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至第十七章(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至第十七章(圣才出品)

第11章老舍11.1复习笔记一、老舍概述1.老舍及其著作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因此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并熟悉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对其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其主要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日》《骆驼祥子》《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长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以及《断魂枪》《月牙儿》《柳家大院》《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50、60年代最成功的作品有话剧《茶馆》和小说《正红旗下》。

2.老舍的文学史地位(1)老舍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使其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2)老舍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3)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的象征。

他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4)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

(5)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二、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各式人物的性格构成往往都在阐释着某种文化内涵,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

1.老派市民形象(1)老派市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很“旧派”,很保守、闭塞。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散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散文)【圣才出品】

第7章散文(一)一、填空题1.瞿秋白的________以游记的形式报道了赴俄的沿途经历。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赤都心史》【解析】1920年8月,瞿秋白作为《晨报》的记者出访苏俄,并在此加入共产党。

访苏期间,他写下了《赤都心史》这部游记体散文著作,记录了他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在“赤都”的思想演变过程。

2.语丝体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形式。

【答案】文艺性短论;随笔【解析】语丝体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其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

二、名词解释1.“随感录”作家群(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

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2.小品散文(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散文作品,一般是指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文章,又称小品文。

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高举“闲适”文学的大旗,对明代小品文推崇备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小品散文开始兴盛。

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散文作家。

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学审美观念的成熟,小品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发引人重视,小品散文再掀热潮。

3.语丝文体(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语丝文体是现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形式。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市民通俗小说(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市民通俗小说(一))【圣才出品】

第4章市民通俗小说(一)4.1 复习笔记一、通俗小说的定义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作品;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商品性文学。

二、“鸳蝴”开启直接源头1.“鸳鸯蝴蝶一礼拜六派”文学(1)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2)鸳鸯蝴蝶派是指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礼拜六》是1914年开办的一种娱乐消闲周刊。

两者合在一起,很能代表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2.旧派小说繁荣的原因(1)当时的北洋政府自顾不暇,给了文学以良好的发展机会。

(2)科举取消,加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通俗作品有了较雄厚的作者队伍。

(3)文人跌入了市民阶层,小说在他们手中回到了市民文化的本位。

3.旧派言情小说的代表1912年同年连载的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李定夷的《贾玉怨》,三人被称为“三鼎足”。

三部小说都写婚恋悲情,其“通俗”主要在情调上。

4.旧派社会小说的代表民国旧派小说以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这部小说的最大贡献便在于开创了社会言情长篇的体例。

三、对峙迫使旧派向“俗”定位新文学阵营从1917年开始持续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

这场批判言词尖锐地指出旧派的思想陈腐守旧,除击中其要害“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之外,胡适、茅盾还特别地解析了民国旧派小说在文体上的弊病。

旧派小说在新文学的强大攻势下败退下来,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位置,被迫同新文学分割,发挥自己所长,去努力争取一般老派市民读者了,形式上更加“通俗”,并力图加强自身的“现代性”。

张恨水、平江不肖生等大家逐步崛起。

四、市民通俗小说类型的形成旧派小说有社会、武侠、侦探、历史这四种基本类型,特点是南派通俗小说占据上风。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第22章赵树理22.1 复习笔记一、赵树理概述1.赵树理及其著作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代表了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等,他的创作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

2.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1)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2)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因此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及其所代表的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3)以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为文本赵树理的创作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记录,这决定着他(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作家)自觉地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树理式的“问题小说”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4)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的。

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作家中也有代表性。

他们虽然也在承续“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但和1920、30年代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的是,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第16章新诗(二)16.1 复习笔记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其代表刊物有《新诗歌》旬刊等,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

他们提出要“捉住现实”,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同时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还做了创造诗歌形式的各种试验,运用了如大众合唱诗、诗剧等多种形式,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3)代表作家作品蒲风的《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茫茫夜》《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殷夫的《孩儿塔》;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穆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守堤者》等。

(4)中国诗歌会的不足①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但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②艺术上比较粗糙;③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2.臧克家(1)臧克家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这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并由此称其为“泥土诗人”。

其代表作有《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2)臧克家往往将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以及诗的节奏、韵律,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苦吟”派)的影响。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1.后期新月派的形成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包括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以及陈梦家、方玮德等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台湾文学)【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台湾文学)【圣才出品】

