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三叉神经痛秘方
针药并用可治疗三叉神经痛等多种头疾

针药并用可治疗三叉神经痛等多种头疾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
属中医“头风”或“偏头痛”范畴,包括西医学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等。
治疗以头痛为主症的疾病(排除颅内感染、肿瘤、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头痛),针药并用,相得益彰,切中病机,治疗得法,故可愈顽疾。
【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取穴:太阳、风池、合谷、太冲均取双侧。
阳明头痛加印堂、曲池、内庭;太阳头痛加风府、后溪、申脉;少阳头痛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头痛加百会、通天、太溪、涌泉;全头痛加百会、印堂、头维、外关。
针法:泻太冲,补合谷,并使针感上传,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继续第2个疗程。
(2)内服中药川芎30g,白芍15g,白芷12g,羌活15g,柴胡12g,藁本15g,香附15g,钩藤15g,珍珠母30g,甘草6g。
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
加减:疼痛剧烈者加全蝎6g,蜈蚣2条;偏热者加黄芩12g,菊花15g;偏湿者加薏苡仁30g,扁豆30g;偏寒者加细辛3g;偏风者加僵蚕12g;挟痉者加丹参30g,赤芍15g。
治疗头痛病的关键为祛邪化瘀,通络止痛,调和气血,健脑宁神。
故取太阳通络止痛;风池祛邪化瘀,调和气血。
配以“四关穴”,《针灸大成》曰:“四关、四穴。
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过为原的原穴,脉经面颊、齿口,主治头面、齿口部诸疾。
《玉龙歌》载:“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
”泻之可疏风清热,补之可补气振赢。
太冲是足厥阴经所注的输穴,阴经以输代原,为足厥阴经原穴。
《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
”肝脉上升“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太冲泻之可疏肝理气,平肝熄风;补之可养肝血。
四关穴作为一组固定的配穴,具有镇静解痉作用。
内服之中药中,川芎入肝,为治疗头痛之要药,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行气之功效,对于气血阻滞之头痛有独特疗效。
三叉神经痛最新治疗方案

-镇静剂:如地西泮(Diazepam)等,用于缓解疼痛引起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用于改善患者情绪,增强疼痛阈值。
-神经修复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促进神经修复。
2.物理治疗
-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使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针对疼痛区域进行电刺激,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
-镇静剂:如地西泮(Diazepam)等;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等;
-神经修复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
2.物理治疗
(1)经皮电刺激: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对三叉神经痛部位进行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2)针灸治疗:根据中医理论,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周2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本方案旨在为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一种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第2篇
三叉神经痛最新治疗方案
一、方案概述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euralgia,TN)是一种慢性疼痛疾病,表现为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本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全面、科学的治疗策略,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四、治疗监测与评估
1.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发作频率、药物副作用和生活质量。
