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听听,秋的声音》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听听,秋的声音》优质教案

7 听听,秋的声音【课前解析】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诗歌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展现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

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

关注文本:《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朗读,同时充分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读出诗歌的感情和韵味。

也可适当加入背景音乐,增强效果。

关注结构:结构清晰,第一至五小节分述,最后一小节总结全诗。

一、二小节结构相似。

都是先发出邀请,接着聚焦某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具象地描述声音。

教学时要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画面。

关注语言:诗歌语言简练优美,表达富有韵味。

拟声词“唰唰”等词语将秋天的声音具象化。

拟人化的写法,更使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如“大树抖动手臂”,让我们仿佛看到黄叶飞舞的宜人秋色,“大雁追上白云”,展现了雁群南飞的开阔景象,突显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

关注拓展:◇描写秋天的诗歌:秋天桑榆一直以来很喜欢秋天,喜欢它的不温不火,喜欢它的宁静,它的缜密。

秋风起,河水起涟漪,枯黄的落叶,一片一片摇曳而下。

秋雨绵绵,五彩的伞群组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乡间的田野甚是壮观,成片成片的包谷杆舞动着长长的衣袖在风中翩翩起舞,庆贺着今年的好收成。

红红的苹果在枝头翘首以待,摘果的大妈望着一个个硕大的苹果眉开眼笑。

鸽子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教学目标】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1.整体了解诗歌内容,知道描写了哪些秋的声音。

2.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通过各种声音,想象画面,体会秋天的活力。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3)导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熟练朗读第二单元的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掌握第二单元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理解并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成语和俗语。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教学文章1. 《小摄影师》2. 《燕子》3. 《荷花》4. 《秋天的雨》生字词1. 生字:摄影师、嫩、翠、聚、饿、挺、偶、盒、篇、颜、择、扇、舞、盒、邮、州、港、澳、台、领、导、农、牧、渔、丰、登、讲、注、府、院、委、员、团、结、友、情、真、切、愿、智、明、勇、子、孙、强、立、振、兴、富、强、民、族、团、结、幸、福、共、和、国、安、宁、盛、世、太、平。

2. 词语:支、闷、映、境、仪、致、盒、篇、颜、择、扇、舞、盒、邮、州、港、澳、台、领、导、农、牧、渔、丰、登、讲、注、府、院、委、员、团、结、友、情、真、切、愿、智、明、勇、子、孙、强、立、振、兴、富、强、民、族、团、结、幸、福、共、和、国、安、宁、盛、世、太、平。

成语和俗语1. 成语:略2. 俗语:略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第二单元的文章、生字词、成语和俗语等内容。

2. 学生预习第二单元的文章,熟悉生字词和成语俗语。

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展示对生字词和成语俗语的理解和运用。

课堂讲解1. 教师根据PPT内容,对第二单元的文章进行简要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写法和用法,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使用。

3. 教师讲解成语和俗语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朗读文章,讨论生字词和成语俗语的运用。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习作、语文园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习作、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叶、秋雨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3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书写要规范,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书写时注意执笔姿势。

语言积累◎能用词语来形容四季的不同,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3首古诗,背诵《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

默写《山行》。

阅读理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3首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3首古诗,并能默写《山行》。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单元分析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单元分析

第二单元单元分析人文主题本单元人文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课文编排《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个水面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几种声音。

篇章页的插图描绘了金秋时节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在道路上畅行的画面,视野宏阔,意境深远。

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套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

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遇到的困难其他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运用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并能留心观察身边的景物,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任务群类型任务群目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能通过已有的方法和同伴互助的方法认识3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秋天的雨》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秋天的雨》部编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秋天的雨》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秋天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它是我们感受秋天、学习观察大自然的重要篇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观察和想象来描绘秋天的雨,以及这样的描绘如何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秋天的美。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秋天的雨》这一课。通过提问和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对秋天的雨有了自己的感,也鼓励学生们观察大自然,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较慢,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辅导他们,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此外,对于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学生们普遍感到有些困难。我意识到,在讲解隐喻和象征时,需要用更直观、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观察与想象的结合,教师可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观察进行想象,如“秋天的雨是什么声音?它会带给大自然哪些变化?”
-写作技巧的运用,教师可提供一些描写秋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将技巧应用于写作实践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秋天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秋天吗?在秋天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注意过下雨的情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秋天雨的观察和感受的兴趣,让我们一同探索秋天的雨带来的变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秋天的雨》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自然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感受,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倾听他人意见的素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含习作园地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含习作园地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字词句◎认识2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8个词语。