第29章台湾文学29.1 复习笔记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1.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当时一些留日的台湾学生仿效大陆的《新青年》,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并由此引发台湾的新文化运动,其所肩负的使命除摆脱封建落后文化的枷锁外,还要抵制日本在台实施的同化政策。

2.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时期(1)从1925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

(2)1930年代初期,一直到1937年,属于台湾文学的繁盛创作期。

(3)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由此直到1945年,是台湾现代文学的凋零期。

(4)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迁台,为台湾光复初期。

3.台湾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1)台湾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现实主义为归依,乡土气息一般较浓重。

其中最频繁呈现的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以及作为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

台湾的现代文学作为一脉支流,无疑以其特色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景观。

(2)台湾现代文学收获最丰的是小说,其次是诗,散文和戏剧相对弱一些。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1.赖和(1)赖和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他以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乡土文化的寻根为本,最早最有力地激发了台湾新文学的精神。

其白话短篇小说《斗闹热》是台湾较早的白话小说。

(2)赖和又是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

他试图以诗歌来纪实和抒情,取材往往都是现实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觉悟下的牺牲》《流离曲》《南国哀歌》等。

2.杨逵杨逵关注现实,参与社会变革,思想开阔,性格豪爽,又受普罗文学思潮影响,其创作大都由现实直逼时代的思想制高点。

其作品有《送报夫》《泥人形》《鹅妈妈出嫁》《模范村》《萌芽》《春光关不住》等。

3.吴浊流代表作有《先生妈》《波茨坦科长》《亚细亚的孤儿》等。

其中,《亚细亚的孤儿》是日据时代台湾社会苦难历史的“镜子”。

这部小说在思恋乡土的情结上构架爱国反日的主题,但又不时流露“异乡人”失根的痛楚。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圣才出品】

第2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21.1 复习笔记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1.“分割并存”的总体概况(1)不同政治地域文学的划分为适应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形势,这十二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的文学(通常又称1940年代文学)形成了不同于前两个十年的另一种文学史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的联系。

同时,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风貌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并形成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及上海“孤岛文学”。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包括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等人在内,出版了《抗战文艺》作为会刊。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19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3)抗战初期的文学状况①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体裁,新闻性、纪实性比文学性更受作家的重视。

②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发表量猛增。

出现了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便于鼓动宣传的形式。

③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如解说宣传抗战的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戏曲等。

④作家们大都真诚地放弃了自己的个性追求,希望和广大民众一起高唱时代的进行曲。

⑤抗战初期文学强调服从于“救亡”这一时代中心,强调的是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表现了现代文学与民族命运血肉联系的特质。

这正是现代文学作为振兴过程中落后国家的民族文学所特具的优越性与生命活力。

⑥文学战斗性时代性的获取,是以文学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部分丧失为代价,而作家们又大都为此陶醉在廉价的乐观主义中,这表明了现代文学的不成熟。

(4)相持阶段文学的艺术表现①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和深入,同时意味着题材的纵深的立体的开拓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郭沫若
5.1 复习笔记
一、郭沫若概述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二、《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女神》的文学地位
《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诗歌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

2.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为时代再造的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艺术表现。

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2)《女神》的主人公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我”的形象所面向的是整个世界与人类。

他崇拜自己的本质,热烈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

(3)《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女神》中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与个体)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4)《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三、《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1.《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

泛神论思想使诗人思绪飞腾,产生了《女神》式的奇特想象: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

《女神》的主导性风格是壮阔、雄奇,代表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

2.《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
就《女神》总体看,其形式是自由的。

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类外在格律相对严谨,押韵、诗节、诗行大体整齐,如《晨兴》;另一类(占《女神》的大多数)则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但也并非完全不讲外在形式,而是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整齐与和谐,如《天狗》。

【名师点拨】《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要注意从作品本身出发,去感受郭沫若独有的艺术创作魅力,并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领悟《女神》是如何适应时代需要,表现作者创作风格与个性的。

四、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1.《星空》
(1)郭沫若于1923年出版了他的诗歌、散文、戏曲集《星空》。

如果说《女神》是诗的“呐喊”,《星空》就是诗的“彷徨”,它失去了《女神》的单纯性与统一性,多种音调、画面交换出现,反映了历史彷徨期的复杂多变性。

(2)《星空》技巧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

代表性作品是《洪水时代》。

2.《瓶》
写于1925年初春,《瓶》可以说是《女神》与《星空》的诗情在爱情题材上的别一种流露。

它既有《女神》式的火山般的热情喷发与奇特想象,也有《星空》时期的时代苦闷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影。

