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上语文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速读、精读与默读,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3.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特色。

4.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通过速读、精读与默读,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3.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品尝后感觉味道浓郁香醇。

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会有很多收获。

今天,让我们共同阅读《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与同学分享读书的收获。

二、合作探究1、题目解说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写了十篇散文,相继发表在《莽原》期刊上。

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

“朝”表示早上的意思,“夕”表示晚上的意思。

《朝花夕拾》书名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鲁迅语)。

是鲁迅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一部散文集。

2、创作背景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国民党反动文人)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语),只能借文字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托一丝安慰,排解内心苦闷。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的隔膜(名师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的隔膜(名师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简介及作品背景。

2. 《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 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鲁迅生平及作品背景,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2.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及作品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生平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4. 案例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5. 总结: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深入阅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生平及作品背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总结环节,要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朝花夕拾》及其他鲁迅作品。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3. 开展鲁迅作品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阅读心得:收集学生对《朝花夕拾》及其他鲁迅作品的阅读心得,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资源1. 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探究鲁迅的童年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2.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重点难点】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探究鲁迅的童年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2.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教学新课1.作者名片请简要地回忆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预设: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作品简介(1)《朝花夕拾》是怎样的一本书,你能解释一下书名的含义吗?预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文章。

“朝花夕拾”中“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

意思是早上的花儿到晚上才拾取,这里是指到晚年了才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2)放视频,了解《朝花夕拾》主要内容(3)你知道《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吗?预设:1926年3月18日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惨案,给鲁迅很大的震动,他不但震惊于反动统治者竟如此的凶残,而且也痛感文人的软弱无力,尤其对青年非常失望,“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朝花夕拾》名师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朝花夕拾》名师教案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利用题目、目录、小引,初步了解《朝花夕拾》。

2. 以《五猖会》为例,指导批注式阅读方法。

3. 初步触摸回忆性散文视角交织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让我们拾起落英,去聆听鲁迅先生的心灵独语。

二、整体感知1. 探究《朝花夕拾》书名意蕴。

让我们齐读书名。

《朝花夕拾》最初发表在《莽原》上,叫《旧事重提》,谁能说说《朝花夕拾》这个书名比原名多了怎样的意蕴?明确:运用比喻,显得含蓄,而且富于文采。

将情感与内容融合在一起,原书名比较直白。

2. 发现“小引”中藏有的写作背景。

前言是打开书本大门的钥匙。

我们从《朝花夕拾》的“小引”中,看看能发现什么?明确:“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表明鲁迅写作此书的原因。

阅读“小引”,找出“纷扰”具体所指。

明确: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教师稍加补充鲁迅“流离”与“挤出集团”所指的历史事件。

需说明的是,鲁迅与“学者们”围绕“三一八惨案”所发生的激烈论战,绝不是不同阵营之争。

无论是鲁迅本人还是“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不可误导学生。

小结:拾取“朝花”,依稀嗅到童年和故乡的芬芳,回忆中的距离帮助作者推开眼前必须面对的事物,让身边的烦恼暂时远去。

3. 理清目录,概览文集内容。

教师结合鲁迅成长经历,交流散文大概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篇目顺序基本上就是鲁迅成长历程的顺序。

小结:回忆是迟暮的花语。

当摘下枯萎的花时,留下的不是一声浅浅的叹息,而是一种深深的铭记。

一个饱经世事有着深刻思想和鲜明爱憎的中年人,想起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亲人、朋友、师长的往事,带有更深刻的感情和浓厚的怀恋色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书的题目、目录、小引,可以让他们对作者写这部书的缘由、成书的过程、书的主要内容等有全面的了解。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明确阅读整本书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学生学会在默读中快速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以《朝花夕拾》为例,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引导学生注意思考书中提出的自己也遇到的社会或生活中的问题;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如何克服阅读障碍。

