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研究

合集下载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胡伯仲[摘要]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

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特征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小说;近两年研究;王蒙新时期的作品指的是,文革结束后,王蒙以作家身份重返文坛发表的作品。

意识流作品则是指这一时期,作者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如内心独白、非情节化等创作的一系列作品。

总结起来说有《布礼》(1979)、《蝴蝶》(1980)、《春之声》(1980)、《风筝飘带》(1980)、《海的梦》(1980)、《杂色》(1981)、《相见时难》(1982)[5]。

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因其对现实主义的打破和现代派技巧的运用,而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迅速引起了王蒙研究热。

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

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一、王蒙特色的意识流技巧尽管评论界都认同上述作品的意识流身份,但王蒙自己却不这样看,“王蒙一直不承认自己的小说是意识流小说,甚至不承认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在《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中王蒙自己说到:“我没有好好研究过意识流”,“我写的是不是意识流,我还不知道呢”[6]。

他甚至说他自己也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几本意识流作品。

【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

【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

【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摘要】在新中国文坛上,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在其50年的创作历程中,王蒙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和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

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王蒙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紧紧相连,因而,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

王蒙文学现象也以点见面地反映了当代文学的某些阶段性发展规律。

本文从王蒙创作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新时期初的创作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剖析王蒙的新时期小说创作,同时结合社会与时代的特点,以及王蒙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王蒙创作思想矛盾与冲突的内在与外在的原因,艺术上突破创新和其创作心理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王蒙新时期小说新探索一、在风格上的特征在风格竞呈流派众多确当代文坛,王蒙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高产作家。

新时期以来,王蒙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丰硕复杂的思惟内蕴吸引了很多文学研究者.从而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与规模的王蒙研究高潮。

纵观新时期的王蒙小说研究,以1990年为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本文试从海内报刊上公然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分述之,新时期王蒙小说研究的新的一页,是在王蒙的一组意识流小说泛起后掀开的。

王蒙复出文坛后,于1979年至1980年间.先后创作了《布礼》、《夜的眼》、《蝴蝶》等与传统小说艺术手法显著不同的中短篇小说,引起了文坛的极大争议,《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报刊先后就此展开强烈热闹的讨论。

尽管当时意见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赞成王蒙意识流等艺术手法的探索;一是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没有塑造典型形象。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以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糊口,但同时又正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既写人物的感觉、印象、联想,又写人物清醒的思索、判定和理性,它们运用内心独白、象征、暗示等意识流手法,又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叙事、描写、先容和评论”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立异》.刘淮、朱容的《为了塑造更丰硕更锦绣的灵魂》,张学正的《探索通向心灵的道路》。

王蒙现象研究

王蒙现象研究
新时期文学现象研究之
王蒙现象研究
主讲教师
王启凡
王蒙现象研究
一、王蒙简介
二、“王蒙现象” 的认定
三、“王蒙现象” 的精神内核
四、“王蒙现象” 的同构现象
五、“王蒙现象” 的文化价值
六、“王蒙现象” 的文化基因
一、 王蒙简介
王蒙是“五七”受难者,打倒“四人帮” 后复出文坛,回到北京。复出后的小说风格迥 异,充满深沉的思辨,以意识流、黑色幽默影 响了文坛。
八十年代中后期
吴炫在《作为文化现象的王蒙》(《当代作 家评论》88.6)一文中,认定王蒙是一个现象; 半岛于《知人论世,知音论魂》一文中
(《当代作家评论》89.2),正式提出“王蒙现象”
这一概念——“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漫卷一股迅猛 的王旋风,评论界纷纷褒贬、抑扬,探讨风靡广大 读者群众的王蒙现象” ; 曾镇南、何西来、半岛、陈文操也纷纷评价,
这就是报应,《布礼》中老魏对钟亦诚的忏悔: “现在呢,报应了。我们自己也被宣布为走资派、黑 帮,成了地、富、反、坏、右的代理人,正像当年你 成为将介石的代理人一样”。 “你不得不承认历史是循环的!整人的人,极力 标榜极左,批判极右的人,随着历史车轮的飞驰他也 被贯之以极右的名称而打倒了。这真是一种讽刺,更 是一种报应!” 报应之道连环相袭,而历史和现实就在这报应中 循环往复地联系起来,使得小说主人公们在对外界的 困惑中转向内心,转向直觉,去寻找一份慰藉——使 那些挨过整的落难者看到自己同样地落难寻求一丝心 灵的安慰——以历史的循环回答命运的无常。
王蒙承继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小说中大力 宣扬“忠诚仁爱、宽容恕道”的精神,在粉碎“四人 帮”后信仰危机的情况下,对捍卫旗帜起了一定的作 用。 王蒙小说中理性永远胜于感性。他们不仅接受了 阶级斗争的洗礼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他们身上流淌 着近代以来的几代精英的鲜血,活跃着几千年来历代 志士仁人的文化精神基因——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 任。同时,“四海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意识也深植 于他们的血液中,所以,他们将党组织与党员,领导 与下级关系看成传统的母子关系。即便是“母亲打错 了儿子,儿子受了委屈也是应该的,犯了错的母亲毕 竟是母亲啊!哪有母亲不打儿子的?”尽管痛惜青春 的流逝,但更为珍惜母亲对儿子的认错,珍惜母子和 解后的自由人的地位。表明了依然故往的少共之心、

