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地质版
地质版 《通用技术1》第一章 第一节(共18张PPT)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波及7省2市,灾情十分严重、1952年,国家 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昆虫生态学研究室、委派中国生态 学奠基人马世骏先生带领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找出根治蝗灾的办 法。在中央政府和有关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科学家们对 蝗虫的繁殖、迁飞、天敌以及危害区的地理环境。旱涝灾情等因素 做了详尽调研,并调动国内有关科研力量反复进行科学试验、从湿 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调控着手,提出了按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制定“改 治结合,根治蝗害”的方案,采用“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 技术进行灭蝗,成功地使大面积蝗灾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通用技术 * 必修1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1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了解) 二、技术的内涵(理解)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点,
会区分)
2
一、技术的产生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 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3
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学会用火 多样美食
14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
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
然属性。 同时,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
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 性。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是技术的第二个性质。
15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它违反了自然规律,不符合自然 界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17
结论
从这个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的
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并且,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一《技术与设计1》(地质版2019)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单元卷

必修一《技术与设计1》(地质版2019)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单元卷一、选择题(19题,每个2分))1.“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行走在轮子上”是当前人们的主要交通方式。
轮子从以前的实心木轮,列后来的充气轮胎,再到现在可不用充气的轮子。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A.技术与文化无关B.技术与科学无关C.技术只是物质形态的变化D.技术不断进步,技术内涵不断丰富2.我国的火车从早期的蒸汽机车发展到现在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高铁列车,从速度、安全性、舒适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如今,蒸汽机车已经谈出人们的视线,这表明()A.蒸汽机车的淡出是因为它不具备实用性B.技术具有时效性C.蒸汽机车的淡出与技术创新无关D.蒸汽机车的淡出与技术两面性无关3.有人说:“技术及其应用有点像锤子和锤子的使用,给小孩一把锤子,他会无论什么都用锤子去敲。
当我们有了一把奇巧的技术锤子时,我们当中就会有这样的小孩。
我们必须谨防自己受不住诱感,而拿它敲敲这敲敲那,什么都用它来敲。
我们需要锤子,但是不能滥用锤子。
”对这段话内涵的理解应是()A.我们只要有了技术这把锤子,就可以做任何事情B.小孩不会使用锤子C.技术具有两面性,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技术D.技术隐含威胁,尽量不用4.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这在科学上是合理的判断,是科学理性的豪言壮语,但在技术上还没办法实现。
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科学回答怎么样,技术回答怎么做B.科学判断不能实现,说明科学并不科学C.阿基米德的说法不科学D.科学与技术是两回事,它们并不相关5.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我们每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技术具有目的性B.技术具有两面性C.有了技术,人类可以陶醉于自然D.技术的未来在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6.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美食飘香;从赤身裸体,到端庄优雅;从风餐露宿,到高楼大厦;从徒步而行,到海陆空立体交通。
山东省地质版第一册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青铜器
1. 技术的目的性
竹木薄片
帛
纸
商代后期( 前14~前11 世纪)王室 用于占卜记 事
商周时代
比甲骨文更规 范,结构更整 齐
质地坚硬的契刻工具 (石刀或铜锥)
战国至魏晋时代
毛笔书写
第一次把文字从 社会上层的小圈 子解放出来
绢帛价格昂贵,一 般人用不起 。
汉代一匹绢帛(长 约10多米,宽不及 1米)的价格相当 于720斤大米。
5. 技术的专利性
★ 狭义知识产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 权
★专利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一种财产权。
★专利概念:专利是国家按专利法授予申 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独 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特性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他人专利的,应当与专利权
人订立实施许可合同,向专利权人支付专利使用费。被 许可人无权允许合同规定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 该专利。
•
考试不合格的,基础知识测试部分可根据考试安排多
次补考,补考合格的基础知识测试成绩记为“合格”;技术
实践能力评定部分补考只提供技术作品,补考合格的技术
实践能力评定成绩记为“合格”。
第一章 技术的性质
书写材料发展
基 层 党 员 干 部集中 解决四 风问题 心得体 会范文
站 在 新 的 历 史起点 上,中央 提出开 展党的 群众路 线教育 实践活 动对于 改变干部作风, 融 洽 干 群 关 系,提升 工作效 率,扩大 发展成 果,全 面建成 小康社 会,实现 中国梦 有非常 巨 大 的 促 进 作用。 通过这 段时间 的学习 ,本人认 为,开展 好党的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 动 ,推 进 我 乡 经济社 会又好 又快发 展,人民 生活水 平稳步 提高,应 该从 反对“ 四风”
技术及其性质课件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1》

