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焦点群体。
他们身处于城市与农村交汇的地带,既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也受农村传统观念的束缚,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多样,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探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父母离异城乡结合部的迁徙人口较多,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分居两地,经常无法陪伴孩子。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家庭出现离异现象,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完整的家庭关爱,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2. 教育观念的不同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应试教育思维与农村传统的务农思想相冲突,这种差异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3. 社会关系矛盾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面临着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关系矛盾,他们可能会遭受同学欺凌、城乡之间的歧视和排斥,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4. 信息传播不畅相较于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信息传播相对不畅,孩子们缺乏足够的信息获取渠道,对外界的认知有限,这样的局限会造成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5. 心理素质薄弱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心理素质的培养,家长和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中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适应,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1. 加强家庭教育针对父母离异所带来的心理问题,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增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通过家庭温馨的氛围来弥补孩子在心理上的缺失。
2. 教育理念的融合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融合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鼓励他们发展综合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3. 加强社会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需加强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的社会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心理辅导员的介入,开展一系列充满情感关怀和理解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孩子解决社会交往中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越发突出。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表现为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家庭教育缺失等方面的困扰。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发展,更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对于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高师生心理辅导能力,对于解决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的这些问题,亟需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预防工作。
1.2 研究目的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引言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现状,深入了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2. 探究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3. 提出针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建议,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4. 探讨提升师生心理辅导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师生心理辅导的有效对接。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
1.3 研究意义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深入研究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不仅有助于了解城乡结合部教育现状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城乡结合部是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地区,通常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特征。
在这样的地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针对性的对策。
1.社会环境因素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环境往往复杂多样,中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
特别是,一些乡村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的不足,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2.家庭因素在城乡结合部,一些中小学生的家庭可能面临着经济困难、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特别是一些只有留守老人看护的孩子,他们缺乏家庭关爱和关注,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3.教育环境因素城乡结合部的教育资源可能不均衡,一些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不足,这会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业成绩。
一些学校可能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导致孩子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难以得到有效的帮助。
1.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培训、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完善家庭教育和支持体系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和支持力度,帮助一些困难家庭解决经济问题,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和关爱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包括招聘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开展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
4.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大对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力度,开展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活动,了解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和成因,为针对性提供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帮助。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探讨了学校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在心理问题中的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包括改善学校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
通过研究,可以帮助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解决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参考,促进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学校环境、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
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研究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助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多方面。
学校环境的压力、竞争和学习负担过重,容易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如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
社会因素,如社会竞争压力、信息传播方式等,也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影响。
研究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更好地了解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旨在深入了解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分析学校环境、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对策方案,以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城乡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城市,学生可能面临着学业压力大、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而在农村,学生可能面临着资源匮乏、信息闭塞、心理辅导不足等困扰。
城乡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差异性催生了我们研究的需求,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城乡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只有全面了解城乡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为城乡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本研究选取城乡接合部学校为重点对象,深入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期为城乡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案。
1.2 研究目的对于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我们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了解城乡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探讨其影响因素和特点。
分析城乡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和原因,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找出问题的源头。
通过对城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针对性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探讨城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措施,为学校和相关部门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和措施,助力城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改进。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旨在为城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改进做出积极贡献。
1.3 意义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
城乡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研究城乡学校学生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不同地区学生心理的差异性,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对城乡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根源,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避免盲目采取措施。
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
通过对城乡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探讨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城乡接合部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较多,主要受教育资源不均衡、生活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城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本研究旨在为改善城乡学生心理状况提供参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对策研究、因素分析、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策略、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接合部的学生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城乡接合部学校的学生心理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开展城乡接合部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对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有效的对策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学生心理状况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推动城乡接合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的现状,分析影响城乡接合部学生心理状况的因素,探讨针对城乡接合部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并评估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城乡接合部学校的实施效果。
通过研究,旨在为改善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引言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城乡接合部地区的学生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存在着特殊的问题。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面临着诸多独特的困境和挑战,这些问题的成因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建议。
