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震
地震灾害及其防治资料

;
:
要地 有震
引 起 的 次 生 灾 害 主
张衡与地动仪
汉章帝在位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 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 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 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 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 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 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 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 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 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过了几天,, 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 崩塌下来的。张衡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地震实况
地震的产生原因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 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 其 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由于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 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 落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 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 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防治
• 地光是地震的一种前兆现象,地光耀眼 夺目,五彩缤纷,它对动物可能是有刺 激的。美国地球学家埃弗恩丹认为,一 是某些动物对地磁场的微小变化很敏感, 所以发生震前异常行为;另一是很多动 物的听力比人强得多,它们能听到频率 极高或级低的声音,因而震前发生反常 行为。
地震时,既使在室外,也一定要切记,避 开高建筑物。
面 裂 缝 、
开房 裂屋 、倒 铁塌 轨、
变桥 形梁 等断
地震知识心得体会

地震知识心得体会地震知识心得体会篇一:学习地震知识心得体会学习地震知识心得体会这次培训收获颇丰,简单概述如下:一、地震的危害地震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二、地震基础知识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
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地震都有哪些类型

地震都有哪些类型地震震动可能引发山泥倾泻甚或火山活动,如地震在海底发生,海床的移动甚至会引发海啸。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地震都有哪些类型,希望有所帮助!地震的类型根据地震的不同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是地壳和地幔上部的岩石发生断裂所引起的,它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地震,约占地震总量的90%。
火山地震是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造成岩层断裂或断层错动而引起的。
塌陷地震是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而引起的。
诱发地震也称人工地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如爆破、打桩、地下核试验等都会引发人工地震。
世界地震分布区域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
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
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
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
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地震的特征、原因及触发机制

075休闲读品·天下文/张恩学1、对“断裂致震说”的质疑当前关于地震成因,最经典的解释是“板块漂移、断裂致震说”,以2008年“5•12地震”为例,震后很短时间,报纸上公布专家对这次地震原因的典型技术分析指出:“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消息也认为,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或者某个相关构造断层的运动相吻合,地震是一个逆冲断层向东北方向运动的结果。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因此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两个结论几乎同时推出,只是美国人的名词更多一点,见解更“高明”一点,基本理论一致,毫不迟疑地将地震原因全部定位在占主流地位的“板块”学说上。
不能说这样的结论一定没有道理,但是可以肯定,作出这些解释的专家们心里也未必有底,未必能认同这些解释的可靠地震的特征、原因及触发机制性。
因为全世界都清楚,逆冲、旋转、挤压、断裂,这些专业术语所描述的地球物理行为,现在其实没有有效的工程手段可以检测(不是计算机模拟,是工程检测):从检测的角度说,在几千公里的距离上测出几厘米的变化,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变化,但是在错误方向上刻意求证的结果,会把自己的思路导入歧途,这给对地震本质的认识带来了新的困难。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也许正是这种无法证明的东西,才能表示灾害的不可抗拒性,从而缓解一部分来自当事人的怨气。
然而人们更想知道,如果真是印度洋板块运动、青藏高原隆升,逆冲、四川盆地受到挤压、龙门山断裂这样大的地质结构变化,震前怎么可能一点地质征兆都没有(不是说蟾蜍感应),那么大的青藏高原,那么大的四川盆地,甚至于那么大的龙门山地区,为什么只在汶川映秀镇这弹丸之地首先显示出来呢?这个地方既不是龙门山的中心,也不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的支撑点,为什么这么长久的“应力积累”仅仅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发生“破碎”,而事先没有一个地方哪怕是表现出一点点破碎迹象呢(因为如果有“破碎”,地震记录仪上就会有所反应)?岩石难道有这样整齐一致的耐压和抗剪切特性吗,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可见关于板块漂移、断裂起震的学说,尽管每一次都被用来在正式场合解释地震,但是其基础还实实在在地停留在猜想阶段;到目前为止,没有有力的数据资料支持这些学说。
地震科普知识

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地震的类型
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以对地震进行
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弱 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的地震; 中 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也有人把 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现代 地壳运动强烈,地震灾害十分频繁,是我国地震灾害最 严重的省份之一。
云南主要的地震活动带: 小江地震带; 中甸—南涧地震带; 大关—马边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 沪水—腾冲地震带;普洱—宁洱地震带 通海—石屏地震带。 云南的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但 释放的地震能量却占全国的20%,对于 云南的多震及严重震灾,我们举个例子 来加以说明。
●1556 年1 月23 日,陕西华县发生地震。这是中 国历史上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官吏军 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此震极震区长轴与渭河 地堑方向一致。估计震级约有8 级或更大。 ●1733 年8 月2 日,云南东川发生地震。震级估计 为7.5 级,是我国地震史料中记述地面断裂最详 细的一次地震。震后城墙垛“南北则十损其九, 东西十存其 六,抑又奇也”。 ●1867 年12 月18 日,台湾基隆近海发生地震。这 是中国地震史中引起海啸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 估计为6 级。“沿海山倾地裂,海水暴涨,屋宇 倾坏,溺数百人。”
地震科普知识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会 科普 讲座 商
目 录
一、地震是怎么回事 二、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地震是怎么回事

