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通用版)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场合。
然而,振动也可能对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振动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于振动危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分为机械振动和人体振动两个方面。
机械振动主要是由于机械设备的运转引起的振动,如机械、电动工具、汽车等。
这种振动主要通过人体的手、手臂、腰部等部位传递进入身体,长期受到机械振动的影响可能导致手部疾病、骨质疏松、肌肉劳损等。
而人体振动主要是由于人体本身的运动引起的振动,如长时间的行走、跑步、搬运重物等。
这些活动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冲击和震动,长期受到人体振动的影响可能导致关节损伤、骨骼疾病、脊柱问题等。
为了保护人体免受振动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减少机械振动的传递。
在使用机械设备或工具时,可以选择采用减振手套、减振垫等装置,以减少振动对手部的冲击。
另外,适当调整机械设备的工作方式,减少振动产生的频率和幅度。
2.配备良好的人体防护装备。
在进行需要长时间行走、跑步等活动时,可以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护膝等装备,以减少振动对关节的影响。
在搬运重物时,可以使用手套、护腰带等装备,保护脊柱和手部。
3.改善工作环境。
对于在工作中接触到机械振动的人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增加隔音材料、减振装置等,以减少振动的传递。
另外,对于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员,可以提供适当的休息时间,减少连续运动对身体的冲击。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避免长时间单一姿势的工作,如长时间低头操作电脑、持续曲腰搬运重物等。
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5.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尤其是针对常接触振动的人员,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和治疗。
总而言之,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应加强对振动危害的认识,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身体保护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减少振动对身体的伤害,提高生活质量。
最新整理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docx

最新整理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生产中生产工具、设备等产生的振动称生产性振动。
在生产中接触到的振动源有:(1)铆钉机、凿岩机、风铲等风动工具;(2)电钻、电锯、林业用油锯、砂轮机、抛光机、研磨机、养路捣固机等电动工具;(3)内燃机车、船舶、摩托车等运输工具;(4)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
振动对人体各系统均可生产影响,按其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生产中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是局部振动。
局部振动亦谓手传振动。
表现出对人体组织的交替压缩与拉抻,并向四周传播。
振动在人体组织中传导性的大小顺序是: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体和脑组织。
振动对人体各系统影响表现在:(1)引起脑电图改变;条件反射潜伏期改变;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血压不稳、心律不稳等;皮肤感觉功能降低,如触觉、温热觉、疼觉,尤其是振动感觉最早出现迟钝。
(2)40~300Hz的振动能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表现为末梢血管痉挛、脑血流图异常;心脏方面可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房内、室内、房室间传导阻滞等。
(3)握力下降,肌电图异常,肌纤维颤动,肌肉萎缩和疼痛等。
(4)40Hz以下的大振幅振动易引起骨和关节的改变,骨的X光底片上可见到骨贸形成、骨质疏松、骨关节变形和坏死等。
(5)振动引起的听力变化以125~250Hz频段的听力下降为特点,但在早期仍以高频段听力损失为主,而后才出现低频段听力下降。
振动和噪声有联合作用。
(6)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可产生局部振动病。
局部振动病是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发病部位一般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简称白指)。
我国1957年就将局部振动病定为职业病。
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是振动频率、加速度和振幅。
人体只对1~1000Hz 振动产生振动感觉。
频率在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30~300Hz主要是引起末梢血管痉挛,发生白指。
频率相同时,加速度越大,其危害亦越大。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对人体健康会产生许多危害,同时也会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预防振动危害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首先,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肌肉疾病:经常接触振动的人容易患上骨骼肌肉疾病,如震颤病和震动白痴。
这些疾病会导致肌肉无力、颤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 血液循环障碍:长期接触强烈振动会对人体的血液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振动会导致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心脏负荷,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循环系统疾病。
3. 神经系统疾病:振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易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经常接触振动的人易患上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衰弱等。
4. 内脏器官损害:振动对内脏器官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尤其是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影响最为明显。
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泌尿系统问题等。
5. 心理健康问题:长时间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人们会感到疲劳、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针对振动所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工程控制:采用减振装置,如减振座椅、减振设备等,来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将振动源与人体隔离,降低振动传递。
