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民族性分析
川端康成《雪国》中的女性形象勾勒

川端康成《雪国》中的女性形象勾勒作者:刘昶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当前众多研究学者将女性形象作为研究课题,而一些世界名著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更加成为了热点。
《雪国》是在世界各个国家有着较高赞誉的文学作品。
基于此,从川端康成的《雪国》着手分析,对《雪国》之中勾勒的女性形象从母性光辉、悲惨命运和相应的死亡之美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后续关于文学作品女性形象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3011303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其创作的《雪国》更是受到了大批文学爱好者的欢迎。
《雪国》是川端康成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在《雪国》之中川端康成向世人展现了自然所拥有的色彩之美,自然景物的细腻以及优美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字里行间,而描写自然之美的同时更加向大众展现了自己心中对于女性的了解以及认识,而这些关于女性的了解认知共同勾勒出了《雪国》之中女性的不同形象美感,值得当前以及后续研究学者去深入研究思考。
一、初探川端康成和《雪国》1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出生于1899年,于1972年去世,在日本享有极高的声誉,更是本国文学界重量级人物,属于新感觉派著名作家,其创作的《千只鹤》以及《雪国》和《古都》均斐声国际文坛,在世界范围内被评价为是亚洲的“泰戈尔”,而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来讲,其幼年之时父亲就已经早早离世,之后祖父等人也相继离去。
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旅行之中度过的,而其一生心情也是极为忧郁而又苦闷的,如果对他的性格进行评价,那么孤独和感伤这两个词汇更为合适,而这种孤独以及感伤也促使其将内心的悲哀以及伤痛转化为文学创作力量,并成为了其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思想底色;站在家庭视角上看,川端康成一生算是较为悲惨的,没有亲人的一生注定孤寂,而站在个人成就视角,他的一生则较为辉煌,在其人生之中进行了一百多篇小说的实际创作,这些作品既是对其人生的感悟,也是对自我的升华,此外其作品具备较强的抒情性,在虚无主义以及佛教思想影响之下对人生之美予以了追求。
《雪国》中的孤独与国族认同研究

雪国中的孤独与国族认同研究引言《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描绘了人们内心孤独感和对于国族认同的探索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孤独之旅,并分析他们在这个背景下对于自己和国族身份的认知。
主体1. 小鸟与湖畔在小说中,主人公小鸟与被困在雪国温泉旅馆相思湖畔的女性(Yuki)之间发展出一段爱情故事。
然而,尽管两人共同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他们依然无法真正融合并建立起稳定关系。
这种无法逾越的孤独感体现了小鸟作为外来者和跨越地域、文化、社会阶层等差异所带来的困境。
2. 季节变迁与命运转折点小说中描写了不断变迁的季节,寓意着时间流逝和不可逆转的命运。
在这个背景下,人物们不断面对着孤独和无法逃避的命运转折点。
他们试图通过处理个人孤独来寻找对自己和国族身份的认同。
3. 宗教与道德观念小说中,宗教和道德观念渗透在人物行为和思想中。
主人公小鸟在山寺中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修行,而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孤独与存在的意义。
同时,宗教对于个体的认同和集体国族认同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4. 跨越年代与文化的孤独小说发生在现代日本以外的一个地区,小鸟作为来自东京的青年多次感受到与雪国居民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这种跨越年代和文化背景带来的孤独感凸显了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的冲突以及复杂性,并引发了对于自我的反思。
5. 国族身份认同与迷失《雪国》中还出现了一些涉及国族身份认同问题的情节。
