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治疗-免费

合集下载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一、前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通常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影响。

足下垂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针对这一问题,中西医康复治疗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本文将结合中西医的理论和实际治疗经验,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

二、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特点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是由脑卒中引起的脑部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患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足下垂是由于下脚背神经或腓肠肌受损造成的,患者在行走时常常出现抬不起脚的情况,导致步伐不稳,容易摔倒。

足下垂还会导致脚部的肌肉萎缩和肌力减退,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行走障碍。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还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情绪失调等,这些症状的存在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康复难度。

三、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1.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足下垂导致的神经损伤和肌肉萎缩进行针灸刺激,可以有效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

常用的经络穴位有太冲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等,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神经传导,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患部的肌肉张力和活动能力。

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法,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患部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肌肉张力和活动能力。

在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康复治疗中,推拿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中药具有调节气血、益气养血、温经活络等作用,对于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康复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养心脑康胶囊、补脑益心颗粒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脑血液循环,提高脑部的营养供给,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4. 西医康复训练西医康复训练是针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特点,设计的一系列康复训练方案。

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肌力训练等,通过系统的训练和锻炼,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步态不稳、肌力减退等问题,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足下垂的康复锻炼方法

足下垂的康复锻炼方法

足下垂的康复锻炼方法足下垂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足部无法提起,导致步态异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康复锻炼是治疗足下垂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行走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足下垂康复锻炼方法,希望对患者们有所帮助。

首先,常见的足下垂康复锻炼方法之一是踮脚练习。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锻炼足部的肌肉,提高足部的灵活性和力量。

患者可以选择一个稳固的支撑物,如椅子或墙壁,双手抓住支撑物,然后尽量用脚尖站起来,保持几秒钟,然后慢慢放下脚跟。

重复进行这个动作,每次进行15-20次,每天进行2-3次。

这样可以有效锻炼足部的肌肉,促进足部功能的恢复。

其次,可以进行足部的伸展运动。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拉伸足部的肌肉和韧带,增加足部的灵活性。

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将受影响的脚放在对面膝盖上,然后用手轻轻地向下按压脚部,直到感到舒适的拉伸感。

保持这个姿势15-3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3-5次。

这样可以有效拉伸足部的肌肉和韧带,促进足部功能的康复。

另外,可以进行足部的抬高运动。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锻炼足部的肌肉,增加足部的力量。

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上,然后尽量抬高脚跟,保持几秒钟,然后慢慢放下。

重复进行这个动作,每次进行15-20次,每天进行2-3次。

这样可以有效锻炼足部的肌肉,提高足部的力量。

最后,可以进行足部的平衡训练。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足部的平衡能力,减少行走时的摔倒风险。

患者可以选择一个稳固的支撑物,如椅子或墙壁,然后站在一个脚上,尽量保持平衡,每次保持30秒钟,然后换另一个脚。

重复进行这个动作,每天进行2-3次。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足部的平衡能力,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总之,足下垂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康复锻炼是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行走能力。

希望以上介绍的足下垂康复锻炼方法对患者们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偏瘫患者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的康复治疗方案

偏瘫患者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的康复治疗方案

偏瘫患者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的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易出现尖足、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及足背屈功能障碍等症状,是运动系统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原始的、被抑制的、受到调节的皮质下中枢运动反射释放导致的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的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135编辑器足外翻与足内翻的辨别
足外翻:小腿-踝关节-足跟的连线呈“<>
足内翻:小腿-踝关节-足跟的连线呈“>”
康复治疗方案
自我运动锻炼
(1)训练背屈,跖屈,每次2-3组,每组30-60秒,建议每天训练的总时间至少30分钟。

(2)五趾抓地,每次2-3组,每组30-60秒,建议每天训练的总时间至少30分钟。

(3)学习与训练平衡,使身体排列在足部所有的支撑点上。

正确康复训练
通过患侧肌肉和神经完成主动运动,逐渐增加肌肉力量,达到关节不变形,进而大脑产生代偿恢复,最终才能正常运动。

使用欣奇迹助行仪让患者进行跟腱的活动,踝关节出现主动活动,不断地牵拉跟腱,降低肌张力,佩带当时就能治疗足下垂足内外翻,并且实现肌肉的主动运动。

一个星期,内外翻的病症得到明显治疗,一个半月能够完全康复,脚踝能够全范围活动,半年到1.5年时间能够实现脱离仪器进行正常的行走和生活。

神经受损的恢复方法

神经受损的恢复方法

神经受损的恢复方法
神经受损的恢复方法取决于受损的程度和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神经受损恢复方法:
1. 康复治疗:这是一种物理治疗,通常由专业的康复师进行指导。