2.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长期跟踪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五、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1.教育患者了解三叉神经痛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
三叉神经痛效方大全

三叉神经痛效方大全1、通络头风汤《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
【用法】每日1~2剂。
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
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
煮好后两煎药汁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早晚分服,或6小时服1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方解】本方系《卫生宝鉴》芎归汤加细辛、蜈蚣组成。
方中川芎为主药,辛温味薄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经止痛。
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祛寒止痛,蜈蚣搜风通络,二味虽为佐使之药,然不可缺,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为止痛之上品。
二则量大而专,有的放矢。
前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
顽症痼疾,不用足量,难以获效。
余用川芎,最小剂量起于15克,以后递增其量,对头痛剧烈者,常用之30克以上,实践证明并无伤阴香窜之弊。
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
另外,细辛不过钱之说,亦不足信。
余于细辛止痛,最少起步于3克,递增至9克,并无不良反应;蜈蚣有毒,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痛、搜风通络、逐瘀止痛之效,一剂药用2条或3条,并无毒性反应,研末冲服其效更著。
再者随证加减,伍以适当引经药,更能提高疗效。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病。
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则泛恶呕吐,用止痛药或麻醉剂难以止痛,舌偏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期前发作。
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之偏正头痛顽症。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甘菊、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刺如灼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则当归量应大于川芎;后头痛加羌活;前头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本。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一般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
麝香塞耳治三叉神经痛有效率100%

麝香塞耳治三叉神经痛有效率100%
方法:麝香少许,用棉纸包裹,塞入耳孔内(哪边痛塞哪边)
荐方人:河南栾川县赤土店乡赤土店村尤永杰
验例:尤同志年逾花甲,二十年前患此病,多方医治无效,用此方其痛立止,至今已十余载未复发。
山西太原市北城区迎新街道办事处杨建政用此方治愈了孙爱萍的三叉神经痛。
此人患病7个多月,觉不能睡,饭不能吃,痛起来大哭。
经用此方后,现已完全止痛痊愈。
后又医治7人,均100%见效。
黑龙江齐齐哈尔药材采购供应站南马路1号李琴用此方治好了他亲属患多年的三叉神经痛。
老中医祖传三代,特效10秘方

老中医祖传三代,特效10秘方1.我服十三味治愈了三叉神经痛我是多年患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经多方治疗终未能治愈。
后在医院手术治愈后又复发。
犯病时,似刀割、如火灼,痛苦不堪。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中国著名老中医赵希愚传方(赵老自患此症,配了此药方),经服药,我病已痊愈,现已5年多没犯病。
为了解除患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痛苦,特将此药方献上。
配方及用法:生石膏25克,葛根19克,黄芩9克,荆芥穗9克,赤芍13克,勾藤13克,苍耳子13克,薄荷6克,甘草9克,蔓荆子13克,柴胡13克,全蝎6克,蜈蚣3条。
水煎服,每日服2次。
(张富本)2.丹钩六枝饮加减治脑血栓效果很好百姓验证:张某,男,70岁,农民,于1974年5月2日就诊。
素有眩晕症,于10天前突觉头晕肢麻,旋即昏倒,服用小续命汤、资寿解语汤等药物未见病情好转。
症见左侧偏瘫,小便短黄,舌质黯,苔黄厚腻,脉弦大有力。
