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

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

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

积极推进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延续和发展历史遗留的珍贵精神财富。

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在保护和传承中寻根溯源,从而在中国传统式的“乡愁”中滋养乡土文化归属。

④涵养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

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

涵养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一语文试题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读.书(dú)不.能(bù)或不.焉(fǒu)B.经传.(zhuàn)传.道(chuán)从.师(cóng)从.兄(zóng)C.老聃.(dān )冉冉.(rǎn)李蟠.(pán)吐蕃.(fán)D.苌弘.(cháng)长者.(zhǎng)近谀.(yù)须臾.(yú)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道德学问。

3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或师焉,或不焉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4.“道”字的意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于此乎出其皆人也远矣出其古之圣人,B.⎪⎩⎪⎨⎧••矣惑则耻师焉于其身也惑孰能无人非生而知之者,,,C.⎪⎩⎪⎨⎧••之习六艺经传皆通其句读者习授之书而彼童子之师,D.⎪⎩⎪⎨⎧••之不复可知矣道师也固先乎吾道其闻生乎吾前,8.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高一语文人教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óu chú)蹉跎(cuō tuó)踟蹰(chí chú)B. 窈窕(yǎo tiǎo)逶迤(wēi yí)峥嵘(zhēng róng)C. 恣意(zì yì)徜徉(cháng yáng)缱绻(qiǎn quǎn)D. 踌躇(chóu chú)峥嵘(zhēng róng)恣意(zì yì)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 经过老师耐心的教导,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受益匪浅。

D.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

答案:B二、填空题1. 请填写《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

”答案:奔流到海不复回2.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是:答案:范仲淹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憩也别有风味的。

问题: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答案:作者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宁静美景,月光如流水般洒在荷叶和荷花上,青雾缭绕,给人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感觉。

2. “酣眠固不可少,小憩也别有风味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欣赏和喜爱,认为在这样宁静美好的环境中,即使是短暂的休息也能带来别样的享受。

四、作文题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新高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新高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杨延昭是北宋时期名将杨业的儿子,在宋真宗时,担任河北、陕西、河东三路安抚使,多次抗击辽军,屡建奇功,被封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杨延昭性格刚毅,喜欢骑射,精通兵法,带兵打仗屡次获胜。

他主张“以战止战”,在对抗辽军的过程中,经常以智取胜。

他为人正直,关心百姓,深得人心。

【乙】杨延昭一生,主要在边塞地区为官,抗击辽军,保家卫国。

在抗击辽军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军事思想。

他主张“以战止战”,认为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他主张通过战争来消除战争,通过军事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他主张“以德服人”,认为军队要爱护百姓,不能欺压百姓。

他主张“以智取胜”,认为战争要以智取胜,不能依靠武力。

【丙】杨延昭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精通书法,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

他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画马,被誉为“画马圣手”。

他还擅长文学,尤其擅长写诗,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充满了爱国情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丁】杨延昭的一生,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的一生,是忠诚、勇敢、智慧、正直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负责军事,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政大权。

B.以战止战:通过战争来消除战争,以军事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C.以德服人:军队要爱护百姓,不能欺压百姓。

D.草圣:指擅长草书的书法家,杨延昭被誉为“草圣”。

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延昭在抗击辽军的过程中,主张“以战止战”,认为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B.杨延昭主张“以德服人”,认为军队要爱护百姓,不能欺压百姓。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脸、眼睛和神韵。

这表明,在那时的人们看来,真实自然是最美的。

在中国,汉成帝宠爱苗条纤细的赵飞燕,唐玄宗宠爱珠圆玉润的杨玉环,使得“燕瘦环肥”曾经在特定时代掀起一股不小的审美风潮。

尽管人们追求身体美的愿望不曾改变,但由于地域、文化、种族等的不同,历时的与共时的“身体美学”均呈现出千姿百态。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日益频繁,地域隔阂被打破,东西方越来越多地共享着时尚身体的审美观念。