2. 个人防护措施:员工在作业时应戴上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手套、防护鞋等,以减少振动对手和脚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减少暴露于振动环境的时间和强度。
3. 健康教育:加强员工对振动危害的了解和认识,提醒他们注意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员工的健康意识。
4. 健康检查:定期对从事振动作业的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患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 设备维护:定期检修和维护振动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振动产生的程度。
6. 工作计划优化: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振动作业。
7. 健康饮食:注意均衡饮食,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患病几率。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可以是机械振动、声学振动或结构振动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振动环境。
然而,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中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与关节:长期接触强烈振动可能导致骨骼和关节的损伤。
振动会增加骨骼和关节的负荷,使它们暴露在过大的力和压力下,导致骨折、关节炎和脊椎病等疾病。
2. 血液和循环系统:强烈的振动会对人体的血液和循环系统造成影响。
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脏负荷,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健康问题。
3. 呼吸系统:振动还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高强度振动会引起呼吸困难、气管痉挛和肺功能退化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气道疾病和呼吸衰竭。
4. 神经系统: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振动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导致神经炎症、颤抖和感觉异常等症状。
为了预防振动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控制振动源:减少或消除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隔振措施、提高设备的平稳性、进行振动消除等方法来减少振动源对人体的影响。
2. 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对于高强度振动环境,应使用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例如,可以戴上防护耳罩、眼镜和手套等来降低振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3. 进行工作坐姿调整:合理的工作坐姿调整有助于减少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坐姿应保持舒适,脊柱和关节应保持稳定,减少振动对骨骼和关节的冲击。
4. 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在振动环境中,应加强工作环境的管理,如增加隔音、隔振设备,保持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等。
5.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的工作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与振动相关的健康问题。
总之,振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特别是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环境的人。
通过控制振动源、使用个体防护装备、调整工作坐姿、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和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振动危害,并保护人体健康。
2024年振动的危害及预防(3篇)

2024年振动的危害及预防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然而,新兴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和进步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其中之一就是振动,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振动不当使用或者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都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了解振动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2024年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第一部分:振动的危害1. 对人体的危害振动是一种机械波,可以通过物体的传递和传播。
当人体暴露在较大振动环境中时,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健康反应。
首先,长期暴露于强烈振动环境中会导致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疲劳和损伤,从而引发振动病。
其次,振动还可能影响人的冠心病发生率,并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展有关。
此外,振动还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长期的振动暴露还会引发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
2. 对环境的危害振动不仅对人体有害,还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巨大的振动力量可能导致地震,给地球造成破坏。
振动还可能引起建筑物的损坏,特别是对于那些未经充分考虑震动环境的建筑。
此外,振动还会对水体、土壤、植物和动物等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振动对环境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振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二部分:振动的预防1. 对人体的预防为了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1)工程措施:在设计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时,要考虑减振装置的设计。
例如,在汽车中安装悬挂系统,减少汽车行驶中产生的振动。
此外,对于机械工作场所,可以采取隔振吸震等措施减少振动的传递。
(2)人身防护:对于长时间暴露在振动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应该佩戴振动防护装备,如耳塞、手套、靴子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减轻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3)工时和休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在振动环境中。
