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第3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说明。

童子:小孩,那个地点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你的师父去了哪里?”)。

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充满,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明白得,你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吗?我们来表演一下。

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依照字词的说明,翻译整个句子。

引导学生依照动物特点,回答问题。

翻译全诗的含义,再回答问题。

生举手回答自己明白的有关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

思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蝉是夏天的动物。

锤炼学生从诗的翻译中去提炼要紧内容。

考查同学们平常对古诗的积存。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2)课件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课件出示说明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突然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3.分析古诗课件出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从蝉这种动物身上找到答案)生举手回答:夏季。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从“意欲捕鸣蝉”这句诗能够看出来。

有“鸣蝉”,说明蝉的叫声专门大专门响,只有夏天的时首诗都活了起来。

即学即测。

课堂练习说明下列词语。

振:振荡。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云深:山上云雾缭绕的地点。

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后巩固。

2.明白得这两首古诗的诗意,并默写。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说板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生字 含拼音组词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生字 含拼音组词

课名生字拼音1组词1组词21师恩难忘姥lǎo姥姥姥爷1师恩难忘炊chuī冒炊烟炊烟袅袅,无米之炊1师恩难忘歇xiē歇脚歇息,歇一下,歇斯底里1师恩难忘叨dāo念叨叨唠,唠叨1师恩难忘恍huǎng恍如恍惚,恍然大悟,恍若隔世1师恩难忘醒xǐng惊醒苏醒,醒悟,醒来,醒目,如梦初醒1师恩难忘滋zī滋润滋味,滋润,滋长,滋养,滋补1师恩难忘杖zhàng拐杖手杖,禅杖,擀面杖,拿刀动杖1师恩难忘捅tǒng捅咕碰,触动:纸真薄,一捅就破1师恩难忘拄zhǔ拄杖本义:支撑。

拄着拐棍走。

1师恩难忘诲huì教诲诲,说教也。

诲人不倦2陶校长的演讲否fǒu否则否认,否定,否决权,不置可否2陶校长的演讲锻duàn锻炼锻造,锻压,锻接,锻铁2陶校长的演讲炼liàn炼铁炼油,锤炼,炼丹,百炼成钢2陶校长的演讲垒lěi营垒对垒,垒墙,垒球,壁垒深严2陶校长的演讲德dé品德德育,德行,功德,德才兼备2陶校长的演讲需xū需要需求,急需,军需2陶校长的演讲励lì励志奖励,激励,勉励,励精图治2陶校长的演讲鞭biān鞭策鞭打,皮鞭,鞭炮,鞭长莫及2陶校长的演讲策cè策略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2陶校长的演讲堡bǎo堡垒城堡,桥头堡3古诗两首骑qí牧童骑黄牛骑马,骑兵,轻骑,骑虎难下3古诗两首振zhèn歌声振林樾振奋,振作,振臂一呼,振聋发聩3古诗两首蝉chán意欲扑鸣蝉蝉蜕,金蝉脱壳,噤若寒蝉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敞chǎng敞开敞亮,宽敞明亮,敞胸坦怀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芬fēn芬芳清芬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限xiàn无限限期,限制,局限,界限,权限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锦jǐn云锦锦标,锦旗,锦上添花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昏hūn黄昏昏暗,昏迷,昏乱,昏天黑地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耘yún耕耘除草:耘田,耘锄。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之一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二、自学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三、读诗句,认生字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相机识字:言采药深(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过关试题 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过关试题 苏教版

3 古诗两首1.查找资料填空。

贾岛( ~),是____代著名诗人,有“_______ ___”之称。

袁枚( ~),是______代著名诗人,自称“_ _________”。

2.认真读古诗,并试着填空,相信你一定能行!(1)《寻隐者不遇》中“寻”的意思是__________,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读着《所见》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体会到牧童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语音专家。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上“√”。

隐.者(yǐn yǐnɡ) 不知处.(chùchǔ)鸣.蝉(mín mínɡ) 振.林樾(zhèn zhènɡ)4.汉字魔方。

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不同的字(其中一个为本课所学的生字),再分别组词。

奇:()()辰:()()单:()()5.咬文嚼字。

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悟平台。

根据你的想象和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在横线上写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一、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背诵内容1.师恩难忘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赞美老师的成语:诲人不倦含辛茹苦无微不至2.陶校长的演讲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的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德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寻隐者不遇所见松下问童子,牧童骑黄牛,言师采药去。

