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d

疼痛通常在情绪激动或疲劳时加 重,蝶腭神经痛的病因可能与鼻 窦炎、血管病变等有关。
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表现为舌咽神经分布区域 的剧烈疼痛,可能伴随扁桃体区肿胀 、咽喉部有异物感等症状。
疼痛性质多为电击样、刀割样或针刺 样,通常在吞咽、讲话、咳嗽等动作 时诱发。舌咽神经痛的病因可能与舌 咽神经受压或炎症有关。
流行病学与发病率
流行病学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 统疾病,发病率较高,多见于中 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发病率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约为 0.3%,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 病率则较低。
02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询问疼痛性质
了解疼痛是否为阵发性、剧烈 、刀割样、闪电样或烧灼样疼 痛,以及疼痛的触发点和缓解
因素。
询问疼痛部位
了解疼痛是否局限于三叉神经 分布区域,如面部、口腔和下 颌等。
询问疼痛伴随症状
了解是否伴随流泪、流涎、面 肌抽搐等症状。
询问既往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头部外伤、牙 科疾病、鼻窦炎等可能导致三
叉神经痛的病史。
体格检查
面部感觉检查
角膜反射检查
检查面部痛觉、触觉和温度觉是否正 常。
观察角膜反射是否正常,以排除其他 原因引起的疼痛。
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胀痛,通常在咀嚼或张口时加重,下颌 关节功能紊乱症的病因可能与咬合关系不良、关节负荷过重 等有关。
04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 的首选治疗方法,包括 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
02
03
口服药物包括卡马西平、 奥卡西平、苯妥英钠等, 主要用于轻度疼痛患者。
注射药物包括无水乙醇、 甘油、维生素B12等, 主要用于顽固性疼痛患 者。
70岁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案

70岁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案引言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疼痛,通常表现为剧烈的面部疼痛。
它最常见的形式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也称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没有明显的神经损伤或病理性原因。
70岁是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高风险年龄段,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这个年龄段的治疗方案。
诊断在制定治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
诊断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根据是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局限于面部的一侧,可以持续数秒到数分钟。
此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触发点疼痛,即一些特定的刺激(如咀嚼、说话、刷牙等)可以引发疼痛发作。
最常受累的是第二或第三叉神经分支的区域。
确诊三叉神经痛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
医生可以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特点以及是否存在触发点疼痛。
体格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颅神经病变或面部神经炎。
如果存在疑义,医生可以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或颅骨X射线。
治疗方案针对70岁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治疗方案应该综合考虑他们年龄的特殊性和潜在的其他健康问题。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治疗选项: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类别:•抗痛风药物:如卡马西平、奥碧帕韦等,可减轻疼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帕罗西汀等,可通过改善神经传导来减轻疼痛。
•抗痉挛药物:如苯巴比妥、加巴喷丁等,可减轻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通常需要一个更低的起始剂量,以避免剂量过大导致耐受性或不良反应。
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治疗是通过注射麻醉药物或类固醇注射剂来阻断三叉神经的疼痛传导。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操作,在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后决定是否适合患者。
神经调节疗法神经调节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应用低频电流或高频无创电刺激来调节神经传导,以减轻疼痛。
这种治疗方案可能需要多次应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方法和评估工具

03
诊断标准
诊断三叉神经痛的步骤
详细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 间、触发因素等,以便判断疼痛是否 符合三叉神经痛的特点。
体格检查
进行面部感觉、咀嚼肌力量、角膜反 射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疼 痛。
神经系统检查
进行头部和面部检查,以发现是否存 在神经系统异常。
影像学检查
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 ,以排除是否存在颅内病变。
05
最新研究进展
三叉神经痛的基因研究
总结词