血压25.27/14.63kPa(190/110毫米汞柱)。
证系肝阳偏亢,风阳内动,迫血上逆,脑络受伤,阻塞清窍。
治宜平肝熄风,潜阳通络。
投以上方加僵蚕9克,碧玉散12克,通草6克,石菖蒲6克,胆草9克,血竭3克,银花藤30克。
服药12剂,神志清醒。
但仍见手足屈伸不利,头晕胀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血压21.28/13.3kPa(160/100毫米汞柱)。
方中去血竭、通草、碧玉散、菖蒲,加入白菊花9克,白蒺藜9克,鸡血藤12克。
又连服15剂后,诸症除。
(湖南彭述宪)3.银黄熏洗剂治痔疮100例均有效配方及用法:银花30~50克,苍术、五倍子各15~30克,黄柏、苦参各15~20克,芒硝20~60克。
上药加水3000~5000毫升,文火煎煮5~10分钟,即将药液倒入盆中(或罐中),滤去药渣,趁热气盛时坐在盆上熏蒸患处。
待药液不烫时再行浸洗,每次30分钟左右。
每天1剂,早晚各熏洗1次。
疗效:此偏方治疗痔疮100例,痊愈95例,好转5例,无一例失败,有效率100%。
三叉神经痛验案3则

・
32 ・ 7
利 , 气 凌 心 , 宜 清 化 湿 热 , 腑 泄浊 。 宗 三 仁 汤 合 枳 术 丸 化 水 法 通 方 裁: 白豆 蔻 9 , 苡 仁 3 g炒 杏仁 1g 竹 叶 9 , 甘 草 6 , 朴 g薏 0, 2, g生 g厚 2 g 清 半 夏 1g 滑 石 9 , 莱 菔 子 1g 生 白术 1 g 枳 实 1g 0, 2, g炒 2, 5, 2, 鸡 内金 lg O 。3剂 。2剂后 大便 得 畅 , 解 出 粪球 数枚 , 解 出成 先 后 型 大便 长 约 3 c 随 即 可 半 卧 位 , 息 、 胀 、 肿 均 减 轻 。再 0m, 喘 腹 浮 诊 , 仍 弦濡 滑有力 , 方 改厚朴 6 , 莱菔 子 6 , 实 6 , 脉 上 g炒 g枳 g 坚 持 服 用 , 持 大便 通 畅 每 日 1次 , 能 搀 扶 下 地 行 走 , 保 后 高枕 位 入
热化痰 , 腑降浊。 通 方宗 清 气 化 痰 汤 和 三子 养 亲 汤 、 白散 化 裁 : 泻
陈 皮 9 , 半 夏 1g 茯 苓 1g 生 白术 lg 黄 连 1g 黄芩 1g g清 2, 2, O, 2, 2, 胆南 星 1g 莱 菔 子 9 , 0, g 白芥 子 9 , 苏 子 9 , 蒌 仁 3 g 桑 白 g紫 g瓜 0, 皮 1g 地 骨 皮 1g鱼 腥 草 2 g 5剂 后 , 2, 0, 0。 咳嗽 减 轻 , 咳痰 易 出 , 心
症 状 , 脉 弦 滑 数 有 力 , 红 , 黄 腻 , 证 为 痰 热 蕴 结 、 焦 不 凭 舌 苔 辨 三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简介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面部疼痛的常见疾病,它由三叉神经的激发和感觉传导异常引起。
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根本上缓解面部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脉搏质地。
常见的面部疼痛症状包括剧烈的疼痛、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较短、疼痛区域分布特异等。
脉搏质地通常为细弱或者弦细。
中医治疗方案草药治疗1. 霜降梅花针:选用霜降梅花针进行针刺,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2. 川芎嗪:使用川芎嗪进行煎服,可以舒经活络、止痛缓解面部疼痛。
3. 桃仁扬花汤:以桃仁结、炒枳壳、煨艽头为主要材料,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针灸疗法1. 阳明足阳明胃经:利用针刺阳明胃经的穴位,如足三里、迎香、合谷等,可以调和气血、舒散寒热,缓解面部疼痛。
2. 承浆:通过承浆穴进行针刺,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推拿疗法1. 疏通面部经络:使用指压、推拿等手法,对面部经络进行疏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疼痛。
2. 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石头对面部进行热敷,可以舒缓肌肉紧张,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疼痛。
2. 谨慎用力:避免面部过度用力,如过度咀嚼、大声喧哗等,以减少对面部神经的刺激。
以上中医诊疗方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但请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请注意:此文档的内容仅仅是给出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对于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三叉神经痛偏方 让你一天精神抖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叉神经痛偏方让你一天精神抖擞
导语:夏天来了,天气非常炎热,我们要忍受着大热天在外面行走,即使再热,我还是有方法让自己凉快的。
正如我们现在三叉神经痛一样,也需要有方法...