3.《前茅》《恢复》——诗风的转变
写于1923年的《前茅》(1928年出版)和写于1928年初的《恢复》(1928年出版),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

(1)在《前茅》里,诗人敏锐地感受到新的革命高潮逼近的时代气息,一面宣告和与时代精神不相容的旧的情感、追求的决裂,一面关注着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工农命运与斗争。

(2)《恢复》时期诗人面对“如火如荼”的白色“恐怖”进行着不屈的战斗,显示了他昂扬的乐观主义。

《恢复》里的诗歌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最初尝试,郭沫若强调诗歌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提出文艺必须充当政治的“留声机器”。

由此郭沫若在《恢复》里放弃了最适合自己个性、气质、才能的革命浪漫主义。

【名师点拨】重点掌握郭沫若诗风转变后的诗作特点,并能够将其与《女神》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郭沫若诗风转变的努力与尝试。

五、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1.概述
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在抗战时期,郭沫若更是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

2.历史剧创作原则
郭沫若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

3.历史剧的共同点
(1)取材于战国时代
郭沫若的历史剧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力求真实地反映这一历史悲剧精神,并注入剧作家在他所生活的现实(抗日战争大后方)中所感受到的时代悲剧精神与时代所提出的民主要求。

因此,在郭沫若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屈原、如姬、高渐离、聂政等,都是时代所塑造出来的真正的“人”,具有极其崇高的人格美。

(2)“史剧观念”与突出的浪漫主义个性
郭沫若的历史剧有其独特的“史剧观念”,同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个性。

郭沫若展开他的大胆想象,对具体史事的运用极为灵活:一方面,在大多数场合,仍然尽可能“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为了表现自己主题的需要,又进行了自由的虚构与改造。

如果说强调时代性、现实针对性与政治尖锐性,是表现了这一时期历史剧的共性的话,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则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4.浪漫主义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1)为追求历史与现实时代精神的真实表现,不惜改动具体历史事实,这是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一个突出特点。

(2)具有浓郁的诗意,成为戏剧的诗,戏剧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是浪漫主义历史剧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鲜明特色。

【名师点拨】历史剧是郭沫若的一大文学贡献,可以结合《屈原》来了解郭沫若作为诗人来写历史剧的个性色彩,同时,也需要从全面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其创作的得与失。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最能代表“五四”新文学狂飙突进精神的诗集是________。

[暨南大学2014年研]【答案】《女神》
【解析】《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

它还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热切追求自由解放和赞美光明新生的精神。

2.郭沫若的诗作________中运用了古天方国有关凤凰死而复生的神话。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凤凰涅槃》
【解析】《凤凰涅槃》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收录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现代诗。

这首诗中的凤凰还有群鸟,都带有现实的象征意义,凤凰的涅槃主要是代表新的社会,新的世界的到来。

新生的凤凰就是新世界的代表,而群鸟则表现的是在现实中所出现的那些与新思想、
新社会的准则所背道而驰的人。

二、简答题
1.简析郭沫若《女神》的创作特色及局限。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简析郭沫若《女神》的创作特色。

[暨南大学2013年研]
(2)简述《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山东大学2014年研]
答:(1)《女神》的创作特色
①思想内容上: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展示
《女神》突破了传统政治与道德观念对社会批判的限制,希望在现实的否定中建立社会与自我的一种统一性,顺应并反映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因此《女神》成为新旧交替时代无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鼓舞着创造社、湖畔社、浅草—沉钟社等一大批诗人。

它的生命观念以及彻底否定的社会批判方式,也很快转变成新文学发展中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传统,直到1940年代,它们经过置换和变形,仍为不少诗人沿袭。

②形式上:诗体解放和古典诗歌技巧的沿用
在诗的形式上,诗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的创造。

为了打破一切旧的诗形,反映崭新的思想内容,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

诗人还创造了把诗与散文、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的诗剧,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女神》继早期白话诗人半文半白及偏于散文化的尝试后,同样以其破坏性使新诗从旧诗词中解放出来。

郭沫若宣称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为此,他仿照民间自由体诗,学习泰戈尔,特别是惠特曼的自由体诗,借鉴日本诗坛废除俳谐和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