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教学建议一、结构内容这篇__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__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
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
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
”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然的语⾔》是⼀⾸诗歌,共有五节,第⼆、三、四节以蝌蚪在⽔中游动、⼤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巅的三叶⾍化⽯为例,说明这些都是⼤⾃然的语⾔。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 别以为⼈才说话, ⼤⾃然也有语⾔。
这语⾔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云, 这就是⼤⾃然的语⾔: ⽩云飘得⾼⾼, 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然的语⾔: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中游泳, 不就像⿊⾊的逗点? ⼤⾃然在⽔⾯写着: 春天来到⼈间。
⼤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串? ⼤⾃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树如果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年只长⼀圈, 这是⼤⾃然的语⾔。
你如果钓到⼤鱼, 鱼鳞上也有圆圈 ⼀圈就是⼀岁, 这⼜是⼤⾃然的语⾔。
⼤⾃然把三叶⾍化⽯, 嵌在喜马拉雅⼭脉。
这是在告诉⼈们: 那⼉曾是汪洋⼀⽚。
⼤⾃然的语⾔啊, 真是妙不可⾔。
不爱学习的⼈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才能发现。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法 读中感悟,体会⼤⾃然语⾔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探索⼤⾃然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领略⼤⾃然语⾔的妙不可⾔。
教学难点: 学⽣对⼤⾃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化⽯、“喜马拉雅⼭脉”的⽂字或图⽚资料。
3、观察⼤⾃然,搜集有关“⼤⾃然语⾔”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趣导⼊、揭⽰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然界的⼀切都显⽰出⽆限的魅⼒,请孩⼦们跟⽼师⼀起去欣赏⼏个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7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

目 录
• 大自然的语言概述 • 大自然的语言类型 • 大自然的语言传递方式 • 大自然的语言解读方法 • 大自然的语言应用领域 • 大自然的语言未来发展趋势
01
大自然的语言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自然界中各种生 物和非生物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手 段,包括声音、光、化学物质、电磁 信号等。
农业领域的应用
利用大自然语言的研究成果,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提高农作物产量 和品质,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仿生学领域的应用
借鉴自然界中的信号传递机制,研发新型仿生材料和器件,提高人 类工程技术的效率和适应性。
提升公众对大自然语言认知水平
加强科普教育
通过科普讲座、展览等形式,向 公众普及大自然语言的相关知识 ,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护策略,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污染监测
02
利用生物指示物种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监测空气、水体和土
壤污染程度。
生态恢复与治理
03
借鉴自然界自我修复机制,采用生态工程方法修复受损生态系
统,如湿地恢复、森林再造等。
农业生产与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等自然敌害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化学 农图案
动物体表的颜色和图案可以起到伪装 、吸引伴侣、威慑敌人等作用。比如 ,一些动物具有醒目的颜色和图案以 警告潜在的捕食者它们是有毒的或者 不好对付的。
植物的颜色和形状
植物通过颜色和形状来传递信息。例 如,鲜艳的花朵颜色可以吸引传粉昆 虫,而果实的颜色则可以吸引动物来 传播种子。
推广自然观察活动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自然观察活动 ,亲身体验大自然语言的魅力, 培养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新设计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
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
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平台。
学情分析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
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大自然的语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
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
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测试】检查预习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活动】前置学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习: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1、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2、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3、星星密,雨滴滴;星星稀,好天气;星星明,来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泥鳅跳,雨来到;泥鳅静,天气晴。
4、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5、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早晨有雾,晴朗如故。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6、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朝看太阳辨西东,夜望北斗知北南。
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
7、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
蜘蛛结竖网,天即将有雨。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大自然语言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解读大自然语言,了解生物多样 性的分布和动态变化,为生物多样性 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利用大自然语言指导生态系统恢复和 重建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 可持续性。
应对气候变化
大自然语言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 气候变化,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
仿生建筑
仿生建筑是模仿生物形态和结构的建筑设计理念,可以创 造出具有独特美感和实用性的建筑作品,如模仿蜂巢结构 的建筑可以具有良好的隔热和承重性能。
仿生材料
通过模仿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可以研发出具有优异性能 的新型材料,如模仿贝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可以具有高强度 和轻量化的特点。
05 大自然的气味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种类
01
生物语言
动植物通过声音、行为、化学信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和交流,如鸟鸣、虫鸣、动物求偶行为等。
03
02
非生物语言
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现象,以及地震、火山喷 发等自然灾害,都是大自然通过非生物语言传递信息的 方式。
人为语言
人类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和传播自 然界的信息,成为大自然语言的一种扩展形式。
种子传播
吸引传粉昆虫
植物释放芳香气味吸引蜜蜂、蝴蝶等传粉昆 虫,促进繁殖。
某些植物的果实散发出诱人气味,吸引动物 食用并帮助传播种子。
02
01
植物间相互作用
植物通过地下根系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实现植物间的相互合作或竞争。
04
03
气味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A
维持生态平衡
气味语言在食物链中起到关键作用,帮助捕食 者和猎物之间保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雁、庐、鉴、筝”四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3.能初步背诵2-5小节,会仿写诗句。
教学重点
1. 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2、从诗歌中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从大自然的语言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
难点:
1、懂得怎样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理解作者在诗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3、学会仿写诗句。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是怎么知道秋天已来到我们身边?(树叶黄了,树叶落了)
知了知了叫的时候,是什么季节?(春天)
师:是的,这都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话,她时时刻刻都在悄悄地对我们说话,而它的语言也是各种各样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提出那些问题? (教师总结归纳)
(1)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这些语言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学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读生学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雁、庐、鉴、筝
4、自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了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
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3)查一查,“鉴别”的意思是()
4)给下列汉字加偏旁组成新的字。
(争户)
5)从“词语采集”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6)选择填空,并说说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就能()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5、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
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三、再次深入读诗歌、学习诗歌。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听力,老师范读,同学们认真倾听,看看这首诗描绘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
1.听师范读。
2、让我们打开书找找看,看看我们说对了没有。
3、自渎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给诗歌的各节标序号,并想想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4、那么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什么了呢?边读边画边想,然后和同桌一起完成填空题。
出示填空: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
蚂蚁搬家告诉我们()
蝌蚪在水中游告诉我们()
大雁往南飞告诉我们()
大树的年轮告诉我们()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我们()
三叶虫的化石告诉我们()
庐出“漂砾”告诉我们()
5、指导读文。
6、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10---14)“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永远看不见”。
要“开动脑筋”“刻苦钻研”。
7、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这几位名人在大自然里发现了什么?
用“谁在干什么的时候(什么环境中)发现了什么”的格式说一说。
8、从三位名人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用心观察,刻苦钻研)
四、齐读诗歌。
五、拓展延伸
1)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也能像作者一样写一段吗?
如:风儿刮起,叶片飘落。
风与叶共同奏出,秋天的乐章。
出示:你看那()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
明天准是个()
六、作业
1、积累本课词语。
2、写一写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3、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晴天认真细致
刻苦钻研
(妙不可言)蚂蚁搬家----雨天
蝌蚪游泳----春天
大雁南飞---秋天
大树年轮---树龄
鱼的鳞片---鱼龄
“三叶虫”----汪洋
庐山“漂砾”----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