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穿越建筑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盾构过建筑物桩基施工方案模板

盾构过建筑物桩基施工方案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盾构过建筑物桩基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广州轨道交通三号线大沥盾构区间隧道, 为两条圆形隧道, 起止里程YDK8+824.2~YDK11+287.75,隧道全长4925.35m, 隧道净空φ5.4m, 衬砌采用6块高强度得预制管片拼装组成, 管片宽度为1.5m, 厚度为0.3m, 管片与管片的纵, 环向由24根M24的螺栓连接, 管片设计强度为C50, 抗渗等级为S12。
本区间隧道采用两台复合式盾构机分别在左右线隧道进行掘进及管片拼装。
本区间隧道自大塘站始发, 穿过大片农田, 在建筑物密集的后滘村下穿过, 横穿南环高速公路及建筑物密集的新基村到达沥滘站。
其中位于新基村YDK11+000~YDK11+2875.75段有16栋建筑物的桩基侵入隧道或邻近隧道, 为保证盾构穿越建筑物的安全, 原设计对侵入隧道或邻近隧道的建筑物进行桩基托换, 盾构穿越该16栋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图见下图:该16栋建筑物与隧道位置关系, 桩基托换形式及地质水文情况见下表:3建筑物与隧道位置关系及地质情况45水文情况: 根据地层的富水程度及储水介质, 本区段地下水有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地下水埋深0-3m, 为饱水层, 根据抽淤泥质砂及冲洪积砂层中, 水试验渗透系数数值, 水量丰富, 由大气降水及河、涌、珠江水补给。
6二.施工方案:为确保盾构穿越建筑物时建筑物的安全, 盾构经过时必须建立严密的监控量测体系以指导施工, 实现信息化施工。
监测数值出现异常, 应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或采取其它辅助措施( 如地表跟踪注浆, 洞内二次注浆等) , 以控制土层的变形。
盾构切割桩基时, 盾构掘进应保持均衡, 连续的进行, 尽量减少对地层的干扰, 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1.建立严密的监控量测体系( 1) 盾构到达建筑物前30m, 盾构经过及盾构经过后的两个星期内, 对地表沉降及建筑物倾斜, 不均匀沉降, 裂缝开展情况进行监测。
盾构过建筑物专项施工方案

盾构过建筑物专项施工方案
一、前言
盾构是一种常用于建筑物基础施工的方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如何穿
越建筑物。
本文针对盾构过建筑物过程中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施工前准备
1. 方案制定
在盾构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制定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包括穿越位置、施工工艺、安全措施等内容。
2. 现场勘测
在实施盾构施工前,需要对建筑物周围环境进行详细勘测,确保施工过程中不
会对周围建筑物造成影响。
三、施工过程
1. 盾构机进场
盾构机进场后,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试车,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2. 穿越建筑物
在穿越建筑物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盾构机的轨迹和姿态,确保施工过程
中不会对建筑物结构造成损坏。
3. 安全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四、施工结束
1. 设备拆卸
盾构施工结束后,需要对设备进行拆卸和清理,确保现场环境整洁。
2. 施工验收
施工结束后,需要进行验收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五、总结
盾构过建筑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只有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详细的准备工作,并严格执行施工规程,才能确保盾构工程的顺利完成。
盾构穿越民房的安全施工措施

