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计算机系统基础

合集下载

计算机系统基础

计算机系统基础

计算机系统基础
计算机系统基础,就是描述程序的底层执行机制。

通俗点,软件的程序和硬件的逻辑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系统基础,所包括的能力:
对系统深刻的理解,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考虑和解决应用问题,具有系统层面的认知和设计能力,包括:
能够对软,硬件功能进行合理划分
能够对系统不同层次进行抽象和封装
能够对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分析和调优
能够对系统各层面的错误进行调试和修正
能够根据系统实现机理对用户程序进行准确的性能评估和优化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合理构建系统框架等
要达到上述这些在系统层面上的分析,设计,检错和调优等系统能力,显然需要提高学生对整个计算机系统实现机理的认识,包括: 对计算机系统整机概念的认识
对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的深刻理解
对高级语言程序,ISA,OS,编译器,链接器等之间关系的深入掌握对指令在硬件上执行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对构成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电路特性和设计方法等的基本了解等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时空开销和权衡,抽象和建模,分而治之,缓存和局部性,吞吐率和时延,并发和并行,远程过程调用(RPC),权限和保护等重要的核心概念,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最核心的技术和实现方
法.
上面是摘自课程中的箴言,是对计算机同学提出的要求。

而对我来说,需要从反面来看这些内容:
计算机系统中CPU的角色是怎样的
计算机系统中CPU和其他部分的联系,尤其是OS、编译器等的关系
他们软件是怎么在CPU上运作的
CPU该怎么做才能发挥性能,让程序运行的更快
CPU和软件之间要承担的任务应当是权衡的,比如有的事让硬件做性能更好,有的事让软件做灵活性更高。

01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01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1.2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及运算
1.2.1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计算机最主要的功能是处理数值、文字、声 音、图形和图像等信息。计算机内部,各种信息 都必须经过数字化编码后才能被传送、存储和处 理。 要熟练掌握进制间的相互转换。 1.2.2 校验码 计算机系统运行时,各个部件之间要进行数 据交换。为确保数据在传送过程中正确无误,所 采用的办法,一是提高硬件电路的可靠性,二是 提高代码的校验能力,包括查错和纠错。 常用的校验码:奇偶校验码、海明码、循环 冗余校验码。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计算机学院 软件程序员课程组
1.1 计算机系统概述
1.1.1 计算机系统组成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组成 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中看得见、摸得 着的物理设备,计算机软件是程序、数据和相 关文档的集合。 1.1.2 计算机的类型与应用领域
1.2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及运算
1.2.3 逻辑代数及逻辑运算 逻辑代数是用代数的方式对逻辑变量进行 描述和分析的数学工具,也称为布尔代数。逻 辑变量的取值只有“真”和“假”,通常以1 表示“真”,0表示“假”。 常见的逻辑运算:与运算、或运算、非运 算、异或运算。 1.2.4 机器数的运算 a) 原码加减法 b) 补码加减法 c) 溢出及判定
1.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3.1 总线 总线是连接多个设备的信息传送通道,实 际上是一组信号线。广义地讲,任何连接两个 以上电子元器件的导线都可以称之为总线。
1.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3.2 中央处理单元(CPU) CPU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它的基本功 能如下:程序控制、操作控制、时序控制、数据处 理。 1.3.3 存储系统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

计算机系统基础引言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基石。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是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层次结构。

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物理设备,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等。

下面分别介绍各个硬件组件的功能和作用。

中央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

它包括控制单元和算术逻辑单元。

控制单元负责解析指令并控制程序的执行,而算术逻辑单元负责进行数学和逻辑运算。

内存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地方。

它可以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主存储器一般是指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它可以快速读写数据,但是断电后数据将会丢失。

辅助存储器一般是指硬盘、固态硬盘和光盘等,它们可以长期保持数据。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常见的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和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则用于将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输出给用户,常见的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和音响等。

存储设备存储设备用于存储数据,并且可以长期保存。

常见的存储设备包括硬盘、固态硬盘和光盘等。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数据。

它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个层次。

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是为计算机硬件提供服务的软件。

它包括操作系统、编译器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和协调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使用。