夏天来了,天气非常炎热,我们要忍受着大热天在外面行走,即使再热,我还是有方法让自己凉快的。
正如我们现在三叉神经痛一样,也需要有方法让我们的神经痛减缓一点,所以也是需要小偏方的。
下面就由小编来大家好好介绍一下吧。
目录
1、三叉神经痛原因
2、三叉神经痛主要的诊断方法
3、治男性三叉神经痛偏方
4、治女性三叉神经痛偏方
5、三叉神经痛吃什么
6、食疗治三叉神经痛偏方
7、三叉神经痛的禁忌 8、如何预防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原因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
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
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病因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包括脑部占位性病变和血管压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西医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三叉神经痛秘方8.1通络头风汤【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
【用法】每日1~2剂。
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
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
煮好后两煎药汁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早晚分服,或6小时服1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方解】本方系《卫生宝鉴》芎归汤加细辛、蜈蚣组成。
方中川芎为主药,辛温味薄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经止痛。
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祛寒止痛,蜈蚣搜风通络,二味虽为佐使之药,然不可缺,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为止痛之上品。
二则量大而专,有的放矢。
前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
顽症痼疾,不用足量,难以获效。
余用川芎,最小剂量起于15克,以后递增其量,对头痛剧烈者,常用之30克以上,实践证明并无伤阴香窜之弊。
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
另外,细辛不过钱之说,亦不足信。
余于细辛止痛,最少起步于3克,递增至9克,并无不良反应;蜈蚣有毒,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痛、搜风通络、逐瘀止痛之效,一剂药用2条或3条,并无毒性反应,研末冲服其效更著。
再者随证加减,伍以适当引经药,更能提高疗效。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病。
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则泛恶呕吐,用止痛药或麻醉剂难以止痛,舌偏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期前发作。
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之偏正头痛顽症。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甘菊、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刺如灼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则当归量应大于川芎;后头痛加羌活;前头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本。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一般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
但服此汤剂(本方),一般不需用其他止痛剂。
因方中药物多辛香燥烈,故阴虚血亏者不宜用之。
患感冒时也不宜服此药。
本方药少而精,针对性强,恰切病机,故用之效佳。
对寒瘀头痛效果尤佳。
8.2四味芍药汤【来源】夏度衡,《名医治验良方》【组成】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
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柔肝潜阳、活络熄风。
【方解】本病是一种常见的难治病。
一般多责之于风(内风)、火、痰、瘀、虚(气阴两虚)。
根据本病发病,病情特点,夏老认为系由肝血不足,肝阳偏亢,化风上扰所致。
治宜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为法。
自拟四味芍药汤,恰中这一病机,用之临床,效果颇佳。
方中重用白芍、牡蛎柔肝潜阳熄风;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使阴复阳潜,并可缓急止痛;丹参养血活络,四药合用,共奏柔肝潜阳,活络熄风之效。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本病之治,多主以本方,并结合症状稍事加减,则左右逢源。
如兼风、烦躁易怒,口苦,面赤,大便干结者,均加龙胆草、大黄、黄芩;若鼻塞,鼻窦部胀痛则颜面疼痛(三叉神经痛)加重者,加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兼见牙龈红肿疼痛;或龈部溢脓、渗血者,酌加葛根、生石膏、生黄芪、蒲公英;兼见腹胀纳呆者,酌加神曲、藿香、茯苓、白术、党参;若兼见前额眉棱骨痛、项背强、头胀、恶风者,酌加防风、白芷、桂枝;兼见胸闷、咳嗽、口流涎沫者,酌加茯苓、苍术;兼见潮热、心烦、咽干、口燥不多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酌加生地、鳖甲、丹皮、栀子仁清热养阴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8.3治痛缓急汤【来源】于鹄忱,《名医治验良方》【组成】白芍30~50克,甘草10克,川芎、牛膝各30克,柴胡、僵蚕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
【方解】方中以白芍养营和血、柔肝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使阴血平复,筋得气养则挛急自解。
川芎辛温升浮,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少阳经引药,能治诸经头痛,活血散郁祛风;牛膝舒筋通脉,可缓川芎升浮之势,以冀升降相得,勿失其度;柴胡疏泄足少阳胆经之邪,治头晕目眩,耳鸣;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
诸药合用,共奏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之功。
由于方药切中病机,故能药到病除。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如因风热而诱发伏邪者,加姜黄,生大黄;湿热内蕴者,加白蔻仁、杏仁、苡米、黄芩等;对因风寒而诱发者,加附子、细辛之属,随证选用,不可偏颇。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用于治疗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疗效亦佳。
