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首飞有感心得体会
长征5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2021_关于长征五号的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范文_

长征5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2021_关于长征五号的心得体会长征5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20xx长征5号发射成功。
20xx长征5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1】长征五号3日成功首飞,开启了我国深空探测的新时代。
作为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拥有强大的“中国芯”,其动力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自主研制。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按计划,20xx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xx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xx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从20xx年立项至今,长征五号冲刺了20xx年。
但是,从提出论证到如今,长征五号整整走了30年,可谓30年磨一“箭”。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国际航空发展方向,结合我国当时的技术基础,提出了发展大火箭的设想。
从那时起,中国开启了大火箭的漫漫征途。
1986年,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我国开始了论证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
1995年,我国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方案论证以及液氧煤油与氢氧两种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20xx年,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立项研制。
20xx年,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立项研制。
20xx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长征五号立项研制,从此开始长达20xx年的攻坚磨砺。
航天科技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告诉记者,仅就火箭捆绑结构而言,由于长征五号火箭芯级推力每个捆绑点高达330吨,比以往的中型火箭增加了3倍多,这就意味着大火箭必须采取全新的设计。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设计人员,进行了上千次的结构模型分析和优化,历时数年终于完成了“大推力捆绑结构设计”,实现了我国火箭结构设计史上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精选

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精选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一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10月28日通过垂直转运从总装厂房转运至发射塔架,即将展开首次飞行试验。
这是我国首次发射直径达到5米,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的大运载火箭,标志中国航天迈向全新的时代。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点火!”总指挥大声说道。
只见火箭周围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这火不仅点燃了火箭,同时也把我们的心点燃了。
火箭的各个部件渐渐与它分离了。
它升高后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了。
“哦!太好了!”我在心里兴奋的说。
因为这说明它将会与天宫一号接轨了。
它渐渐飞过了青岛。
假如它飞到了月球,我就可以让它帮我去看一看玉兔了,新闻结束来,可我还在不停地想起刚才火箭发射的画面。
盼望有一天,我能去太空旅游,了解许多星系。
看看太空的景色。
这个梦想我一定会实现。
作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集成了多项最新的航天技术,首次采用5米直径箭体结构,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与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全新研制高可靠的控制系统,对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具有升级换代的里程碑意义。
垂直转运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
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已完成执行此次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
未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把嫦娥五号、空间站,甚至火星探测器等送入太空。
标志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进航天强国。
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型最大推力火箭,将于XX 年11月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环保型超低温燃料,所以又被称为“冰箭”。
长征五号火箭和几个月前试射的长征七号一样,是中国新开发的无毒无污染“绿色”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动力,火箭引擎燃烧后只会放出热量并产生氧化物纯水)。
长征五号在航天系统内部被称为“大火箭”。
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满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而研发的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
观看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

观看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
在2020年12月27日,我有幸亲临现场观看了中国航天
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长征五号首飞。
站在观众席上,我看着长征五号火箭缓缓升空,直到终于消失在云层中,我的内心是无法描述的激动。
这是一种自豪和信仰的感觉,我为祖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感到自豪。
更重要的是,这份自豪和信仰源于我的民族自信心。
长征五号火箭的首飞,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开始。
作为我国现时最先进的一款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会成为我国载人航天计划和深空探测的重要支撑。
这个事件也表明了中国航天事业在科技研发和实践方面的取得的极大进展,越来越体现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强大实力。
在观看长征五号首飞时,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航天事业不仅仅具有重要的尖端技术含量,还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国家在科技发展领域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航天员、科技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和付出。
观看长征五号首飞,我更加感受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是科技进步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科技创新促进了国家实现对外开放和对内振兴的目标。
科技创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在更高层次上表现出了中国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作为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我感受到了来自每一个观众的制高点,这份感觉将激励我不断前行,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上我最真诚的努力和奉献。
最后,我相信随着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拼搏,长征五号的首飞只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始,中国航天事业将会为人类探索宇宙和实现人类梦想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长征5号首飞发射成功的感想心得作文范文8篇(3)

关于长征5号首飞发射成功的感想心得作文范文8篇(3)长征5号首飞发射成功感想心得作文篇【5】昨晚8点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
“长征火箭家族”的诞生要从1958年说起。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6年5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一号。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探索,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国首颗自主研制的东方红一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中国由此成为继苏、美、法、日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一举成功,3天后卫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
长征二号先后有长征二号C、长征二号D、长征二号E、长征二号F等改进型。
其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第一个载人运载火箭,1999年首飞成功,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五号飞船送入太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在长二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级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
为了适应通信卫星容量和重量不断增大和变化的要求,此后我国相继研制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三种运载火箭,被称为“长三甲”系列,不仅拓展了我国火箭使用范围,也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
关于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观后感

关于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观后感长征五号首发观后感【1】今天,中国最大重型火箭长征五号整装待发!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先后成功发射新的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体系。
每逢出现此类新闻,总会有人问,太空离我们那么远,值得我们花费那么多金钱,冒那么大风险去探索吗?航空航天技术又能为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ldqu;嫦娥之父&rdqu;欧阳自远特意撰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个问题,看看吧!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集成的体系,如阿波罗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
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2万余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所,总人数超过40万。
阿波罗计划的实施,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等一大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
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技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航空航天活动推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成长、推广和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学科的形成、创新、开拓和发展。
长征五号首发观后感【2】今天(11月3日)20点43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出一声长啸,火光映红了天空。
长征五号起飞引发的大地震动,传到数公里之外。
随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与其托举的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分离,上面级继续将实践十七号卫星送往预定轨道。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征五号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工程,是我国全新研制的一型大推力、高可靠、无毒无污染新一代运载火箭,也是我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征五号首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使我国运载火箭的规模实现了从中型到大型的跨越,进入空间能力提升了两倍多。
长征五号首飞看长征五号首飞观后感

