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参考文献与入门(二)

合集下载

三国文化资料

三国文化资料

三国文化一、三国历史概述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

这一时期内,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分立,相互争霸,最终魏灭蜀、吴灭魏,统一中国。

二、三国文学艺术1. 三国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他以三国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众多饱满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

2. 三国文学作品除了《三国演义》,三国时期还留下了许多其他文学作品。

例如《孔明传》、《周瑜传》等历史文献和传记,记录了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

三、三国艺术1. 三国绘画三国时期的绘画以墨线勾勒为主,注重线条的表现力和笔墨的运用。

代表作品有三国题材的人物画、山水画等。

2. 三国音乐三国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古琴、箫、笛等乐器被广泛运用。

四、三国思想文化1. 三国哲学思想三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以儒家、道家、墨家等为主。

代表人物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儒家代表人物,他提倡“补天地之间”的思想。

2. 三国宗教信仰三国时期的宗教信仰以儒教、道教为主,还兼有佛教等其他宗教信仰。

三国时期的人们崇拜神灵,尊奉祖先,注重孝道、仁爱。

五、三国传统习俗1. 三国节日三国时期的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举行祭拜活动、祈福祷愿。

2. 三国民俗文化三国时期的人们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古代婚俗、葬礼习俗、节庆风俗等,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

以上是关于三国文化的一些概述,三国时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和传统习俗,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珍贵遗产。

第二讲 《三国演义》

第二讲 《三国演义》

3,形象地反映了古代非凡的战争谋略
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战争图,当之无愧的 古代战争巨著,揭示了古代战争的一些客 观规律,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战争经验,被 誉为“审美的兵书”。 古代兵学名著:《老子》、《孙子兵法》、 《六韬》、《百战奇略》等等。 《三国演义》则是最通俗最形象的兵书。
《老子》第78章:“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天下莫不知。” 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第68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争。” 《孙子兵法· 军争篇》:“善用兵者,避其 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 计篇》:“兵者,诡道也。故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 远,远而示之近。……攻其不备,出其不 意。”
“连环计”: 王允
貂蝉
吕布
董卓
2、描写了乱世百姓的苦难遭遇,表达了鲜明 的仁政理想。
战争对经济的巨大破坏性;人民是战争灾难最惨 痛的承受者。 修髯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欲知三国 苍生苦,请听《通俗演义》篇。” 《废汉君董卓弄权》写董卓围杀村民:“(董卓) 引一军出城外,前行到阳城,时当二月,村民社 赛,男女皆集。引军围住,尽皆杀之,掠其妇女 财物,收万千余件,都装在车上,悬头千余颗于 车下,连轸还都,先报黄太尉杀贼,大胜而回。 各城门外焚烧其头,以妇女财物尽散与宿帐军 士。” 汉末蔡琰诗云:“马边悬男头,车后载妇女”。
C、生活简朴,不贪女色 黄承彦之丑女,诸葛孔明之妻:“黄头而色黑”, “忻然而娶之”。 人笑孔明:“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子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三国演义· 孔明秋风五丈原》:“孔明强支病体, 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 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也不能临阵讨贼矣,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关于三国的史书

关于三国的史书

关于三国的史书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以战争、政治斗争、英雄人物等元素而闻名。

关于三国时期的史书有很多,以下是几本常被引用和研究的史书:
1.《三国志》:这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由西晋时期
的陈寿所著,主要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历史。

《三国志》分为卷一至卷五十八,详细叙述了当时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诸位将领的事迹,被视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2.《演义》:这是明代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的
历史为背景,以英雄事迹和战争为主线,大量虚构了各种情节和人物。

《演义》深入人心,成为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对后世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3.《魏书》、《蜀书》、《吴书》:这三本书是《三国志》的
附录,分别记载了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

它们提供了更详细的资料和事件,对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及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的史书和小说,还有很多其他的史书也提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比如《历代名臣奏议》、《后汉书》等。

这些史书提供了不同角度和来源的信息,对于全面了解三国时期非常有帮助。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相揭秘从文献考古角度重新解读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相揭秘从文献考古角度重新解读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相揭秘从文献考古角度重新解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代,而《三国演义》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然而,历史与小说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偏差,人们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也希望了解到更加接近真相的历史。

因此,本文将从文献考古的角度出发,对《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其中的历史真相。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根源1.1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公元184年至280年的年代,是东汉王朝灭亡后的动荡时期。

这个时期内,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了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而这三个政权的争斗也构成了《三国演义》的重要背景。

1.2《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以历史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创作。

