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附件内容2.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1.英法——火烧圆明园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课方式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
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篇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影响,并能够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了解,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
2. 学习(30分钟)a. 分组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带着问题阅读,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b. 分组讨论并汇报,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3. 深化(15分钟)a.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列出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b. 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并总结成笔记。
4. 拓展(15分钟)a. 课堂小组讨论,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b. 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作业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影响,培养了学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但在学生独立学习的环节,部分学生对相关材料理解较困难,需要提前进行教师引导和辅导。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模板: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斗过程;3.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案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4.教师提问: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_ 图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_ 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的内容。
教材从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揭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对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还不太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掌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更好地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地图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异同。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异同,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一. 教材分析《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图片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时间和内容上较为接近,学生可能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并深入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和结果,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加深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认知。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完美版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完美版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___在虎门销烟中的作用,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关系的概况,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太平天国运动。
2、能力培养:1)归纳分析:归纳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关系及其主要原因,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陈述表达: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描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及___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研究爱国将士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反思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历史事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要点:1、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评价___主持虎门销烟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理解《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概念。
教学工具:课件《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鸦片战争”浮雕的含义,导入本节课内容。
一、虎门销烟1、探究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4分钟。
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英国)国内形势、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目的、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三方面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爆发的必然性。
)答案:___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导火索,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迫切需要改变对华贸易入超的局面,而清政府无力抵御外国侵略。
2、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评价___主持虎门销烟的作用。
学生观看课件,听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___主持虎门销烟的重要意义,评价其作用。
)二、鸦片战争1、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关系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4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关系的概况,包括英国对华贸易的需求、走私鸦片的目的以及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主备人:陈贤珍第二备课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请同学们简要
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
5.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政府承认《天津条
约》继续有效;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
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
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