②在《人体美丽史》一书中,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指出:人们对身体美的探求从面部轮廓延伸至整个身体的全面特征,并用这些特征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借助发型、化妆和体型锻炼等传统方式来修饰身体,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凭借科技支持,医疗美容手术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他们理想的美貌。

于是乎,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成为一种追求身体美的新时尚。

在此背景下,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已形成涵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医科在内的上百种服务项目。

在医美市场的扩张中,医美广告——既推销商品和服务,还不断地“生产”消费者——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③2019年8月,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了一则广告,视频中一群身穿白色裙子的女性一起尖声高唱:“新氧医美,整整整。

女人美了,才完整。

”随后画面上浮现出五个大字——“做女人整好”。

正如费瑟斯通所说,广告就是能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象附着在肥皂、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之上。

湖北省荆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荆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荆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基础题(本题共8小题,16分)1.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

一说同“辍”,停止B.枉用相存存:问候C.对酒当歌当:应当D.去日苦多去:逝去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当:对着。

句意: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

故选C。

2.下列各句划横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情致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树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正确。

句意: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趣,生性本来喜欢山川田园。

B.正确。

句意: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安守本分归居园田。

C.正确。

句意: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乡里的炊烟缓缓地飘荡。

D.错误,荫:遮蔽。

句意:榆树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堂前。

故选D。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B.水澹澹..兮生烟(水波荡漾的样子)C.虎鼓瑟兮鸾回.车(使……回转)D.越陌.度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句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B.正确。

句意:水波动荡升起了烟雾。

C.正确。

句意: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D.错误。

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句意: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故选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B.复得返自然..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与“妙手偶得”意思相近的是A. 妙笔生花B. 妙想天开C. 高超无比D. 绝妙好听【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妙手偶得是指能力高超,轻松得到好成果,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应该是妙想天开,即有着奇思妙想。

2.文中“明月几时有”这一句中的“明月”和“几时”相当于A. 句号和问号B. 句号和省略号C. 问号和句号D. 问号和省略号【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句子“明月几时有”作为一句诗歌,末尾使用省略号,表示作者的思索与感叹。

3.以下关于《小燕子》这首诗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诗歌描述了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B. 诗歌描述了一只小燕子的自由飞翔C. 诗歌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之情D. 诗歌描述了一对恋人之间的分离之苦【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小燕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既有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旧地的思念。

二、阅读理解题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的唐代建筑物,永居莲花池中心而不失风雅,它就是“如意斋”。

如意斋是莲花池上一座四方形的亭子,亭子虽小,但非常精致,周围密集的枫杨、柳树和蓝天白云绿水相映,更显得奇妙而优美。

如意斋传说缘于唐朝的韩愈,他常常在此写作、吟咏。

据史书记载,韩愈东渡援朝平岗后,常常于此与友人闲谈。

他曾写下“敬池上如意斋,我五十已三千”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好的追求。

莲花池和如意斋是和中国诗歌名篇《江雪》有很大关系。

唐代的裴旻在《雪霁天山晴》中写道:“沽茶供酒赏杏花,石岭啼猿野童家。

往往寻幽到如意,十年读书半江月。

”诗中的“如意”便是指如意斋。

而黄巢在《登高》中也提到了如意斋:“如意斋边梧叶多,万犬千鸦一片皆。

”1.如意斋是什么建筑物?2.如意斋为什么被称为如意斋?3.如意斋和哪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答案解析】1.答案:一座位于莲花池上的亭子2.答案:因其精致而著名,与韩愈曾写下的“敬池上如意斋,我五十已三千”有关联,而被称为如意斋。

3.答案:如意斋与《江雪》这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裴旻在诗中提到了如意斋的名字,而黄巢也用诗歌描绘了如意斋周围的风景。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技艺的磨练,更需要文化的涵养和精神的支撑。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和提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唯一手段。