罗贯中在创作该小说时,旨在通过描绘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以及人物形象,来倡导忠诚、正直、智慧和巧妙等美德。

第二章:《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考察与真相解读2.1 红、蓝、绿的对战:官渡之战《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之间,而小说中描述的胜负结果与历史事实有所区别。

根据文献与考古学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

2.2 诸葛亮的崛起与平定南蛮:第七次北伐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其才智和谋略而成为众人景仰的人物。

在小说中,诸葛亮七次北伐平定南蛮,但是历史研究却对此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通过查阅文献与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对此进行重新解读。

第三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解析与真相揭示3.1 关羽的义气与刘备的仁德关羽与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忠义勇敢的典范人物,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情节。

通过审视当时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关羽和刘备的真实形象。

3.2 曹操的权谋与手段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以其冷静果断的性格和战略谋略为人们津津乐道。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 (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 南县)人,三国时期大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 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 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 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 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 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 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 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 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文学成就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 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 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 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 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 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文学成就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 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 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而不把主要笔墨 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 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 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 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 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 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 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 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 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 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 主"、诸葛亮"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2

三国演义2
桃园结义时,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政治愿望。 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理政新野,百姓歌曰: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他为强敌击败, 带着十万百姓向江陵转移,他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三顾茅庐
3、孙权“用之不疑,疑之不用”
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 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 保江东,我不如卿。”“举贤任能”正是孙权长处。他继 位后,求治国之策于周瑜,周瑜说:“今方英雄并起,得人 者昌,失人者亡。须得高明之士,以佐将军,江东自定 也。”于是向孙权推荐了鲁肃,从此孙权依靠周瑜、鲁肃 等能臣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来他重用吕蒙,夺取荆州。 刘备大兵压境,他力排众议,大胆提拔被视为“年幼望轻” 的“一介书生”陆逊为大都督,取得虢亭之战的辉煌胜利。
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 无衣甲袍铠整齐者。……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 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 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 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 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 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
四、《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左传》长于战争描写,表现为:A、联系政治,揭 示成因;B、详写前后,重视外交;C、情节曲折,借战 写人。《左传》对《三国演义》影响很大。《三国演义》 描写的战争,大大小小,四十余次,这些战争贯穿着整部 小说。其描写艺术表现为:
1、同中见异,特色鲜明。 作者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写出其独特性, 做到同中见异,特色鲜明。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 陵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确立基业一举统一北方的一战。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合遏制曹操扩张,奠定三分基础 的一仗。 彝陵之战是孙、刘反目成仇,相互抵消力量的一仗。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首先感谢友盟李飞(此帖已经公开)以下是分类,每个大项中又有细项:一、基础类(政治3楼、字典4楼、地理5楼、汇编6楼)二、简牍类(走马楼吴简7楼、其余诸简8楼)三、经济类(经济9楼、货币10楼)四、传记类11楼五、制度类(地方行政含都督12楼、选拔考课13楼、官制14楼、封爵及礼制15楼、兵制与法制16楼)六、历史地理、战争类(历史地理17楼、政区划分18楼、战争19楼)七、文化思想、社会类(文化通史20楼、儒道佛21楼、社会生活22楼、士族23楼、少数民族24楼)八、政治类(政治25楼、史学26楼、地区史27楼、考古28楼)九、论文集类(已故名家29楼、知名学者30楼、研讨会31楼)红字是我建议的优先本。

一、基础类政治篇《三国志集解》、《后汉书集解》、《晋书斠注》三国史范围内,最详尽的注解本,不但有作者及诸先贤的分析、不同史料的取舍理由,也附有同一个人其他事,能散见于哪里。

对有一定基础的入门者来说,是最快上手的。

《宋书》、《梁书》、《隋书》其实也就是应用一下职官志、郡国志之类,其中梁在讲述诸夷,往往有以前所没有的内容,可供参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如果有兴趣族谱的话,反正我不太相信这东东。

《续后汉书》抛开萧常和郝经的蜀汉正统论,还是有异于廿四史的资料,可能反正是比百讷本更早的原文,可用来纠错;也可能只是他们的见解,那就可能对,也可能错,故要具体分析案例。

不能说是完全无用之书,但也不是必读不可。

《八家后汉书辑注》、《九家旧晋书辑本》三国相关内容其实真的很少。

《三国志校笺》赵幼文有部份见解,比卢弼更出色和合理。

引用了萧常《续后汉书》、郝经《续后汉书》、《建康实录》等校对,也是其优点;应用武英殿底本而舍百讷本,这点见仁见智了。

综合来说,也不失为值得一购的本子。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其实这个按以前的排列方法,不算正史,但这部地方史,补充了很多蜀汉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地方史。

