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与数学

合集下载

《旧唐书 李淳风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旧唐书 李淳风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淳风,岐州雍人也。

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

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行于代。

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

寻又上言曰:“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是古以浑天仪考七曜之盈缩也。

汉孝武时,洛下阂复造浑天仪,事多疏阙。

故贾逵、张衡各有营铸,陆绩、王蕃递加修补,推验七曜,并循赤道。

今验冬至极南,复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黄道浑仪之阙,至今千余载矣。

”太宗因令造之,至贞观七年造成。

又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著书七卷,名为《法象志》,太宗称善。

十五年,除太常博士,寻转太史丞,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

又预撰《文思博要》。

二十二年,迁太史令。

显庆元年,复以修国史功封昌乐县男。

先是,太史监侯王思辩表称《五曹》《孙子》十部算经理多路驳。

淳风复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

书成,高宗令国学行用。

龙朔二年,改授秘闾郎中。

时《戊寅历法》渐差,淳风又增损刘焯《皇极历》,改撰《麟德历》奏之,术者称其精密。

咸亨初,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

年六十九卒。

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并演《齐民要术》等凡十余部,多传于代。

(节选自《旧唐书·李淳风传》,有删改)[注]①浑天仪:浑仪和浑象的总称。

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浑象是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

②七曜:多指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B.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C.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D.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阙”,缺失,与《出师表》中“必能裨补阙漏”的“阙”意思相同。

古诗里的数学

古诗里的数学

古诗里的数学数学是一门科学,它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等概念,它运用符号、规则和逻辑来表达和推理,它具有严谨、抽象和普适的特点。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自然、科技、艺术、哲学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

古诗是一种文学,它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美感的艺术形式,它遵循一定的格律、韵律和音韵,它具有简洁、形象和韵味的特点。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它与历史、社会、风俗、哲学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为人类提供了欣赏世界和抒发世界的工具和方法。

数学和古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门学问,但是在中国古代,它们却有着许多交流和融合的例子。

在这篇美句摘抄中,我将引用一些关于数学和古诗的名言佳句,来表达我对古诗里的数学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这些名言佳句来自于不同朝代、不同流派、不同身份的诗人,他们用各自独特而精彩的语言和方式来描述和赞美数学。

他们中有些人是数学家兼诗人,有些人是诗人兼数学家,有些人是对数学有兴趣或者涉猎的诗人。

他们的话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鼓励,让我们也能欣赏到古诗里的数学。

1. “夫算者,道之所生也;道者,物之所以然也。

故算者不得不通道矣。

”——王安石《算经十书序》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为《算经十书》所作的序言。

《算经十书》是中国最早的数学百科全书,收录了从先秦到宋代各种数学著作和问题。

王安石在序言中指出了算术(即数学)与道(即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认为算术是道的产物,而道是物事存在的根本原因。

因此,算术必须通晓道理。

这句话体现了王安石对数学的哲学思考和高度评价。

2. “圆者,天地之象也;方者,地之形也;三角者,火之形也;四方者,金之形也;六角者,水之形也;八角者,木之形也。

”——李冶《易林·乾》这是唐代女诗人李冶在《易林·乾》一章中所写的一段话。

《易林》是一部以《周易》为基础的占卜书,分为乾、坤两卷,每卷有六十四章,每章对应《周易》的六十四卦。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李淳风,是岐州雍人。

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

”李淳风李淳风,是岐州雍人。

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

”李播“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做《天文大象赋》。

这些,对李淳风一生的学术取向,无疑有一定的影响。

《旧唐书》本传说李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贞观(公元627-649年)初年,李淳风在李唐王朝就崭露头角了,而起因就是由于他的天文学造诣。

唐初行用的历法是傅仁均编撰的《戊寅元历》,这部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风对之做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唐太宗派人考察,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

在古代,历法编撰是专门之学,一般学者很难问津,而李淳风对《戊寅元历》提出修订意见时才20多岁,这自然要引起人们注意。

他也因此得到褒奖,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学家的生涯。

《旧唐书·李淳风传》载:李淳风,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生于岐州雍(今陕西凤翔岐山镇),其父李播,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

因此,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

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

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

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成就1、他改进汉代落下闳发明的天文浑仪,加黄道、赤道、白道三环(古称三辰仪),使天文观测更便捷精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和数学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其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备受瞩目。

其中,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更是为后世所传颂。

在唐朝时期,天文学和数学两大学科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唐代天文学的发展唐朝时期,中国的天文学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最为著名的当属《大衍历》中长庚历和恒星表的制定。