3.通过整本书的导读,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名著阅读的深层兴趣。

教学重难点以《朝花夕拾》为例,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通过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烦恼,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用默读法阅读《五猖会》引导学生注意思考书中提出的自己也遇到的社会或生活中的问题;在《狗·猫·鼠》的阅读中学会如何克服阅读障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实践体验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预计用时:5分钟,设计目的:明确经典读起来确实有隔膜,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消除。

)在课堂的开始,老师想先了解了解同学们,调查一下同学们平时的读书情况。

问题1:平时喜欢读些什么书?选择以下类型中最喜欢、最愿意去读的一种类型,举手示意。

PPT出示:网络小说:《斗罗大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漫画:《知音漫客》恐怖悬疑:《十宗罪》经典名著:《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问题2:阅读名著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可以随意吐槽。

(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问题3:同学们一般阅读“名著导读”推荐篇目的出发点是什么?(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小结:从我们刚刚的调查可以发现,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名著上确实存在问题,由于同学们年纪还太小,视野、经历、见识有限,无法和经典深层次地交流,很多因素造成了我们现在一提起读经典,读名著就头大。

但是正因为经典经过时间的沉淀,岁月的磨砺,他能给我们的是当下流行的“文化快餐”所不能给予的智慧与力量。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用书配套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用书配套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学习运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习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明历史背景,较深化的探求文本内涵。

3.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注重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化考虑。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还没有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曾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独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走近作品1.先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

明确:关于《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暮年时期。

标题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早晨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支出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3.走进《朝花夕拾》。

明确:《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由对童年生活的叙说引发开去,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理想人生的丑恶。

《父亲的病》:在叙说父亲生病长工夫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深深的愤慨。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众人的冷眼而毕竟走上了和封建主义决裂的道路。

《无常》描述儿时所见的无常,对“君子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藤野先生》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与范爱农的交往,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绝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目标导学二:联系作品,分析人物《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次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仁慈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仁慈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由于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由于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整本书阅读指导课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整本书阅读指导课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多种方法阅读《朝花夕拾》,将书中经典与学习、生活相结合,体会经典作品的魅力。

【设计意图】鲁迅的作品在中国,如同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普希金的作品在俄罗斯,已经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存在。

学习他的作品,不仅是在学语文,更是在学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然而,很多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难以理解,更难把握其精髓。

这种读不懂、不理解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鲁迅作品与时代不合时宜"鲁迅作品应淡出教材”等令人痛心的言论,令人倍感遗憾。

本课意在通过探究《朝花夕拾》中的经典之处,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感受鲁迅作品永恒的经典魅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走近鲁迅,走进《朝花夕拾》,关注鲁迅的童年生活,消除与作者的隔膜。

2、阅读、概括《朝花夕拾》各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经典作品。

教学重难点:走近鲁迅,走进《朝花夕拾》,关注鲁迅的童年生活,消除与作者的隔膜。

课型:导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王维的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每逢佳节、思念亲人的人们感怀不已;苏轼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中秋思亲的人们传达美好的祝愿……无数的经典,魅力在于它超越时空而存在,让一代代人从中找到相同或相通之处。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正是有着这样的魅力而成为经典。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揣摩、品味其中经典之处。

二、走进经典之“走近鲁迅"1、教学小助手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资料。

预设要点: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集,记叙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案

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案

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的作者。

2.了解名著的概况。

3.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感悟其精神内涵。

4.把握名著的精彩片段,抓住细节阅读。

5.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会批注和读书卡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方法板块教学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本有好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是说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是说读书可以帮助写作。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是说读书让人成长,增长智慧。

现代人则认为“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读书便没有智能。

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之魂”。

是说读书可以强国。

读书有这么多好处,你喜欢读书吗?今天,同学们给老师带来怎样的惊喜呢?我……同学们读了这么多作品,谁能把你最喜欢的名著推荐给大家。

听你这么说老师都想读一读,你们想不想?那拿起书本去阅读吧,相信你会从中收获很多快乐,看来大家和老师一样都很喜欢阅读,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把你的阅读快乐和收获传递给身边的人,好不好?二、今天我们重点交流6篇名著分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童年》《骆驼祥子》下面我们谁来和大家说说这几篇名著的作者和他的故事。