趋利避害,合理开发新技术,让技术为造福全人类服 务。
天然彩色棉
太阳能的应用
风能发电
潮汐发电
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
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
人类需要住所以遮风挡 雨 人类需要快捷出行 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 系
纺织、服装、印染技术 食品烹饪技术 农作物栽培技术 家禽饲养上技术 建筑装修技术
车船交通技术
通讯技术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性质: 实用性、创新性、时效性、 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一)实用性 技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人类的需求
学生发明与专利证书
三、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
技术
定义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 技术则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
区
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 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
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 改造
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
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别 侧重
认识自然
利用和改造自然
回答 “ 是什么 ”“ 为什么 ” “ 怎么办 ”
实验
联 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并实现优化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核物理学
(科学研究)
基础 手段
核能技术
(技术)
1、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2、技术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1、地铁线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状 况。地铁建设中需要运用建筑学、材料学及电气控制等 多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这说明技术具有( D ) A、目的性 B、两面性 C、创新性 D、综合性
2024高考通用技术基础知识复习必修1第1章走进技术世界课件

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活动,认识技术 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理解技术的 历史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变化,形
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使用技术的 责任意识
水平一 水平一 水平三
技术的性质
(1)分析技术的目的性、实 践性与综合性
(2)辨别技术的创新性、复 杂性与专利性
感知生活中技术现象的普遍性和重要
性,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技术文化,通过 活动体验和案例分析,理解技术的性质, 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问题详解·释疑惑
典例1 典例2 典例3 典例4
技术性质 技术性质、技术价值 技术性质、设计的一般原则 技术性质、人机关系
典例 1 (2022年浙江1月学考)如图所示,一款新颖的“冷热杯”,能快速冷却或加热酸 奶、咖啡等多种饮品。从技术的性质角度分析,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D )
A.适用于酸奶、咖啡等多种饮品,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B.既能冷却,又能加热,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 C.该产品专门用于饮品冷却或加热,体现了技术的专利性 D.首次将双向热交换技术应用于饮品的冷却与加热,体现了技术的创新性
解析 技术的综合性是指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400多家参建单位共同研 发,没有直接指出跨学科。故选C。
变式训练 1.2019年6月,最后一根500千伏海底电缆成功登陆舟山大鹏山岛,标志着中 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500千伏交联聚乙烯海缆敷设工程顺利完工。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该海缆是同类海缆中耐压等级最高的海缆,体现了技术的创新性 B.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提供强大稳定的绿色动能,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C.与海底原油管线、通信光缆等众多管线共存,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D.交联聚乙烯海缆相比油纸绝缘海缆更加安全环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通用技术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课件 地质版

技术的第三个性质:创新性。
第三节 技术需要综合知识
一、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一、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技术的综合性)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多学科知识的综 合运用使得航天
成为现实
结论
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结论
从这个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的 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并且,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 握、控制和使用的。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 性。
第二节 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一、技术发明 二、技术革新
一、技术发明
过去没有创造出或没有的技术或技术产品 眼镜 原子弹 印刷术 时钟 水管设备
商业性。 任务不同:科学是回答问题,技术是解决问题。 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关系,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技术的价值。
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四节 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一、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二、技术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发展新技术,造福全人类
三、发展新技术,造福全人类
天然彩色棉——减少印染造成的能源消耗、 污水排放
核能。 新的环保技术。 氢燃料电池汽车。 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
燃料电池汽车
航天飞机
第五节 知识产权及其保护
一、什么是知识产权 二、专利及其作用 三、专利的申请方法简介
思考
想一想生活中那些例子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试举例说明。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波及7省2市,灾情十分严重、1952年,国家 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昆虫生态学研究室、委派中国生态 学奠基人马世骏先生带领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找出根治蝗灾的办 法。在中央政府和有关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科学家们对 蝗虫的繁殖、迁飞、天敌以及危害区的地理环境。旱涝灾情等因素 做了详尽调研,并调动国内有关科研力量反复进行科学试验、从湿 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调控着手,提出了按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制定“改 治结合,根治蝗害”的方案,采用“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 技术进行灭蝗,成功地使大面积蝗灾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高一通用技术 1.1走进技术世界课件 地质版

小结
• • • •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的内涵。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区别与联系 技术的一些性质:1具有目的性
2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3技术具有实果形式
科学成果一般 表现为理论、 概念、定律、 规则、论文等, 此类成果一般 不具有商业性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任务
认识世界, 有所发现。 回答: “是什么” 和“为什 么”的问 题 改造世界, 有所发明。 回答:“做 什么”和 “怎么办” 的问题
与生产的 关系
不直接 发生联 系
(二)技术的社会属性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 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 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 制约。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技 术 的 双 重 属 性
1
自然属性: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 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2
社会属性: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 是有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 生发展和应用要收社会条件的制约。
(一)技术的自然属性
1、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2、“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 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 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应,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个“底地 之国”。几千年来,荷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仅要防止海水吞没 国土,还要围海造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 要大量的排水,古代没有电力,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 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 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 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 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 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欧洲流传着这样 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陆地。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复习学历案-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必修《技术与设计1》

