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
2024届高考物理一轮第三编第八章恒定电流第3讲第5课时科学思维_测量电阻常用的6种方法

而此时电流表半偏,所以流经 R2 的 增大,因此电压表读数等于12 误差分析 电流比电流表所在支路的电流大,
R2 的电阻比电流表的电阻小,而我 Um 时,R2 两端的电压将大于12
们把 R2 的读数当成电流表的内阻, Um,使 R2>RV,从而造成 RV
故测得的电流表的内阻偏小。
的测量值偏大。
[例5·电流表半偏法] 某同学欲测量量程为300 μA的微安表头G的内阻。可供 选择的实验器材有:
半偏法测电表内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项目
电流表半偏法
电压表半偏法
实验 电路
图
(1)按如图所示连接实验电路。 (1)按如图所示连接实验电路。
(2)断开 S2,闭合 S1,调节 R1,使 (2)将 R2 的值调为零,闭合 S,调
实验 电流表满偏。
节 R1 的滑动触头,使电压表满偏。
步骤 (3)保持 R1 不变,闭合 S2,调节 R2,(3)保持 R1 的滑动触头不动,调节
(1)图乙中标记为Ⅱ的图线是采用电压表跨接在________(填“O、P”或“O、Q”) 两点的方案测量得到的。
(2)根据所用实验器材和图乙可判断,由图线____(填“Ⅰ”或“Ⅱ”)得到的结果 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结果为________Ω(保留1位小数)。
(3)考虑到实验中电表内阻的影响,需对(2)中得到的结果进行修正,修正后待测 电阻的阻值为________Ω(保留1位小数)。
A.微安表头G(量程300 μA,内阻约为几百欧姆) B.滑动变阻器R1(0~10 kΩ) C.滑动变阻器R2(0~50 kΩ) D.电阻箱(0~9 999.9 Ω) E.电源E(电动势约为9 V) F.开关、导线若干
该同学先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 G 的内阻,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至图中最右端的 位置; ②断开 S2,闭合 S1,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使 G 满偏; ③闭合 S2,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 G 的示数 为 200 μA,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_(填“R1”或“R2”)。 (2)若实验步骤③中记录的电阻箱的阻值为 R,则 G 的内阻 Rg=___________。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练习及答案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指出下列化合物能量最低的电子跃迁的类型。
答案:⑴. π-π* ⑵.n-σ*⑶.n-π* ⑷. n-σ* ⑸. п-п*2.按紫外吸收波长长短的顺序,排列下列各组化合物。
⑴.⑵.CH3-CH=CH-CH=CH2 CH2=CH-CH=CH2 CH2=CH2(3).CH3I CH3Br CH3Cl⑷.⑸. 反-1,2-二苯乙烯顺-1,2-二苯乙烯答案:⑴以环己酮为基准,添加共轭双键及增加助色基都使UV吸收产生红移。
⑵以乙烯为基准,添加共轭双键及增加助色基都使UV吸收产生红移。
CH3-CH=CH-CH=CH2>CH2=CH-CH=CH2>CH2=CH2⑶杂原子的原子半径增大,化合物的电离能降低,吸收带波长红移。
n ® s*CH3I>CH3Br>CH3Cl⑷以苯环为基准,硝基苯增加p-p共轭,氯苯增加p-p共轭,UV吸收红移。
⑸反式异构体的共轭程度比顺式异构体更大。
反-1,2-二苯乙烯>顺-1,2-二苯乙烯3.指出哪些化合物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1) (2)CH3CH2OCH(CH3)2(3) CH3CH2C≡CH(4) (5) CH2=C=O (6).CH2=CH-CH=CH-CH3答案: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的化合物是⑷,⑸,⑹。
4、图8-32和图8-33分别是乙酸乙酯和1-己烯的红外光谱图,试识别各图的主要吸收峰:答案:图8-32己酸乙酯的IR图的主要吸收峰是:①.2870-2960cm-1为-CH3,>CH2的V C-H碳氢键伸缩振动。
②.1730cm-1为V C=O羰基伸缩振动。
③.1380cm-1是-CH3的C-H弯曲振动。
④.1025cm-1,1050CM-1为V C-O-C 伸缩振动。
图8-33,1-己烯的IR图主要吸收峰是①.=C-H伸缩振动。
②.-CH3,>CH2中C-H伸缩振动。
③.伸缩振动,④.C-H不对称弯曲振动。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化学分析4谱)

IR特征吸收谱带区,指纹区及相关峰 IR特征吸收谱带区,指纹区及相关峰 ► 1.特征谱带区 凡能用鉴定官能团的存在的 吸收峰,称特征吸收峰。 ► 2.指纹区:(1333-667cm-1) .指纹区:(1333- ► 三、相关峰 ► 每种红外活性振动都相应地产生一个吸收峰, 把这些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可以保证的吸收峰 叫相关峰。 ► 如苯环有五个相关峰
► 光谱图: ► 纵坐标——吸收强度(A) 纵坐标——吸收强度(A
横,K,B,E吸收带 介绍R ► 1.R吸收带 入270nm以上,此类化合物 270nm以上,此类化合物 ► 跃迁的能量小,处于长波方向。 ► 2.K吸收带: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借此可判断化 分物中共轭结构,随着共轭系统增大, 跃迁所需 能量小,K 能量小,K吸收长波 ► 3.B吸收带——是分解的特征吸收带 吸收带——是分解的特征吸收带 ► 4.E——吸收带——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吸收带——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1
