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久弥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孔子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儒家思想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一道,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礼、义、人伦、忠诚等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德”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上的至关重要性。

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跨越了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等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

2.孔子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孔子的思想不仅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同时也重视个人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敬天爱人,与人交往要恪守礼仪,像父亲和子女一样对待别人。

此外,孔子还提倡了“爱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上的“仁爱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互帮互助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方面。

3.孔子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温故知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而一个好的教育是在建立对人类知识的通晓和对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尊重之间取得平衡的。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

4.孔子思想对个人道德伦理的培养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孔子提出的“仁爱”理念,要求人们关注他人的利益,注重品德修养。

孔子认为,“人无恶事,而后可与言”,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问题,他才有资格有话可说。

这意味着,孔子认为个人道德的培养是一个人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孔子思想的“仁爱”文化也对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3个方面。

1. 社会伦理道德
儒家思想将人际关系看作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提出了“仁”的道德理念,即人人都要互相尊重和关心。

这种道德观念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强调孝道、忠诚、礼貌和道德规范等等,这种社会伦理道德意识成为了中国高素质人才的品格基础。

2. 教育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贡献:儒学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将教育看作是人生的根本任务,并把知识体系作为思维的基础,同时注重了针对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的指导和开展。

儒家经典作品《论语》也成为了中国教育最重要的用书之一,尤其强调学以致用,十分看重实践经验和重视实践操作的教育意义,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丰富阅历来提升自己。

儒学的教育观念深入了中国社会,一直沿用到今天。

3. 政治哲学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提出的“君子治国”的理念强调领袖的品格,主张领袖应该具有道德高尚的品质。

对于儒家来说,领袖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国家百姓的福祉,因此必须有良好的修养、明确的政治方向,并承担起治理职责。

儒家的政治价值观依然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例如中国的公共服务建设、政府的整体形象和管理水平,都与儒家思想的领导人素质和治理方法有关。

以上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3个方面的影响,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全人类的重要宝藏,始终贯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社会伦理、政治治理、艺术文学等方面,阐述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为民之本,为国之基”,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儒家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完美人格,塑造出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谦虚谨慎、感恩奉献的人格特质。

这种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讲究孝道、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二、社会伦理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和谐,提倡“以礼待人”,倡导社会成员应该遵守各种规范和礼仪。

儒家思想教导人们注重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追求道德伦理的完美。

这种价值观念深植人心,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政治治理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政”,即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采取仁政的政治措施,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艺术文学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培养了博雅文人的精神风貌。

儒家文化的倡导者们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文学和艺术都要求有一定的修养和素养。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体现了尊崇人伦、崇尚美德的价值观念。

总之,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教育、社会伦理、政治治理还是艺术文学等方面,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是孔子,孔子的教诲主要集中在“仁”、“义”、“礼”、“智”四大方面。

在孔子逝世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孔子时期:孔子的教诲主要以“仁”、“义”、“礼”、“智”为主。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义者敬事,礼者有序,智者好学。

孔子提倡“君子”思想,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2.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发掘和培养。

此外,他还提出了“仁政”、“小康”等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汉唐宋元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陆王心学、朱子理学等思想流派的出现都是儒家思想深化和演化的结果。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 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君子为政”,强调政治家的个人品德和愿景。

又如朱熹的理学等思想,认为政治家应该遵循天地之理,理性行政,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整体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之一。

儒教概念中的礼仪体系、家教体系等现在在中国社会中仍得以保留。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家庭价值观等文化内涵,对中国社会的文化认知和维系产生了重要作用。

典籍“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作为中国古代领袖和文化人物的必读贴士,在儒家思想中得以保存和传承。

3. 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十分重视教育,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使命。

儒家教育主要培养人力资源、识别礼仪、培养天津”,强调学习、求知、思考等素质,并建立起庙堂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中小学校的雏形。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其中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教育、家庭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可或缺。

孔子提倡“仁爱”、“道德”等价值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价值观念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使得中国社会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尊重长辈、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等道德行为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儒家思想还培养了中国人特有的“诚信”文化,信义、诚实守信的品质使得中国在商贸和国际合作中受到他国的认可。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

孔子提出的“教育为首善之区”理念,将教育置于国家治理的核心地位。

儒家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尊师重道。

这一理念为中国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被视为人民的师表,学生则需恪守敬师尊道的原则。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更注重品德品质的塑造。

另外,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鼓励人们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智慧。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家庭观念的塑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社会关系最密切、最重要的纽带。

因此,儒家强调孝道,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这种观念使得中国家庭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维护。

家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入人心,家族成员之间维系着密切的亲情和彼此关怀。

亲情关系的重要性也体现在中国的社会风俗活动中,如过年回家团聚、支付老人医疗费用等。

此外,儒家思想对中国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孔子提倡“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认为只有通过礼仪的规范行为,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这一观念将尊重他人、尊重传统规矩等价值观念融入到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中。