长庚历由唐代数学家李淳风在唐肃宗时期制定,是为了解决古代历法中“一月之中分日数不一”的问题。

在制定长庚历的同时,李淳风还参照了古代的天文记录和数据,重新编写了恒星表,使之更加准确。

这两项成果对后世的历法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直接影响了中国历法的制定和使用。

在唐代天文学家当中,还有一位名叫郭守敬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对天文学和数学的研究成果为后世学术界所认可。

郭守敬主要研究天文观测和测量技术,在《浑天仪象》一书中,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浑天仪”,并对这种仪器进行了大量测量和观测。

此外,郭守敬还在书中提出了“地球自转”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先进的学说,为后来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唐代数学的发展唐朝时期,中国的数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唐代数学家王孙陶所著的《数书九章》是当时最有权威性的数学著作之一。

在这本著作中,王孙陶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如“大衍之术”、“九章算术”等,为后世数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唐代数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张邦基。

他主要在代数学、几何学方面有所建树,曾在《张邦基集》中详细记述了多项数学研究成果。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邦基定理”——一个代数方程无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在代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三、唐代天文学和数学在当时的影响和意义唐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成果直接影响了中国科学史和文化史的演进,对中国古代其他学科的发展亦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天文学方面,唐代的工具和技术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观测手段,使中国天文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天体进行观测和探究。

李淳风——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级的人

李淳风——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级的人

李淳风——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级的人李淳风,出生于岐山,自幼聪慧好学,稍长,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而且很有胆识,是唐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历算家。

贞观初年,唐太宗授他将仕郎,在太史局工作;648年,升任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台长)。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人们提起李淳风,有口皆碑。

古时候的农业生产受到天气状况的很大制约,为了掌握主动权,人们就必须了解天气的变化,这就推动了我国古代气象科学的发展。

由于李淳风有着深厚的天文学基础,以及他在工作上的便利,使他有了观察和研究气象的机会。

《乙巳占》,就是他所写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气象学专著。

李淳风在《乙巳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风信器。

一种是:“于高迥平原,立五丈长竿,以鸡羽八两为葆(羽盖),属于竿上,以候风。

”另一种是:“可于竿首做盘,盘上作木乌三足,两足连上,而升一足(古代神话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系羽下而内转,风来乌转,回首向之,乌口衔花,花旋则占之。

”这两种风信器,与汉代史籍中记载的“相风铜乌”非常相似。

通过北宋汴梁的相风乌和清代河工用的箱风乌的式样,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淳风所介绍的这两种风信器的大体轮廓。

李淳风对气象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风的观测也比以前更为详细了,由风的四个方位发展到了八个方位,因之有八风之名,即:不周风(西北)、广莫风(北)、条风(东北)、明庶风(东)、清明风(东南)、暴风(南)、凉风(西南)、阊阖风(西)。

到唐代后,航海业日益发达,由于船在海上航行会遇到大风袭击,因此更加迫切需要掌握风的情况。

李淳风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确定为24个。

他还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定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

”一千多年以后,1805年英国人蒲福在《乙巳占》的基础上,又加以补充改进,把风力从8级定为12级共13个等别。

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贡献

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贡献

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贡献引言:圆周率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常数,它代表着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在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圆周率的研究和计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贡献,展示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成果。

一、祖冲之的“割圆术”祖冲之(429年-500年)是中国古代数学家中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割圆术”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

他认为,圆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个正多边形,通过不断增加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就可以逼近圆的周长。

祖冲之利用了正六边形的性质,通过割取圆的六分之一作为一条线段,然后再以这条线段为半径画一个圆,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来逼近圆的周长。

虽然这种方法并不能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但祖冲之的“割圆术”为后来的数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二、刘徽的“周率近似值”刘徽(220年-280年)是中国古代数学家中最早提出圆周率近似值的人之一。

他在《九章算术》中提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这是一个相当精确的近似值。

刘徽的这个近似值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后来的数学家们作为计算圆周率的起点。

三、神农架的“圆周率逼近法”神农架(约262年-316年)是中国古代数学家中最早提出圆周率逼近法的人之一。

他认为,通过在圆内外分别作正多边形,然后计算它们的周长,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圆周率近似值。

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祖冲之的“割圆术”,使圆周率的计算更加接近实际值。

四、李淳风的“无穷级数法”李淳风(602年-670年)是中国古代数学家中最早研究无穷级数法计算圆周率的人之一。

他认为,通过不断增加正多边形的边数,可以得到一个无穷的级数,而这个级数的和就是圆的周长。

虽然李淳风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方法,但他的这个思路为后来的数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五、唐代数学家的发展在唐代,中国的数学家们对圆周率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张丘建(约780年-850年)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分割法”的方法,通过将圆分割成多个扇形,然后计算每个扇形的弧长来逼近圆的周长。

中国古代七大传奇人物:袁天罡第三,诸葛亮第六,谁是第一?

