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具体指水中动物和天上飞禽的活动,向人们报告着某个季节的来临。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

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5.《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八年级 上册 语文花开 导学案 第四单元 答案

八年级 上册 语文花开 导学案 第四单元 答案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 qǐ
yün
zhuì
xiüng
xuàn
shuüi
üi
yín
5.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 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6.A
7.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 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 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 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 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14.内容上:两篇文章都引用了《西游记》中“猴毛变猴”的情节。写法 上:都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解释“克隆”的含义。
15.无性繁殖 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一群一模一样的生物
16.指换了“细胞核”。
动词
名词
17.不能把分号换成句号。因为克隆技术的四个环节既是相对独立的四个 阶段,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过程。如果把分号换成句号,就表明四 个阶段各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互无联系的单项技术了。
第20课
2.
落日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
1.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日落时的幻觉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3.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6.C(A项“敢”应为“赶”,“具”应为“俱”;B项“蓝”应为“斓”; D项“励”应为“厉”,故选C)
7.B(提示:反问句语气强烈,且B项比D项语气更简短、更有力,根据语 境,应选B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

(2分)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参考答案:小题1:物候(现象)。

(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题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1分),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

(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小题1:A×B×C√D√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花: 暗 示
拟 人
布谷鸟: 唱 歌
品味:第一段哪些词语用得生动典雅? 苏醒: 把大地人格化,亲切动人。 用词典雅,富于形象性。 融化、次第: 翩然: 轻快飞舞的样子,生动形象。 孕育: 典雅形象。 簌簌: 纷纷落下,形象典雅。 销声匿迹: 消失了叫声,藏起了形迹。简炼典雅。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用词典雅,给人美感。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第二段哪些词语用得生动典雅?
第一部分(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第三部分(6-10)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引号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引号表示特定含义, “活的仪器” 是指“活的生物”。去掉之后,就违背了事实。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 果、榆叶梅、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
回顾举例:
(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 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 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 态万状,惟妙惟肖。” (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 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 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 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格外辉煌。”
古今 差异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
(1)说明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描写、拟人的写法,加强了说明文 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文章语言科学、准确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知识延伸:
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来分析这首诗吗?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16 课大自然的语言(13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9、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保持了一致。

(2分)10、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的科学。

(1分)11、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分)12、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_(答不超过12个字)。

(1分)1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14、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时学习重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 课文的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1~3)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 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4~5)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
(4)_销__声__匿__迹_: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 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5)风雪载途: 风雪遍地,形容气候恶劣 (6)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7)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课文的内容: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重点字词
1.字音字形 孕.育( yùn) piān( 翩 )然 销声 nì( 匿 )迹 簌.簌( sù ) 农 yàn( 谚 ) 风雪载.途( zài )
2.词语积累 (1)__萌__发____:种子或孢子发芽。 (2)__翩__然____:动作轻快的样子。 (3)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词语评点:
写春: 大地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 机勃勃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 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 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次第开放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 的 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摘出文段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
立春过后 再过两个月 不久 夏季 秋天 寒冬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这四个因素按什么 顺序排列?
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 (由主到次)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写夏: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 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 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准备迎接,簌簌
“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 准备,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6~10)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想说明什么? “只”“就”二字可删除吗?
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 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 别而不同”。 “只”说明相差较少,不可删除。 “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描述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 请同学们仔细揣摩,品味,并谈谈你的理解。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 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 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的落下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说明文中穿插描述语言的好处:使文 章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 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 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注意标点符号。
标志主次顺序的词语是: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主要 空间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次要 时间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 夏天就到了。
“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 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氛。 “风雪载途”写寒冬,传神表现出冬天风 狂雪大,寒气逼人。
秋叶簌簌
北 雁 南 飞
描述一年四季的词语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炎热 孕育果实

竺可桢 浙江上虞
人,气象学家、地理 学家。他在气象学、 气候学、地理学、自 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 诣都很高,而物候学 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 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 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 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 的。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 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 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 者的好奇心和阅雪露芒惊 冬秋夏春 寒寒暑清
四 节
又霜相谷 气
寒降连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