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教学建议一、结构内容这篇__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__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

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

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

”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小学二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导语】《⼤⾃然语⾔》是⼀篇⾮常经典、规范的事理说明⽂。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认识9个⽣字和11个词语。

认识“罕、蝌、蚪、逗、间、如、粗、意”8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激发学⽣观察⾃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9个⽣字和11个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激发学⽣观察⾃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朗读课⽂时注意句⼦的节奏和语⽓。

★正确理解“不爱学习的⼈总也看不懂”、“粗⼼⼤意的⼈总也看不见”等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谈话导⼊ 1.教师板书:⼤⾃然的语⾔,齐读课题。

2.师讲:别以为⼈才会说话,⼤⾃然也有语⾔,让我们⼀起来感受⼤⾃然的语⾔, ⼆、初读课⽂内容。

1.借助拼⾳读课⽂,读通课⽂,在读时有读不准确的语⾔,要停下来借助拼⾳读正确。

2.再读课⽂,标画出⽣字和会认的字。

借助拼⾳把⽣字和会认的字多读⼏遍。

3.分⼩节读课⽂,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读不准的⾳。

4.电脑出⽰⽣字;让学⽣读⼀读。

5.电脑出⽰词语:请学⽣读⼀读。

语⾔化⽯告诉发现说话⼈们 镶嵌⼭巅汪洋那是这是蝌蚪逗号粗⼼⼤意 6.学⽣选择1个或2个或⼏个词语练习说话。

7.同桌同学互读课,相互正⾳。

⼆、精读课⽂内容,朗读指导。

1.指名读课⽂,⼤家听听从⼤⾃然的语⾔中听出了什么?(学⽣说明⼩节的内容,就学习哪段内容。

) (1)学⽣A回答:古⽼的“三叶⾍”化⽯,镶嵌在喜马拉雅⼭巅,这是告诉我们那⼉曾经是汪洋⼀⽚。

①教师板书 三叶⾍化⽯,汪洋⼤海 ②为什么找到三叶⾍化⽯的坟,可以推测那⾥是汪洋⼀⽚呢? ③出⽰“三叶⾍化⽯”的标本或书上的图,请查找到三叶⾍资料的同学给⼤家讲⼀讲:三叶⾍是节肢动物,在2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了,它⼤多数⽣活在海洋⾥,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喜马拉雅⼭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

④教师指导朗读,注意断句。

教师范读:“电脑出⽰”古⽼的/三叶⾍化⽯,镶嵌在/喜马拉雅⼭巅。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然的语⾔》是⼀⾸诗歌,共有五节,第⼆、三、四节以蝌蚪在⽔中游动、⼤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巅的三叶⾍化⽯为例,说明这些都是⼤⾃然的语⾔。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 别以为⼈才说话, ⼤⾃然也有语⾔。

这语⾔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云, 这就是⼤⾃然的语⾔: ⽩云飘得⾼⾼, 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然的语⾔: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中游泳, 不就像⿊⾊的逗点? ⼤⾃然在⽔⾯写着: 春天来到⼈间。

⼤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串? ⼤⾃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树如果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年只长⼀圈, 这是⼤⾃然的语⾔。

你如果钓到⼤鱼, 鱼鳞上也有圆圈 ⼀圈就是⼀岁, 这⼜是⼤⾃然的语⾔。

⼤⾃然把三叶⾍化⽯, 嵌在喜马拉雅⼭脉。

这是在告诉⼈们: 那⼉曾是汪洋⼀⽚。

⼤⾃然的语⾔啊, 真是妙不可⾔。

不爱学习的⼈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才能发现。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法 读中感悟,体会⼤⾃然语⾔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探索⼤⾃然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领略⼤⾃然语⾔的妙不可⾔。

教学难点: 学⽣对⼤⾃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化⽯、“喜马拉雅⼭脉”的⽂字或图⽚资料。

3、观察⼤⾃然,搜集有关“⼤⾃然语⾔”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趣导⼊、揭⽰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然界的⼀切都显⽰出⽆限的魅⼒,请孩⼦们跟⽼师⼀起去欣赏⼏个画⾯。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读一读,分析其中物候现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 晚景》二首 其一)
早春天气,鸭子最 先感知春江水暖, 嬉戏水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知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 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 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萌发
ménɡ
簌簌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áo
孕育
yùn
次 第: 一个挨一个地。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形容不断循
环的规律。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1.大自然是神奇而壮丽的。