一、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是群灾之首: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毁大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地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天敌,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球由于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起巨大的能量,造成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产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世界主要地震带:地震多发区称为地震带。
全球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或欧亚)地震带上。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繁。
几个常用地震术语: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叫震源。
地面上正对震源的位置叫震中。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震源深度。
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就越大。
地震的类型: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
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构造的突然变化,地壳岩层错动破裂而发生的地壳震动,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地震。
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作用在地壳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
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其中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这就是地震。
世界上的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强烈的构造地震破坏力很大,是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主要对象。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这种地震一般较小,造成的破坏也极少,并且只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每年平均约有50起火山喷发。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往往互有关连。
火山爆发有时会激发地震的发生,地震若发生在火山地区,也常会引起火山爆发。
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开采矿石形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裂。
什么是地震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和移动所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通常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其中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岩浆运动等。
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给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地震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
地球的外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最外层的薄壳,由数十块不规则形状的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不断地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当板块运动时,它们之间的断层面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地震的震源是地震的发生地点,也就是地震的起源地。
震源通常位于地壳的深处,可以是几千米到几百公里的深度。
当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和移动时,会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球的表面,引起地面的震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类型。
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它们能够穿过地球的内部并传播到地表;面波则是在地表上传播的波动,它们具有较大的振幅和较慢的传播速度。
地震的强度可以通过震级来衡量。
震级是一个用来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数值,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进行描述。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和震源距离来计算的,它是一个以对数形式表示的数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地震的能量就增加了约32倍。
面波震级则是根据地震波在地表上的振幅来计算的。
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生活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破坏、桥梁坍塌等建筑物的损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地震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土地滑坡、地面沉降、海啸等,进一步加剧了破坏程度。
另外,地震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地下水位的改变、地表形态的变化等。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地震的预测和研究工作。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分析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监测地震前兆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可能的震级。
地震的前兆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地震之前某些动物或 地下水的异常现象,可 以作为预报地震的一种 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 是,自然界的变化很复 杂,种种反常现象出现 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 地震前兆。
因此,观察宏观地震前兆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 伪,并及时向当地地震部门报告。由地震工作部门组 织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并结合其它观测手段进行综合 分析,作出科学的判断。
地震发生前会有哪些征兆? 地震前兆:地震前出现的各 种异常现象都叫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分为微观前兆和宏 观前兆。
一、微观前兆是指人们直接看
不到或感觉不到,只能用仪器 测量的。
二、宏观前兆是指人能 直接感觉到或用眼睛能 看到的动、植物不正常 反应,地下水变化、气 象变化以及小震活动等。
1、动物异常: 有不少动物的感觉器官比人敏锐, 在地震之前会出现反常表现。如1966 年3月8日邢台地震前三、五天,猪拱 圈,牲口不进棚,鸡飞狗叫,老鼠叨 崽搬家。1968年8月四川发生6.8级地 震的前一个晚上,狗狂吠似狼嗥,乌 鸦叫得很凶;当天早晨,猪、牛突然 受惊似的乱跑,麻雀成群乱飞。1975 年地震前一天,公园里的猴子和狼突 然惶恐不安;鹿场的鹿成群往栏外冲 撞;鱼成群浮出水面,冬眠的蛇和蟾 蜍也爬到雪地上来了。
震前动物异常民谣
群测群防搞预报,动物异常很重要。 牛马驴骡不进厩,猪不吃食拱又闹。 羊儿不安惨声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狗上房屋狂吠嚎,家猫惊闹往外逃。 鸡不进窝树上栖,鸽子惊飞不回巢。 老鼠成群忙搬家,黄鼠狼子结队跑。 冰天雪地蛇出洞,冬眠动物复苏早。 蜻蜓大群定向飞,蜜蜂群迁跑光了。 青蛙蟾蜍闷无声,鱼翻白肚水上跃。 人人观察找前兆,综合分析排干扰。 方法简单效果好,家家户户能做到。
2、地下水异常: 地震发生在地下,地下水埋藏于地层之中, 地震前应力的变化,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引起化学成份的变化,这 些都是地下水震前异常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
产生原因
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3]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成因新说
地震核变成因论:地震是地幔中核变的及时效应在地壳上的表象。
地幔的长期沉淀、析出、分层,在地球深处形成较纯净的核裂变(如铀等)物质圈,同时由于地幔的长期析出或内部物质的生成析出或地幔对地表的液态、气态物质(如海水、石油、空气等)的吸入、热解,在地幔的上层(地幔、地壳之间)聚集了较为纯净的核聚变物质(如氢等)。
地幔的对流造成核裂变物质相遇,以超过临界体积,发生核裂变,(如果此时附近存有核聚变物质)进而引发核聚变,产生瞬间极速膨胀,反弹地壳产生纵波,纵波拉伸地壳产生横波(尚未证实)。
江发世在《地球新论》一文中认为:防震是指通过人为措施解除地震危害,防止地震发生,而不是地震发生后的救助。
中国地质学院专家提出:石油是地球母亲的血液,对地球内部板块与板块之间起到了缓冲、粘附和减压的作用。
而过度开采过石油的地层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会萎缩、塌陷,板块与板块间的平衡性被破坏所产生相应的条件反射,结果必然会导致频繁地出现地震、地陷等自然灾害。
防震方法是:对于高压藏类型地震,在高压藏区打钻,钻孔深达高压藏。
将高压气液体通过钻孔引导到地面释放掉或加以利用,就可以防止地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