基因研究为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详细描述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和基因测序技术,发现了多个与三叉神经痛发病相关的基因 变异。这些基因变异涉及到疼痛感知、神经元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等方面。研究结果为理解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 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并有助于预测个体对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反应。
三叉神经痛的免疫学研究
总结词
免疫学研究揭示了三叉神经痛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联。
详细描述
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免疫异常,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失调。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及其产生的细 胞因子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例 如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缓解疼痛。
三叉神经痛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肌电图检查
通过在面部肌肉上放置电极,记录肌 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可以评 估三叉神经的功能状态。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通过在面部神经上放置电极,记录神 经信号的传导速度和幅度,可以评估 三叉神经的感觉功能状态。
02
评估工具
疼痛评分表
视觉模拟评分(VAS)
用于评估疼痛的强度和频率,患者需要在0(无痛)到10(最痛 )之间打分。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分布图“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又称痛性抽搐)有时也被称为“脸痛”,中医称为"面风痛",是指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是一种非神经性、常人难以忍受的神经性痛疾病。
发病率高,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被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又称痛性抽搐。
目前临床上通常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并不明白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三叉神经痛一般是指继发性三叉神经的抽搐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继发于软组织损伤、局部感染、外伤、三叉神经所通过的骨孔狭窄、肿瘤、血管畸形、血液循环障碍等。
三叉神经痛主要是软组织损伤后,其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非常少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至今还未发现。
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
国内外统计的发病率分别是47.8/10万和62.6/10万,女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存在于人群中的三叉神经痛实际要比这个数多。
现代医学对本病诊断是据其疼痛部位、性质、发作次数、时间和诱因等,在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之后,其诊断并不困难。
就其发病学说而言,有诸如病毒感染学说、病灶学说、缺血学说、颈神经学说、遗传学说、变态反应学说等等。
国内外统计的发病率分别是47.8/10万和62.6/10万,女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和病理学巳明,属非神经性疾病。
三叉神经痛目前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三叉神经痛是软组织损伤后的继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至今未见,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是远伤,是远伤病在面部的三叉神经位置上的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痛需要做哪些检查?

三叉神经痛需要做哪些检查?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疼痛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剧烈性的疼痛感,通常在
面部特定的区域出现,是由三叉神经发生异常引起的。
在明确患者症状为三叉神经痛后,医生会进行一系列检查以确诊病情,同时也能够了解疼痛的具体原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检查
1.临床症状观察:医生会询问病史,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以及疼痛的具
体情况,包括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部位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面部神经区域,观察是否有感觉异常、
肌肉无力等症状。
影像检查
1.颅面部CT或MRI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头颅和面部结构,检查
是否存在颅内病变,如颞叶动脉瘤等。
2.血管造影:可用于检查颅内动脉或者静脉的异常情况,了解是否存在
血管压迫引起的神经痛。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检查患者的血液指标,了解是否存在炎症等情况。
2.血糖检查:排除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神经痛。
3.其他特殊检查:如抗体检测、特殊病原体检测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特殊检查
1.神经传导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神经传导是否正常,是否受到
影响。
2.致痛点检测:可以确定疼痛传导的具体区域,有助于诊断。