当然,也有部份与《三国志》相左的内容,入门者没有头绪时,任乃强的注译能帮助你。

三国参考文献与入门(一)

三国参考文献与入门(一)

官志》的不足。

不过,东汉制未必全盘等同魏制或蜀汉制,而且诸人所书的,两汉的区分不明显,没有一定的基础下,绝不建议优先阅读。

《风俗通义校注》应邵著,没错,就是迎曹嵩失败,怕被降罪而逃往袁绍的泰山太守。

研究汉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以王利器校对版最佳。

《抱朴子》由于葛洪先祖仕吴,其《吴失篇》是研究吴末的重要文献记录;其总结汉末的诸多弊端,同样一矢中的。

对入门者唯一的困难是,因为葛洪有不少地方是以古讽今,所以说的情况往往不是汉末,而是东晋时。

当然,此书也是研究道教史、医药化学史所必读的。

《三国史记》这本其实是韩国史料的中译本,算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东北亚史。

字典篇其实不是一般人的词典,而是引用了诸条史料后,加上少许个人见解的。

《汉魏制度丛考》对入门者来说,对很多很多的专有名词、制度,是没有一个清晰概念,杨鸿年这本在众多文章中也必定是参考书籍,能助你了解宫内外、官制、地方等诸多制度,并罗列了若干汉魏实例,基本全都适用于三国时代。

《三国会要》(钱仪吉著)其实还有杨晨著本,不过年代久远,一般人也未必有机会一睹并购买。

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序中已强调钱本的优点,应当属实,否则也不会印刊。

此书正如唐长孺所讲,罗列了诸多史料,也是有用之书。

读者可以马上翻查礼乐、职官、选举、食货、兵、刑等诸多笵畴。

《九朝律考》真的不用多加介绍,中国法学史首部钜著,比诸书刑法志还要更易理解。

《两汉太守刺史表》严耕望先生罗列诸书、碑石资料,对两汉的各在职人员,作出了在任的先后次序估算。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方便查阅各政权的民变资数与规模、发生时间、外族民变。

《金泥玉屑丛考》可惜只是写至宋的诸物价考,列出的诸多原始资料(食物、蓄、田宅、奴婢、刀剑等),省却读者的很多时间。

以汉、汉晋河西、魏晋南北朝三章,适合三国史。

《三国食货志》陶元珍整理后,可补陈寿的不足,但其错误也不算少,慎重。

《武经总要》古代中国首本系统整理阵法、兵器的著作。

《考工记》、《梦溪笔谈》有兴趣研究科技史的朋友,必读的原始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五、制度类地方行政(含都督)篇《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乙部)》正如严耕望所讲,旧史注重的为中央行政史,其实同样重要的地方行政史,比重过低。

他这三本书(甲部为秦汉、乙部上册为魏晋南朝、乙部下册为北朝),不但从诸书职官志引列材料,连散见于其他诸纪传,以及出土的碑文等资料,也极为详尽(变态级别)的列出,最后加以分析。

大方向基本正确,可以说是研究这时期地方史的必读本。

至于三国,抱歉了,汉末情形也散见于甲部,不能认为只买乙部便可。

由于王国、侯国也同时是地方的,故宗王、爵制也在探论之列。

籍贯限制一章,可能要参考已独立成书的《两汉太守刺史表》。

《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中央对府主、府主对下属的诸多节制(平衡)、护军、节、军师等众多方面,有不少独到见解,对比坊间很多解释这段时期的所谓词典,其实错漏百出;这一本虽然不是词典,但用来快速检索相关内容,却是首选。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论述都督制方面,除了孙吴部份,详尽度比严耕望的高、信服力比张鹤泉为高。

关于加将军号、赠官等方面,也有不少精辟意见。

《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重点果然是州,郡县的关注度是在严书之下。

也有不少是严书所没提及的,仍不失为可读之本。

《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魏制不如张小稳、蜀汉制不如洪武雄、吴制也不见得比严耕望强。

整理有余,论证力度和详尽程度稍欠。

《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城市发展、管理机构、城市治安、市集等,作出了详细论述,城市史必读书。

选拔考课篇《秦汉仕进制度》其实这本才是入门者先看之书,因为三国,尤其是汉末,都在沿用汉旧制。

不但谈论察举,还有任子、计吏等诸多虽不普遍,但也是提拔人才的途径介绍。

列明众多察举的史料,故作者不但能对其所统计的资料作核查,还能因应自己所选取的某时间段,自己找到所需资料,非常实用。

也有对各制度优劣有所评价,行文浅白,入门首选。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2009年版)阎步克参考过黄留珠的意见后,对某些环节有所强化、辩析、修订,所以如无基础概念,应先看前者。

