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常用写作方法
写记叙文作文的方法(精选7篇)

写记叙文作文的方法(精选7篇)记叙文写作技巧总结篇一记叙文写作技巧1、真实才能动情。
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
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四个流程(保住基础分)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
.。
.。
.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是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2)结尾: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一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xx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xx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xx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xx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记叙文写作手法讲解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
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
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
记叙文写作方法介绍

记叙文写作方法介绍1. 顺叙法: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
这种写法能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让文章层次分明,次序井然。
它像一条时间线,将故事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使读者能够紧跟情节的发展,深入了解事件的始末。
2. 倒叙法:与顺叙法相反,倒叙法先交代结果或者事件高潮,再回头叙述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这种写法能造成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它让读者在最初就接触到故事的关键部分,引发好奇心,想要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
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逐渐了解到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感受到情节的曲折和丰富。
3. 插叙法:在记叙过程中,插入一段有关联但与中心事件不直接相关的事,对主要情节或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或照应。
这种写法能使事件或人物之间相互比较、对照,以便于突出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和性格。
它像是一条岔路,暂时离开主线,带领读者探索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故事,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和层次感。
4. 并叙法:同时记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人物的一种写法。
这种写法能使事件或人物之间相互比较、对照,以便于突出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和性格。
它像是同时进行的两条线索,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一幅丰富的画面。
这种写法要求作者具备高超的叙述技巧和组织能力,能够巧妙地处理多个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在故事中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5. 平叙法:记叙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
这种写法能使头绪清楚,线索分明,能收到横跨起伏的效果。
它像是多个窗口同时展示不同的场景和事件,让读者在同一个时间点上体验到不同地点所发生的故事。
这种写法需要作者精心安排事件的顺序和比例,确保每个事件都得到充分的叙述和发展,同时保持整体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6. 补叙法:在记叙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必要的补充或说明。
这种写法能补充交代一些细节,充实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它像是一块拼图,将原本残缺的画面补充完整。
记叙文常用7大写作范式

结束
⑫终于度过了三天的黑暗,再度恢复光明,才发现原来爱与 光明一直在自己身边,习惯和一味地不满让我只看到黑暗,只感 到黑暗。 你是否能感到家人“唠叨”中的温暖?是否能看到生活 中那陌生人的微笑?是否能看到社会中的一个个 “ 最美 ” ?光 明就在我们的世界里,不要用自己一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黑暗。
[赏析 12]第⑫段总结失明的三天。 本段有感而发, 由叙转议, 再次点题,巧妙转合,值得学习。同时,三个反问句的运用,叙 述人称转换为“你”,既是对自我的反思,也引发读者的深思。
三、行文有范(二) 记叙文常用7大写作范式
结束
[名师话高考作文]学审题立意,学高分亮点
[名师析题] 材料中小鱼最后问的那句“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审 题的关键。所以,关键点就是要抓住“水”和“鱼”的关系。 因为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然而越是平凡的东西,越是已 经拥有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长时间生活在水中,也就不 知道水的重要性,甚至忽略了水的存在性。
[赏析 5]第⑥段为第三个场景,新闻播放“小悦悦”事件。 这个场景看似无用实为妙笔,一是继续渲染作者的“烦”,二 是为下文失明三天的生活做铺垫,三是隐性点明小作者因某些 个案的存在,以偏概全,缺少发现爱的眼睛。同时,引用时鲜 素材,既能新人耳目,又能凸显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赏析 6]开头的三个场景尽显生活中的阴暗面,欲扬先抑, 为下文写失去光明后发现生活之美蓄势。
结束
[满分作文行文图示]学构思,悟范式
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
首 页
上页
下页
末 页
三、行文有范(二) 记叙文常用7大写作范式
结束
[临帖写作找差距]学表达之铺垫呼应
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 ①“奇奇,起来了,再不起要迟到了。” ②“奇奇,吃点早饭吧,在学校好有精力上课。” ③“奇奇,在学校多喝水。”„„ ④妈妈的唠叨声不绝于耳,真是烦! ⑤公交车站。车来了,一群人蜂拥而上。几个青年把本来 站在前排的我挤回了路边。没素质!好不容易上了车,透过人 群的缝隙,看向窗外,却只见两个骑车的人在争执,看那架势, 马上就要动起手来。我不再看,心里暗暗说:没修养!
高中素材记叙文写作的方法有哪些