小说描绘了民族心态、地域差异等因素对于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人物们在孤独中努力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同时也试图通过探索国族身份来找到归属感。
结论通过对《雪国》中的孤独与国族认同进行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孤独与寻找认同的主题。
小说以其深入而悲剧性的描写,让读者思考和反思自己在面对困境和自我认同时所产生的孤独感。
同时,借助国族身份问题,《雪国》也提出了关于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文化冲突等课题。
这些问题使得小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并引发读者对于身份、归属感和社会理解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川端康成《雪国》赏析

中最 后 诠 释 的 这 段 一 样 , 叶子主人 公为 了 救 出在 蚕房 中 的 孩 子 , 而 献 出 了 自己 的 宝
后期的思 想上变化 。 这 部《 雪国》 的 作品是产生 在1 9 3 5 年,
洁净感到十分 的惊异 , 他 感 受 到 了友 情 般 贵 生 命一 样 , 这 段的 描 写 是那 样的 凄 美 。 因 的情谊 ; 另一 方 面 又 迷 恋 着 驹 子 柔 滑 的肌 此 , 作者 用 这 样 的 手 段 来 诠释 作 品 , 真 正 的
川端康 成幼 失怙恃 , 由 于 他 的 人 生 经
描 写的非常生动 , 之后 再 利 用 雪 国 这 特 殊 化 了封 建 主 义遗 留下 来 的 卖 淫 制 度 —— 雪
五等 艺 妓” 同 嫖 客 之 间 的 厮 历了无数 的沧桑 , 最 终 导 致 作 者 本 身 形 成 的 景 致 下 烘 托 , 最 后 呈 现 的 作 品是 美 不 胜 国 温 泉 旅 馆 “
对国内 的统治制 度, 在 当 时 出现 的 相 关 很 接 的 感 受到 了主 人 翁 叶 子 很 奇 特 的魅 力光 就 是 整 部 音 乐 作 品 的 主旋 律 。 作 品 本 身表
轰动的 文学运动是没 有办法进 行下去的 , 就是 新 感 觉派 文学 与其 对 立 , 然而 , 在其中 就包括作 者的文学作 品 , 间 接 的 影 响 了作 者的作 品 , 因此 , 作 者 的 这 部 雪 国》 的 发 表, 里 面 就 直 接 验 证 了 当 时 日本 侵 略 中国 芒, 这样的情况下 , 他 有隐 约 的 感 受 到 了对 现 的就 是 作 者 自身 生 存 的 一 种 很 徒 劳 的心
据历史记 载 , 正 好 是 日本 帝 国侵 略 我 中华 肤 , 摆 脱 不 了对 驹 子 的 肉 欲 ; 他一 方 面 被 叶 将 故事 中虚 幻 的主 人 公在 作 者 的 笔 下 完成 民族 的 时 候 , 正 好 是 准 备 发 动侵 占 战 争 时 子 很 貌 美 的 样 貌 和 清 澈 高 傲 、 凄 美 的 声音 的 很真 实 , 并很完美 。 而要 将 这 样 的 凄 美 感 期, 在 这 样 的特 殊 时 期 , 日本 政 治 方 面加 强 所 陶醉 着 同 时 , 他 的 心 灵也 在 被 敲 打 着 , 直 比 喻 成 音 乐 作 品 的 话 , 之后 的 空 虚 和 凄, 作品是描 述 日本近代 的抒 情性质 的心理文 学作品 , 作品釜释 了悲哀 的情意笔 调很 是叹惋优美 , 笔调通
【赏析】川端康成《雪国》

【赏析】川端康成《雪国》川端康成:《雪国》内容梗概天寒地冻的一个夜晚,岛村第二次坐火车去北方“雪国”的温泉客栈。
斜对面座位上,一个少女殷勤地照料着躺在身边的病人,姑娘的美使岛村的心灵为之震颤。
姑娘叫叶子,病人是驹子的师傅的儿子行男。
他们在同一车站下了车。
驹子记得岛村第一次到雪国是在半年前满山新绿的季节。
驹子原先被卖到东京一家酒馆当女招待,后被教三弦的师傅赎出学艺,有时也到温泉客栈陪客。
在东京闹市区长大的岛村,从小喜欢歌舞伎和传统舞剧,现在正写些介绍西方舞蹈的文章,也勉强算是个文人墨客。
他喜欢驹子的美丽和脱俗。
当晚,驹子找他,他欲行非礼,被驹子拒绝,次日岛村回了东京。
这次岛村来到雪国,驹子也常来找他。
他们同去洗澡,并眺望星空,畅叙人生。
天亮时驹子钻出被窝,系好腰带,对镜梳妆,岛村从镜里看到,在雪景的衬托下,她的脸颊绯红,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
在深厚的积雪中,岛村应邀到驹子家作客。
在这里,他又见到了在火车上使他神魂颠倒的叶子。
听按摩的盲女人说,驹子为给未婚夫治病,自愿当了艺妓。
岛村认为驹子这样做是徒劳的,同时也感到,她非常纯真。
驹子给岛村弹唱《劝进帐》等三弦曲子,那都是她凭着意志苦练出来的,岛村佩服不已。
秋季,岛村第三次来雪国。
驹子已搬到一家小食品店居住。
她爱岛村,但岛村因心里空虚,老把这种爱视为一种美的徒劳。
行男死后,叶子到客栈帮忙,岛村又被她吸引住了。
一次叶子替驹子送便条给岛村时,要他好好照顾驹子,并要求去东京当岛村家的侍女。
驹子尽管心里爱着岛村,但总觉得前途渺茫。
她表示,要是叶子被岛村带走,受到宠爱,她自己即使在山里过一辈子,也是愉快的。
报火警的钟声突然响起,温泉附近一个临时用作影院的蚕房突然失火,驹子和岛村跟着人群去救火,看到叶子从二楼上摔落下来,不省人事。
