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地理

合集下载

第九章 军事地理.ppt.Convertor

第九章     军事地理.ppt.Convertor

第九章《本章就几分》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第一节、长城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长城包括互防——秦朝时被拆边防——演变为秦帝国长城(一)互防长城1、齐长城图上标的是齐和鲁国交界那一段2、楚长城指的是南阳外围那一段3、魏南长城在图上标的是黄河南岸原阳到郑州那一段弧度魏西长城指的是黄河在山西和陕西的交界黄河下部拐弯西侧的一部分具体是韩城澄城华阴县《在华山的上面》4、赵长城在漳水河的北岸那一段也就是离邯郸不远另一段在河套平原的上面5、燕长城也就是在易水河的东岸燕国和中山国之间保定市的上面呢还有一段就是和辽东隔开的那一段(二)边防长城秦朝的长城也就是在甘肃地区和宁夏之间的弧度1、秦朝长城西段的三道边1)秦昭王时期的长城基本上成形(2)沿河治的城塞(兰州-河套)(3)河套以北,阴山西出2、秦朝长城东段的继续延伸指的是辽东和朝鲜那一段3、秦朝长城的构造山上用石垒,平地用土夯,在险要的地方筑城堡三、汉长城(一)西汉对长城的修缮与增筑1、缮治秦河上故塞2、河西长城的兴建3、塞外列城的修筑四、明长城指的是从甘肃到辽东特点是河套平原不在其中了长城从黄土高原折过二、重要关隘函谷关: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guo 周朝国名在今郑州西北)公败戎"""西原大战"的战鼓在这里擂响。

这里流传着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

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

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位于河南灵宝)玉门关:古代关隘名。

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

此关北依天山余脉,南接阿尔金山,为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

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后所置。

前108年,汉将赵破奴破车师国,前104年,李广利两伐大宛国均由此关出师。

关于中国历史军事地理

关于中国历史军事地理

关于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关于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以下简称《要览》)一书,讲的是历史军事地理知识。

综合其他参考资料,就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

一、关于历史军事地理学何为历史军事地理学,按照著者的解释,就是:研究历史上战争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探索各历史时期的军事活动与地理条件之间相互制约与影响的规律,为研究军事历史和现今国防建设、军事活动提供历史的借鉴。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释义为:研究某一战区或军事要地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各种地理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军事行动所产生的影响等的一门学科。

历史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组成部分。

它源于人们运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实军事活动的客观需要,是随着人类军事活动的发展及人们对历史时期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能动的理性认识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可以把这个概念分成三个主体来理解,分别是“历史”、“军事”和“地理”,也即历史各时期,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要览》介绍,史籍见载的我国最早的一次战争,是神农伐斧燧之战(《战国策·秦策》《路史·后记三》《孙膑兵法》有记载),自此以后,战争成为历史的主角。

《要览》说明,记载中国战争数量的史籍有三个:一是刘统《中国古代战争与历史军事地理》,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中发生过4000多次战争”。

二是《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后单独出版《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中国历代战争数为3791次。

三是施和金作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主要是依据《读史方舆纪要》为基础进行统计),统计截止明代中国历代战争数为6192次。

《要览》认为,三家的统计数相差颇为悬殊,认为施和金的统计最为详确、合理。

因此,按施氏说,《要览》给出的有关中国古代战争情况是:从空间分布上看:战事最多的是陕西,共有1281例,其后依次是南直(江苏、安徽、上海一带)、河南、京师(这是按当时的行政区划界定,并非现时行政区划)。

【窦光明专栏】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及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二十四)

【窦光明专栏】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及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二十四)

【窦光明专栏】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及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二十四)[前言]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1.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概述;2.中国历代新兴王朝从西向东、从北向南进行战争统一的历史;3.中国历代新兴王朝,从西向东、由北向南进行战争统一的原因分析;4.中国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

由于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知力有未逮,错误和不足定在所难免,恭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本人不胜感谢!37.安戎关关陇大道从甘肃恭门开始分为北中南三线,大震关所在的为路况最好的中线,经过固关到达陇县,而北线为恭门-羊肚子滩-秦家源-固关镇-陇县。