工作时长一般不宜超过每天8小时,并定期进行体检。
2. 对环境的预防为了减少振动对环境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1)环境评估:在选择振动源的位置时,应该对周围环境进行评估,避免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什么是振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振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指物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的往返运动。
振动有很多形式,例如机械振动、声振动、低频振动、高频振动等等。
在工业生产中,机械振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是由于机器设备运转时,机器内部各种元件的振动引起的。
机械振动根据振动幅度和频率,它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
振动的危害振动是有害的,它可以引起许多不良影响,例如:1. 对人体的危害振动会引起人体的疲劳感、头晕、恶心、失眠等不适。
长时间的接触振动,还会对人体的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如影响肝、脾、肾和心脏的功能,影响视力和听力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骨关节疾病和牙齿松动。
振动对人的危害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手臂振动综合症:手臂振动综合征是工人的一种病,是因为反复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
手臂振动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手麻、疼痛和肌肉无力。
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冷却和麻痹等问题。
(2)跌落伤害:振动会导致人的失衡和支撑力不足,进而导致人深度和平面的跌倒,同时也会引起其他的缺陷。
(3)内耳损伤:高强度振动可以引起人的内耳损伤,从而影响听力功能,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人的平衡控制。
2. 对机器设备的危害长期的振动会对机器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需要保证高精度加工的机器设备。
振动会引起很多机械部件的异常震动,进而导致机器设备的磨损累积。
严重的情况下,机器设备可能出现断裂、脱离和损坏等情况,需要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换。
振动的预防措施为了避免振动所带来的种种危害,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机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当机器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及时的维持保养,定期地清洗机器设备以去除机油、灰尘和其它杂质。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机器出现异响、震荡,马上停机检查排除故障。
对于出现磨损、损坏等问题的机器部件,及时进行更换和维修。
2. 使用专业防振器材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适用于不同振动环境的防振器材,如特种橡胶减振垫、金属防振器、板弹簧等等。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振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生活和工作场所的物理现象,在很多时候给人们带来便利与快乐,例如乘坐摩天轮、跑步机等器械,或欣赏音乐、观看电影等娱乐活动中。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工作场合,人类长久以来接触的大量振动却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本文就来探讨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实验显示,经常接触振动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在振动的环境下工作的人,容易患上一系列的职业病,包括手臂、肩膀、腰椎和脊柱的慢性损伤、神经病变、静脉曲张、肠胃道、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
这些疾病的产生,往往与振动的强度、频率、方向及工作时震动部位等因素有关。
骨骼肌肉慢性损伤长时间在振动作用下的操作工人,骨骼、肌肉等组织可能受到伤害,尤其是工作人员的手、臂、肩膀等部位,会受到较大的损伤,由此引发肌肉疲劳、骨骼痛等问题,出现肩袖损伤、腱鞘炎、旋转肌肌肉损伤等。
此外,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还可能诱发慢性劳损性颈腰椎病、骨质增生等疾病。
神经病变振动的长期作用还会导致神经病变。
振动作用下,经常性地摩擦触碰可以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进而产生麻木、刺痛、肌肉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相对较长时间的振动作用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神经病变,例如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尿失禁等。
静脉曲张振动作用下的长时间工作,尤其是下肢振动的工作岗位,很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这是因为,长时间的下肢震动会影响下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的曲张功能,导致两种血管的功能失调并产生相对应的症状。
如长时间的坐或站立状态下,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浮肿;在俯卧及休息状态下,下肢血压升高。
肠胃道症状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的人还容易出现肠胃道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的身体活动受到振动的约束,进食不正常,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肠胃的消化和吸收。
心血管系统疾病振动的长期作用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人体长时间处于振动环境下,会出现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例如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等。
生殖系统损伤男性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出现生殖系统问题。
2024年振动的危害与防护(三篇)

2024年振动的危害与防护1、振动的来源振动是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运动的现象。
振动按其接触方式可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等,在生产中的振动原因主要有:①风动工具:如铆钉机、凿岩机、风铲、风钻和捣固机械等;②电动工具:如电钻、电锤、电锯、电砂轮等。