(言:说)歌声振林樾。

(振:震荡)只在此山中,(此:这)意欲捕鸣蝉,(意欲:心想)云深不知处。

(处:地方)忽然闭口立。

(立:站立)——唐•贾岛——清•袁枚P21诵读与欣赏:题秋江独钓图(清王士禛)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与“风”有关的古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

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5.装满昆虫的衣袋6.变色龙线索: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7.金蝉脱壳第4自然段: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苏教版

3 古诗两首第课时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所见》。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通过对以前所学古诗的回忆和背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释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2.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

(2)师: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蝉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诗意。

(比赛读、一齐读等)4.古诗朗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词语好吗?(教师出示:欲、林樾、捕、鸣;学生交流回答)预设:樾:树阴。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捕:捉。

鸣:叫。

5.谁能结合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二、精读古诗,体会诗意。

1.品读体悟第一、二句——牧童行歌图。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牧童骑黄牛——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

)牧童在牛背上做什么?(歌声振林樾——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诗人情绪变化: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首诗了 吗?比一比谁背得快。
演一演,情景对话 诗人:小朋友,你的师父在 吗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那你知道他去哪里采 药了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山中具体什么位置呢。
(1)知诗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还俗后, 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 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 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 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 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 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10 卷。
四、悟诗情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问题:
( 动)态
地点在哪里? 林樾 骑黄牛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 歌声 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______
主人公是谁?牧童
因果关系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 静 )态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童子:山中云雾迷蒙,我也 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 诗人 )与( 孔子 )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高洁 )的性格以及 诗人对他的( 仰慕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诗人、童子、隐者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
一、知诗人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苏教版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教材谈“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关于这样一首浅易易懂的诗歌,说真话,只五分钟,我的学生就会读,并且能轻松说出它的意思来了。

整整一堂课,教什么给孩子?我安排了两大块:一、品;二、写。

品出诗的独到之处,写出诗的境界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贾岛,唐代闻名的苦吟诗人啊,可这首诗仿佛太平白太俗了一点吧,这样的大白话是诗吗?是名诗人的诗吗?粗看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可好诗是需要品的,第一看题目,五个字,却清消除楚地交代了事情以及结果,至于“隐者”的理解,可联系借助上学期《三顾茅庐》中的诸葛亮的形象来认识。

其次,全文只有个字,却生动地再现了事情的整个过程,包含因由、经过、结果,一问一答,完好连接,一呵而就,可见其深沉的功力。

第三、诗歌还透过有限的文字,向我们示意了诗人在整个寻访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每一句显现了一种心情:“松下问童子”,诗人满怀希望而来;“言师采药去”,诗人不由绝望起来;“只在此山中”,诗人重又燃起希望;“云深不知处”,诗人完全绝望,面对“不遇”无奈回去。

有了这层的理解,指导朗诵时特别有效。

第四、诗中的风景看似没心之笔,其实寓意深刻,诗歌联合详细的事情插入了适合的富裕寓意的风景描绘,诗中的“松”乃四君子之一,象征着隐者的高风亮节,“云”的含义更深,一则象征着隐者如白云般高洁的品行,二则预示着隐者往来影去无踪神奇而不行测,表达诗人高峰仰止的情怀。

第五、诗中没有直接写到隐者,神龙见首不见尾,但经过童子之口写了隐者的行为——采药:隐者为什么去采药?为自己疗伤,有可能,但仅在于此吗?明显不是;明显从中可看出隐者固然身子大隐于市,但心系尘俗,济世救人的高风亮节犹可佩佩。

所以,诗歌中好多内容都朦朦胧胧,含在浅白的文字中间,需要好好品尝一番才能悟出此中真味。

关于小学生,品读诗歌以后,需要将诗中显现的意象经过写话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了前一轮的教课,学生自然对它发生了兴趣,他们愿意将诗歌由简单的20字成倍扩大为几百字的文字,联合自己的课外知识和丰富的想象,诗歌在他们笔下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倒也别有一番情味!古诗《所见》赏析夏季的夜晚,太阳已不那么刺目,放出柔柔的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文: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 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 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 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 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 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è):树阴凉儿。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译文: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Hale Waihona Puke 站立 在树下。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 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 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 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 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 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 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 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 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 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 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 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 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 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