二、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 对于有机分子的全部氢质子在共同一磁场强
分子的转动能级的变化。 ► 应用:测定键长和键角 ► 2)振动光谱(红外光谱)——分子所吸收的 )振动光谱(红外光谱)——分子所吸收的 光能引起振动能级的变化,(中红外区域) 应用——测定有机物中官能团。 应用——测定有机物中官能团。 ► 3)电子光谱(紫外光谱)-分子吸收的光能 使电子激发到较高能级产生很多谱线,把吸 收强度最大的波长电子光谱(紫外光谱)标 出
► 三、UV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三、UV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近紫外区 ► 适用于共轭结构的分子 ► 共轭链连有末共用电子的基因 ► 产生P-π共轭,入max向长波方向移动,把这样 产生P 共轭, max向长波方向移动,把这样 的基因称为助色基团。 ► 发色基:苯醌茎 亚硝基
第八章第6讲 实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教学课件)——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2)为减小实验误差,给电源串联一 和内阻,由E=I(RA+r+R),得出IR=E-
个定值电阻,作为等效内阻。
(RA+r)I,故IR-I图线的纵轴截距表示电池
的电动势,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RA+r。
数据处理的创新
(1)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IR+Ir,得R=E·1I -r,可知图线R-1I 的斜率为
第 6 讲 实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把握经典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加深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方法 1 如图甲,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源电动势 E、 内阻 r,与路端电压 U、电流 I 的关系可以写成 E=U+Ir① 如果能测出 U、I 的两组数据,就可以列出两个关于 E、r 的方程,从中解 出 E 和 r。因此,用电压表、电流表加上一个滑动变阻器 R,就能测定电源 的电动势 E 和内阻 r。
方法 2 ①式可以写成
E=IR+Ir
②
如图乙,测出 I、R 的两组数据,也可以得到关于 E 和 r 的两个
方程,从中解出 E 和 r。这样,用电流表和电阻箱也可以测定电
源的电动势 E 和内阻 r。
方法 3 ①式还可以写成
E=U+URr
③
如图丙,测出 U、R 的两组数据,同样能通过解方程组求出 E
和 r。这样,用电压表和电阻箱也可以测定电源的电动势 E 和
(3)若设电流表的读数为 I,电压表读数为 U,则电路中的总电流为 200I,由闭
合电路的欧姆定律:U=E-200rI,由图像可知 E=a;|k|=200r=c×a-10b-3,
解得 r=5a-c b。
答案:(1)见解析图
(2)A1
R1
R3
新教材2023年高中物理第8章机械能守恒定律5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则 Ep=Ek=12mv2=12mk′2x2,
因此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的压缩量的平方成正比。
课堂达标检测
1.(2021·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高一月考)如图是用“落体法”验证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g取9.8 m/s2)
A.重锤的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重锤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瞬时速度
(2)有同学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A.用天平称出重锤和夹子的质量; B.固定好打点计时器,将连着重锤的纸带穿过限位孔,用手提 住,且让手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 C.松开纸带,接通电源,开始打点。并如此重复多次,以得到几 条打点纸带; D.取下纸带,挑选点迹清晰的纸带,记下起始点O,在距离O点较 近处选择连续几个计数点(或计时点),并计算出各点的速度值; E.测出各点到O点的距离,即得到重锤下落的高度。 F.计算出 mghn 和12mv2n,看两者是否相等。
考点二 实验数据处理 典题2 在用落体法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重锤
的质量为0.400 kg,取g=10 m/s2,完成下列填空:(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 效数字)
(1)释放纸带前,重锤和手的合理位置是__C__;
图1
(2)正确操作后,选取的纸带如图2所示,图中O为起始点且速度为
零。A ~ G为纸带上的连续点,D、E、F与O的距离分别如图所示。已
知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 s,由此可计算出物体下落到E时的速度vE= _3_._0_4___m/s;