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

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

作者: 陆贵山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1-44页
主题词: 小说创作;王蒙小说;“意识流”;创新精神;创作成就;文艺创作;手法;繁荣发展;聚光点;大读者
摘要: <正> 王蒙同志以艺术家的睿智和勇气,开拓了艺术的新天地。

他的小说创作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洋溢着强烈而又独特的创新精神。

研究他对创作的新的追求和新的探索,对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是有益的。

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

总结“意识流”手法方面的创新是必要的。

但这种手法上的创新仅仅是王蒙小说创作成就的一个方面。

如果以此作为研究王蒙小说的聚光点是未必妥当的。

我以为,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主要不表。

王蒙小说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开题报告

王蒙小说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开题报告

王蒙小说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王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学者,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符号,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论文以王蒙小说为核心,分析其代表作品中的话语流变及其与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关系,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化意蕴和现代性问题,对于推动当代文学的创新发展、研究当代文学思潮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现状和问题意识目前,国内外对王蒙小说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对于其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关系的深入剖析还比较匮乏。

同时,虽然新时期文学在不断向前推进,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属性等等。

因此,本论文将对王蒙小说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对当代文学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和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结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二部分:王蒙小说中的话语流变。

通过王蒙小说的代表作品,分析其中的话语变化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探究其与新时期文学话语形态的关系。

第三部分: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趋势和特点。

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分析新时期文学话语的发展变化并探讨其中的趋势和特点。

第四部分:王蒙小说中的话语流变对于新时期文学的启示。

通过对前两部分的分析,探讨王蒙小说中的话语流变对于新时期文学的启示和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性本论文的预期结果是通过对王蒙小说中的话语流变及其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关系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性问题,并试图寻找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出路和方向。

本文的创新性在于:首次将王蒙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新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趋势,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思路。

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学年论文

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学年论文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题目: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所属学院:文法学院专业班级:文秘1102班姓名:徐飞燕学号:31110030252014 年 6 月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有着“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特殊经历的王蒙,在新疆伊犁度过了16年的几乎和文化隔绝的生活之后,重新执笔,写下了一系列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意识流小说,受到了文坛和评论者的高度关注。

从对意识流手法的争论到挖掘这些作品的艺术真实性,从小说语言特色的探究到作家创作观念的深入挖掘,无不显现出其意识流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对王蒙意识流手法的研究早期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主要是对意识流的艺术手法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其意识流手法的创新和突破的意义。

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中提出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是各种艺术因素的复杂的集合体,是各种艺术成分的融铸和凝聚。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具体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认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生活,但同时又重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

郑波光的《王蒙艺术追求初探》进一步从不同的侧面高度评价了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同时又指出王蒙的“意识流既是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继承,它剔除了西方意识流的阴暗的、消极的、直觉的因素”。

不过早期人们对于王蒙意识流手法的探索和试验的争论肯定的多,否定的少,大多数评论者对王蒙的意识流手法都持肯定态度,认为意识流小说是对传统小说写作方式的一个突破,是新时期文学走向开放自由的先声。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蓝田玉虽然承认王蒙在标新立异方面的成绩,但是也认为其作品立意难懂,读来如湖中击水捞月。