2.碧绿的树叶在风中摇曳。

3.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4.阳光洒在大地上,温暖而舒适。

5.瀑布如银河倾泻而下。

6.彩虹横跨天空,美丽动人。

7.花儿绽放,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8.河水潺潺流过,清澈见底。

9.山峦连绵,景色壮丽。

10.草地上有小动物在嬉戏玩耍。

11.星空璀璨,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12.大海波涛汹涌,震撼人心。

13.晨雾弥漫,宛如仙境。

14.松树的树影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15.落日映照在湖面上,美轮美奂。

16.荷花盛开,如梦如幻。

17.雪山耸立,雪白一片。

18.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19.风吹过麦田,起伏如海。

20.雨后的空气清新宜人。

21.沙漠中的风沙吹得漫天黄沙。

22.老树枝繁叶茂,树荫婆娑。

23.干枯的河床此时水草丰茂。

24.落叶飘飘,如雨如烟。

25.海浪拍打着礁石,哗啦啦的声音。

26.山间溪流清澈见底,鱼儿游来游去。

27.大风吹动树枝,发出呼呼的声音。

28.狼嚎声在山谷中回荡,令人不寒而栗。

29.冰川裹挟着庞大的力量徐徐前行。

30.雹子砸向大地,砰砰作响。

31.浓密的雾气弥漫在山谷间,朦胧而美丽。

32.萤火虫在夜晚闪烁,犹如星星萤灯。

33.枫叶红似火,秋风吟唱。

34.花瓣随着微风飘落,如诗如画。

35.小溪潺潺流淌,水波粼粼。

36.浪花拍打着沙滩,悠扬动听。

37.草原上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38.秋高气爽,天空湛蓝无云。

39.薄雾缭绕,晨曦中宛如仙境。

40.雨水打在叶子上,嘀嗒声不绝。

41.闪电划破夜空,瞬间电闪雷鸣。

42.天边的晚霞映照着山川河流,美不胜收。

43.冬日的阳光洒在白雪上,银光闪烁。

44.雨露滋润着大地,生机盎然。

45.春风轻拂,万物复苏。

46.秋天的果实累累,五彩斑斓。

47.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璀璨夺目。

48.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珍爱和保护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8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8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

认识米字旁。

2、能抄写指定词语,用“告诉”写一句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4、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是爱学习的孩子吗?大自然中的每一个景象,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你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指导学习生字“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

(按照音节把课文读准确)2、自由读课文。

(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朋友,并划下和它连着的词语)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

4、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一起学习喜欢的自然段中的生字。

7、学习汇报,抢答。

(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8、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

三、指导写字:1、先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注意什么。

师个别指导。

2、先描一个,再写一个。

四、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自由读课文二、指导学生朗读:1、学读第一节。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正确认读文中3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l.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2.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体验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生成与提升的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走进自然”,解题激趣。

(一)同学们,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一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你能读懂吗?出示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想法。

(二)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一)自读提示:1. 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小组内互读正音。

3.讨论交流自己对生字的记忆方法。

(二)小组内自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听者给予评价。

三、感知文本,整体把握。

1.讨论: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出示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1. 白云高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2. 蚂蚁搬家,是大自然告诉我们——3. 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2.全体交流四、美读文本,体会情感。

(一)赏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课件。

(二)赛读:小组与小组之间、单人与单人之间,分节赛读整首诗。

(三)齐读:全班同学齐诵诗歌。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回顾文本。

(一)听写词语。

(二)回顾: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三)导入: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就去研读。

二、感悟诗歌,指导朗读。

(一)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1.学生自主完成。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课堂展示。

(二)互动交流,点拨指导。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一小节:如何理解“准是”,“准是”说明了什么?第二小节:这一节,从哪个词中看出作者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总结第一、二小节的写作方法。

第三小节:1.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2.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四小节:这一节中作者又用了哪些修辞?练习运用修辞造句。

总结第三、四小节的写作方法。

第五小节:出示课件,解“年轮”。

第六小节:1. 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2.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总结第五、六小节的写作方法。

第七小节:1. 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课件出示: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3. 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第八小节:结合课件理解“漂砾”。

小结:你觉得文中哪个词能概括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件三、回归整体,把握中心。

小结: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思考才能发现。

四、拓展延伸,练习仿写。

(一)拓展:1. 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2. 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二)仿写: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几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细心观察)白云高飘晴天;蚂蚁搬家雨天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原是汪洋一片……7、第一朵杏花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1、出示教学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1、范读课文出示分段提示:(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五、布置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一)导入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五.总结迁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一朵杏花竺精确观察可桢一丝不苟8、植物的“感情”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掌握十二个生字。

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师:“同学们,人有感情,其实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人类不同,你知道那些植物是有感情的?”(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2、师: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