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教学文案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

宜其室家:“宜”通“儀”,《爾雅》:“儀,善也”。“室家”《孟子》:“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左傳·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謂夫婦也。”指配偶、夫妻。
2、掌握作品中出現的關鍵字詞。
3、對作品涵括的文化意義進行深入剖析,使學生透過古樸的文字感受先民婚禮的喜慶氣氛。
教学难点
引導學生使用《說文》、《爾雅》等相應的工具書以及其他文獻資料,通過閱讀、查找的方式對作品進行解讀。
教学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
教学课时
2+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与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4、时代(五):上下500年(西周初——春秋中叶)
5、“六义”: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分类)。
6、来源
(1)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2)献诗说:周代公卿等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3)删诗说:孔子删诗之说不可信,孔子只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举,诗经是周太师和乐工们进行整理加工编订的。
4、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輔靨承權。(曹植《洛神賦》)
三、略
板书设计:
一、美嫁娘順夫家
二、多子嗣旺夫家主题:喜庆美满
三、人丁盛興夫家
2、篇数(三):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所谓“笙诗”指的是有目无辞的诗)
3、诗今古文(四):(1)《诗经》的语言形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2)汉代四家传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关雎》和《桃夭》两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这两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节课将通过解读这两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诗经》的语言古朴,意蕴深远,对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解读《诗经》古朴的语言,感受诗歌的美,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诗经》的简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4.诗歌解析: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诗歌的详细解析,解读诗歌的语言、意境等。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感受诗歌的美。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桃夭》优秀教案

《桃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桃夭》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小说情节。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3)掌握《桃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的小说,共五卷,十五回。
(2)笑笑生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擅长于写历史传奇小说。
(3)小说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个贵族家族的婚姻、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生活。
2. 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1)唐初,赋诗盛行,文学氛围浓郁。
(2)唐代社会贵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物质条件。
(3)唐代文化重视个人感受和体验,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小说的风格古朴而浪漫,描写豪华而细腻。
(2)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情节交叉、时间回溯等。
(3)小说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婚姻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就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PPT辅助教学法。
通过PPT演示,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 通过PPT介绍笑笑生和他的作品《桃夭》。
2. 让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特点,分析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3. 要求学生结合《桃夭》的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 通过PPT介绍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片段,分析小说的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说课

Part Three
诵读课文
分节释义
桃之 ,
桃花朵朵在枝头含苞怒放,
其华。
美丽的桃花朵朵都鲜艳如火。
之子于 ,
有位女子要出嫁,
其。
对她的丈夫或夫家亲善,夫 妻和睦。
夭 夭 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 灼 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 的样子。
归 出嫁。(古时认为夫家才是女 子的归宿)
表现手法
赋
兴
又称 “起兴”,是“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表现形 式,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 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 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比
“以彼物比此 物”,也就是 大家所熟悉的 打比方。
结构特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每章只变换几个 字,就像音乐中 的变奏。
回环往复,增强 诗歌的音乐感。
能够更充分地抒 发情感。
后世影响
徐 志
摩再
轻轻的我走了,
别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桃之 ,
桃花朵朵在枝头含苞怒放,
其
。
绿叶繁密茂盛。
之子于 ,
有位女子要出嫁,
其。
使其族人和善。
夭 夭 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蓁 蓁 (zhēn)(树叶)茂盛。 (象征收族)
归 出嫁。(古时认为夫家才是女 子的归宿)
宜 和顺、亲善。 家 人 族人。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幼儿诗经教案——桃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夭这首古诗,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对季节变化的认知。
3.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桃夭这首古诗的基本意思。
2. 掌握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
3. 培养幼儿对桃花、春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
2. 一些桃花的实物或图片。
3. 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轻快的春天音乐,引起幼儿对春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展示桃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感受桃花的美丽。
导入课文:1. 引导幼儿观察桃花,询问幼儿对桃花的感受和认知。
2. 展示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古诗的字词和图案。
朗读学习:1. 教师朗读桃夭这首古诗,让幼儿跟读。
2. 分段教授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语调等。
理解诗意:1. 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如桃花、春天,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帮助幼儿对古诗中描述的桃花和春天进行联想和想象。
情感体验:1. 让幼儿自由发表对桃夭这首古诗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花和春天的美好。
巩固活动:1. 分组进行小朗读比赛,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回忆古诗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拓展活动:1. 利用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桃花的手工作品,加深对桃花的印象和理解。
2. 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小诗,描述春天或其他季节中的美景。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在幼儿家长会或展示活动中,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幼儿观看与桃夭相关的动画或视频,拓宽对桃夭的理解和认知。
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诗经创意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掌握《诗经》中的部分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诵、绘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背景、特点、分类等。
2. 部分诗歌鉴赏:如《关雎》、《桃夭》、《蒹葭》等。
三、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播放《诗经》主题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经》的韵味。
(2)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
2. 诗歌鉴赏(1)分组讨论:《关雎》中的情感表达。
(2)吟诵《关雎》,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绘画:以《关雎》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关雎》的鉴赏要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雎》的韵味。
(2)教师介绍《桃夭》的背景、特点。
2. 诗歌鉴赏(1)分组讨论:《桃夭》中的情感表达。
(2)吟诵《桃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表演:以《桃夭》为主题,进行表演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桃夭》的鉴赏要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表演作品,交流感受。
4.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价值。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的背景、特点、诗歌的鉴赏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创作能力、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诗经桃夭教案