包括运动疗法、骨骼矫形、电刺激和康复训练等,旨在帮助恢复受损的神经和肌肉功能。

2. 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神经痛和炎症,促进神经再生。

例如,抗炎药物、镇痛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等。

3. 手术修复:对于严重的神经损伤,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可用于解除压力、修复或重建受损的神经。

4.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和牵引等,可帮助减轻疼痛、增加血液循环和改善神经功能。

5. 自我照顾: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减少压力、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等,有助于促进神经的恢复。

请注意,恢复神经受损可能是一个缓慢和逐渐的过程,并且结果可能因个体情况而异。

如果您受到神经损伤,请咨询医生或专业康复师以获取适合您情况的恢复
方案。

中枢神经损伤怎么办

中枢神经损伤怎么办

中枢神经损伤怎么办
我们的身体构造是非常复杂的,是有很多的神经所组成,但是爱生活中一旦出现意外的受伤等就容易导致中枢神经损伤的现象,这样会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但并切也会导致我们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旦受伤要及时进行治疗,下面一起了解下中枢神经损伤怎么办
中枢神经损伤怎么办
对于中枢神经损伤这个问题需要重视,关于中枢神经损伤这个问题为你解答如下:采用支具走路是西医无治疗脊髓损伤让患者做的康复锻炼,对神经恢复没有意义,只能减少合并症状发发生。

从症状分析,此病是脊髓损伤合并截瘫,发病后西医手术只是恢复了椎管口径免使脊髓神经再度受损神经恢复创造条件,但不能恢复神经。

其神经功能的恢复除自身修复外,必须及早治疗方有恢复之望,若受损神经因时间过长继发缺血变性则本病恢复无望。

治疗方案:
1、采用中药增强改善脊髓血液循环,使受损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

2、中西医结合营养神经预防受损神缺血变性坏死导致不能恢复。

3、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激活受损后麻痹不全的神经才能再生修复神经以支配二便,运动等各种功能获得最佳恢复、。

4、采用我们专为患者设计的自主被动锻炼支架进行功能锻炼先使患者先达被动自力。

5,如患者发生足下垂,需专业设计的校型鞋保护好踝关节免发生骨磨损畸形。

在身体受伤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治疗方法,上面就是对中枢神经损伤怎么办的介绍,一旦神经受伤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切记不能自行的食用药物进行缓解,并且一旦身体出现中枢神经损伤一定要注意多进行休息。

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护理

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护理
郝 丽 于 琼 牟 旭 娜
( 东省 枣 庄 矿 业 集 冈 公 司 中心 医 院 …
[ 关键 词 ] 中 枢神 经损 伤 足 下 垂 康 复护 理
山 尔枣 庄
27 1 ) 7 0 1
的胫 前 肌 上 , 高 其 兴 奋 性 , 强 肌 肉 的收 缩 。 提 加
2 3 1 1 反 复收 缩 技 术 。重 点 训 练胫 前 肌 的 收缩 活 动 ( 要 强 .. . 主
往 往 既 费力 又难 以达 到 预 期 的 效 果 , 因此 只 对 不 能 站 立 的或 痉
后 的 节 度 , 患 者 自主 活 动 踩 关 节 , 量 是 否 达 到 背 屈 2 。 或 测 0 为
有效 , I4 。 跖 l 5 为 效 J l I 。
14 结 果 .
两组 患 者关 节 活 动 改 善 情 况 见 表 1 。
别、 病情轻重 、 住院天数 等方 面 , 经统计 学检验 差异 兀统计 学意
义 (P > .5 , 00 ) 具有 可 比性 。
作等 k抗阻 , 然后让患者放松 , 这时康 复护士给予快速 的踝趾 曲
牵 拉 后 , 让 患 者 主 动完 成 踝 背 伸 动 作 。 再 2 32 胫 前 肌 的力 量 训 练 。① 患 者仰 卧位 , 膝 下 蛰 一 枕 头 使 .. 双 之微屈 , 以健 肢 做 示 范 , 背 伸 和外 翻动 作 。 ② 坐 位 下 患 者 屈 膝 做
者 主动 踝 背 伸 的 同 时 , 复 护 士 给 予 一 定 的助 力 或 稍 』抗 阻 完 康 J I 1 成 活 动 。② 保 持 一放 松 ~主 动 活 动 : 因胫 前 肌 肌 张 力 较 低 而无
法 踝 背 伸启 动 时 , 被 动 将踝 置 于踩 背 伸 位 , 求 患 者 保持 或稍 则 要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流程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流程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流程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康复:在损伤初期,主要目标是保护受损部位,并预防并发症。