编译器是将高级语言程序源代码翻译为机器语言的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用于管理和组织数据的软件。

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功能的软件。

它可以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如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和多媒体处理等。

总结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对于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第1章 计算机系统基础

第1章  计算机系统基础
令任务为止。
采用二进制和程序存储
John von Neumann 冯•诺依曼
精品资料
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jiégòu)注意:其中5-10是个
模型
重复的过程
1
程序+ 数据
10
反 馈 信 号
输入
设备 4
请响
2
求 信
应 信
号 号3
运算器
8
存9
取数

(内)存储器
(dìzh ǐ)
7

பைடு நூலகம்
指 令
5

控制器
操 作 命 令
什么(shén me)是现代计算机?
计算机是一种无须人工干预,能对各种信息进 行存储和快速(kuài sù)处理的电子设备。
现代计算机是电子驱动的,其本质特征是存储 控制,即将事先编好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存入“存储器”中,然后计算机就可以按照程 序步骤自动连续执行。
? 思考: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区别。
精品资料
4. 主要(zhǔyào)性能指标:
➢ 字长 CPU一次所能处理的数据(shùjù)的二进制位数;CPU字长有8bit,16bit, 32bit,64bit等,目前流行的微机主要采用32bit。
➢ 工作频率
➢ 即CPU每秒所能执行的指令条数,常用主频表示,CPU主频通常以MH (兆赫)和GH(千兆赫)为单位,1MH 指每秒执行1百万条指令。目前 流行的CPU的主频均已达GH 数量级
三大芯片 北桥芯片-决定主板性能高
低(gāodī) 南桥芯片-决定主板功能多

精品资料
CPU插座 (chāzuò)
目前CPU均采用Socket插座(chāzuò),Socket插座 (chāzuò)根据CPU引脚的多少进行编号。

计算机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DSP 芯片:称数字信号处理器,也是一种微控制器,其更适合处理高速的数字信号, 内部集成有高速乘法器,能够进行快速乘法和加法运算。
嵌入式系统:利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通用微处理器,结合具体应用构成的 控制系统。
【1-6】冯·诺伊曼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思想是什么? [答案]
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将程序和数据存放在存储器中,计算机在工作时从存储器取出指令加以执行,自动完 成计算任务。这就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简称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 指令的执行是顺序的,即一般按照指令在存储器中存放的顺序执行,程序分支由转移 指令实现。 计算机由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并规定 了 5 部分的基本功能。
【2-6】将下列压缩 BCD 码转换为十进制数: (1)10010001 (2)10001001 (3)00110110
[答案] (1)91 (2)89 (3)36 (4)90
(4)10010000
【2-7】将下列十进制数用 8 位二进制补码表示: (1)0 (2)127 (3)-127 (4)-57
“计算机系统基础”习题解答
第 1 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1-1】简答题 (1)计算机字长(Word)指的是什么? (2)处理器的“取指-译码-执行周期”是指什么? (3)总线信号分成哪 3 组信号? (4)外部设备为什么又称为 I/O 设备? (5)Windows 的控制台窗口与模拟 DOS 窗口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处理器每个单位时间可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位数称计算机字长。 (2)指令的处理过程。处理器的“取指—译码—执行周期” 是指处理器从主存储器 读取指令(简称取指),翻译指令代码的功能(简称译码),然后执行指令所规定的操作 (简称执行)的过程。 (3)总线信号分成 3 组,分别是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4)因为外设以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形式与主机交换数据。 (5)Windows 的控制台窗口是基于 32/64 位 Windows 操作系统,模拟 DOS 窗口是基于 16 位 DOS 操作系统。

计算机系统基础___

计算机系统基础___

计算机系统基础___本文档旨在介绍《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计算机系统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功能计算机软件组成和功能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操作系统原理和功能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与性能优化了解计算机系统基础的概念和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及其功能理解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功能能够应用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性能优化的基本方法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课程内容可能有所调整。

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解。

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体系结构、数字逻辑、处理器设计、内存系统、输入输出设备、操作系统等主题。