2、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以局部振动为主,局部振动对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关节及听觉器官都会有损害,可能引血压、心率和脑血管血流图异常,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骨节变形、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听力下降及神经衰弱等症状,长期受强烈振动,影响还可以引起肢端血管痉挛,上肢周围神经末稍感觉障碍等,全身振动一方面可以出现局部振动病症状,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头眩晕,呕吐、恶心、耳聋、胃下垂、焦虑等症状。
3、振动的防护局部振动的防预措施,主要是:通过设备工艺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代替有振动危害的旧工艺,如采用液压、焊接、高分子粘合剂等先进工艺取代风动、铆接的旧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振动危害,发放带有保暖和防振层的劳动防护用品,所以要注意保暖,经常进行手部温水浴和手部按摩,以减少发病机会,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振动病患者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2024年振动的危害与防护(二)引言:振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
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机械振动、环境振动和人体振动等。
然而,振动虽然有许多应用,但过度的振动对健康和环境都会带来危害。
2024年,振动危害和防护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讨论振动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振动防护。
一、振动的危害1. 健康危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振动是不可避免的。
而长期接触高强度的机械振动会给工人的身体带来严重影响,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震动白指、震动性内耳聋等。
此外,振动还会导致骨骼和肌肉的疲劳和受损,引发骨折和关节炎等问题。
2. 环境危害环境振动是一种通过地震、爆炸或交通运输噪声等引起的地面振动。
过度的环境振动不仅会对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还会对周围居民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通用版)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通用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
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振动是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振动普遍存在自然界中,与人们工作生活关系密切。
由生产或工作设备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一)振动的物理量描述振动的物理性质的基本参数包括振动的频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1.振动频率:指单位时间物体振动的次数。
单位为赫兹(HZ)。
2.位移: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瞬间距离。
单位mm。
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幅。
3.速度:指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单位为m/s。
4.加速度:指振动物体单位时间速度的变化量。
单位为m/s。
位移、速度、加速度均是代表振动强度的物理量,取值时分别取峰值、峰峰值、平均值和有效值。
峰值为最大值,由于振动是往复交替的运动过程,故又有正负之分,即有正峰值和负峰值。
正峰值和负峰值的绝对值的和为峰峰值。
平均值是振动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各点绝对值的平均数。
有效值又称为均值的方根值。
各值之间的关系如下:有效值=π/2•平均值=1/•峰值所测振动加速度还可以采用振动加速度级表示(VAL),其公式如下:VAL=20Lga有效/a0(dB)式中:a0:加速度的基准值(10-5m/s2)a有效:所测振动加速度的有效值(m/s2)(二)振动评价参量1.振动频谱:生产中的振动,很少由单一频率构成,绝大多数含有及其复杂的频率成分,而且不同频率的振动强度也不同。
为了了解振动源的特性,进而评价其对人体的危害,需要对振动频谱进行分析。
振动频谱是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数值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
常用的频带有1/3倍频带和1/1倍频带两种;按中心频率,前者的频率范围6.3~1250赫兹,后者为8~1000赫兹。
2.共振频率:物体在外力的激发下,可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
该频率称为该物体的固有频率。
当外界激发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一致时,振动强度加大,该现象称为共振。
3.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研究表明,振动对肌体的不良影响与振动频率、强度和接触时间有关。
振动的有害作用在振动频率在6.3~16赫兹之间与频率无直接相关,但在16~1500赫兹谱段随频率的增加,作用强度下降。
为了便于比较和进行卫生学评价,我国目前以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作为人体振动强度的定量指标。
该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振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的有效值。
所谓频率计权,是根据频率(或频带)对测定值进行修正,即依据不同频率振动对肌体的效应,设定各频带相应的计权系数。
若每日接触振动的时间不等于4小时,则通过公式计算。
(三)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根据振动作用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划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
这种分类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因为无论从对机体的危害还是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方面,二者间都存在很大差别。
局部振动常称作手传振动或手臂振动,是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
使用风动工具的作业,使用电动工具的作业,使用高速旋转工具的作业,都存在局部振动的影响。
全身振动是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的振动,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到全身。
在交通工具上作业,如驾驶拖拉机、收割机、汽车、火车、船舶和飞机等,或在作业平台,如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采矿船上作业时,作业工人主要受全身振动的影响。
有些作业如摩托车驾驶,可同时接触全身和局部振动。
(四)振动对人体的影响1、全身振动全身振动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适宜的振动作用于人体则有益身心健康。
在现代文明社会,振动在保健和康复医学方面,已成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
它具有增强肌肉活动,解除疲劳,减轻疼痛、促进代谢,增加组织营养供应,加速伤口恢复等功效。
但在生产条件下,作业者接触振动的强度大、时间长,对机体可产生不良影响。