物理治疗师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关节运动,以保持肌肉灵活性,并采取适当的体位以避免长期卧床所导致的并发症。

康复团队还会教授病人家属和护理人员如何正确转移和照看病人。

2. 后期康复:一旦病情稳定,在损伤区域恢复之后,康复重点将转移到恢复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上。

这个阶段的治疗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言语治疗,旨在帮助病人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协调能力、平衡和日常生活技能。

康复师还可能使用辅助设备和技术,如行走辅助器具或轮椅,以帮助病人行走和移动。

3. 持续的康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康复治疗和支持。

周期性的评估、定期的康复练习和日常生活操作的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支持和鼓励病人和家庭的参与也能提高康复效果。

康复治疗流程的具体内容和时长会根据个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康复计划时,必须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化的评估和制定治疗计划。

这个过程需要康复医生、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的协作。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其中一种常见的后遗症就是足下垂,这种情况使得患者在行走、站立和日常生活中都面临一定的困难。

如何有效地治疗脑卒中后的足下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近,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引起了不少关注,那就是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

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病理生理特点。

脑卒中后足下垂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下肢肌肉无法正常运动,失去了对足部的控制,从而出现了足下垂的情况。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来帮助患者康复。

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且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治疗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科研人员开始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患者康复。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就是一种基于生物反馈原理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电极贴片和生物反馈仪器监测患者的肌肉活动情况,并且通过特定的电信号来刺激患者的神经肌肉系统,从而增强肌肉的运动能力和控制能力。

肌内效贴可以释放特定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和促进神经肌肉的康复。

这种治疗方法有效地结合了肌肉运动训练和药物治疗,能够更全面地帮助患者康复。

除了临床疗效,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还具有其他显著的优点。

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患者可以在康复机构或者家庭环境中进行自主训练,不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对患者的身体没有额外的负担。

最重要的是,这种治疗方法能够针对具体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种治疗方法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如果患者不能正确使用或者操作不当,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治疗钱开林1 王 彤1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足下垂是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足下垂是高位中枢神经损伤造成的运动障碍,以往一直认为其直接原因为小腿三头肌肌群张力异常增高、痉挛所致。

Carr等通过综合大量有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后提出,痉挛不只是高位中枢失去对低位中枢的控制,也与肌肉纤维和肌腱的物理特性改变有关,而且很可能与制动和废用有关。

制动会引起肌肉、肌腱和结缔组织被动和主动特性的改变,包括肌肉纤维类型、交叉桥结缔组织的改变,肌小节的丧失,水分的丧失,胶原沉积和粘滞性的改变,造成肌肉僵硬、张力增高,构成了关节活动阻力增加的因素[1,10]。

如果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不到牵伸而致跟腱挛缩,将使得可逆性足下垂转变为不可逆性足下垂。

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肌肉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导致足背伸肌群肌力减退,足背伸困难。

这种足背伸肌/趾屈肌间肌力的不平衡,使得患肢足下垂、内翻及足跟不能正常着地,而显得患侧下肢较健侧 长 ,同时由于膝伸肌痉挛使得膝关节屈曲不充分,导致典型的代偿性 划圈步态 。

这对患者行走,上下楼梯及日常生活是很不利的。

因此,纠正足下垂,打破伸肌痉挛模式,使踝部产生主动性踝背伸,对纠正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有很大意义。

目前,在对中枢神经组织缺损的治疗尚无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针对足下垂直接原因进行康复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2]。

1 小腿三头肌痉挛的治疗小腿三头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康复治疗手段是采取肌肉牵拉技术[4]。