(3)从O到E,重锤动能的增加量ΔEk=__1_.8_5___J;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ΔEp=___1_.9_5__J。
有机化学第五版第八章课后答案(李景宁编)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析(2> CH S—CH—CH—CH=CH2 > CH】YHYHYH* > CH T—€H a(3) CH3I > CH3Br > CH3C1NO2(5)反-1,2-二苯乙烯>顺一1,2-二苯乙烯3-解: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的是(4八(5)、(6)。
4.解:乙酸乙酯=2980^2850 cm^1为甲基、亚甲基C-H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1 742 cm—L为C=O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匕1 374 cm"1为甲基C」H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Mh]240 cm^和1047 cnT】为C—O- C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
1—己烯【3070 cm"1为=C—H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2960-2866 cm"1为甲基、亚甲基C—H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1S41 cmT为碳碳双键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鼻1460 cm-1和1370 cm"】为C—H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910 cm-1为RCH—CH3式烯绘C-H面外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乩(1)舸者c—C和C—Q的伸箔振动峰与后者的C—C和-一OH的伸缩振动峰有很大憧别I (2)=C-H面外弯曲振动中,反式和孤式产生的峰有但别丿<3)前者具有共無结构,C—O伸缩振动吸收峰较启者的波数低'<4)积累二烯烽申C—C—C伸端抿动吸收峰与孤立二烯烂的C = C伸縮振动吸收蜂宥饨别,C5)前妾的C—C—C [申缩振动与后者的E—C—N的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有区别.6.糠t不堰和度U=8+l-0.5Xe = 6>4t可能有苯环.3300 和2110沁一1的吸收峰说明有Y—H t3 0S0 cm-] J 600 cm'1J 5()0 cm^1吸收峰说明有笨环?75€ cm'1和&91 m 1 吸收峰说明苯环上是单履代.再结合题中所已知的化学性质’可推得该化合物E的结构足:C^CHH S C\ b/H11.解:(1) CHjCHzCH^CH,&V&(2) c —cH /b ^CHja入>5.abba(3) CH S CH,OCH 2CH 5&A&a b b a (4) QH 5CH ?CH ,CH , a b ・c d&>&>&>&(5) CUCHCHzCl九〉A a b(6) CICH,CH 2CH,Br a b c(7) CHsCHO仇>&(8) C HjCOOCH^CH,矗>&>&12.解「在室温下,环己烷的两种构象转换很快,6个4键质子和6个€键质子处于平均的环境中, 所以其:H NMR 中质子只有一个峰;当温度降至一100弋时,环己烷两种构象转换速度很慢,所 以在】H NMR 谱图中,a 键质于和e 键质子各有一个单峰,即西个峰.13.解'不饱和度U=9+l-0・5X12 = 4.说明可能冇苯!H NMR 谱中古约为 7.0 的信号以及 IR 谱 3030 cm"1 J602 cnT' J 500 cm^1 J 462 cm'】 这些吸收谱带都说明有■苯环存在.根据不饱和度,除苯环外,分子中剩余的部分只能是烷基. 由】H NMR 谱可推得•可能得烷基为一CH :和-CH 2CH S e 再由IR 谱知,780 cnT*和680 cm"1 处有较强的吸收•这是间二取代苯的特征谱带.因此该化合物的结构为,8.解$ (1)两个$(2)四个M3)四个;(4)两个$(5》四个)(6)—个$(7)三个.(8〉五个。
807-有机化学

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有机化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基本要求《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
掌握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能正确熟练书写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反应式。
能够掌握各类异构现象及静态和动态立体化学的基本内容。
掌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官能团的相互转化,熟悉有机化学基本理论。
掌握和正确书写典型有机反应的机理。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并能认识简单的典型图谱;熟悉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学特征。
对杂环化合物、元素有机化合物、天然产物、高分子化合物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内容做一般了解。