第一章:计算机体系结构主题:计算机的层次结构和组成要素研究目标: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层次结构和关键概念。

第二章:数字逻辑主题:布尔逻辑和逻辑门电路研究目标:掌握布尔逻辑理论,理解逻辑门的基本运算和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第三章:处理器设计主题:指令集体系结构和处理器设计原理研究目标:了解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处理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第四章:内存系统主题:主存储器和缓存结构研究目标:了解计算机内存系统的层次结构,掌握主存储器和缓存的基本原理和组织结构。

第五章:输入输出设备主题:输入输出接口和设备控制研究目标:理解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接口原理和设备控制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操作系统主题: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原理研究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组成部分,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调度算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各个方面,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计算机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系统基础教学方法,包括授课方式、研究材料和评估方式。

授课方式在教授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时,可以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和教学目标。

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它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和原理,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三个方面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物理组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

CPU是计算机的大脑,它执行计算机程序中的指令,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操作。

内存是存储数据和程序的地方,它分为主存和辅存。

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人机之间的数据交互,例如键盘、鼠标、显示器和打印机等。

二、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资源,提供给应用程序运行的环境。

操作系统可以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

批处理操作系统适用于处理大量相似任务,分时操作系统则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计算机资源,实时操作系统则要求系统在有限的时间内响应事件。

操作系统还包括文件系统、进程管理和内存管理等子系统。

文件系统负责管理存储在计算机上的数据,包括文件的创建、读取和删除等操作。

进程管理控制着计算机系统中的各个进程,可以分配和回收资源,保证程序的顺利运行。

内存管理决定了程序的加载和执行,它将物理内存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

三、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设备,使得信息能够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输和共享。

计算机网络可以按照规模划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等。

局域网用于一个办公室或一个建筑物内部的计算机连接,城域网则跨越一个城市,广域网则可以连接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有不同的协议和技术,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HTTP、FTP等。

TCP/IP是互联网上常用的协议,它负责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并通过网络传输。

HTTP是使用在Web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协议,FTP则用于文件传输。

总结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

计算机系统基础

计算机系统基础

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是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涉及到计算机内部各部件的功能、性能和组成结构,以及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一、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内部各部件的组成和结构,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板等。

其中,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负责处理各种计算和运算,是计算机的“大脑”。

1. CPU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即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负责执行各种指令和程序,是计算机的“大脑”。

CPU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其中,运算器负责各种运算和逻辑操作,控制器负责控制指令的执行和数据传输,寄存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等临时变量。

CPU的性能主要由其运行频率和位数决定。

运行频率越高,处理速度越快;位数越高,可以处理更大的数据和指令。

目前,主流的CPU主要分为32位和64位两种,其中64位CPU具备更高的处理能力和运行速度。

2. 内存内存(Memory)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临时存储器,它具有快速读写、易于更新和临时存储数据等特点。

内存的容量决定了计算机能够同时运行多少个程序和存储多少数据,因此,内存的大小通常是影响计算机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主流的内存容量有4GB、8GB、16GB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3. 硬盘硬盘(Hard Disk)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主要存储器,它具有大容量、持久存储和高速读取等特点。

硬盘的大小决定了计算机能够存储多少数据和程序,因此,硬盘的容量也是影响计算机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主流的硬盘容量有500GB、1TB、2TB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4. 显示器显示器(Monitor)是计算机输出设备的一种,用于显示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图形的结果。

显示器的大小和分辨率决定了显示效果的清晰度和舒适度,因此,选择合适的显示器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系统基础电子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其主要特性标识是它的自动化、通用性、电子式及数字式。

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电子计算机可以用来解析自然界中各种现象,解决大到宇宙天体、人类社会,小到企业、事业、家庭中各种问题,大大地延伸了人脑的能力。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的伟大创造,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电子计算机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工具;为人类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文化提供了新的现代化工具;它引起了人类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1.1 计算机概述1946年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ENIAC,此后的半个世纪中,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应用领域也愈来愈广泛,大量应用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金融、商业、交通、国防、军工、教育等各个领域,它已成为社会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1.1.1电子计算机发展简史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起源于早期的机械计算工具。