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患者需配合医生做好检查前的准备,保持配合检查的状态,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如果发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遵医嘱进行检查治疗,有助于减轻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叉神经痛

主诉: 右下颌部疼痛不适1月余,加重2天现病史: {患者自诉}于入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及原因下}出现{右下颌放射样触电式疼痛,触之即痛,张口亦感不适,面部无红肿,未予以重视,休息后症状未见好转,前两日上述症状加重},{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耳痛耳鸣},{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病后未行特殊治疗,今为求诊入院} ,门诊拟诊为“三叉神经痛”收住我科。
{病后患者精神、纳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中医望闻问切:患者面色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舌体胖大,脉沉细,精神、食纳、睡眠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史},{否诊曾患过严重疾病及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水痘、腮腺炎等传染病},{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其它系统回顾未见异常}。
个人史: {出生于原籍},{生长于原籍},{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未到过流行病区}接触史,{无化工毒物、重金属接触史},{无放射性毒物、粉尘接触史},{无吸烟史},{无饮酒嗜好},{无吸毒史} ,精神个性正常。
月经及婚育史:患者{14}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周期4-5/28-30天} ,经量{中},色{暗红},{无}异味,白带{无异常},{无}血块,{无}痛经。
{适龄结婚},1男2女。
{适龄结婚},{配偶及子女体均健康} ,{否认有冶游史}。
家族史:{父母健在} ,{兄弟姐妹均健在},{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结核病、肝炎、癌瘤、精神病等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T:36.5℃,P 68次/分,R:20次/分,BP100/60mmHg,体重{67.2}Kg 。
一般情况: 发育{良好},营养{良好},{正力体型},{正常面容},神智{清醒},{能对答,定向正确},对答{对答切题},{理解力、计算力、记忆力均无异常},{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诊断和治疗

痛) 。
认 为是人类最 严重的疼 痛综合征之一 。
临床表现
刻板 的发作可 以一天 内发生 8 , 续时间相对 次 持 较短, 特征 表现 为严 格 的单 侧剧 烈头痛并 伴有 自主 神 经表 现。仅有 1 %的患者 , 痛会 从一侧 转移 到 5 疼 另 一侧 。与偏 头痛 患者相 比, 丛集 性头痛 患者焦 躁 不安 , 喜欢踱 步或坐 , 前后摇摆 。 单侧 自主神经症 状 , 上 睑下垂 、瞳孔缩 小 、 如 流 泪 、结膜充 血 、流 涕和鼻 塞等 , 只在疼痛 发作 时
中 国疼痛 医 学杂 志 Chn s o r a o P i d c e2 1 , , 1 iee J un l f a Me i n 0 2 1 f 0 n i 8
di 036 /i n10—82 0 21. 9 o: . 9 .s. 695 . 1. 0 1 9 js 0 2 00
的头痛综合 征 , 主要 特征 为频发 的短暂发作 的单侧
疼痛 , 常在眶内 、眶上或颞 区, 通 疼痛剧烈且伴发 自 主 神经症状 , 例如 结膜 充血 、流 泪 、鼻 塞 、流涕 、 眼 睑下垂 和眼 睑水 肿。T C A 鉴别 的关键 点是持续 时 间短 , 发作频 率高 。这 些头痛 综合征 可 以和睡前 头
丛集性头痛
型 自主神经 伴随症 状 的头痛 综合征 都需要考 虑 , 但
是这些综 合征在持续 时间 、频率 和发作 节律 、疼痛 程度 、自主神经症状 、治 疗方法上不 同。 已有关 于 丛 集 性头 痛 先兆 甚 至伴 有偏 瘫 的丛 集 性 头痛 的报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诊断可通过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临床表现,另外,通过检查发现多数病人因长期吃饭受影响而全身情况较瘦弱。
疼痛发作时表情痛苦,面部油腻,不愿讲话,即使在间歇期患者也不愿讲话或很少讲话。
但病人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三叉神经各种感觉、运动及角膜反射,下颌反射均无明显的异常改变。
有的病人因既往治疗造成颜面部局部疼痛感觉有所减退,此点应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引起的面部感觉减退相鉴别。
颅底X线照片可见圆孔、卵圆孔均无病理性改变。
总之,依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无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一般不难。
一般认为,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应具备下述特征:1、性别与年龄: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
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2、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
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
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3、疼痛性质: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4、疼痛的规律: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
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
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
夜晚疼痛发作减少。
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5、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惶惶不可终日,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6、扳机点: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