中国古代七大传奇人物:袁天罡第三,诸葛亮第六,谁是第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传奇人物以超凡智慧和气节影响一代乃至千古。

如果让你评选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七大人物,你的榜单会是什么样的呢?第一名姜子牙:七十岁高龄才出山的百家宗师我们常说生不逢时,是指一个人的才华与其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导致其抱负难以施展。

然而,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直到70岁才迎来他人生中最传奇的时刻。

这位老者就是东周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

姜子牙,字仲尼,生于商朝末年。

他年轻时家道中落,沉浸在学问和思考中的日子里,商朝的昏庸残暴和周边诸侯国的觊觎与,似乎与他无关。

直到有一天,周邻国的小国君姬昌外出狩猎时,偶遇在山间钓鱼的姜子牙。

一番交谈之后,姬昌发现面前这位相貌平凡的老人,学问渊博、谈吐不凡。

姬昌欣赏姜子牙的才学与气节,于是邀请他出山辅佐。

姜子牙欣然答应,因为他也意识到,自己不应只沉浸书本,而是应以学问化解乱世,造福社稷。

姜子牙认为姬昌仁德善政、深得人心,是消灭商朝、重建新秩序的最佳人选。

于是,他与姬昌设计了一个稳扰攘夷的,先让姬昌保持表面上的和平,不与商纣直接对抗,以减少商纣的戒心。

同时派遣使者游说各方诸侯,联合反商力量。

待形势成熟,再发动决定性的进攻。

果然,在姜子牙的谋略下,商纣放松了警惕,更加骄奢淫逸、远近闻名。

姜子牙又多方奔走,联合西戎羌人等部落势力,使反商联盟逐渐壮大。

九年后,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

姜子牙判断天时地利人和已到,便劝说姬发举兵伐商。

姬发起初犹豫不决,但在姜子牙的坚持下,最终下定决心出征。

在牧野之战中,商军败北,纣王被迫退回朝歌自焚而亡。

姜子牙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凭借睿智和高瞻远瞩,助商朝迎来了覆灭、周朝得以崛起。

他为此成为“百家宗师”、第一传奇人物。

姜子牙的传奇之处,还在于他70岁才开始真正建功立业。

我们常说生不逢时,但姜子牙的一生告诉我们,命运并不会嫌弃任何一个迟到的人。

70岁对许多老人来说,是退隐山林的年龄,但姜子牙却在这个年纪挥师北伐,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命运。

历史趣谈:李淳风是袁天罡徒弟 并与袁天罡推算国运写出奇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淳风是袁天罡徒弟并与袁天罡推算国运写出奇

导语:唐朝算是一个十分开明的王朝,因为其富庶和强大在世界的历史上都有着不俗的影响力。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对术士十分笃信,皇帝因为想要长生不
唐朝算是一个十分开明的王朝,因为其富庶和强大在世界的历史上都有着不俗的影响力。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对术士十分笃信,皇帝因为想要长生不老和延续国祚就更加需要术士。

所以在唐代就有着很多优秀的黄冠术士,这其中就有着李淳风、袁天罡等非常有能力的人才。

他们不是以往的那种诓吃骗喝的假道士,本人有着非常杰出的天文造诣,这才被选中成为太史局的官员。

李淳风不仅在天文上有很高的造诣,能够按照天文来修订历法。

他本人还对数学和阴阳学也有着很深的体悟,曾经就写过《周髀算经》等数学方面的著作,这在注重文学的中国是十分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了不起的著作,其对中国的数学发展有着不可抹杀的重大作用。

并且还有一种传说,那就是据说能够预言几千年的历史的推背图就是有李淳风的参与才画出的。

李淳风出生在公元602年,他本人从小就显现出了聪明才智,表现的聪明过人。

父亲是隋朝的一个小官吏,因为官职实在太小,所以他弃官而去,做了道士,此时的道家还没有经过王重阳的改革,是可以结婚生子的。

所以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主流的儒家学问并没有过于研究,但是对于天文地理这些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天赋,从小就拜一位道家道长为师,学成之后,正是风云变幻的时候,他投入李世民的麾下,成为了李世民的谋士,并且为之鞠躬尽瘁。