烧着的木头,打在叶子的脸上,燃烧起来,驹子冲上去抱起叶子,岛村企图靠近叶子,不料被人推到一边去。
岛村抬头望去,银河好象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语文教案 雪国 的风土人情

语文教案雪国的风土人情语文教案教学内容:《雪国》的风土人情教学目标:1.了解《雪国》的背景和作者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2.深入探讨小说中描绘的日本北国的风土人情;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雪国》中所描述的北国风景和人情;2.分析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3.理解作者描写的意图及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意图;3.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雪国》这部作品,包括作者、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
2.提问:你们听过《雪国》这部小说吗?你们对《雪国》的印象是什么?二、学习和理解(35分钟)1.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小说《雪国》的部分片段,重点关注作者对北国风景和人情的描绘。
2.分组讨论:请学生就小说中描绘的北国风情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3.归纳总结:让学生回答一下问题,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主题。
三、拓展阅读(20分钟)1.让学生阅读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例如《伊豆的舞女》或《雪国之色》等,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2.分组分享:让学生就自己读过的川端康成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讨论,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
3.作品鉴赏:老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与北国风情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北国的特色和氛围。
四、深化思考(20分钟)1.展示并讨论一些名家对《雪国》的评论和解读,例如石黑一雄、村上春树等等。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观点或解读,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并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雪国》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点评,从多角度理解小说的深远意义。
五、总结回顾(10分钟)1.总结学生们的讨论和观点,引导他们再次思考《雪国》这部作品。
2.鼓励学生写下对这部作品的最终理解和感悟,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雪国》的触动和思考。
《雪国》讲解

《雪国》讲解《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雪国》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行讲解。
一、主题《雪国》以爱情与孤独为主要主题。
故事发生在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描述了一名东京的男子冈村到位于日本海边的“雪国”寻找被称为“雪女”的妓女小四郎,最终发现自己无法与她真正相爱的故事。
二、故事情节《雪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传统的线性叙事,它更注重于描绘情感与意象。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经常出现一些类似梦幻般的插叙,展现人物内心的独白与思考。
故事的开头,冈村乘着火车一路向北,来到雪国的温泉胜地。
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位名叫亦船的老妓女,了解到有一个被称为“雪女”的妓女小四郎。
冈村对小四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与她见面。
他通过亦船与小四郎初次见面,在寂寞的夜晚,他们俩开始了一段奇特而纠结的爱情。