我国古代发明的算盘和算筹之类的计算工具是早期成功的计算机。

这些工具依靠烦琐的计算口诀实现计算,计算过程中人类的劳动仍然很繁重。

但是,人类对自动计算机械的追求却是从这些计算工具开始的。

早期最有名的当属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的齿轮式加法器,它的加法器原理对后来计算机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1673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C.N.Leibnig)研制出能进行十进制乘除运算的通用计算器。

1822年英国数学家巴贝奇(C.Babbage)制出了一台可以运转的分析机模型,又于1834年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机设计思想,它几乎包括了现今计算机的全部基本功能,提到了在计算机中使用穿孔卡片。

1890年美国的霍勒瑞斯(H.Hollerith)制成了穿孔卡片阅读机用于数据处理,它促成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的发展,并于1924年改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即鼎鼎大名的IBM公司。

最早采用电气元件制作计算机的是德国建筑师朱斯(K.Zuse),他从1934年开始研制程序控制的计算机、先后研制出Z1、Z2、Z3三种型号的机器,其中以1941年完成的机电式计算机Z3最为著名。

该机全部采用继电器作为基本元件,采用机械存储器,存储器可以存储64个浮点二进制数。

Collossus(巨人)是最早的可编程电子计算机之一,它是由英国邮电部于1943年研制成功的。

一般公认,ENIAC(电子数字积分机和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研制的一台很完整的通用数字计算机。

ENIAC是一个庞然大物,体积大约90立方米,占地170平方米,总重量达到30吨。

它拥有电子管18000个,继电器1500个,以及大量的电阻、电容等。

耗电150千瓦。

ENIAC的计算速度,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每秒钟可作5000次运算,比当时已有的最快的继电器式计算机要快上1000倍!它可以胜任相当广泛的科学计算,当时计算中的最复杂的问题,要数描写旋转体周围气流的五个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组了。

这个问题如果让机电式计算机来计算的话,需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让人工手算,要花上几年时间,而埃尼阿克仅用了一个小时,就得到了正确结果。

埃尼阿克实现了多年来人类将电子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的梦想,为进一步提高运算速度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但该机当时的运算对象是十进制数的,并且程序是使用插头连线控制的,而不是采用二进制操作和程序存储控制,不具备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英国剑桥大学威克斯(M.V.Wilkes)根据冯.诺依曼的关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建议,于1949年完成了程序存储式计算机EDSAC(电子延迟存储自动计算机)才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EDSAC使用电子管、采用串行二进制和程序存储方式,其程序和数据输入使用穿孔纸带、输出采用电传打字机,加减法运算速度已达每秒700次。

可以说EDSAC基本上具备了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二、电子计算机的代的划分这里我们先说一说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是一种能接受指令和数据输入,能够理解指令,并能按指令要求进行运算处理,最后能将结果输出的一种机器。

电子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的物理体现,它的发展对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过去50年中,计算机的代的划分均以计算机硬件变革为依据。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受到电子开关器件的极大约束。

因此,习惯上是以器件更新作为计算机技术进步划代的一种标志。

第一代为电子管计算机,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1946~1957)。

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特点是使用电子管,采用冯·诺依曼等人提倡的程序存储二进制数字工作方式。

由于磁鼓廉价、可靠,而成为第一代计算机的主导存储器。

第一代计算机中,除了前述ENIAC和EDSAC 外,最具代表性的要以1950年制成的世界第一台商品化计算机UNIVAC-I。

从此开始,计算机应用范围迅速扩大,但主要应用还是科学研究和军事目的。

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庞大、功耗大、故障率较高,运算速度为每秒1~2万次左右。

第二代为晶体管计算机,始于50年代中后期(1958~1964),主要特点是采用晶体管作为整机逻辑元件。

第二代计算机全部使用磁心存储器作为主存储器,将磁鼓和磁带作为附属的外存储器。

晶体管计算机使体积减小、可靠性提高、功耗降低,运算速度可达每秒执行百万条指令。

被誉为第二代计算机先导的IBM7000系列在60年代曾非常流行,并且为IBM 第三代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和软件的雏型。