生活常识分享。

《算经十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算经十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算经十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算经十书》是中国汉唐数学书籍的总集。

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的生平简介

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的生平简介李淳风,岐州雍人,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与数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给为风定级数的人,曾与袁天罡一同著《推背图》一书。

李淳风还著有《乙巳占》这一星占学著作,另发明了浑仪。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淳风(602-670),唐朝初年在朝为官48年,精通天文、数学、历法、阴阳等学问,在这些方面也颇有成就,有不少著作。

他以预言闻名后世,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他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

李淳风是岐州雍人,现在位于陕西省宝鸡市。

他的父亲李播,隋朝时曾经弃官入道,后来钻研道学、方志、天文等,这对儿子的兴趣和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淳风从小聪慧,博览全书,因父亲的原因对天文、历算、阴阳等方面最有领悟。

据说,李淳风9岁就从陕西去了河南拜一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

之后经过李世民的好友推荐成为了他的谋士,参加了灭隋的战争。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秦王,李淳风成为他府上的参军。

等到李世民登基,李淳风因为对当时国家使用的历法进行了研究和修改而受到重用,授予太史局将仕郎一职。

太史局在唐朝负责的是国家的天文、地理、历法等,这正是迎合了李淳风的爱好和特长,因此之后他如鱼得水,尽显才干。

李淳风贡献和成就有很多,比如,编订并注释了十部算经,成为唐朝国子监的数学教材;编成新的历法,后来被唐朝下令实行;设计制造新观测天体的浑仪,并第一次把它分为三重;撰写《五代史》中天文、律历、五行等志,后并入《隋书》;研究星占学、气象学等,著成《乙巳占》,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

李淳风预言唐代的李淳风,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的同时,还很擅长预言、算命、占卜等易学。

而且在中国古代的十大预言当中,他的《藏头诗》和《推背图》就占了两位,其他著名的还有诸葛亮的《马前课》、邵雍的《梅花诗》、刘伯温的《烧饼歌》等。

李淳风预言很准,所以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常常让他推算未来,尤其是唐朝的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淳风与数学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数学科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创办的学校中设置了数学教育,在科举中有“明算科”。

在数学教育时,学生主要学习十部算经:《九章算术》、《海岛》、《孙子》、《五曹》、《张邱建》、《夏侯阳》、《周髀算经》、《五经算》、《缀术》、《缉古算经》等。

其中《缉古算经》是唐代著名数学家王孝通的专著,其他算经均是前人所著。

在《缉古算经》中,王孝通已经提出解三次(高次)方程的问题。

在数学科学上有特出贡献的要算是唐高宗时代的李淳风。

他的贡献倒不是在数学上有多大才能,而是注释和校核了《算经十书》。

唐朝初年,统治者为了培养能够胜任计算工作的低级官员,决定开设专门考试数学的“明算科”。

并在国子监中设置算学馆,招收“算学生”学习数学。

一开始,考试和学习都没有统一教材,于是李淳风奉命与梁述等人一起编辑整理一套规范的数学教材,它们就是我们上面介绍的十部算经。

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为这些书不是成于一时一世,古代又没有发明印刷术,全凭人手来抄,工程巨大。

另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古人的著作中也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如果完全照搬下来岂不是误人子弟?
因此,李淳风在这项工作中,不但对各种抄本进行了认真的核对,而且还校正了若干错误,为当时的“算学生”和后人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对某个数学问题的见解与其他后学者的科学成就以注解的形式附于有关正文之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保存了不少瑰丽的珠宝。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祖暅推导球体积公式的记载,原来祖暅的成就和祖冲之一起被记载在《缀术》中,但后来《缀术》失传,只能从李淳风的注释中得知。

纵观中国古代数学,自《九章算术》成书后出现了两个高潮期:一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魏晋南北朝,一是我们马上就要谈到的宋朝和元朝。

在第一个高潮期,以“算经十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已经形成;第二个高潮期将要出现一系列具有世界意义的成果。

李淳风正是处于这两个高潮期之间的一个最为关键的人物。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唐初李淳风校注的“算经十书”,可能也不会有北宋年间的大量的刊刻算书和数学知识的普及,那么宋元时代的数学发展也许会推迟。

因此,李淳风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另外,隋唐五代时的应用数学发展较快,在历法和天体的计算中,徐昂于公元822年创立了二次内插法,并把数学用于税收、工商业活动的大量的实际计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