中国人向来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懂得尊长、讲究谦逊,言行举止均需符合社会规范。

礼仪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茶道、举行婚礼时的繁琐程序等都是自古以来承袭下来的传统。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推崇和传承。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儒家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它主要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思想把个人的品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并提倡“中庸之道”、“仁爱”、“礼仪”。

中庸之道主张“不偏不倚”,避免极端和偏激;仁爱看重人性的本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仪则是人们行为举止的准则,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

二、儒家思想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社会制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它主张教育为先,提倡以教化人,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在儒家思想中,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强调“学而时习之”,即不断学习和实践。

儒家思想还提倡家庭伦理,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儒家思想中,社会制度的核心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这也称为“四民关系”。

这些关系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和社会秩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君臣关系强调政治领袖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注重家庭的儒家伦理,夫妻关系则体现了家庭生活的根本道德规范,兄弟关系则强调兄弟之间的互助和互相支持。

三、儒家思想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和文化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品德和知识的结合,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全面培养。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也是对过去文化的贡献。

儒家思想注重传统的学习和发扬,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

同时,儒家思想也提倡和谐、尊重和包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结语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主要思想、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先贤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通过对文化、礼仪、人性、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创立了著名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其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得到了众多儒家学派的积极参与和发展,著名的儒家群体有孔门、荀门、学派等。

在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1. 仁、礼、智、信儒家思想主张强调个体自身的修养,通过“仁、礼、智、信”四个方面的修养,使个体的内心得到升华,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中,“仁”是人的基本品质,“礼”是社会规范,“智”是知识,而“信”则是道德上的诚信。

这些都是在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

2. 父慈子孝、夫敬妇顺、君仁民爱儒家思想中,家族、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也被赋予了重要意义,例如父子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和尊重、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忠诚和顺从,君臣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和尊重。

这些关系的建立,都是通过儒家思想中的“仁”所实现的,意义深远。

3. 教育儒家思想中的教育非常重视,儒家对于教育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孔子主张的是“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强调教育个性化的理念。

儒家思想中教育的目标是使人修身齐家,曾经有名言说“人而无教,犹如质疑之木,无果而不实”,意味着教育才是人类的根本。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1. 社会关系模式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模式,使得中国人在家庭、社会和政治方面有着非常特别的关系,例如父慈子孝、夫敬妇顺、君仁民爱等,以及注重个体自身修养的观念,对中国的社会关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华。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以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为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孝顺、礼仪等价值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谐,尊重长辈,注重教育和培养下一代,这种家庭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主张君主以德治国,臣民以忠诚事君。

这种思想观念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民众的忠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儒家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强调修养和道德的培养。

儒家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德行和智慧的培养。

这种教育观念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延续至今,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

四、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孔孟之道,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观念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

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

五、儒家文化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共处、仁爱和道德修养,这种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中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国家形象的提升,也得益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儒家文化使中国在国际上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教育、文化传统和国际形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负面影响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主张批判的继承,但在儒家思想领域,继承的较多,批判的却很少,也只有在专家学者的著作中可以见到只言片语,而且或在书店中束之高阁,或在图书馆中被深埋角落,无法雅俗共赏。

其实,在一种思想的继承过程中,对它消极因素的批判也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面经验,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误区。

当然,很多消极因素并非儒家思想最初之意,而是经过历代大儒的“修改”和封建王朝不遗余力的“义务教育”,但历史已经成为事实,儒家思想曾对中国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分析。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

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

在以家长为首的家族组织里,家长和家族一般成员之间,实际上处于奴役和被奴役的对立之中,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封建政权,是放大了的封建家长制形式。

“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竟被视为格言警语,至今尚在民间广为流传,真是令人诧愕,而对于上层阶级的制约在不断减少,长期皇权、父权、夫权思想的侵蚀,使中国始终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制去规范人的行为,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

文化大革命,这场中国现代史上的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仅仅是领袖的一念之差和人民对领袖的盲目崇拜吗?当然,文革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我们今天回头去看那段历史,为什么会出现“领袖一呼群氓响应”的局面?应当说有什么样的民众,才会产生什么样的领袖,这才是文革的可怕之处。

对于妇女,更是为其戴上“紧箍咒”,要她们牺牲自己来换取名节的虚名。

人们总是把潘金莲说成“荡妇”,如用现在思想解放的观点来分析,他不正是古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吗?民国初年,某报上刊载了一篇报道,大意是某妇人在其夫死后亦跳崖寻夫去了,以完成她的贞烈人生。

该报非但没有对此种行为提出异议,而是对此列妇的行为大加褒扬,称赞她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鲁迅曾深刻的揭露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表面上没有了,单家族制还活着,封建礼教还活着。