学习有机化学实验中几项重要的基本操作,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一)绪论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的高低用下列三级词汇区分,从高到低,概念分“理解”、“了解”、“知道”三级;运用方法分“熟练掌握”、“掌握”、“会”三级):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特点;2.了解共价键的键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和键离解能;3.理解键的极性与极化性,分子的极性;掌握共价键断裂的方式:均裂与异裂;4.逐渐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常见官能团的名称与结构,表示方法:分子式、构造式。
5.了解有机酸碱概念,亲核性试剂,亲电性试剂。
了解现代共价键理论的基础知识。
(二)烷烃1.熟练掌握烷烃的命名,包括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2.理解烷烃的分子结构: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概念、SP3杂化轨道、σ-键骨架,乙烷的构象和Newman投影式;3.熟练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理解反应机理在有机反应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掌握自由基链反应机理的特点,4.了解烷烃的化学反应:氧化和燃烧、热裂;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的概念;5.认识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反应热、活化能、相对反应活性、过渡态等(三)单烯烃1.掌握烯烃的结构 , 熟悉掌握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构造异构,顺反异构,系统命名法,Z-E标记法——次序规则;2.了解烯烃的物理性质;3.熟悉掌握烯烃的化学反应:亲电加成反应、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硼氢化反应、α-H(烯丙氢)的卤代;知道催化加氢、聚合反应。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教研室有机物化化工教研室教师姓名授课时间

教研室:有机物化化工教研室教师姓名:授课时间:教研室:有机物化化工教研室教师姓名:授课时间: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研室:有机物化化工教研室教师姓名:授课时间: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讲稿共轭体系在近紫外区()有强吸收孤立烯烃在近紫外区内无吸收232nm⑵弯曲振动(δ):组成化学键的原子离开键轴而上下左右的弯曲。
弯曲振动时,键长不变,但键角有变化。
②:面外弯曲3、原理(3)炔烃ν≡C-H :3320~3310cm-1(强)尖吸收峰=(2×11+2-24)/2=0,说明为开键饱和烃。
=[(2×7+2)-8]/2=4 可能含苯环1450cm-1三组吸收峰,为苯环的ν C=C,3030cm-1为苯环的通常发生共振吸收有两种方法(核磁共振仪的两种工作方式)的电磁辐射进行照射样品,改变外加磁感应强度B0,引起共振叫做扫场;。
质子所感应到的外界磁场强度减弱了,即实际上作用于质子的磁场强度要小一点(百万分之几)。
这时,我们说质了受到屏蔽作用,在标准之右为正值,在标准之左为负值,δ值与屏蔽作用成反比,两个组峰的峰面积是不同的,衡量其面积之比是3 :2,恰好是子数之比。
核磁共振谱不仅揭示了各种不同H的化学位移,并且还表示了各种不同+1/2,-1/2)自旋偶合时,则裂分为一组二重峰,该二重峰之间自旋的相互影响称为自旋偶合。
自旋偶合使核磁共振谱中信号分裂为多重峰。
如乙醚裂分后峰的总面积=裂分前的峰面积。
相邻两个裂分峰间的距离称偶合常数的大小表示偶合作用的强弱,偶合常数不随外磁场的改变而改变②偶合作用通过成键电子传递,通过重键的偶合作用比单键大。
也必须是立体化学等性的,上两个质子的环境是不同的,(无法绕单键旋转使之成为相同);这两个质子不各质子轮流被另一原子Z取代,取代后得到同样的产物(或对映体)那么这两个质子是化学等性的。
我们不考虑构产生磁不等价的原因:单键旋转受阻时产生磁不等价质子:如低温下的环己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λ max/ nm 255
270
280
ε max 15000 20900 35000 52000
ε max 215 1450
1000
五、 紫外光谱的应用
1.利用紫外光谱法检查化合物的纯度(定性和定量) 紫外光谱灵敏度很高,容易检验出化合物中所含的微量杂质。 例如,检查无醛乙醇中醛的限量,可在270 ~ 290nm范围内测其吸 光度,如无醛存在,则没有吸收。 2. 确定共轭体系是否存在以及共轭体系的长短 3 .确定顺反异构体的构型 反苯二乙烯的吸收波长较顺式的长
可以看出,电子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值ΔE越大,跃迁所 需要的能量也越大,吸收光波的波长就越短。
三、朗勃特—比尔定律和紫外光谱图
1.Lambert-Beer定律 A=EcL= log I Io
A:吸光度(吸收度);
c: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L:液层的厚度; E:吸收系数(消光系数)
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已知,则用摩尔消光系数ε=E×M来 表示吸收强度,上式可写成:
λ / nm
四、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1.烷径(σ→σ*)、醇(σ→σ*,n→σ*)、醚(σ→σ*, n→σ*)在近紫外区不产生吸收。