探讨时间不是限于汉,而是整个察举制度的终结,故魏晋时期都在探讨之列,可补前者对于三国爱好者的不足。

这书是连黄留珠自己也撰文,题目就已重大突破来形容,故根本不可能不读此书。

2009年版对比1991年初版,是有点校订,也有点段落调动,但整体结构变化不大。

《九品官人法考论》如果说要数研究九品最著名的著作,这本大概轮不上。

但对入门者来说,我倒认为是首选。

九品研究可以分三个时期,最早为杨联升,然后是唐长孺和宫崎市定,接著是张旭华等。

如果你从《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开始阅读,当然可以。

但如果想先有大概系统化的简介,并交代九品研究的发展经过,这必就能满足你,也是我建议之因。

整理的基础上,胡舒云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用教育史的角度看九品,这点为众多研究者所没有的角度。

也从没有人应用刘刟的《人物志》来分析中正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考核,她有非常详尽的论证。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九品研究基本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唐长孺等的,另一派就是宫崎市定始创的。

这本提出了乡品这概念,虽然已被多个例子证明不是全都能适用,毕竟也是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现象。

其实这部,其实不算是九品研究,而是以九品为引子,用制度来给予实际例子,达至京都学派的立论能成立。

宫崎市定因凭这部获得日本学士院奖(最高级别),绝对是日本东洋史的必读书之一。

但看这部书必须要有相当的基础,因为宫崎市定实在太敢讲出众多学者心中所想,但苦无证据的事。

因此可能他是料对,但也有可能为错。

《九品中正制略论稿》张旭华这书,有很多与前人不同的见解,并有所突破、新发现,比方九品在吴的实行。

对入门者唯一的不足是,他是针对前人的多篇论文集,故不是系统化的介绍每一个环节,若根本没有任何概念绝对不适合先看。

《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也有提及官制,但选官制度占文较多,故归在这里。

张旭华不但对前书很多未论及的地方,有所补充,一如以往的让人佩服。

还有对诸学者的看法,有所异议并表达。

绝对是看过这里提及的各必读书后,才能看的后续篇。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果然是应用了其师之一毛汉光的列传数据统计法,汪征鲁至少拿出一些实则数据来分析。

只是他把众多事列分得太精细,而那些环节却未必是制度本身所有的,有点走火入魔。

范围太大,在有限的文稿中,所论之详尽,当然不能与专题文集相提并论。

当然,毕竟也是列引了众多原始资料,也是实用的检索书。

第二、三章写吏及其言秩与否(纳不纳入国家正式官员体系),倒是完成了宫崎市定当初的愿望,也是本书其中一个亮点。

《魏晋南北朝官员惩治与复起研究》、《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其实真的不用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书名本身所述的范围,算是让读者省却索引的时间。

提及三国部份的字数,也不算少了。

官制篇《秦汉官制史稿》不但谈及中央与地方诸官的职权、发展,还有王国、侯官,统治少数民族的属国都尉,连选拔官员的察举、征辟,以及考核、赐爵,绝对是一本集诸多笵畴于一身的百科全书。

三国毕竟也有相当时间是属于汉末,这书其实可以算是诸制度史的入门书。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对魏晋南北朝的官阶发展,作出了大量具体、精辟的分析,绝对是研究这领域的必读书。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前者的前传,但三国相关内容,真的不多。

《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这书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详尽考论出东汉将军可大致分为中朝、征伐两种,然后对他们的职权、属府、驻地各项分析。

阎步克在将军军阶方面,也有所应用廖伯源的资料。

对三国军事迷其实是必读书。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这个范围内,唯一一本值得一看之书。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主要是三公、三省的发展作出了多项分析,其中部份与主流意见相左,但无可考认,应是众多魏晋著作的参考书之一。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陈琳国也有谈及都督、地方考课与监察,但中央官比重较多,故放在这里。

成文于1989年的博士论文,是本书的草稿,故有些观点及篇幅,与今文有所差别,毕竟是八、九十年代的文,且刊于台湾,内地读者未必能一睹。

《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兼论曹操与司马氏对政制之影响》毛汉光首开此风后,广为台湾学者应用,黄炽霖是当中一位。

此书绝对不是简单的《三国职官表》,而是对各官职能的分析、制度变革、籍贯等有所论述,最重要是当权的曹氏和司马氏,如何在中央官职中的强化,来达至对前朝取而代之,魏迷或可一看。