◎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能初步了解“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结构特点。

◎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阅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默读课文《不懂就要问》,能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习要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口头表达◎能仿照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借助提示,介绍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

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述,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

◎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书面表达◎能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借鉴课文的表达仿说或仿写。

◎能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

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比如学生之前不知道的表示事物或人物名称的词语、一些特殊的表达句式等,还要让学生进一步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最后让学生采用摘抄等方式进行积累。

2.整套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教师要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取舍。

教师要尽量放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第二单元 习作:写日记(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 习作:写日记(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习作:写日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日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写日记的常用格式和技巧。

•了解日记的写作用途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逐步掌握写日记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养成良好的思考和表达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日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日记的写作技巧和格式。

2.教学难点•学生的表达能力存在差异,如何提高整体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写日记,你们有没有写过日记呢?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自己写过,老师可以随机请几个学生来分享一下自己写日记的经历和感受。

2.讲授(25分钟)•了解日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日记是指记述个人生活和思想的文字记录。

–日记具有私密性、真实性、时效性等特点。

•掌握写日记的常用格式和技巧–标题、日期、星期、时间、天气。

–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行为。

–扩展说明,可以是自己的经历、看法或故事。

–注意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细节的描写和篇幅的适度。

•了解日记的写作用途和意义–写日记可以帮助我们记录生活、思考生命,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日记也是一种与自己对话、与时间对话、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有意义地体验生活。

3.引导(10分钟)老师可以分别给学生展示几篇日记范文,并针对每篇日记,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格式、技巧和内容。

4.练习(30分钟)•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写一篇日记。

•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边走访和检查学生的作品,边给予指导和建议,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5.总结(5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让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就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做出总结。

四、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导入-讲授-引导-练习-总结的教学方式,结合课堂互动和实践操作,让学生逐渐掌握日记写作技巧,并给孩子们提供合适的练习机会。

2.评价标准•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格式写出日记,并包含自己真实想法、感受和行为,尽可能地扩展说明;•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描述生活细节,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学案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学案

第二单元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

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4.古诗三首本课描写了秋天的美丽风景,重点是朗读和理解古诗,领略秋天的美好风光,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1. 利用声像资源把学生带入情境,进而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本课作者记叙了“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上行走的情绪。

重点是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作者情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作者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珍视贴近自然的童心。

6.秋天的雨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秋天的雨,重点是理解体会秋雨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2.借助图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秋雨的美好。

7.*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育部审定)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6秋天的雨山行 7听听,秋的声音赠刘景文习作:写日记夜书所见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语文园地教学要点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本课描写了秋天的美丽风景,重点是朗读和理解古诗,领略秋天的美好风光,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1. 利用声像资源把学生带入情境,进而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

3《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本课作者记叙了“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上行走的情绪。

重点是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作者情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作者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珍视贴近自然的童心。

《6.秋天的雨》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秋天的雨,重点是理解体会秋雨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2.借助图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秋雨的美好。

3《7.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2.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

4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写日记》,引导学生学习写日记的格式和内容及好处。

重点是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会写日记。

分析例文,总结日记格式,再练习写一写。

4语文园地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理解、积累四季特别是秋天的成语;注意正确的写字方法。

重点是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积累成语。

1.指导学生用合作和探究法来学习理解词语。

2.用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积累成语。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

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提问)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

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

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

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

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

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

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第二课时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

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第三课时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舟夜书所见》(清o查慎行)《泊船瓜洲》(宋o王安石)教学反思: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后反思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教学设想】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2.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的会写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