……很好很详细,而且很多事情都是老师不知道的呢,看来这名同学知识很渊博,我还想给大家补充一下,(要记住作者的国别)(一)多媒体:板块之一:“七嘴八舌”话作者。

师:同学们可以七嘴八舌地从“人、时、地、事、评”五个方面说说作者,《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 事时所引发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时代的中国儿童的悲惨 处境。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的中国人民对黑暗社 会的绝望,对人世不平的愤慨。
2.内容概述
师: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阅读《朝花夕拾》了,说一说, 这本书中有哪些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师指名回答)
预设
课件出示:
(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 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 》: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 激之情。
二、初读名著,整体感知
1.名著题解
师:你怎样理解“朝花夕拾”这个题目?
预设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 示晚年时期。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 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 ,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 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四、专题二:探究鲁迅笔下的人物
师: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吗?这个先生着墨不多,但却 使人印象深刻,大家还记得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吗?
1.分析人物形象
以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分析为例,探究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件出示:
描写方法
内容举例
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
外貌
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
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 后来却 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 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 从三言 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写鲁迅儿时在三味书 屋的学习生活,表现 出他在三味书屋学习 生活的枯燥严肃
2.学生自主阅读探究
师:参考上面的探究分析,根据下面的要求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探究鲁 迅的童年。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10)《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 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 念。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同时此环节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的基础情况的了解。
批注角度:探究鲁迅的童年 批注范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批注内容呈现表:
原文
批注
探究结果
有人说, 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 吃 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 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 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 像人样
写儿时的鲁迅拔何首 乌根,不惜毁坏泥墙, 表现出他童年时的好 奇心和顽皮
三、专题一:探究鲁迅的童年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被认为难读,但是《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充满了 温情,充满了童真童趣。我们不妨带着一颗童心,寻找文章中体现的童真童趣,体会鲁迅 展示给我们的童真世界,与儿时的鲁迅交个朋友吧。
1.回顾精彩片段,学习批注方法 师:让我们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用批注法探究鲁迅的童年 课件出示:
从身形、须发、眼镜 描写外貌,显示出了 老先生学问渊博的样 子
极方正、质朴、 博学,严而不厉、
神态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
怒色了
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
1)阅读范围:《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无
常》。
(2)分组:按文章篇目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深入阅读一篇文章。
(3)阅读交流: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阅读交流后,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 报,其余同学做好笔记。
阅读任务卡
批注角度:探究鲁迅的童年 批注范围:《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无常》 批注内容呈现表:
鲁迅的童年既有在 百草园里玩耍的乐 趣、新奇,也有在三 味书屋里读书的枯 燥无味,其滋味是丰 富多彩的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 夏夜乘 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 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 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 也 常常这样想
写鲁迅儿时听了美女 蛇的故事后,总是担 心会出现美女蛇,表 现出他的天真可爱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2.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鲁迅的童年生活。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 屋读书时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
(7)《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作者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 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露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 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回忆了作者家隔壁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一 个自私自利、奸诈、有坏心眼的妇人形象。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文,导入专题
师: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 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那么,这本书到 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 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原文
批注
探究结果
3.小组合作,交流阅读体会,填写阅读任务卡
4.师评选并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卡
【设计意图】 本环节侧重寻找《朝花夕拾》中描写鲁迅童年的内容,以此唤起学生对 文章的认同感,拉近与经典名著、与鲁迅先生的距离,消除阅读鲁迅作品、阅读整本书的 畏难情绪。通过具体方法指导,明确阅读方法,利用任务卡完成阅读任务。最后通过交流 与展示,总结阅读体会,展示阅读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