被动牵拉小腿后肌群是暂时缓解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小腿后肌群非常强大,发生痉挛后,徒手牵拉往往既费力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只对不能站立的或痉挛期早期的患者使用。

目前多采用站楔形板法:在平行杠中间或站立架下放置并固定一定坡度的楔形板,患者患脚踏在斜面上呈背伸位,重心向患侧移,借助于自身体重来牵拉小腿后肌群。

一般持续牵拉至少20 30min。

楔形板的坡度应根据挛缩程度来调节。

2 胫前肌的力量训练在控制屈趾肌痉挛的同时,胫前肌的力量训练不容忽视,没有胫前肌的主动收缩控制,就不能根本改变足下垂状态。

肌力训练是足下垂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主要针对性练习主动踝背伸、外翻。

目的是提高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肌力,同时利用主缩肌收缩产生的交互抑制使小腿后部肌群张力降低。

方法为:患者仰卧位,双膝下垫一枕头使之微屈,以健肢做示范,做踝背伸和外翻动作;坐位下患者屈膝90 ,双脚跟着地,患侧脚掌应尽可能抬高,交替作前脚掌击地动作;立位下,患者健侧负重,患侧在屈髋屈膝状态下练习踝背伸和外翻;步态分解练习,当患腿向前迈出时,尽可能地使脚跟着地。

注意用力不要过猛,以免引起下肢异常痉孪模式。

肌力练习和神经促通技术可配合进行。

3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改善小腿后侧肌群痉挛及小腿前外侧肌群肌力的有效方法。

3.1 Rood技术针对小腿前、外侧肌群,常采用Rood技术,即利用多种感觉刺激促进外周感觉恢复,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

方法为:缓慢挤压小腿三头肌肌腹,以缓解其痉挛;触觉刺激:快速擦刷或叩击胫前肌,引发痉前肌的收缩;缓慢牵拉小腿三头肌;温度刺激:用冰块快速擦刷足背皮肤3 5s或用足趾夹住冰块,具有抑制小腿三头肌痉孪、诱发胫前肌收缩产生踝背伸的作用;软毛刷沿小腿前外侧逆毛孔方向擦刷多次,亦有利于胫前肌的兴奋。

3.2 本体感受神经促进术3.2.1 缓慢反转和缓慢反转保持技术:胫前肌和小腿三头肌交替、缓慢、节律性向心性收缩,反复多次。

使肌兴奋、抑制交替转换,达到小腿三头肌放松,胫前肌收缩,并在收缩终点保持一段时间,反复多次,可适当抗阻,抗阻加在肌力较弱的胫前肌上,提高其兴奋性,加强其收缩力。

3.2.2 反复收缩技术:重点训练胫前肌的收缩活动(主要强调关节的单方向活动),配合主、被动牵张活动,以改善该组肌群的肌力。

1 2级肌力:通过主动、被动的踝趾屈活动,牵拉无力胫前肌肌群作出应答反应,产生踝背伸活动后稍作对抗,在完成活动范围后保持10s左右;3级肌力:在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中任何一点附加快速的反方向牵拉,通过牵拉强化胫前肌收缩反应。

3.2.3 可动性技术:训练踝关节功能启动、活动和控制。

节律性启动:用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较高而踝背伸启动困难,让患者充分放松,治疗师进行踝关节被动活动多次,然后患者主动踝背伸的同时,治疗师给予一定的助力或稍加抗阻完成活动;保持 放松 主动活动:因胫前肌肌张力较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10029收稿日期:2000-09-15191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治疗 钱开林,王彤低而无法踝背伸启动时,则被动将踝置于踝背伸位,要求患者保持或稍作等长抗阻,然后让患者放松,这时,治疗师给予快速的踝趾屈牵拉后,再让患者主动完成踝背伸动作;4 功能性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FE S)的研究报道已很多,主要通过低频脉冲刺激腓总神经,产生胫前肌的收缩,防止胫前肌肌萎缩,改善肌肉收缩状态,同时利用胫前肌收缩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抑制屈趾肌的痉挛。

正常情况是由腓总神经支配踝背伸。

腓总神经发出浅深两支,分别支配小腿前群肌(如胫前肌)和小腿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刺激腓总神经,可使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产生踝背伸和外翻。

