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答案
• 答:一1、
•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 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 为物候;
• ②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 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 一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 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 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 业生产上。
•一3. • 纬度、 • 经度、 • 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 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 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 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 白居易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三1农谚
①“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 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 一4.
•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种子的日期;
•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 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 候现象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
③“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 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 三2①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 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 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 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 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 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 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 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 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 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推荐文章《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热度: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现代文阅读原文附加答案热度:大地的语言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热度:动物的语言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热度: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阅读理解题答案热度: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的家园。

这一认识看似平常,却是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转变过程之后才得以成为如今的常识的。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欢迎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材料大自然的语言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大自然的语言》阅读习题59.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B.布谷鸟唱歌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60.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A.下定义列数字B. 下定义举例子C. 作比较举例子D. 列数字作比较61.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竺可桢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分)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答案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 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 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的 顺序。 参考答案:
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 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 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通过思考形成结 论并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示例]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 临的决定因素。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 之地八月就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 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 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边塞却大雪纷飞。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 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 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
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第2段文字则相反, 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 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 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的 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 点来决定。 五、这篇文章总结了武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 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 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四、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 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 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 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 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 性。回答本题,—定要结合语境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欢迎大家查看。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节选)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阅读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附答案

阅读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搬家,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是圆圈——一圈就是一这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

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哪,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 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蝌蚪像黑色的“逗点”B.蝌蚪不像黑色的“逗点”2. 短文写了哪三种大自然的语言?请填一填。

(1)蝌蚪水中游,是来到人间。

(2)大雁南飞,是就在眼前。

(3)大树被砍倒后,会出现年轮,这些年轮在告诉人们树的。

3. 怎样才能找到“大自然的语言”?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爱学习,不粗心大意。

()(2)爱学习,爱写字,不随意乱跑。

()4.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下列“语言”你能“听”懂吗?(1)小蚂蚁搬家。

它在说:。

(2)乌云布满天空。

它在说:。

参考答案:1. A2.(1)春天(2)秋天(3)年轮一年长一圈3.(1)√(2)×4.(1)快要下雨了大雨马上到了。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参考答案: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现在而言,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影响最小,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参考答案:1.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
(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
(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A
(三)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

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列数字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比喻
B.叙述拟人比喻
C.描写对偶拟人
D.抒情比喻拟人
(一)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2)差异 A() B()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万姿千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薄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

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

即便是针形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

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文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

这一发现比外国早一千七百多年。

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1.用“‖”把这段文字分为两个层次,并写出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①薄片________②记载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引用作比较
B.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
C.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D.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
4.说说括号内的词语对该句的作用。

①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nìqiáo piān yàn chāyùn
二、悬殊显著榆叶梅海棠
三、1.BCA 2.AB 3.BA
四、C
五、D
六、(一)1.(1)B (2)A (3)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

因为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

【达标训练】
1.①méng②yùn③nì④qiáo⑤zài⑥yīng
2.①动作轻快的样子。

②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③一个挨一个地。

④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⑤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⑥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
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3.物候现象。


【能力提高】
1.各段的第一句。

2.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

②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③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
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3.①举例子②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4.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

5.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种禾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6.空间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