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思考

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思考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小学生畏惧作文,把作文当做思想包袱,生长在农村的小学生更认为写好作文“难于上青天”。然而,面对新课标对小学生作文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知识不能仅限于作文课上,要重视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材料。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一些指导农村小学生写作文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便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才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和抄袭的弊端。

如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二、积累素材,丰富写作

1、从大自然中积累写作素材。观察就是汲取生活的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必须热爱生活,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因此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用心灵感受世界的习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激发起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也就激发了表达的欲望。我结合习作训练,经常组织学生走出“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去观察自然,认识生活。如指导学生写《春天的景色》一文时,正值春暖花开时节,我和学生一起来到校园,收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校园景物的特点。接着,走出校园,来到田野,去“找春天”,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心去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再写下来。有的学生说“我看见柳树发新芽了,闻到了泥土的芳香”;有的说“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伸伸腰,摆摆手,好像在随风跳舞”等。这些话语来自这帮农村学生对自然的真实感受,是大自然给了他们表达的情感。

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学生与生活的沟通时,他们有了习作的欲望,他们笔下的生活也就会因此而有了灵性。

2、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1)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首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多读书,读各种有益的书,通过广泛阅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多读书、爱读书的习惯,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

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经历,这就必须学会积累间接材料。从而获得间接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径。“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一至言语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

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使用,你可以很自然的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的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能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而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必须每天阅读,获取和储存信息,使胸中有故事。材料积累到一定量,就会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曾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并广泛开展“读书比赛”活动,从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短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为了阅读收到更好的成效,我在教学中,会每隔一周布置一个读书范围,例如科幻的、环保的、人物类的,或是确定一个读书的主题,如以环保为主题,以亲情为主题、以读书乐趣为主题等,还要学生读懂课文,每读一篇都确有收获,而且尽可能做到熟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语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的语言仓库中的积累。

(2)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要把阅读、思考、练笔结合起来。阅读时勤动笔,又可使读和写的能力得到锻炼。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要鼓励学生读书时随时记下所感,到高年级,还可以练习写读书笔记。读书除了能积累间接材料之外,还可以通过摘抄来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从所读的文章里选择并记录下来。诗词名句就有必要规定一定的主题。如古诗中写春的诗句,与友情有关的句子、写到乡愁的句子等,只要每天积累一点,持之以恒,就能形成一个语言材料的宝库。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循

语文课本中有各种体裁,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我有意识地利用课文指导学生模仿。在学生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写或口述与课文相似的写景、写人等片段作文,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作者的匠心与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再引导学生用课文方法写类似的内容。这样在写——读——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刚吸收来的知识运用于写作。

四、注重自批,指导修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学会了修改,可以‘受用终身’。”所以,我从四年级开始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集体评议。习作完成后,我先浏览一番,对全班作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修改意见。然后找两篇文章(优等、中等各一篇),放在实物摄影机上进行集体评议。先改“优”的一篇,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哪些地方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不够?不够在哪里?让学生评议一番,再动笔修改。有了好的文章作示范,再改中等的一篇,学生很快就通过与优等的文章作对照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如: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字词句段的毛病等。

2、个别面批。个别面批最大的优点是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例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三百字的作文,大概内容是:一个星期天上午,爸爸妈妈赶集去了,他就把家里的衣服洗干净,把地清理得干干净净,爸爸妈妈回来后称赞了他。看到这样一篇所写事情虽小,但却反映了孩子的生活实际和真情实感的作文。我找

来这个学生,先问他当时的情况种想法,并问他是否想把这篇文章改好,他高兴的点点头。于是我便跟他找出要修改的地方,向他提了意见,让他修改,这个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很快就把这篇文章改成了内容具体,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的文章。

总之,小学生作文必须贴近生活、走近生活,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平时让学生每天认真观察身边的一些人、事、景、物和感受他们的变化,从中得到一些感悟,积累真实深刻的生活体验,并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丰富的间接素材和语言材料,一步一个脚印,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