记叙文写作的方法有哪些都会遵循如下规律:开头引出故事→中间具体描写,用生动的细节突出某种特点)→结尾适当抒情或议论点题。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记叙文写作的三种写法,欢迎阅读。
【生活细节平列展开法】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基本模式是:看风筝(作文文本摘要)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广场玩。
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各种各样的风筝点缀在一望无垠的蓝天上,煞是美丽。
(开头:引出材料,交待时间、季节、事由,突出“美丽”)材料①:这边是一位快乐的老者在放“猪八戒吃西瓜”。
……(具体描写)材料②:那边是两个小姑娘在放“蜻蜓戏水”。
……(具体描写)(开头与材料①要有简单的语言过渡)材料③:另一边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一位机灵的小男孩在放“米老鼠”。
他们好像遇到了一些麻烦,正在请教一位慈祥的老者。
我忍不住走了过去……(具体描写)(开头与材料②要有简单的语言过渡)(主体部分描写放风筝的几个片断。
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材料变化)放风筝是一个看上去简单而有趣的游戏,然而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
……(结尾: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议论,深化文章主题。
)可以采用小标题法(或以一、二、三区分各材料):如;孝敬父母在点点滴滴中春雨淅沥的清晨,我为爸爸撑起一方无雨的晴空;流星飞逝的夏夜,我为妈妈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秋虫呢喃的黄昏,我为妈妈送去一缕幽香;雪花纷飞的午后,我为爸爸寄去一件御寒的棉衣……(一)妈妈独自坐在院中,暗自垂泪。
妈妈下岗了,怎能不伤心呢?我悄悄走过去,依偎在她身边,用纸巾轻轻擦拭渡过她脸庞的泪水。
我知道,一切语言都是苍白,我能做的是陪她一起流泪。
凝望星空,有流星划破夏夜的寂静,我在心中许下心愿:愿妈妈不再伤心,不再流泪! (二)雪花纷飞,在外地找工的爸爸一定很凉了。
我匆匆吃过午饭,翻找出一件厚厚的棉衣,冒着风雪,起了十几里的山路,为爸爸寄去了爱的温暖。
我相信:有这份孝心相伴,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Death comes to all, but great achievements raise a monument which shall endure until the sun grows ol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有哪些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__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巧设悬念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
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
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
“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
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
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
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
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
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
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
记叙文写作的十六种技巧

记叙文写作的十六种技巧上的技巧叫做穿插流动。
穿插流动可以是一些描写环境的细节,也可以是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者是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等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层次感,还可以更好地展现文章的主题。
五、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在记叙文中,借景抒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
比如,可以通过对春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希望和憧憬,或者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忧伤和思考等等。
六、用对比法对比法是指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对比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对比可以是形式上的,比如黑与白、大与小等等;也可以是内容上的,比如善与恶、美与丑等等。
通过对比,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七、用夸张法夸张法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夸张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引人入胜。
但是,夸张也要有度,不能过度,否则会影响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八、用比喻法比喻法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进行比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比喻可以是形式上的,比如“他的眼睛像两颗星星”;也可以是内容上的,比如“人生如戏”。
通过比喻,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九、用象征法象征法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进行象征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象征可以是形式上的,比如国旗、国徽等等;也可以是内容上的,比如“红色代表革命”等等。
通过象征,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十、用反讽法反讽法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进行反讽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反讽可以使文章更加幽默、更加生动,但是也要注意适度,不能过度。
通过反讽,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反衬则是用相反的事物,从反面去衬托主要事物。
比如在描写一个人物时,可以通过描写其身边的其他人物或环境来突出其性格或特点。
2、在运用烘托艺术时,要注意不要让衬托的事物过于抢眼,否则会影响主要事物的表达效果。
同时,衬托的事物也要与主要事物有一定的联系,不能过于脱离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常用写作方法记叙文的写作一般分写景状物类的,写人记事类的等。
不管是写什么类型的,我觉得要想写好做到心中有数,必须先观察。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创造的前提,首先就得观察。
当然了,要想写好一篇记叙文,进行训练的项目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观察是少不了的,也是最重要的,重中之重。
咱们以往谈观察,一般都能明确的告诉学生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比方说,静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移步换景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等等,这些都是写记叙文离不开的基本观察方法,也是必须做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不会观察就很难有创新的发现,有许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主题的发掘都赖于最新的最科学的观察方法。
在思维指导下观察,在观察中锻炼思维、活跃思维,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有一种观察方法少不了,也是最行之有效的,那就是“瞬间观察法”。
有的景物变化很快,一瞬间就没有了,比如一阵风,一阵雨,一场冰雹等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景象,都是一瞬间急剧的发生,错过了也就失去了,因此学会瞬间观察是很重要的,对写作各种类型的记叙文至关重要。
雨后的彩虹非常美丽,稍纵即逝。
美丽的流星一扫而过,要是掌握不了瞬间观察方法,那就是遇见了也是白遇见了。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
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
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常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表现手法:10。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1。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2。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3。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1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1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1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