南线为恭门-马鹿-长宁驿-咸宜关-陇县。

其中南线地形最为险要难走,而北线和中线,在到达陇县之前的必经之地都是固关镇。

(安戎关地形图)(安戎关立体图)从安戎关立体图可以看出,安戎关地势虽比大震关低,却扼守交通要道咽喉,且有大片的平地,利于驻兵,取水生活也方便得多。

38.咸宜关(咸宜关立体图)咸宜关,明置,即今陕西陇县西咸宜关。

《清一统志·凤翔府二》:咸宜关“在陇州西四十里……明正统中,因关山路阻,改建咸宜关,移巡司于此,而废故关为镇。

今巡司裁”。

五代梁时称咸宜。

明正统年间由此凿山开道,以通秦凤,并设巡检司驻关,名咸宜关。

清代为咸宜铺,后复今名。

关陇大道的南线为恭门-马鹿-长宁驿-咸宜关-陇县。

从咸宜关经过-崖付沟马鞍子-骆驼巷-鬼门关-蔡子河-出陇山至长宁驿,再从长宁驿至马鹿,从马鹿开始,和关陇大道中线汇合。

而从咸宜关至长宁驿的道路极为险要难行,而一旦出咸宜关再向东往陇县,道路就变得平坦开阔多了。

咸宜关道始修于元朝,由于穿越陇山这一段极为艰险,所以主要起到辅助关陇大道中线的作用。

(长宁驿立体图)关陇大道南路支线在陇山西侧的出口是长宁驿,长宁驿是关陇大道上的重要驿站,它既是兵防之所,又是通信驿站。

还是商旅的集散之地。

(长宁驿照片)关山古道是古人跨越关山(即陇山),沟通中原和西域的通道。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2.3-龙蟠虎踞,东南形胜—东南-历史网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2.3-龙蟠虎踞,东南形胜—东南-历史网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2.3-龙蟠虎踞,东南形胜—东南-历史网原文来自:第三节龙蟠虎踞,东南形胜——东南一南北对峙与东南根本南北对峙之际,南方政治重心必集于东南。

这一局面的形成实有其地理上的基础。

历史上的南北对峙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之间的对峙。

除孙吴与曹魏(西晋)之间短暂的对峙外,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其它南北对峙如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南宋与金、南宋与蒙古(元)对峙时,北方政权都是少数民族所建。

政治军事上的对峙是以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

中国的疆域南北跨度很大,南北方气候、环境及人的习性差异较大,遂使南北双方军事特长上也有很大差异。

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射猎为业,男子皆精于骑射,平时游牧、驰猎,战时出征,可谓兵民合一;在战略战术上,以远程奔袭、骑兵野战见长;注重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人自为战;生长北方,性习温凉,不耐暑热,故其对南方的作战主要是在秋冬时节。

秋冬时节,秋高马肥,大地坚净,利于骑兵驱驰。

南方汉人以农耕为业,其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对水利的利用是其社会的主要特点。

其治军、用兵亦与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特点相适应。

治军以组织、秩序和纪律见长。

历史上的南方比较著名的军队如北府兵、岳家军、戚家军、湘军都是以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见长。

在战略战术上,注重谋略,讲究部伍阵法,善于利用城市作为据点防守,利用平原地区的江河水道来进行运输。

建立水师。

南方对北方的主动用兵主要是在春夏时节。

春夏时节,正值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季,江河水涨,便于利用江河水道进行人力物力的运输、投送。

南北双方可谓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鉴于中原地区的气候和地形上的特点,南北双方在天时和地利上都可谓利弊半参。

利于南方者不利于北方,利于北方者不利于南方。

双方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对方的短处。

在南北对抗比较稳定的时期,双方往往达成一种均势。

双方之间的对抗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某条中间线上稳定下来。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图文版)【布局天下附图】[转]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图文版)【布局天下附图】[转]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图文版)【布局天下附图】[转]【此文我早已读过,和讯里也有人贴过,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但是里面有很多丰富的地理知识,一般人很难一下子有直观的理解。

我最近正好使用了NASA的免费卫星地图软件WORLD WIND,可以查看全球的卫星地图(当然精度相当低),将文中的提到的地区一一找到,并对照普通地图将一些地名、河流名、山脉名标注上去。

昨夜一直搞到了两点多,好辛苦啊!希望有志经略天下者读之。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卧龙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

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

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大体上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上。

这里所说的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是指在历代战争中,上述九大地域的重要性往往关系到天下的统一与分裂、关系到一朝一代的兴盛与衰落,或者,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关系到中原政权的生存与灭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九大战略要地并不全是按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来划分的,而主要是考虑到它们在军事地理的格局中以其地形、地势的原因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它们在历代战争中也的确显示了它们作为一个个独立单元的地位。

其中,关中主要是指陕西省的秦岭以北部分,汉中地区则因其相对独立而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东南主要指江苏、安徽两省的中南部,中原主要指河南,其它几地则基本上同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

在称法上,关中和中原都沿用了古代的称法,因为这种称法本身就极富战略色彩。

在上述九大战略要地的外围,有一些地域山川形势也很险要,如岭南、闽南、浙江、辽东、河西等地。

这些地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地位也很重要;但由于位置的关系,这些地域险要的山川固然保护了自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防碍了它与外部联系,防碍了它对于全局的全面介入,因此在历代兴亡中,对于全局未能显示出决定性的意义。