《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霸府是这分裂大时期的产物,权臣通过建立霸府,透过其府属各属官,掌握朝廷并取而代之,这书是这范围的必读本。

《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晋承魏制,制度史上毕竟探讨魏制者众,蜀汉与吴较少,尤其是蜀汉原始史料甚缺的情况下,洪武雄对都督、太守、监护典参军及军师等诸多制度,作出了多项令人非常信服的结论,蜀汉迷必读。

封爵及礼制篇《汉唐封爵制度》杨光辉这本书是研究爵制必读本,对封国食邑、官礼制、推恩等相关笵畴有精辟分析,惜三国部份太简。

《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不但谈及魏宗王,也有论述爵制,惜独到见解不多。

《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治秩序》三国部份同样不多,但有不少前人所无探讨的范围,如开国、册封,最重要可能是对这时期相关的论文总评论,让读者可以翻查,故还是值得一看。

《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礼制史恐怕也真的没多少人感兴趣,两书也有对方所没提及的内容,讨论笵围以前者较大。

兵制与法制《三国吴兵考》顾名思义,绝对是研究吴兵制的必读本。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这本书,今天看来真的较简略,但无可否认,仍是兵制不可不读之本,比《历代兵制》详尽。

《历代刑法考》如果程树德的《九朝律考》只是整理与先河之作,那这本绝对是中国法制史的奠基之成。

唯一的不足(不是沈家本的问题),是成书太早,致未能应用上诸多出土金石文献,否则现在很多法制史学者,可以再推陈出新的空间将不会太多。

敍事可能有点累赘,但瑕不掩瑜。

六、历史地理、战争类历史地理篇《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相对于八十年代众多知名大家参与制作的丛书,三十年后部份参与者,应用上新资料重新撰写。

前者是该丛书的简洁本,比较适合入门者。

范围从历史地理,至人文相关(人口、工农商等)。

后者是专门探讨各时期主要河流的发展、海岸线、沙漠等。

《中国三千年运河史》可惜《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没有谈及运河,嵇果煌在参考过史念海等诸多意见后的整理本,绝对可以填补这重大空缺。

对诸河系的运河也有探讨,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份读者的要求。

排版也恰当,读者可以按朝代搜出所需资料,某程度上比搜索《水经注疏》还方便得多。

《河山集四集》中国历史地理的开山之作,难得的是史念海亲自各地实地考证,这就是超出顾祖禹的地方之一。

陕西战略地位、关中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的军事活动、新旧函谷关、壶口考、秦汉交通路线等诸篇,绝对绝对是战史迷不得不读的大作。

网络大多数的扫描本与实体书相比,像素相差太远,有机会还是弄本实体书看地图部份吧。

尤其是图袋那三十二张图,也是精华所在之一,但图实在太大,有些近乎A3级别,这是扫描本所没有的内容。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本才是最适合的入门书,饶胜文总结历朝的地理形势,非常恰当,故也获奖。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相对于前者,这部是专题论文,故对所论及范围的力度,自然胜过前者。

魏吴战史研究者,必读。

(合肥、寿春、濡须、武昌又名东关考)《河山集六集》这书说白了就三个重点:历史地理学、农牧业、汉中历史地理。

汉中篇的重点又是诸葛亮,算是对他以往(《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的观点,另一种演绎。

《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从交通工具制作,至各交通路线、耗粮与粮仓、通信等诸多相关范畴,也有论述,不愧是优秀成果三等奖的作品。

《唐代交通图考》虽然不是汉代,但正如严耕望在书中所讲,有些地区如山西,交通线受制于地形,也能适用于汉代时期;田余庆也以此书作为东三郡交通的参考,故也不能说完全不适用于三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要非常小心哪些是南北朝后才开通,以前所没有之路。

政区划分篇《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为主编,尽管不可能全都弄对,但绝对是最实用的工具书。

《三国政区地理研究》与今人梁允麟的《三国地理志》相比,孔祥军这本的推论分析,有信服力多了。

参考吴增仅等前人的意见分析后,并运用出土文献分析。

美中不足是,网上现在应只能找到其论文,而不是台版实体书。

《孙吴政区地理研究》有些细节还需多分析,整体尚可。

下编是探讨孙吴对江南各区的开发与政区增设的关系,也大致表达出两者是有所关连的。

《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如果仅欲看孙吴政区划分,其弟子孔祥军那本即可。

但欲看孙吴的扩张,以及那些典农校尉等诸尉机关,可以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