长征五号首飞看长征五号首飞观后感
长征五号首飞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
作为全球最大推力的运载火箭之一,长征五号的首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首先,在长征五号首飞中,可以看到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超强实力。
长征五号
的首飞圆满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工程师的出色技术水平,还证明了中国可以通
过自主研发和创新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中国正在迎头赶上世界航天强国,令人感到自豪。
其次,长征五号的首飞也体现了中国航天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长征五号的运
载能力极大,可以将更大的负载送入太空,这一特点让中国航天在商业卫星发射等领
域具备了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航天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同时也
将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技术支持给全球合作伙伴。
还有,长征五号首飞也让人对未来航天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首飞的成功,为中国
航天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航天任务和探索提供了更多的
可能性。
无论是深空探测、载人航天还是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长征五号都有望不断
刷新纪录并取得更多突破。
总的来说,长征五号首飞让人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中国航天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
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信未来中国将在航天领域继续
取得更多辉煌成就,为人类的探索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长征五号首飞 长征五号首飞有感心得体会

长征五号首飞长征五号首飞有感心得体会
长征五号首飞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以
下是我对长征五号首飞的一些感心得体会:
1. 科技实力的体现:长征五号是一种全新的运载火箭,采用了很多创新技术,如液氧/液氢燃料动力系统、模块化设计等。
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体现了中国航天工程师的
卓越技术实力。
2. 国家荣誉感:长征五号首飞代表了中国航天领域的新突破,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
关注和瞩目。
这次成功首飞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国家荣誉感,让我们为中国航天
事业的发展感到骄傲。
3. 推动航天技术的进步:长征五号的成功首飞,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它的高载荷能力和可靠性,将为中国未来的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更好的保障,为人类航天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4. 加强国际合作:长征五号的首飞引起了国际航天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许多国家的
参观和合作。
这次首飞的成功表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和能力,有助于加强与其他
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总之,长征五号首飞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了新的里程碑,对于中国航天的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中国全面实力的展示,以
及国家自信和民族骄傲的象征。
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

It is not easy to do a simple thing well, and it is not ordinary to do every ordinary thing well.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一:6月25日8时22分,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两弹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九·三”阅兵,从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的图像,从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术一次次摘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
现如今,发展航天技术,不仅是民族智慧、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更提升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航天人巨大的荣耀和梦想的种子,将年复一年地广泛播撒,为普及航天知识、激励科学探索、培植创新文化带来巨大感召力。
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有着更加蓬勃、辉煌的发展。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亦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航天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行永不停歇。
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这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绿色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发射大推力运载火箭的新征程。
心得体会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于20__年9月开工建设,由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技术勤务保障等五大系统组成,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发射任务。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主要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占地16000余亩,建有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两型运载火箭发射工位、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和水平转载测试厂房、航天器总装测试厂房、航天器加注扣罩厂房、指挥控制中心等,是一座发射能力强、运载效率高、射向范围宽、安全可靠、生态环保、利于国际合作、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新型航天发射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五号首飞有感心得体会
作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的大型火箭,长征五号火箭长度56.97米,其中芯级部分直径5米,全部使用液氧液氢发动机,助推器配置为4个3.35米直径的液氧煤油发动机。
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长征五号首飞有感心得体会。
长征五号首飞有感心得体会篇【1】
长征五号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首次采用5米直径箭体结构,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液氢液氧与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
有了长征五号后,中国在空间站的建设上就有了得力的运载工具,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对中国的登月工程的意义更为重大。
事实上,欧盟空间组织提出建立国际月球村的设想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人类必须首先征服月球,在月球上逐步地适应与我们的母体——地球非常不同的生存环境并长期生活下去,然后方能在月球上构筑前进基地,这是向深空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如果我们连自已最近的邻居都搞不定,奢谈火星探索究竟又有多少意义?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xx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xx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
远征二号上面级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变轨能力最强的液体动力上面级,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后,可有效提升一箭多星发射并直接入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实践十七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
卫星入轨后,中国卫通
集团有限公司将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并择机开展空间碎片观测、新型电源、电推进等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首次使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
工位成功实施发射。
文昌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运输便捷等优势,能够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控制中心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全程负责对火箭基础级、上面级进行跟踪测量,以及载荷在轨测试和长期管理。
长征五号首飞有感心得体会篇【2】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
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80%。
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占65%。
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
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
”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神州大地上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
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时,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
航天英雄的故事,被写进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
“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
”神七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长征五号首飞有感心得体会篇【3】
一批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脱颖而出,一项项国际宇航界的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从神五到神七,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三次飞天、三大跨越。
我国航天事业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截至20xx年10月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11次发射。
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了106次,发射了109颗卫星和7艘飞船。
自1996年以来,长征火箭已连续69次发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飞船推进、返回和再入技术,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xx年9月28日,随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平安返回,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有近20xx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
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
期间,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更成为我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帜。
199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
自此,中国航天人成功敲开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
20xx 年,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讯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讯卫星于10月30日发射,第三颗出口卫星巴基斯坦卫星项目也已正式签约。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进行了29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35颗商业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