2.通常将能够发生π→π*或n→π*的基团,含π键的碳碳双键 、碳碳叁键、羰基、硝基等,称为发色基团。
3.当有共轭体系存在时,跃迁所需的能量显着减小,吸收向长波 方向移动(红移)。
跃迁类型 吸收能量的波长范围
σ σ* n σ* π π*(孤立)
π π*(共轭) n π*
~150nm 低于200nm 低于200nm 200~400nm 200~400nm
有机物
烷烃 醇,醚 乙烯(162nm)丙酮(188nm) 丁二烯(217nm)苯(255nm) 丙酮( (227955nnm m) ) 乙醛(292nm)
4.当共轭体系受到阻碍时,就要减少红移。e.g. 在顺反异构体 中,反式异构体吸收的波长较顺式异构体长。
5. 原子的电负性强,对电子控制牢、激发电子需要的能量大,吸 收光波长短,反之则相反。
两组例子:
化合物 乙烯 1,3-丁二烯 己三烯 辛四烯
化合物
OH
NO2
λ max/nm 162 217 258 296
应用实例
例(1):
CH2
共轭体系 在近紫外区(232nm) 有强吸收
CH2
孤立烯烃 在近紫外区内 无吸收
例(2):
O CH=CH3-C-CH
O
CH=CH3-C-CH
两者结构十分
CH 3
紫罗兰A
CH 3
紫罗兰B
相似,用化学 方法无法判断。
λ max=227
为C4H6O,其构造式可能有三十多种,如 测得紫外光谱数据λmax =230 nm (εmax > 5000),则可推测其 结构必含有共轭体系,可把异构体范围缩小到共轭醛或共轭酮:
可见,影响基团振动频率的直接因素是原子的质量 和键力常数。
三、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 几条基本规律:
(1)由于氢原子的质量最小,所以Y-H键(Y = C、O、N)的伸 缩振动频率最高;
(2)叁键的力常数大于双键和单键的力常数,因而它的伸缩振 动频率仅次于Y-H键;
(3)同种价键,伸缩振动频率高于弯曲振动频率; (4)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高于对称伸缩振动频率; (5)-I效应致使吸收波数升高;+I效应致使吸收波数降低; (6)共轭效应的影响
用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表示吸收带的位置,用透射 百分率(T%)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
正辛烷
二、红外光谱的产生原理
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的振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当物质吸收 一定波长的红外光的能量时,就发生振动能级的跃迁。研究在不同 频率照射下样品吸收的情况就得到红外光谱图。 1.分子的振动类型 (1)伸缩振动——成键原子沿着键轴的伸长或缩短(键长发生 改变,键角不变)。
2.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3800-1400 cm-1区域的吸收峰主要是由价键伸缩振动跃 迁产生的,与整个分子的关系不大,因而可用来确定某种特 殊的键和官能团是否存在,是红外光谱的主要用途。在该区 域中,凡是能用于鉴定有机物各种基团存在的吸收峰叫做特 征吸收峰或特征峰。
§8-2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UV-Vis)
一、光谱法测定分子结构的原理:
1.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每一波长的电磁波都具 有一定的能量,波长愈短、能量愈高。
2.分子具有不同形式的运动状态。e.g. 分子的转动 ,价键的振动、原子核的振动、内层电子的跃迁都属于分 子不同形式的运动状态,不同形式的运动状态需要不同的 能量,同种运动状态(e.g. C-H的拉伸振动)也会因分子 不同而异。
I
A=εcL=
log Io
2.紫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应用紫外光谱仪,使紫外光依次照射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 分别测得消光系数E或ε。
以摩尔消光系数ε或Iogε为纵坐标。以波长(单位nm)为
横坐标作图得紫外光谱吸收曲线,即紫外光谱图。如下图:
12
ε8 或
4
Iogε
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O
O
O
C2 = HCH 3 -C-C C 3 -H C HHH =CH-C C 2 = H CC 3H H-C
至于究竟是哪一种,需要进一步用红外和核磁共谱来测定。
§8-3 红外光谱 ( I R )
红外光谱可以确证两个化合物是否相同,也可以确定一个新 化合物中某一特殊键或官能团是否存。
一、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3.分子吸收电磁辐射后就得到了能量,并能引起相应 的运动。物质吸收多少波长的电磁波以及吸收的强度都与 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
二.电子跃迁的类型
与电子吸收光谱(紫外光谱)有关的电子跃迁,在有机化 合物中有三种类型,即σ电子、π电子和未成键的n电子。
σ* π*
⑤ ③④
n
⑥
π
①②
σ
电子跃迁类型、吸收能量波长范围与有机物关系如下:
对称伸缩振动
不对称伸缩振动
(2)弯曲振动——引起键角改变的振动
剪式振动 平面摇摆 面内弯曲
非平面摇摆
扭曲振动
面外弯曲
2.振动频率(振动能量)
K
m1
m2
双原子分子伸缩振动示意图
一个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与化学键的强度(力常数K)及振动原 子的质量(m1和m2)有关,它们的关系式为:
1 υ=2 π
κ μ
μ=m m 1 1 + m m 2 2 折 合 质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