(1)人体对全身振动的主观感觉人体对全身振动的感觉阈大约在0.0006~0.002g之间,但对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振动,可产生不同的主观感觉。
全身振动首先影响人的舒适感,0.05g可使人感觉不快,重者出现疲劳、嗜睡、头晕、焦虑、肌肉酸痛、虚弱等。
不同参数的全身振动引起的不适感不同:垂直全身振动引起的不适感主要发生在1~40Hz范围,而水平全身振动引起的不适感与频率的关系不大。
6~20Hz、0.33g以上,20~80Hz、0.5~1.0g的全身振动可使人感到严重不适以致不能耐受。
(2)全身振动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强烈的全身振动可引起机体不适,甚至不能忍受。
振动可影响手眼配合,使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空间定向障碍,影响作业能力,降低工作效率。
大强度的剧烈振动可引起内脏位移甚至造成机械性损伤。
在全身振动的作用下,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心搏出血量减少,脉压增大,可致心肌局部缺血,心电图发生改变,以窦性心动过速、ST段下降、心室高电压、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
1~15Hz、0.3g的垂直振动可致呼吸理增加,呼吸频率加快。
由于呼吸运动增强,体内氧消耗量增加,能量代谢率增大。
有时由于过度勇气,发生低碳酸血症。
全身振动对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呈现抵制作用,可使胃肠道和腹内压力增高。
各种车辆驾驶员胃肠症状和疾病的发生率增高。
对重型车或拖拉机驾驶员进行X线检查,可发现胸椎和腰椎早期退行性改变,椎间盘脱出症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长途汽车司机发生精索静脉曲张者增多。
在强烈振动作用下,肾上腺内氧化型辅酶II和还原型辅酶II呈反应性增加。
全身振动,尤其是随机大振幅振动对女性影响较大,出现月经期延长、经血过多和痛经等,这是由于小骨盆内器官血管紧张度降低,静脉瘀血所致。
近年来对接触全身振动作业者的心理影响报道增多。
(3)全身振动对工效的影响全身振动对工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通过直接的机械干扰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障碍。
如人体和物体同时受振时,由于外界物体不能在视网膜形成稳定的图像,可发生视物模糊,视觉的精细分辨力下降;全身振动伴有长时间的强制体位(如长途驾车)是导致骨骼肌疲劳的主要原因;全身振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导致注意力分散、反应性降低、易疲劳、头痛、头晕等,1~2Hz的全身振动具有催眠作用,最终导致作业能力下降。
(4)运动病运动病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症状的总称,又可分别称为晕车病、晕船病或晕机病。
本病主要由于不同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反复过度刺激前庭器官反致。
患者先有疲劳感、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继之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伴有视物模糊、血压下降、眼球震颤。
呕吐严重者可发生水与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前庭器官敏感者易于发生本病,此外,情绪紧张、过度疲劳、身体虚弱、过饥或过饱以及交通工具内空气不佳等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运动病预后良好,停止接触并经适当休息症状可迅速缓解,多数患者可逐渐产生适应,致使症状减轻或不发病。
治疗可根据病情服用抗组织胺类(如敏克静,乘晕宁)或抗胆碱类(如氢溴酸东莨菪碱)药物,但这些药物可暂时影响中枢神经活动,减弱机体灵活性,故不能作为驾驶员的预防性用药。
2、局部振动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听觉器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改变。
(1)神经系统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
表现为皮肤感觉迟钝,痛觉和振动觉减退,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反应潜伏期延长。
高频振动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压、心率不稳,指甲松脆,手颤,手多汗等,可能由于振动首先侵犯植物神经中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所致。
大脑皮层功能下降,脑电图有改变,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
(2)心血管系统40~300Hz的振动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
血管痉挛变形,局部血流量减少。
指端甲皱毛细血管检查,管袢数量减少,口径变细,异型管袢增多。
手部血管造影,可见动脉狭小或栓塞。
指血流图发生改变,表现波幅低,上升时间延长,上长升角减小,重搏波消失。
早期手部特别是手指皮肤温度降低,遇冷皮肤温度降低更为明显,且恢复时间延长,重者手指遇冷变白(白指)。
心电图检查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和T波低平。
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
(3)骨骼-肌肉系统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间肌。
手握力和手指捏合力下降。
肌电图异常,呈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可发生肌纤维颤动和疼痛。
40Hz以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主要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
可见骨质疏松、脱钙、囊样变(空泡样变)、骨皮质增生、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及无菌性骨坏死等变化。
(4)听觉器官振动过程往往同时有噪声产生,振动与噪声同时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
振动对听力损伤的特点是以125~500Hz的低频部分听力下降为主,其损伤发生在耳蜗顶部。
(5)免疫系统对链锯工人和局部振动病患者的调查发现,血清中白蛋白含量下降,а2球蛋白、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M含量增高。
认为振动可能是引起超免疫反应的一种因素。
(6)内分泌系统目前有人观察到,振动病患者血清中缓激肽含量减少而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这一变化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速度可发生不良影响。
振动还可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尿中羟脯氨酸含量增高等。
(五)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1、振动本身的特性(1)振动频率振动频率对人体的影响起重要作用。
1~1000Hz的振动给人以振动觉感受。
低频率(20Hz以下)大振幅的振动,当全身受振时主要作用于前庭、内脏器官,由于共振作用个别器官系统可能受更严重的损害;当局部受振时骨关节和局部肌肉组织受损较明显。
高频率(40~300Hz)振动对末梢循环和神经功能损害明显。
(2)振幅在一定频率下,振幅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
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器官,并使内脏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