【课题与课时】1.课题: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知识点复习2.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3.理解技术的价值以及技术对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知识讲解】第一节技术及其性质技术的含义——技术是从人类需求出发,秉持一定价值观念,运用各种物质及其装置等实现一定使用价值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技术的性质——实用性(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果,也称目的性)——时效性(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作用,具有相对性;有长有短;)——创新性(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两种表现形式:技术发明(从无到有);技术革新(从有到优))——综合性(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所以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两面性(任何事物在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从技术对人、社会和自然三个角度分析)——专利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第二节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技术是人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技术是人提升能力的工具——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帮手总之,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然需求而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对人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技术与社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技术与自然——依靠技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人类利用技术改造和开发自然时,应把握合理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自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第三节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部分专利权——简称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按专利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专利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专利类型——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及其改进提出新的方案,保护期限20年——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形状、构造等提出的实用的新的方案,期限10年——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等所作出的富有美感的新的设计,保护期限15年(保护期限均自申请日起计算)【综合训练】1.宁安(南京南——马鞍山东——安庆)高铁的开通,给当地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既节省了时间,人也不用那么辛苦,说明技术具有()A 保护人的作用B 限制人的作用C 发展人的作用D 解放人的作用维码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购物更加快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
需求和愿望。
二、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它的内
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延伸变化。
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所以技术的
内涵也不断扩展,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 同的内涵,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有不同的 内涵。
13~15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
蒸汽机
思考
想一想生活中那些例子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试举例说明。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波及7省2市,灾情十分严重、1952年,国家 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昆虫生态学研究室、委派中国生态 学奠基人马世骏先生带领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找出根治蝗灾的办 法。在中央政府和有关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科学家们对 蝗虫的繁殖、迁飞、天敌以及危害区的地理环境。旱涝灾情等因素 做了详尽调研,并调动国内有关科研力量反复进行科学试验、从湿 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调控着手,提出了按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制定“改 治结合,根治蝗害”的方案,采用“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 技术进行灭蝗,成功地使大面积蝗灾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1)技术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 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它 是直接的生产力,具有实践性(实践性)。 科学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与生产不发生直 接联系。
科学只有利用技术作为中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中介性)。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的 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一、什么是知识产权
二、专利及其作用
三、专利的申请方法简介
一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后,智力劳动者 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 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民法通则》规定知识产权包括:公民、法人享有 的著作权 (版权)、专利权、商标使用权、发明权 和其他技术成果权
先申请原则。 申请专利的途径:直接申请,代理申请。 专利申请文件(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 明书摘要、说明书附图、摘要附图)
专利申请步骤:写好专利文件——递交专利文件并 缴纳申请费——专利局审查文件——批准专利—— 领取专利证书并缴纳年费及证书费
(二)飞机的诞生
(三)各种助听器
各种助听器满足了人们的那些需求和愿望?
技术的基本要素
技术要素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以下三 类: ⒈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指经验 、技能等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⒉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指以生产工 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⒊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指以技术知 识为特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
第四节 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第五节 知识产权及其保护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
二、技术的内涵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技术的产生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
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学会用火 多样美食
(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步的动力。
技术的第三个性质:创新性。
第三节 技术需要综合知识
一、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一、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技术的综合性)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多学科知识的综 合运用使得航天 成为现实
结论
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秦山核电站
核能作为新能源,发源于核物 理学。要利用核能发电,就得将理 论转换为技术,具体技术的实现就 要综合运用其他的科学知识。
2、专利及其作用
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国家按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
发明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作用:保护一种技术思想、发明或革新的经济利益
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种类: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3、专利的申请方法
通用技术 * 必修1
(技术与设计1) 施甸一中 张涛
通用技术*必修1主要内容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二章、步入设计殿堂
第三章、体验设计实践
第四章、展现设计成果 第五章、再创设计新意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第二节 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第三节 技术需要综合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含义不同:科学属知识体系,技术属应用体系。 成果形式不同:科学类不具有商业性,技术类具有
商业性。
任务不同:科学是回答问题,技术是解决问题。
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关系,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技术的价值。
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四节 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一、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二、技术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发展新技术,造福全人类
一、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汽车
电视技术
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
二、技术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工业“三废”,是指工业生产所排放的 “废水、废渣、废气”。
生态危机:全球变暖、臭氧空洞、酸雨、 有害废气物等。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
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
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同时,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 的社会属性。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它违反了自然规律,不符合自然 界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电的运用
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的
第三次技术革命
核能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网 络技术的发明、利用和推广,都说明了技 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的。
结论
回顾技术发展的历程,人们通常认为,技 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 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 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 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 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 总和。这就是技术的内涵。
电子废弃物
思考
想一想生活中技术造成的负面影响有那些?
试举例说明
三、发展新技术,造福全人类
天然彩色棉——减少印染造成的能源消耗、
污水排放
核能。
新的环保技术。 氢燃料电池汽车。 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
燃料电池汽车
航天飞机
第五节 知识产权及其保护
第一台计算机
集成电路
电脑的运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
个人电脑
结论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的灵魂 是创新,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 动力。 简而言之,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
二、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就是在别人技术发明的基础上, 进行的改进、完善、提高等。
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进
结论
从这个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的
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并且,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
握、控制和使用的。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
性。
第二节 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一、技术发明
二、技术革新
一、技术发明
过去没有创造出或没有的技术或技术产品
眼镜 原子弹 印刷术 时钟 水管设备 马镫 阿拉伯数字 橡皮和涂改液 电脑 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