新世纪以来,评论者继续探讨其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但是比以前更为深刻和深入,既有对意识流方法本身的研究,也有从王蒙的思想观念出发挖掘意识流手法的成因。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最新资料推荐------------------------------------------------------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内容提要】新时期王蒙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近几年又有评论者认为“东方意识流”并非意识流,甚至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仍是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不对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定性,只探讨这一系列小说中意识流的特点并指出王蒙小说中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借鉴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以及《风筝飘带》在文坛引起、、不小轰动,并引发了关于“意识流”问题的争论。

那么,王蒙当时文学实践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学“意识流” 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西方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入手对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简单分析。

一、意识流的产生及其特点西方意识流产生于“一战”后,属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与苦闷感。

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

1/ 12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

作家们也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正复杂的社会人生。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 1919 年发表的《论现代小说》中,是这样评价传统小说家的:“他们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浪费了无比的技巧和无穷的精力,使琐屑的、暂时的东西变成貌似真实的、持久的东西。

王蒙意识流小说

王蒙意识流小说

新时期以来作品:
长篇:《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
爱的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狂欢的季节》)、 《青狐》《尴尬风流》 中篇:《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 《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 作品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 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 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 《王蒙话说红楼梦》
王蒙意识流小说对深蕴心理加以描绘和揭 示的几种手段: 1、原发性联想 2、梦境 3、内心独白 4、弥漫的情绪
5、打破时空秩序
1.原发性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一般心理小说里写到的那种联想。 那种联想是有次序的和有内在联系的。太阳
光引起温暖的联想,这是正常的。因为太阳
光确实是温暖的。而美国诗人托马斯的“阳
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在父与子与孙之
间,在山村二郎神担过的巨石与十七层的部 长楼之间,在海云的在天之灵与拴福大嫂新 灵的姿碗之间,在李谷一的‘洁白的羽毛’ 和民国十八年的咸菜汤之间,在肮脏、混乱 而又辛苦经营的交通食堂和外商承印的飞行 时刻表之间,在秋文的目光、冬冬的执拗, 一九四九年的腰鼓、一九七六年的游行,在 小石头、张指导员、张书记、老张头和张副 部长之间,分明有一种联系,有一座充满光 荣和陷阱的桥。这桥是存在的,这桥是生死 攸关的。见证便是他的心,便是张思远自己。 要使这桥坚固而又畅通无阻。他渴望着一次 又一次地与海云,与秋文和冬冬,与拴福一 家的相会。他期待明天,也眺望无穷”。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 作有安德列· 别雷的《彼 得堡》、普鲁斯特的 《追忆逝水年华》、伍 尔夫的《到灯塔去》、 《海浪》
王 蒙 的 意 识 流 小 说 创 作
王蒙是小说界在建国后最早创作和大量发表 意识流小说的作家之一。 《布礼》 1979年2—8月 《夜的眼》 1979年9月 《风筝飘带》 1979年12月 《蝴蝶》 1980年2—3月 《春之声》 1980年4月 《海的梦》 1980年4月 当时文坛惊呼,王蒙扔出了他的“集束手榴 弹”。这些小说以异乎寻常的叙述方式在中 国当代小说界引发了一场艺术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今天,王蒙都是文坛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历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演变发展的历程,通过王蒙的文学创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趋势,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文学追求和文学理想。

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王蒙的作品从主题、人物、叙事再到语言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七十年代末,他最先引进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巧,推动了文学的变革。

新世纪伊始,王蒙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不断推出新作,这些作品多从反思的角度反映一个老作家对世事人生的看法,也反映了他对新中国时代变迁的看法。

其创作立场和创作方法,既彰显了一贯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出不断创新求变的艺术取向。

本文以王蒙新世纪作品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三个方面来论述王蒙新世纪作品与之前创作上的差异,以时间为序,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王蒙小说的创作进行一个梳理,并结合王蒙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发展变化等主客观因素深入探讨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转型的原因。

论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探讨新世纪王蒙小说思想主题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王蒙已经意识到了革命、历史等“宏大叙述”与个人、人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创作也从此前的侧重探讨政治、革命与人的关系的“宏大的叙事”,已经开始转移到对历史与人的关系的思索上。

第二章主要探讨新世纪文学小说在内容题材方面的变化。

在新世纪王蒙不再局限于描写一个时代的风云历史。

他开始立足当下,关注平常生活里的人的精神状态。

第三章探讨的是王蒙在文体与叙事方式上的
继承与超越。

这个时期他在创作技法方面,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有在小说中首次尝试的复杂多变的叙事视角,有独特的叙事结构,还有对传统文体的借鉴与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