诗经桃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桃夭》的背景和意义。
《桃夭》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2、讲解重点词语: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女子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虚词,无实义。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3、引导学生朗读《桃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分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让学生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并分析《桃夭》中的赋比兴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宜室""宜家"等词语的含义,并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
解读《诗经》中的自然美 - 教案

教案解读《诗经》中的自然美教案1引言1.1《诗经》的背景与历史地位1.1.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
1.1.2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它对后世文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1.3《诗经》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
1.1.4通过解读《诗经》中的自然美,可以深入理解古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审美。
1.2《诗经》中的自然美研究的重要性1.2.1自然美是《诗经》中的重要元素,贯穿于多个篇章之中。
1.2.2研究自然美有助于揭示《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1.2.3通过自然美的研究,可以增进对古代文学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1.2.4对现代文学创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培养学生对《诗经》及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2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
1.3.3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
1.3.4借鉴《诗经》中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知识点讲解2.1《诗经》中的自然描写手法2.1.1具体而微的景物描绘,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1.2运用比兴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如《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1.3通过自然现象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情感,如《七月》中的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
2.1.4运用象征和暗示,表达深层次的意义,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2《诗经》中的自然美类型2.2.1山水之美,如《汉广》中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2.2.2花草之美,如《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2.3鸟兽之美,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2.4四季之美,如《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2.3《诗经》中自然美的文化内涵2.3.1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2.3.2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2.3.3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思考。
2.3.4展示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夸父逐日
神话故事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 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 邓林。
-----《山海经》
蟠桃会:
民间传说
相传三月三王母诞辰。是
日,开盛会,以蟠桃宴仙人。
三千年一果,得道成仙。
六千年一果,长生不老。
九千年一果,与天地同寿。
元日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zhuó
tiáo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逸
美人
唐宋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逸
唐宋
美人 报春使者
..........
诗经·周南·桃夭
灼............
宜其..........
桃之夭夭 有............. 之子于归 宜其..........
其.............
宜其..........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士
shè yǎn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qiān mò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宋 王安石
民间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朵
朵
桃 桃
花
诗经·周南·桃夭
诗
中
开
yāo
诗经·周南·桃夭
zhuó huā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fén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zhēn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 逃之夭夭
夭
花朵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样子。
走
奔
灼灼其华huā 花
華
荣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而实者谓之秀, 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尔雅》
诗经·周南·桃夭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归夫家。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逸
唐宋
美人
报春使者
..........
•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诗经·周南·桃夭
灼灼其华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其叶蓁蓁
宜其家人
花繁
生机勃勃
果大
家族兴旺
叶茂
福荫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