第二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而且在事务处理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代为集成电路计算机,始于60年代中期(1964~1972),主要特点是采用集成电路代替晶体管作为整机逻辑元件。

这里,集成电路主要是指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和中规模集成电路(MSI)。

第三代机仍以磁心作为主存储器,而在第二代中作为辅助存储器的磁鼓存储器逐渐被淘汰,磁盘存储器开始占了优势。

1964年推出的IBM/360系列是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性产品,并且创下生产33000台的辉煌记录,成为计算机生产和应用大发展的转折点。

第四代计算机始于70年代中后期(1973~),主要特征是普遍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

与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相比,虽然只在集成电路集成度上发生了数量变化,但在性能上却产生了质的飞跃。

首先,由一片或几片芯片组成的微处理器导致一种新的微型计算机进入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拓了计算机应用的新领域。

其次,半导体存储器终于最后地取代了延续了两代之久的磁心存储器。

辅助存储器仍以磁盘存储器为主体。

日本政府于1982年提出了第五代计算机的概念,目标是实现智能计算机。

这种机器将与现有的擅长数值运算的计算机不同,它将和人脑一样具有推理和学习功能。

它可以听懂人类的语言,能识别物体、图形和声音,具有理解和推理功能,能完成知识获取、知识检索和知识更新。

该计划未能达到目标,于1992年宣布结束。

虽然该计划未能直接促进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但对推动人工智能,特别是并行推理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自计算机采用集成电路用元器件以后,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差不多每隔18个月就要翻一翻,其价格也相应降低一倍,这就是计算机世界的摩尔定律,这一定律至今仍起作用,它支配着计算机性能价格比的提高。

1.1.2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发展的动力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从18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更加激动人心的了。

自它问世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现代科学和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简单地说有: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教学、实时控制等。

一、科学计算当初,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的研制目的是为了进行火炮的弹道计算,二次大战中,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子系和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共同负责为陆军每天提供6张火力表。

因为每张表都要计算几百条弹道,而一个熟练的计算员计算一条飞行时间60秒的弹道要花20小时。

尽管当时聘用了200多名计算员,一张火力表仍要算两三个月。

因而形成了一个为阿伯丁试炮场制造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的计划方案。

因此,电子计算机的最初应用主要是科学计算,由于计算机的通用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二、数据处理目前计算机大量地应用于数据处理,如: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金融、保险、证券、图书馆、情报检索、考试录取等等方面,都已经离不开电子计算机了。

电子计算机是进行信息处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各行各业都有管理的问题,电子管理的应用对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政府、学校和科研单位,以至任何性质的组织机构。

在电子管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三、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缩写为CAD),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和绘图能力,帮助人们进行建筑、机械、电子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作,可以使设计者利用计算机建立、存储、修改、显示、分析、计算、优化、输出设计方案,从而提高设计的质量、减少错误、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

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缩写为CAM),使用计算机来设计及制造产品的技术和方法。

一个产品通常先用CAD程序进行设计,并将设计结果最终翻译成一系列机器加工指令,这些指令再被送到加工中心用以制造、装配及相关过程控制。

1.1.3 计算机在教育与教学中的作用一、教学管理在各种类型的学校中,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教务,管理学生学籍,记录学生的各类资料,实现学校教学管理自动化。

比如,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统计并存储每位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然后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计算每个学生各门功课的标准分,避免单凭学习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片面做法,从而可以分析出每位同学的学习状况,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也有利于同学自己的补缺补差。

二、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学校图书馆是一所学校的资料信息中心,其中丰富的图书资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

充分、及时地利用学校图书资料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开拓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过去由于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和检索手段比较落后,学生很难及时了解图书馆的最新书籍,图书馆也无法及时地将更新的图书介绍给广大学生,这就造成了供和需的两方面的脱节。

并且,采用普通单一功能的图书卡片来分类图书,学生也很难从几万乃至几十万册图书中找到想要的书籍,这导致图书馆的信息中心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