然而,冈村逐渐发现,他与小四郎之间存在着无法弥补的隔阂。
小四郎宛如冰雪般冷漠而高高在上,无法真正地与冈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冈村怀着深深的孤独与无奈,选择了离开。
他继续与小四郎保持书信联系,但之后再也没有相见。
三、人物形象《雪国》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富有内涵。
主要角色包括:1. 冈村:本书的叙述者与主人公,一个追寻爱情与渴望被理解的男子。
他对小四郎投入了很多情感,但最终意识到两人无法真正走到一起,深受挫折。
2. 小四郎:被称为“雪女”的妓女,拥有冷漠与神秘的外表。
她无法敞开心扉,与冈村之间始终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3. 亦船:老妓女,从她口中得知了“雪女”小四郎的存在。
她是一个寂寞而痴情的人,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桥梁角色。
四、作品的深层含义除了爱情与孤独,川端康成的《雪国》还蕴含着更为深层的哲学意味。
雪,作为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之一,象征着纯净与美丽,但同时又隐藏着死亡与孤寂。
小四郎的形象与雪国的冰雪景色相呼应,彰显了作者对于冷漠、隔阂和无法实现的渴望的思考。
雪国研究综述

《雪国》研究综述摘要:《雪国》是日本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悲凉、苍茫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它细腻的抒情色彩以及它所体现的忧郁、伤感的"物哀"之美,历来为日本文学研究者所称道。
对《雪国》的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同角度的研究使我们更全面的看待《雪国》这一文学名著,更深刻地认识作者创作的意图,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关键字:虚无思想;物哀思想;美学;女性形象一、虚无思想《雪国》的基本主题是虚无主义。
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就是那种虚幻之美,那种空灵之美。
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宣扬了一种虚无思想,指出人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劳的,人生毫无意义,只有死才能得到解脱。
谢海燕在《一曲凄美的梦幻曲--论<雪国>的虚无思想》中认为作者川端康成舍弃了除“强烈的思念、严肃的呼声和最细腻的内心愿望之外”的其他无意义的具体性描写。
虽然小说给人以深刻的真实性印象,但这种所谓的真实性与实际生活之间保持相当大的差距。
此外,川端康成虽然多次声称岛村不是他自己,但是他终身追寻的“最清高也最富有色彩”的纯洁世界,也只不过是一个如同雪国一样,无影无踪的美丽幻想而已,岛村的世界就是川端康成梦寐以求的虚无之美的化身和影子。
不仅仅岛村是川端虚无思想的化身,作品中女主人公驹子体现了他的虚无思想。
驹子的名字也是暗含着虚无意义的。
“驹”在日语和汉语中都是“小马”的意思。
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搜神记》。
女儿想念父亲,一匹马实现了她的愿望,把父亲带回了家,而女儿却不愿履行诺言嫁给马为妻。
父女二人联手杀掉了马,马皮从地上跃起,包住了女儿就跑,等到父亲找到女儿时,女儿已变成了一条蚕,正在树上吐丝作茧。
岛村想着驹子像蚕一样,以她透明之躯,在这居住的情形。
蚕马的神话也暗指虚无,川端康成连“驹子”这个名字也是刻意为之。
主人公是虚无的,他们的爱情也是虚无的。
岛村在城市中有自己的家庭,念念不忘曾在雪国相识的驹子。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之美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之美摘要:川端康成的《雪国》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他文学造诣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展现出日本传统女性之美,也展现出鲜明的人格与个性之美,成为川端康成作品中不朽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是川端康成本人心目中最理想女性的化身。
关键词:《雪国》川端康成女性之美一、川端康成与《雪国》在小说《雪国》中,主要通过了驹子和叶子两位完美的女性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作者心目中的女性之美。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日本西部的越后汤泽,描写了主人公驹子、叶子、岛村以及行男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和发生的故事,并且引出了四个主人公命运和未来的改变。