8.4芩葛石膏汤【来源】赵太岩,《中国当代知名中医特色医疗辞典》【组成】黄芩15克,葛根30克,生石膏40克(打碎,先煎),荆芥穗15克,赤芍20克,钩藤20克,苍耳子20克,薄荷10克,蔓荆子20克,全蝎10克,蜈蚣3条,柴胡20克,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肝熄风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目痛加桑叶、菊花各15克;牙痛甚者加细辛5克,牛膝15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5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轻症3~4剂,重症7~14剂即可治愈。
【附记】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8.5五白汤【来源】雍履平,《脑病辨治》【组成】白芷、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白附子、全蝎、川芎、肉桂各6克,白芍、地龙各15克,蜈蚣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2周为1疗程。
【功用】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因寒触发者,加大白芷用量,并加制川乌、制草乌各3~6克;因热而诱发者加菊花18克,石决明30克(先煎20~30分钟)。
【疗效】一般5剂见效,1~2个疗程可愈。
8.6止头痛方【来源】卢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组成】川芎、白芷各50克,羌活、菊花、藁本各15克,荜拨5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功用】祛风止痛。
【主治】因风邪所致的偏正头痛,巅顶头痛,齿槽痛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枕神经痛。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药5剂见效,1个月左右可愈。
8.7十味止痛汤【来源】张家鹏,《名医治验良方》【组成】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葛根15克,荆芥穗10克,钩藤、苍耳子、蔓荆子各12克,全蝎6克,蜈蚣3条,生地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热解痉,驱风散火。
【主治】三叉神经痛。
【疗效】多年使用,屡试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
验之临床,屡获良效。
8.8八味止痛汤【来源】包松年,《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组成】当归、赤芍、白芍各10克,潼、白蒺藜各12克,白芷10克,细辛4克,钩藤12克(后下),全蝎粉2克(分2次吞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养血活血,熄风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10~30剂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
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的疾病,非常难治疗,很多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去寻找偏方辅助治疗,那么您知道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偏方吗,下面就为您介绍。
治三叉神经痛(肝火上扰)方处方:龙胆草、生地、菊花、白芍各15克,栀子、黄芩、柴胡各10克,僵蚕、地龙、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配服新癀片,每次2片,每日3次。
功效主治:清肝泻热,降火止痛。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属肝火上扰型。
症见颜面阵发性剧痛,伴烦躁易怒,头晕目赤,耳鸣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三叉神经痛(瘀血阻滞)方处方: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僵蚕、白芷各9克,全蝎、生姜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配服血府逐瘀丸,每次9克,每日2次。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通窍止痛。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属瘀血阻滞型。
症见颜面阵发性剧痛,痛如针刺刀割,经久不愈,舌紫,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
治三叉神经痛(风热伤络)方处方:桑叶、菊花、川芎各15克,僵蚕、白芷、薄荷各10克,细辛3克,荆芥、甘草各6克,蔓荆子5克,清茶少许。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配服全天麻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功效主治:祛风清热,通络止痛。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属风热伤络型。
症见颜面阵发性剧痛,有灼热感,口苦,便秘,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刁玄数。
治三叉神经痛(风痰壅络)方处方:胆南星、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白附子、僵蚕各10克,川芎15克,细辛3克,全蝎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配服全天麻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功效主治:祛风化痰,通络止痛。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属风痰壅络型。
症见颜面阵发性剧痛,面颊麻木作胀,头重昏蒙,胸膈满闷,呕吐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治三叉神经痛(胃火上炎)方处方:生石膏30克,生地15克,川芎9克,黄连、丹皮、白芷、菊花各10克,升麻、甘草各6克,羌活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配服新癀片,每次2片,每日3次。
功效主治:清泻胃火,升散郁热。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属胃火上炎型。
症见颜面阵发性剧痛,面颊灼热感,甚则胀痛如裂,面红目赤,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三叉神经痛(风寒阻络)方处方:川芎18克,荆芥、白芷、羌活、防风、薄荷各10克,细辛3克,蔓荆子15克,甘草5克c1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用于三叉神经痛,辨证属风寒阻络型。
症见面颊疼痛呈抽掣样,剧烈难忍,痛时面色苍白,畏寒恶风,遇冷加重,得热则缓,可因冷风吹拂诱发,喜按面或揉擦,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上述就是为您介绍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偏方,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偏方,建议咨询医生并且使用,防止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