由这篇报道,也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

“托古改制”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要“托古”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多数政治家的习惯。

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把中国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比做一个立方体的翻转,只是换个面而已,其外表与内涵还是一如既往。

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后,极少有革命性的创新举动,而是效仿前人,依样画葫芦。

到了近代,某些政治家的习惯还是没有改,上演了“复辟”、“称帝”的闹剧。

而历代改革者也很难越过“托古改制”这条思想鸿沟。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场面:一批白发苍苍的元老级大臣跪在金銮殿上,声泪俱下,甚至以头抢地,高呼:“祖宗之法不可变!”于是,改革者或被贬官,或被罢职,或被杀头,而且以最后一种结局居多。

我们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历史上,动力不足的问题显得非常严重。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愚民政策不无关系,其主张“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历届朝代的改革运动,仿佛只有改革者再摇旗呐喊,而很少得下层民众的支持,这会令人想起一幅图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打个比方,改革者在台上演戏,民众在台下看戏,成功了,听不到掌声;失败了,大家一哄而散,回去取些银两,还可以私下买几个蘸了鲜血的馒头。

到了近代,我们被列强用枪炮打开了国门,资产阶级曾试图改变中国的命运。

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被处以极刑,京城里的人对此事大多持观望态度:京城以外得百姓也只是把此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这与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市警钟长鸣,巴黎市民武装起义保卫革命果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人说,任何革命有其轰轰烈烈,也有其蓄积的过程。

不错,历史在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可是中国历史的封建专制为何长达两千年而且其影响至今余波未尽?我们在分析历次改革或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总是归纳出来条条框框。

当然,失败是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

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根本原因就在我们民族思想的内部。

“复古”思想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上。

八十年代前后,朦胧诗初登中国诗坛令文学界惊骇万状,它与四人帮的“批林批孔”儿歌不同,也与某一时期流行的“头上,焊火喷光;脚下,风铆铿锵”的鼓动诗不同,是一些习惯传统的人大为恼火,非议纷纷。

有人说它是四人帮毒气在诗坛上的一种折光,是解放潮流中一个倒转的旋涡,是新生婴儿身上一个可恶的脓包。

这些在今天看来另人发笑的评论深深折射出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

看到新生事物,便视之为异端,而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

有时,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都会感慨:在李世民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于是就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古代的文献备受推崇,很多人儿时就了解“四书五经”,遇到了新问题,总喜欢到古书中去寻找答案,这种模式严重抑制了中国人创新思想的发挥。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段精彩的讨论,认为培养理想的公民必须高度重视音乐与体育,音乐可以使人文雅,体育可以使人强悍。

而儒家思想则提倡“文”,贬低“野”,对人才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受到严重的思想束缚,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这一怪思想影响了往后长达两千年的中国社会生产劳动,忽视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开发,从而造成了至今仍是沉重包袱的脑体分离,经济和科技落后的。

东西方两种思想孰优孰劣,只要看一下鸦片战争中的武器就知道了:中国人是大刀长矛,英国人是长枪火炮。

有人也许会列举“四大发明”,某某项成果领先欧洲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否定上述观点。

诚然,谁也不能对中国古代的丰硕成果视而不见,但我们只要放眼全球,就会发现,中国在某些领域领先欧洲时,欧洲人亦在某些方面领先中国。

最好的证明就是打开初中的物理、化学课本,你会发现上面中国人的名字并不多,一堆欧洲人的名字倒会跃入我们的眼帘:牛顿、伽利略,帕斯卡、道尔顿```````````实际上,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学问”的精神思想而不仅在于精神。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文明几近断绝,汉继秦火之余,遍地书灰,终能建成民族史上光辉的一页。

唐宋以后,所有典籍都被仔细收藏,而汉民族的境况却是每况愈下。

有人以唐为强,可是唐代京师三陷,天子四迁,何以谓之强呢?无数史实证明:我们过于重视“音乐”而忽略了“体育”。

此外,封建王朝利用儒学中“崇本抑末”的观点,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堵塞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道路;把知识分子的精力吸引到读儒家经典,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近代保守势力利用孔子“明华夷之辩”的思想处理中学与西学之争,坚持闭关锁国,使中国人失去了赶上西方的重要机会。

有人说儒家思想像粮店,不能批,否则我们就没有饭吃。

为什么不能?中华民族的心弦难道如此脆弱吗?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的积极因素塑造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品质,陶冶了一带又一带中华儿女,这些都是正确的。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带着情绪化色彩来看待这一问题。

过去的历史,留给中国人的决不仅仅是那些厚厚的史书,可怕的是留在中国社会中的不良习气,留在中国人心中的毒瘤思想。

过去塑造了我们,我们有续写着未来。

以前,我们对待什么事都是浮于表面,所以“前车翻了千千万,后车来了也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