其中两位女主角展现出了日本传统女性之美,同时也展示出了她们各自的个性之美、心灵之美和人格之美。
女主角叶子代表的是女性圣洁的美,灵魂的美,她的美纯洁无暇又虚无缥缈;而驹子代表的是成熟的美,热情的美,真实而野性。
她们都是雪国中美的精灵,也是川端康成脑海中理想的女性之美的化身。
二、雪国中的女性之美(一)圣洁之美《雪国》中,叶子是女性圣洁之美的代表。
在小说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纯洁无暇的女子。
川端康成认为她的美是“世间不存在的美”,她的美已经“到了悲哀的程度”,犹如一块美玉,美的晶莹剔透,毫无瑕疵,让人不容玷污。
所以,叶子的美就更加显得纯粹,显得空灵,显得悲凉。
小说中作者对叶子外貌描写不多,出现次数也较少,但是每次出现都显得圣洁飘渺,犹如超脱尘世的存在。
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叶子声音的描写来抓住读者的心,在一开始,叶子在雪夜中用她美丽的声音呼唤站长,在岛村听来,这声音“美的近乎悲伤”。
当叶子把行男的死讯带给驹子时,岛村听到的是她的“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仿佛雪山的回音”,唤起了读者无限的联想和听觉上的美感,表现出叶子美的虚无缥缈。
通过男主人公岛村脑海中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心目中圣洁女性的形象,叶子是在雾霭的火车玻璃窗中美丽的姑娘,在忽明忽暗的灯火的照映下,她的形象在黄昏中若隐若现地浮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国》中的民族元素探析
关键字:民族性传统风俗自然四季物哀幽玄
摘要:川端康成创作的核心,就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灵魂。
不仅是对传统民族风俗和地域的写照。
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继承。
本文以《雪国》为例,探析其民族元素。
1、对日本传统风俗的继承
(1)艺妓
众所周知的艺妓,就是日本特有的一种艺人的形式。
川端笔下的艺妓们,多是迫于生计的女子,舞女薰子就是这么一个年幼的艺妓形象。
而在《雪国》中,川端更是详尽地描述了艺妓们的生活状态及艺术表现。
驹子刚出场时,作者写:“……亭亭玉立地站着一个女子,她的衣服下摆铺展在乌亮的地板上,……看到衣服下摆,岛村不由得一惊:她到底还是当艺妓了么!”可见下摆不平铺合拢的穿和服方式,就是艺妓专门的标志。
在艺妓的表演形式方面,川端也着重地进行了描写,她们演歌跳舞,弹琴敲鼓。
琴是类似琵琶的三弦琴;歌是日式的长歌;舞也是日本的传统舞蹈,只有动作。
艺妓从衣着装饰到表演方式和乐器,都是纯日本式的,一再成为川端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职业和故事发展线索,自然可见这一职业在日本民族中的代表性和川端自己的喜爱之情。
(2)和服
和服则是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日本民族服饰,至今每逢重大节日或祭典,每个日本人都会入沐后郑重其事的穿戴起来。
川端小说中对于和服的考究也是细致入微的。
从面料到底衬,从图案,花纹到装饰,腰带,都是大有讲究。
并且和服的颜色和花纹,式样和装饰,则多次成为川端描述出场人物的重要纽带。
《雪国》中作者借岛村的活动详尽地叙述了绉纱的制作过程:“在雪中缫丝,织布,在雪水里漂洗,在雪地上晾晒,从纺纱到织布,一切都在雪中进行。
”这样才能保证绉纱做的夏装的质地,甚至连保存也是惊人地讲究:“每年都要把不知是谁穿过的估衣送去产地”“雪晒”,连曝晒法都是长久流传的。
(3)颜色
自古以来,日本人认为处于黑白、红白之间的朦胧色是最美的。
在《雪国》中常常出现的红与白、黑与白的配合以及和多种颜色的配色。
红与白配色主要表现的是鲜艳的美。
红是带有刺激性的颜色,而白则是洁净的象征,两者对比则会显得格外的美。
川端用这种配色表现女性形象的美貌和纯洁,例如:“镜里映照的雪景闪着白光,姑娘维红的面颊浮现于白雪中,委实是难以形容的洁净,难以形容的美。
”黑与白配色主要表现的是悲伤的感情和悲哀的气氛,黑往往与寂静、沉默、哀怨、痛苦联系在一起,黑与白的对比会大大强化黑的艺术效果,川端常常用它来表示悲哀、死亡的场景,这反映了日本人的审美趋向。
《雪国》的一切似乎都是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展开的,雪、花、月,都是白色的,白在日本人的色彩美中是最美的,日本人偏爱白色,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白色意想的出现。
代表美丽与哀愁的雪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日本作家的笔下,代表了日本民族对于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沉思。