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卧位,支起患肢,微屈膝。

两块电极,一块置于腓骨小头后外侧,另一块置于胫前肌运动点上;调节输出强度,以能引起足背伸和外翻且患者能耐受的程度为准。

FES可引起患肢肌肉被动收缩,防止肌萎缩和关节挛缩,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

但FES治疗后1h,大部分作用即消失,因此需反复进行,一般一天2次,每次25min。

近年来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方法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5]。

此法将肌电生物反馈与功能性电刺激相结合,通过治疗仪探测患者主动胫前肌收缩产生的肌电信号,达到阈值则触发仪器产生低频电脉冲刺激胫前肌,从而进一步加强肌肉收缩的强度。

不少学者用该法治疗足下垂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它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5 药物治疗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关于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痉挛肌缓解肌痉挛的报道[11],主要是通过抑制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内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运动神经兴奋性冲动的传导,缓解肌肉的痉挛。

有研究证实肉毒杆菌毒素可以减轻小腿三头肌的痉挛,改善足下垂程度,但疗效与用药的部位及用药剂量关系很大,值得进一步探讨[12]。

神经阻滞技术已使用多年,有许多研究和观察涉及用化学性神经崩解剂(石炭酸、苯酚等)阻滞胫神经[13],通过破坏神经髓鞘的雪旺氏细胞,降低神经传导速度,缓解小腿三头肌的痉挛。

Bakheit等对25例患者进行胫神经阻滞,发现这些患者的踝阵挛停止,步态改善。

作者认为这一治疗技术副作用小,且比肉毒素注射的费用低50倍。

但这些治疗随着药效的消失需要反复进行,短则2周,长至半年,有些效果尚不肯定,有些治疗对功能改善意义不大,尤其是伴有胫前肌力量不足的患者,足下垂并不能随肌痉挛的解除而改善,注射后患者的步态改善并不显著。

6 中医治疗近年来不少学者报道采用传统中医针灸、推拿手法治疗足下垂取得一定疗效[6,7]。

7 矫形支具足下垂矫形支具的报道也很多[14,16]。

其既能将下垂足矫正,又可以抑制屈趾肌痉挛,对改善患者步态作用很大,对那些足下垂无法治愈的患者可以终身穿戴。

矫正足下垂的用具很多,治疗师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制作。

偏瘫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可长达6 12个月[15],有些患者可能终生遗留足下垂,但大多数功能的恢复都发生在头3个月内。

因此应及早介入康复治疗,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功能,将其功能障碍减小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1 黄永禧.中风患者运动再学习方法的原理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4;184.2 李放.肌痉挛处理对策.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5;238.3 王茂斌.偏瘫现代评价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4 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东大出版社,1998.5 王彤,等.肌电促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胫前肌康复的作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10(3):106 109.6 李淑荣,等.针刺配合运动疗法对56例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0):14 15.7 杨璀健.足三针结合头针、体针治疗脑源性下肢瘫痪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9,15(7):52 53.8 Hachis uka K,et al.Disuse muscle atrophy of l ower limbs i n he miplegicpatients.Arch Phys Med Rehabil,1997,78:13-18.9 Burridge J H,et al.The effects of common personal stimulation on the effort and speed of walking:a rando mized controlled trail with chronic he miple gic patients.Clin Rehabil,1997,11:201-210.10 Carr J H,et al.A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 for s troke.London:Heinemann Physiotherapy,1987.11 Robet R Y.Spasticity:a review.Neurol ogy,1994,44(11s uppl9):S12.12 M arybeth A,Grazko MD,et al.Botuli num toxin A for spas ticity、musclespasms and ri gidity.Neurology,1995,45(4):712-717.13 Bakheit AMO,et al.The curati ve effect of c hemical nerve disintegranttreating the muscle s pas m of lower li mbs.Clin Rehabil,1996,10:4043.14 Hesse S,luecke D,Jahnke MT,et al.Gait function i n spas tic hemiparetic pattents walking barefoot,with firm shoes,and with ankle-foot orthosis.I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Rehabili ti on Research,1996,19:133-141.15 M ahoney F.Barthel D.Fuc tional,The Barthel inde x.M d Med J,1996,5,2:61.16 顾新,张莉,王立晖,等.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154 155.192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年,第16卷,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