盾构穿越民房的安全施工措施本区间隧道沿线将多次穿越各类砖木结构民房,且该类民房已建年限较长,破裂程度较大,对施工过程中的轴线控制和地面沉降非常高。
采取以下针对措施:1、严格控制盾构正面平衡压力在盾构穿越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切口平衡压力,同时也必须严格控制与切口压力有关的施工参数,如推进速度、总推力、出土量等,尽量减少平衡压力值的波动。
2、严格控制盾构纠偏量在确保盾构正面变形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使盾构均衡匀速的施工,盾构姿态变化不可过大、过频,以减少盾构施工对地层的扰动影响。
3、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量和浆液质量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量和浆液质量,通过同步注浆及时充填建筑空隙,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变形。
同步注浆量一般为建筑空隙的200%~250%。
4、在隧道内进行二次衬砌壁后注浆由于盾构推进时同步注浆的浆液在填补建筑空隙时可能会存在一定间隙,且也没有多少的强度,另外由于盾构推进盾尾引起对压入浆液的扰动,仍存在地面沉降的隐患,因此在隧道掘进的同时,后面同步进行二次壁后注浆。
浆液通过管片的注浆孔注入地层,并在施工时采取推进和注浆联动的方式,注浆未达到要求,盾构暂停推进,以防止土体变形。
壁后二次注浆根据地面监测情况随时调整,从而使地层变形量控制在最小。
5、对于出现地面变形达到警戒值情况的补救措施盾构穿越建筑物时,若地面变形值达到警戒值,则需在隧道内通过管片注浆孔进行壁后双液注浆,必要时采取地面跟踪注浆来保护建筑物。
6、制定变形监测方案(1)对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测。
(2)在位于隧道推进方向上,沿隧道中心线每5米布置一变形观测点。
每50米布置一变形测量断面。
每一测量断面以轴线为中心,向两侧2m、4m、7m各布置一沉降测点,总计7点(含轴线上的点)。
(3)施工前所得的初始数据必须是三次观测平均值,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4)监测频率普通点为一天两次,对于盾构施工中即将穿越,以及变形量大的点,根据实际情况加密监测频率,必要时进行跟踪监测。
盾构施工风险及预防措施

目录Contents盾构施工简介盾构施工主要风险及预防措施一•盾构施工简介盾构工法定义盾构(Shield)一词的含义在土木工程领域中为遮盖物、保护物。
是指把外形与隧道截面相同,但尺寸比隧道外形稍大的钢筒或框架压入地中构成保护掘削机的外壳。
该外壳及壳内各种作业机械、作业空间的组合称为盾构机。
盾构法施工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
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通过盾构外壳和管片支承四周围岩防止发生往隧道内的坍塌,同时在开挖面前方用切削装置进行土体开挖,通过出土机械运出洞外,靠千斤顶在后部加压顶进,并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机械化施工方法。
盾构施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地铁、铁路、公路、市政、水电隧道工程。
二•盾构施工主要风险及预防措施1地质风险2机械风险3施工风险1地质风险由于地质勘探的局限性,盾构掘进过程中遇到未探测到的不良地质及地下障碍物的风险很大。
A可能导致的后果①盾构设备异常损坏,工期延误;②地面沉陷,引发管线断裂、交通中断,房屋倾斜等等安全事故;③施工过程中掘进困难,姿态难以控制等。
案例北京地铁四号线颐和园站—北宫门站区间,地质报告显示穿越区多为粉质粘土、粉砂土及粉土,局部穿越风化岩石,个别部位有砂卵石层侵入隧道断面。
施工中,当盾构左线掘进至第598环和第632环时发现硬岩,造成刀具严重磨损。
B-1粉质粘土粉砂土及粉土风化岩石砂卵石B-2案例—掘进过程中遇到孤石厦门地铁一号线某区间,施工前由于其他干扰原因部分里程段未做地质补勘。
当掘进到里程段时掘进参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掘进速度明显降低,待开仓检查发现刀盘前方存在较大孤石,大部分刀具受到严重的冲击破坏。
C预防措施1、施工前,通过地质补勘等方法,进一步查清隧道的地质条件,掌握尽可能详尽的地质资料;C预防措施预防措施C2、施工中,利用盾构机本身的超前地质钻机及超声波等超前地质探测装置,提前探测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盾构下穿建筑物专项施工方案

盾构下穿建筑物专项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二、施工方案1.前期准备工作:-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工作,了解建筑物的建造材料、结构、地质情况等;-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避免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2.盾构施工前建筑物加固措施:-对建筑物进行结构加固,包括增加支撑、浇筑加固混凝土等;-在建筑物底部设置抗震垫层,减少盾构施工对建筑物的振动影响。
3.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控制盾构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噪音等参数,确保不超过建筑物的耐受能力;-设置监测仪器,实时监测盾构施工过程中的振动、沉降等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4.盾构施工后建筑物检测:-在盾构施工结束后,进行建筑物的全面检测,确保建筑物没有受到破坏;-如有需要,进行维修和恢复工作,修复被盾构施工影响的部分。
5.安全措施:-制定紧急应急预案,安排专业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以及应急救援措施;-在施工现场进行安全警示标识,并设置专门警戒线,禁止未授权人员进入施工区域。
三、风险控制1.施工前风险评估:-对盾构施工下穿建筑物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2.施工中的风险防范:-通过实时监测建筑物和地下隧道的位移、振动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警;-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各项操作符合规范,杜绝施工中的人为失误和差错。
3.配备专业人员:-需要配备具备盾构施工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要求所有人员具备相应的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4.施工材料的选择:-确保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在选择材料时考虑其对建筑物的影响,尽可能减少不可预见的问题。
四、总结盾构下穿建筑物的专项施工方案需要充分评估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施工操作和监测。
通过加固建筑物、控制振动和噪音等措施,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对建筑物造成伤害。
同时,及时调整施工参数,保持盾构施工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盾构施工专项应急预案