秦汉广阳郡(国)军事地理述论

秦汉广阳郡(国)军事地理述论

秦汉广阳郡(国)军事地理述论
广阳郡(国)位于中国北方,是秦汉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地。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军事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广阳郡(国)位于中国北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东南部,北临潮河,西濒太行山脉,东接渤海。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广阳郡(国)成为北方的门户,连接了中原和北方草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次,广阳郡(国)的地形地势也为军事防御提供了有利条件。

广阳郡(国)地处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山峦纵横。

太行山脉的阻隔使得广阳郡(国)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具有天然的防线。

广阳郡(国)北临潮河,河水曲折,形成天然的水防屏障。

而东临渤海,则为广阳郡(国)提供了海上交通和港口资源,方便军事物资的调运和兵员的进退。

最后,广阳郡(国)的军事价值不可忽视。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的优势,广阳郡(国)成为了历代王朝的重要军事前哨。

它是北方军事行动的基地和后方保障,也是南方和北方之间军事交通的要点。

秦汉时期,广阳郡(国)驻扎了大量的军队,成为了北方边防的重要据点。

同时,广阳郡(国)也是与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军事交锋的前沿阵地。

综上所述,秦汉广阳郡(国)因其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军事价值而成为了当时北方军事要地。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广阳郡(国)成为北方的门户,地形地势的优势提供了军事防御的有利条件,而军事价值的重要性使得广阳郡(国)成为历代王朝的重要军事前哨。

广阳郡(国)的军事地理特点为历史上北方的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军事地理提供了重要的案例。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完整收藏版)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完整收藏版)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完整收藏版)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

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

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汉中中原山东巴蜀荆楚江东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

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

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

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

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

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

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

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

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

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

【窦光明专栏】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及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十九)

【窦光明专栏】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及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十九)

【窦光明专栏】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及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十九)[前言]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1.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概述;2.中国历代新兴王朝从西向东、从北向南进行战争统一的历史;3.中国历代新兴王朝,从西向东、由北向南进行战争统一的原因分析;4.中国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

由于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知力有未逮,错误和不足定在所难免,恭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本人不胜感谢!21.伊阙关:(伊阙关)伊阙关在今河南洛阳市南的伊阙山上。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为镇压黄巾起义,设置八关,此即其一。

东周时,伊阙关为京都南面的重要关隘,是洛阳南下、汝颖北上的必经之道。

东汉时定为洛阳八关之一,其间山谷相连,自古为防守要地。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晋知跞赵鞅帅帅纳王使汝宽守阙塞”,“秦攻魏将犀武于伊阙,进兵攻周,败于伊阙”。

《史记》:“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之师于伊阙”。

《旧唐书》: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亲率重兵北据邙山,派将军史万宝率兵“自宜阳南据龙门”,遂攻取洛阳。

1948年3月,解放洛阳,也是首先拿下伊阙,继而攻取洛阳。

(洛阳地形图)龙门(即伊阙)唐·杜甫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唐·王昌龄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罍。

江湖青山底,欲去仍裴回。

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

把手相劝勉,不应老尘埃。

孟阳逢山旧,仙馆留清才。

日晚劝趣别,风长云逐开。

幸随板舆远,负谴何忧哉。

唯有仗忠信,音书报云雷。

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清·姚鼐闻去梁园超广武,西登阙塞眺黄河。

伊阳风雨从中出,洛下山川向北多。

白发上宾聊自许,青春归兴复如何。

且从浩荡诗怀剧,莫念沈沦壮岁过。

22.广成关广成关位于今河南汝州市西.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为镇压黄巾起义置“八关”,此为其中之一。

因上古仙人广成而得名,世称“两山夹一川”,自古是宛(南阳)襄(襄阳)、荆楚地区进入京洛的重要通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
展开全文
中国中部东部地形像一个九宫格,历史上有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01:关中,居高临下,容易据守,缺点是西北外患。

02:山西,形式完固,自成一体,缺点平坦地太少。

03:河北,经济发达,可割据一方,缺点东北外患。

04:山东,富饶粮足,东部临海,缺点无险可守。

05:中原,天下之中,地形绝佳,缺点四面受敌。

06:汉中,连接巴蜀与关中,南北争夺的过渡地带。

07:巴蜀,地形封闭,富饶之地,可以割据一方。

08:荆楚,凭借长江、汉水之险,堪与北方对峙。

09:江东,鱼米之乡,淮河做屏障,可以割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