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7、表情和颜面部变化: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进食等活动,疼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即“痛性痉挛”,皱眉咬牙、张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颜面以致局部皮肤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根据其临床表现和检查
结果进行诊断,治疗主要可用抗癫痫、神经阻滞等治疗,无效或失效时考虑其他
疗法,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诊断治疗
临床资料:收集三叉神经痛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35-76岁,70%以上为40岁以上,病程最短2年最长30年。
发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
疼
痛从口角附近放射到同侧面部、耳、眼和头部。
无预兆,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
轻触即可诱发,间歇期可完全正常。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一种濒死样撕裂样的面部疼痛,持续数秒到1
分钟左右,几乎总是在一侧(仅5%以下为双侧性发生),其通常由触摸受累区、冷风、吃饭、刷牙,有时甚至谈话可引发。
本症中年后期开始,更多发生于成年及
老年人,40岁以上的患者可达70%~80%,女性较男性略多。
【诊断精要】
1.临床特征与体征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
三叉神经的上
颌支最常受累(约占60%),下颌支次之(约占30%),但在三叉神经眼支发作者罕见。
通常疼痛从口角附近放射到同侧面部、耳、眼和头部。
在病侧三叉神经分布
区(如上、下唇,鼻翼,口角,牙齿,颊,舌等)有板击点或称触发点。
三叉神经
痛以一阵阵地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可以在发作期间有持续的灼样或疼痛的背景。
无症状的期间可以数月或数年。
本病原因不明。
患者可没有神经病学体征或提示任何相关器质性损害的其他特征。
仔细询问神经病史(如曾有的神经性疾病例如视神经炎)和检查(如面部麻木、角膜
反射消失),头颅X片或下列疾病的某些阶段。
2.鉴别诊断
(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主要为颅底部肿瘤,陈曼娥等报告12例以颜面
痛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颅底部肿瘤,其中前颅底肿瘤3例,中颅底肿瘤5例,后
颅窝肿瘤4例。
颜面痛表现为典型的三叉神经痛7例,非典型的三叉神经痛5例。
这提示颜面疼痛是颅底部肿瘤的重要信号,在临床诊治中应予足够的重视,应避
免延误诊断而延误治疗。
(2)多发性硬化:这比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更常见于双侧三叉神经痛。
(3)桥脑小脑角肿瘤。
(4)三叉神经纤维瘤。
(5)基底动脉扩张。
(6)牙痛:为持续性,多局限于齿龈部,不因外来因素加剧或诱发,必要时可
作X线检查以鉴别。
(7)三叉神经炎:呈持续性,压迫神经分支所在处疼痛加剧。
检查时有三叉神
经感觉减退或过敏,有时可伴有运动支功能障碍。
其前有炎症、病毒感染及糖尿
病或其他疾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可以鉴别。
(8)舌咽神经痛。
(9)蝶腭神经痛。
【治疗精要】
三叉神经痛治疗主要可用抗癫痫、神经阻滞等治疗。
【处方选择】
1.卡马西平:开始可给100mg,2/d,口服,如果对副作用能耐受,则随后可很快地加到600mg,3/d,以控制疼痛。
2.苯妥英钠:这是第二个可选择药物,可给予100mg,2/d,口服,每日可达600mg。
3.硝西泮0.5~2.0mg/d,口服。
或必要时口服氯苯氨丁酸5mg,3/d,逐渐加到30mg,3/d,用1~2周。
4.神经阻滞治疗
5.如以上治疗无效,或虽有效但不能耐受副作用,则可考虑给予手术治疗。
但手术的患者要准备接受术后有可能留有面部麻木,有时甚至可出现面部感觉障碍及保护眼角膜的感觉缺失。
手术可有以下几种:
(1)酒精注射,暂时阻断面部的三叉神经相应分支,使疼痛暂时缓解。
(2)经皮用苯酚、甘油或酒精注射入三叉神经感觉根神经节。
(3)经皮用热凝或电凝三叉神经感觉根神经节,有报道称首次热凝有效率为90%,2次热凝有效率100%,术后均停止发作,未见有严重并发症。
一年内复发率为16%,经再次治疗后又获痊愈。
(4)经颅切开术行神经根切除(因手术的危险性原因已基本废弃不用)。
(5)感觉根减压术,通常从经过三叉神经的一个小动脉减压,不引起面部感觉丧失,但需要经后颅凹手术。
【经验指导】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首选抗癫痫药,临床已经证实了抗癫痫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卡马西平常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
但在撤药时则应每1周或2周缓慢地进行,使停药时不是落在本病的自发缓解期。
苯妥英钠则是第二个可选择药物,非抗癫痫药物也常用于临床,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巴氯芬是常用的次选药物之一。
抗抑郁药氯丙咪嗪效果优于阿米替林,第二代抗抑郁药安非拉酮有效而且副作用较小。
麻醉药及抗心率失常药利多卡因,妥卡尼临床实验证明有效,但妥卡尼血液方面的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应用,而美西律及丙美卡因局部眼麻醉方法未获得肯定疗效。
谷氨酸盐受体拮抗剂右美沙芬临床实验证明无效,而氯胺酮用药初期有效,长期效果不理想。
肌松药替扎尼啶可以被很好地耐受但疗效弱于卡马西平,目前仅可作为次选药物或与卡马西平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夏养华,牛朝诗,凌士营,计颖,蒋辰,程传东.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附36例临床分析.《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0年04期.
[2]种衍军,朱广庭,段德义,宋国红,程启龙.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643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5年21期.
[3]丰育功,唐万忠,李环廷,焦迎斌.136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临床报道[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