 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 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 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 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 本质是“主客合一”。儒家的生态伦理, 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 求。

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策略研究

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策略研究

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状况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政府提出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战略。

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差、生态危险性高,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创新机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战略指导。

1.2 研究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促进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更高质量的生活。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树立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形象,为建设世界生态文明的贡献力量。

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策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政策和经验。

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现状,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创新的机制体系,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1.西方发展模式的生态代价惨重 20世纪十大污染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7.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8、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社会主义生态文路不可持续 当前中国:资源贫国 人均耕地面积 占世界人均的1/3 水 占世界人均的1/4 天然气 占世界人均的1/20 铝 占世界人均的1/13 铜 占世界人均的1/5 石油 占世界人均的1/10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 不可持续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研究

收稿日期:2018-08-10作者简介:郭晓雯(1994-),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研究郭晓雯(山西财经大学,太原03000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此为起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踏上了新的征程,进入了环境保护的新时期,开启了中华民族新的生态环境发展模式。

2015年10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课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记入五年发展规划之中。

2018年,“生态文明”正式被写入宪法。

生态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需求和基本路径。

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超越限度地大力开发资源导致的大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出现崩溃的问题,生态危机蔓延到了全球各地,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形态、思维习惯、国情政策等有所不同,所以各个国家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也不同,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也不同。

当前我国的生态危机严重,人们的生存环境令人担忧,例如雾霾问题、水土污染问题、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等等。

下面就着重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国际背景资本主义在百年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依靠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和机器大生产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在此过程中对人类生存的地球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就目前而言,地球是我们所有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它伟大而又脆弱,不管哪一部分发生毁坏,都会影响到整个地球系统,而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在每个国家都突出存在,只是其问题程度或大或小、或深或浅而已。

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每个国家都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1.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助长了资本家永无止境的贪欲(即对个人利益的不断追求和资本的不断积聚),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生产的目的是实现物品之间的交换价值,而不是其本身使用意义上的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之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独立篇章全面加以论述,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

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

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样的弯路。

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这个权利,而是这条路是一条死路。

当今的工业化国家,人口仅占世界的15%,而工业化进程中却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

我们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走西方的工业化道路,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够的资源。

专家测算表明,如果中国也象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那么三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用。

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把目前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一年零三个月[1]。

(二)中国的国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国情。

从资源来讲,我国并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的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

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1]。

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1/2。

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是有限的资源存在存在浪费的现象。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讲义(PPT 112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讲义(PPT 112页)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 导集体的探索:
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提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明确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
(五)十八大最新思想
中共十八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是关 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定要更加自觉 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 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 态环境良好的社会
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2001年—2010年)完成造林 面积79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净增近4%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 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 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重新评价复审
2011.12 汕头 海门镇数百人抗议华电项目污染 决定暂停上马
2011.9 海宁 晶科能源公司污染引发数千人聚集 市环保部门依法 对公司处理
2011.8 大连 反对PX项目,上万人聚集
停产并搬迁
2009.11 广州 百人抗议大型垃圾焚烧厂
重新选址
2008.8 丽江 兴泉村村民因水污染问题与高源建 责令该公司分两
则是指自然界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存在状态,亦即自然 生态。这种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 内在发展规律。人类通过各种手段或工具, 改变了这种“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把 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就 形成了人类的文明。
“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 、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 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态文明建设
1.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1.1.1时代的需求
肇始与英国、集大成于欧美、蔓延至全世界范围的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
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
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
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
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评估1。

IPCC
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和2014年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了5次评估。

在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5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千年以
来所未见的。

从有详细气象记录以来的1850年代开始,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每
一个都刷新了气温最高的纪录;从1983到2012年这三十年可能是北半球自1400 年以来最热的三十年。

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2。

从1990年至2012年间,由于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其它吸热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暖化效应增加了32%。

主要源自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这一增
量的80%3。

在中国气象局对IPCC的第五次报告解读时指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生的影
响主要是不利影响,已导致小麦和玉米每年分别减产1.9%和1.2%。

如果没有
适应,温度继续升高2℃或更高,到本世纪末,将导致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
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每10年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则每10年将增加14%。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造成的
风险也将显著增加,温度每升高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
7%4。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