B. 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技艺磨练和文化涵养。

C.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模仿。

D. 书法艺术的实践与个人品德修养无关。

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是(3分)A. 技艺磨练B. 文化涵养C. 精神支撑D. 政治环境3. 作者认为书法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3分)A. 提升艺术水平B. 体验传统文化C. 锤炼个人品德D. 传承传统技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试题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读.书(dú)不.能(bù)或不.焉(fǒu)B.经传.(zhuàn)传.道(chuán)从.师(cóng)从.兄(zóng)C.老聃.(dān )冉冉.(rǎn)李蟠.(pán)吐蕃.(fán)D.苌弘.(cháng)长者.(zhǎng)近谀.(yù)须臾.(yú)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道德学问。

3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或师焉,或不焉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4.“道”字的意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于此乎出其皆人也远矣出其古之圣人,B.⎪⎩⎪⎨⎧••矣惑则耻师焉于其身也惑孰能无人非生而知之者,,,C.⎪⎩⎪⎨⎧••之习六艺经传皆通其句读者习授之书而彼童子之师,D.⎪⎩⎪⎨⎧••之不复可知矣道师也固先乎吾道其闻生乎吾前,8.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书和传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贤不及孔子徒之郯子则群聚而笑之曰师曰弟子云者族之士大夫,,,B.⎪⎩⎪⎨⎧••贤不及孔子其郯子之徒下圣人也亦远矣其今之众人,,C.⎪⎩⎪⎨⎧••余于学时于不拘D .⎪⎩⎪⎨⎧•有我师必则三人行古之学者必有师,11.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B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

)D .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 .①③ B .⑤⑥ C .②③ D .②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 .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 .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4.下面加点的字与“挈挈而东”中“东”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卒廷.见相如 C.左右..欲刃相如 D.南.望王师又一年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乃幸见取. 被选取B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忧患 C .因抗颜..而为师 板起面孔,指态度严正不屈 D .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对对方的敬称16.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仅我会受到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

B .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 .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 .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1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浅陋,因而不敢担当老师的名誉。

B .从孟子生活的时代起,世风就非常不好,人们耻于从师学习。

C .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世俗之人都诋毁他。

D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韩愈的做法和主张持不赞成态度,自己也不愿像他那样做。

1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姓名——--------选 择 题 答 案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B项“从兄”的“从”读cóng ,C项“吐蕃”的“蕃”读bō,D项“近谀”的“谀”读yú。

)2.D(D项“道”应为儒家的思想学说或道理。

)3.【解析】①⑥以……为师;②⑤学习;③④从师。

【答案】 A4.A (从师学习的风尚。

)5.C(C项“其”都是作定语,“他们的”。

A项第一句中“其”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他”;第二句中“其”作主语,“那些”。

B项第一句中“其”复指,作主语,“他们”;第二句中“其”作兼语,“他”。

D项第一句中“其”表猜测,“大概”;第二句中“其”表感叹,“多么”。

)6、提示:B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答案:B7、提示:C项“习”均为“学习”之意。

A项前一个“出”为“超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相同;B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D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风尚”之意。

答案:C8、提示:D项中的“所以”和例句中的“所以”都表手段或凭借;A、B、C三项中的“所以”表原因。

答案:D9 提示:A项,“师道”,从师的风尚;B项,“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D 项,“经传”,经文和解释经书的著作。

答案:C10、提示:C项,于:被/向。

答案:C11、提示:D项,称代“曰师曰弟子”的士大夫。

答案:D12提示:此题问的是“择师原则”,②句说的是老师的职责,④句说的是不从师的害处,⑤句说的是古人从师的风尚,⑥句说的是士大夫不从师的理由。

只有①③两句是论述择师原则的。

答案:A13、提示: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答案:C14.C解析:C 项中“刃”,翻译为“杀”,名词作动词。

原句中的“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去。

A项中的“上”“下”为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B项中“廷”译为“在朝廷上”,在这里名词作状语。

D项“南”翻译为“向南”,名词作状语。

15.B解析:患:毛病,弊病。

16.A解析:结合上下文理解。

“病”在这里意为指责、辱骂。

17C解析:“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书信开篇的自谦之语,故A项错。

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人不能自高自大,当老师的也必须不断学习,且文中有“由魏、晋氏以下”的信息,所以B 项错。

文中作者对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的精神明显是肯定的,故D项错。

18见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

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