1. 社会环境的影响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环境往往比较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传统不同、社会风气各异,这些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可能面临家庭贫困、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问题,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2. 学校环境的影响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都不能与城市中小学相提并论。
这种差异往往会给中小学生带来挫折感和自卑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3. 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城乡结合部,一些家庭的教育观念相对守旧,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约束也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父母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4. 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可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儿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1. 家庭教育的引导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需要引导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他们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家长也需要接受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识别和解决能力。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学校也需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提升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教育投入,提升学校的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水平,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
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每个学段、每个地域的学校都会存在所谓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无论是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会头疼。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有着特殊的地域、经济和文化现状。
这也决定着城乡结合部小学学生的心理现状,有着学困生的共性、也有着与城市和农村不同的、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本文就城乡结合部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策略做粗浅的分析。
1城乡接合部儿童心理问题1.1自卑情绪和失落感明显"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成绩长期落后,长此以往将会产生明显的自卑情绪,不仅在和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中倍感不适,同时也容易在生活中形成失落感。
这是当前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普遍特点。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学困生,他们没有农村孩子的广袤天地与无边的大自然,也没有城市五彩缤纷的游乐设施与花花世界,更没有父母倾心的陪伴与呵护,自卑与失落可想而知。
1.2依赖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城乡接合部的家长多半是外来务工的,他们背井离乡为的是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有多少家长有那么多的闲钱来送孩子到培训班辅导?有多少家长有那么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学习?又有多少家长有足够高的文化水平和行为道德规范来引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3学困生的逆反心理有些父母不能及时的、平等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不能正确地指导和理解孩子,而是用传统的眼光把分数看成是第一位的,甚至还粗暴的干涉限制孩子的自由,这更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起他们的强烈的逆反心理。
这是对家长的逆反心理。
1.4部分学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扭曲由于这些家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租住的房屋条件都不好,阴暗、潮湿、拥挤。
我在家访的时候不止一次见过一家四口或者更大的家庭住在一个单间的出租屋里,有的还是上下床。
2城乡接合部儿童的心理问题原因探析2.1校园环境建设存在不足校园环境是影响城乡接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的关键因素,由于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尚不成熟,心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尤其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比较容易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04T11:30:12.630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3期作者:温红梅[导读] 城乡接合部是一个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特殊领域,这一区域的留守儿童比较容易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教师以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为基础,探究城乡接合部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控制水平。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六小学
引言
每个学段、每个地域的学校都会存在所谓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无论是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会头疼。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有着特殊的地域、经济和文化现状。
这也决定着城乡结合部小学学生的心理现状,有着学困生的共性、也有着与城市和农村不同的、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本文就城乡结合部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策略做粗浅的分析。
1城乡接合部儿童心理问题
1.1自卑情绪和失落感明显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成绩长期落后,长此以往将会产生明显的自卑情绪,不仅在和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中倍感不适,同时也容易在生活中形成失落感。
这是当前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普遍特点。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学困生,他们没有农村孩子的广袤天地与无边的大自然,也没有城市五彩缤纷的游乐设施与花花世界,更没有父母倾心的陪伴与呵护,自卑与失落可想而知。
1.2依赖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城乡接合部的家长多半是外来务工的,他们背井离乡为的是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有多少家长有那么多的闲钱来送孩子到培训班辅导?有多少家长有那么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学习?又有多少家长有足够高的文化水平和行为道德规范来引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学困生的逆反心理
有些父母不能及时的、平等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不能正确地指导和理解孩子,而是用传统的眼光把分数看成是第一位的,甚至还粗暴的干涉限制孩子的自由,这更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起他们的强烈的逆反心理。
这是对家长的逆反心理。
1.4部分学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扭曲
由于这些家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租住的房屋条件都不好,阴暗、潮湿、拥挤。
我在家访的时候不止一次见过一家四口或者更大的家庭住在一个单间的出租屋里,有的还是上下床。
2城乡接合部儿童的心理问题原因探析2.1校园环境建设存在不足
校园环境是影响城乡接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的关键因素,由于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尚不成熟,心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尤其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比较容易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
但是,很多城乡接合部的小学建设人员对于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从优化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推进校园环境的建设工作,难以为城乡接合部校园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还有部分小学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并没有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导致校园环境并不包含可以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资源,难以为校园环境建设综合质量的优化提供支持。
2.2城乡接合部小学留守儿童信息交流机制尚不成熟目前,很多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机构为其提供的教育资源,难以凭借信息资源沟通体系的合理操作实现对主观心理诉求的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工作的经验累积和质量,难以为留守儿童信息沟通平台的优化构建提供支持。
还有一些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沟通运作价值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小学在制订具体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策略的过程中,很难凭借信息沟通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儿童心理辅导策略的设计,无法为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3改良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3.1优化留守儿童信息交流体系建设
首先,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信息资源沟通技术的关注,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型信息沟通渠道进行留守儿童的信息交流体系建设,为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更好地反馈具体的心理诉求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关注,要使用技术手段弥补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的不足,保证留守儿童可以更加顺利地实现与父母之间的信息沟通,为心理压力的缓解创造有利条件。
再次,教师需要针对城乡接合部快速建设的客观实际,解决儿童难以建立稳定的情感基础等问题,保证小学留守儿童可以更加全面地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体趋势以定位情感寄托方向,为留守儿童信息交流机制的成熟运行提供帮助。
3.2家庭层面
家庭是孩子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
所以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是、老师的事,更是家庭的事、父母的事。
(1)开设家长课堂。
来自家庭的创伤,无论是父母争吵、离异,还是关怀的缺失其实都是父母的无心之失,没有哪位家长主观上会想去伤害自己的孩子。
所以学校要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培训,要让家长们认识到,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哪些是需要积极配合去做的,哪些行为会影响孩子,是不可触碰的。
(2)家长辅助。
家长要随时关注、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内心世界,给与足够多的理解、关怀和鼓励,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解决。
3.3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为切实增强教师心育意识和辅导能力,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推荐教师阅读《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与辅导》《教学心理学纲要》《小学生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评价》等书籍,要求教师圈划、点评,写读书笔记,用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聘请广西师大教科院秦素琼教授到校做"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新课程下的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等专题讲座,组织兼职教师参加市级心理健康教育观摩活动。
通过培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升辅导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3.4加强家长合作交流,搭建家校育人平台
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
培训家长,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每学期定期开放家长观摩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各班QQ群、微信群的开通使用,搭起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平台,良好的交流氛围,促进了家长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结束语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
作为城乡结合部小学中高年级班主任,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们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全面发展,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
要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张一帆.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职业生存状态与改进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郑硕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3]李宽.城乡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4]陈娟.城乡结合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5]徐红.关于城乡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