盾构施工专项应急预案目录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3、指挥机构及职责3、1 应急组织体系3、2指挥机构及职责4、预防与预警4、1危险源监控1) 长江大提的监控预防2) 隧道埋深变化大、水压高预防措施3) 过江段隧洞段距离长预防措施4) 隧洞通过地段存在“上软下硬”底层预防措施5) 盾构穿过江底砂层地段发生冒顶通联预防措施6) 掘进遇到大快石及卵石等障碍物预防措施7) 隧洞漂移、上浮预防措施8) 隧道进出洞口的坡度较大预防措施4、2预警行动5、信息报告程序6、应急处置6、1响应分级6、2响应程序6、3处置措施7、应急物资与装置保障7、1应急物资7、2装置保障盾构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内容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本工程过江隧道穿越的主要底层以粉细沙为主其透水性强与长江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通道,隧洞断面在局部地段还要穿越圆砾地层,采用气压式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在过江隧洞施工中的可能导致盾构隧洞施工中发生漏水、漏浆、甚至透水事故,以及盾构机主轴承及密封失效、地质塌陷、火灾断电等,其影响见表1。
序号事故发生位置事故现象事故类型及危害1 盾构隧洞隧洞漏水、漏浆、甚至透水导致盾构机设备受淹,甚至引发隧洞被淹事故2 盾构机盾构机主轴承及其密封失效盾构机难以继续掘进,严重影响工期3 盾构机隧洞内发生火灾危机隧洞内人员、设备安全4 盾构机供用电设备的断电、漏电洞内施工人员、设备安全受到威胁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
把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在事故未发生时充分做好预防工作;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营救受伤人员,组织撤离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采取科学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检测、检验、监测手段、救援装备和技术,迅速控制事态,消除危害后果。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在有关领导的统一领导和组协调下,各组织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盾构下穿建筑物施工控制要点

0.13 ~0.16M Pa。
(2)及 时进 行 渣 土 改 良 ,防止 泥 饼 的形 成 本段 盾构机主要穿越 的地 层为砾 质黏性 土 、全 风化 花 岗 等岩层 ,受盾构机刀盘 自身 的制约 ,可能会 在刀盘尤其是中心 区部 位 产 生 泥 饼 。 在掘 进 过 程 ,通 过 对 刀 盘 或盾 构 机 自带 的泡 沫系统向前方土体注入泡沫剂 ,必要时也可向螺旋输送机内注入 泡沫 ,预先对土体进行改 良,以增加渣土的保水性和稳定性。 (3)控 制 推 进 速 度 在下穿该 段小楼 的推进 过程 中,每 60—80cm测 量一 次 盾构 机的推进方向 ,尽可能减少 纠偏 ,特别是要杜绝大量值纠 偏 ,正常推进时速度宜控制在 20—50mm/min之 间 ,并保 证 出 土量 、正面土压 力及 注浆 均匀 、及时 。 (4)加强 同步注浆 在盾构推进过程 中及 时进行 同步注浆 ,以便 及时充 填管 片与围岩间 的空 隙,做到真正的同步注浆以减少地表的沉降 。 同步注浆选用下表 1的配 比,通过现场试验优化确定。
■施 工与 质 量管理
福建建设科技 2016.No.1
长 、加 高翻改处理 。4栋 2层 建筑 未装修 部分 墙体 及地 面存 在裂缝较多 ,部分裂缝 可能贯 穿墙体 或基 础。盾构施 工期存 在 一 定 安 全 隐患 。 1.3 地 层 特 征 分 析
盾构下穿竹排冲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1.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盾构隧道与竹排冲旳位置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风险分析及施工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编制根据与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编制根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编制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