雪,来时悄无声息,去时杳无踪迹。
当它飘然降临,会将人世间的芜秽全部掩盖,其情景何其壮观。
然而冬去春来,冰消雪融,一切的美丽又消失了,一切的丑陋有又暴露了。
悲哀继续,美不永存,只留下了更加落寞的心灵。
(4)民俗民风民情
虚幻人物叶子头上包着毛巾,叉开穿着雪裤的双腿,一边打红小豆,一边唱着
民歌:蝶儿、蜻蜓,还有蟋蟀,在山上鸣叫惆啾,金琵琶,金钟儿,还有纺织娘。
叶子人浴时所唱的拍球歌中所唱的内容也都与动、植物有关。
古老的三弦琴的弹奏,是雪国姑娘必备的技艺。
那清脆悦耳的琴声,代表着艺妓们的性格与品行,拨动着雪国人的心,诉说着雪国的寂静与悲凉。
客栈主人拿出的京都产的古老铁壶所发出的柔和的水沸声,微弱的铃声以及身穿和服的驹子走来时所发出的同铃声相似的细碎的脚步声,构成雪国的生活画卷,反映了雪国的日本人那纤细、敏锐的感觉以及它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一切无不向人们展示着日本的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作者用大篇篇幅介绍唯有雪国才有的雪硕奋中缥丝织布工艺以及“雪晒”的习俗。
直到如今,岛村仍然把自己的给纱拿去“雪晒”。
对这一传统工艺的特别介绍,烘托了雪国姑娘的冰清玉洁,诉说着她们那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2、日本的自然四季
日本民族认为自然是生命的母体,是生命的根源,人生与自然相融合要通过人对自然的怜爱才能达到。
日本人把自然看成是美的情感的根源。
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文学家对自然美的抒写,并在作品中发扬这一传统,在他的小说中,他不遗余力地表现大自然的美,写尽了自然风景。
川氏是将人的思想感情、精神注入自然风物之中,把主观色彩揉进自然景物里,从而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将无情的自然风物变得有情。
作者通过自己的叙述来描述自然四季作为故事的发展背景,使读者可以迅速地感受到日本特殊的四季征候,身临其境。
比如《雪国》中岛村对驹子、叶子的恋情与相思主要是在冬天,因为冬天使人生活节奏放慢,使人关注内心,富于遐想。
《雪国》对自然的大量描写,特别是自然与人的感情的密切契合,鲜明地再现出日本文化的特质,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化的弘扬者,是日本美的探索者。
日本人对季和季物的亲和和敏感,一般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他们从一草一木,空中悬月,敏感地体悟着四季时令的萌芽与凋落,时间的永恒流转和万物的生生不息。
四季交替、生命轮回的不可逆转是《雪国》的精神所在。
3、日本传统“物哀”的继承
日本四面环海,气候温和,人的衣食住行来自于自然,人与大自然处于亲近以存的关系中。
日本人把自己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思想感情沉淀于自然之中,把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人追求和谐的过程中,作为生命个体与社会群体必然有些冲突,大概这就是日本传统悲哀的根源。
“物哀”是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它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川端康成在《雪国》的创作过程中充分继承和发扬了日本文学这种“物哀”的传统。
《雪国》中驹子对岛村所怀有的不能指望的爱情,岛村对叶子那纯真的爱的向往,驹子、叶子为了行男所做出的牺牲以及爱的徒劳,都是与死亡联系在一
起的,驹子聪明勤奋、对生活有着种种美好的渴望,但现实中却只能以陪酒卖笑为生,爱情成为一场独舞。
她的悲哀,她无法言说的哀愁散布在《雪国》的每一个角落。
叶子有着菩萨般的仁爱心肠最终却葬身火海,使人感到一屡哀哀的悲愁,充分展示了作者所具有的日本式的物哀情调和他思想中的深重的幽玄理念和东方式的虚无主义精神。
“物哀”这种审美观念表现在心灵感受上则主要强调“瞬间美”。
这是一种随瞬即逝的瞬间感受,是当时当景产生的微妙情绪。
在注重自身内心感受的日本人来说,现实的物只是普通的物,只有特殊环境下展现出的美的瞬间,这才是永恒的。
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国的象征,虽未正式将其列为国花,但在每个日本人的心目中,它都是最美丽的花,不光因为它盛开至极致时繁艳的美丽,更因为樱花花期如此之短,不过一周时间就该全然凋零了。
沉寂一年,只为这一周的韶华绽放,不得不说这瞬间绽放的美在日本人心中才是极致的美,才是永恒的。
正如川端认为的:个体生命短暂,“瞬间真实”的美比凡眼所见的美更加动人,也更加永久,是不灭的美。
所以他钟情于以死亡来诠释生命,以死亡来求得永恒。
叶子之死,死得那么必然,那么不可抗拒,仿佛只是为了获取永恒的自由而解脱了躯壳,生的平凡与死后的永恒,只由一个死亡的瞬间联系着。
这可能也能解释为何日本作家自杀频率如此之高,连川端自己也未避此律。
《雪国》的字里行间弥散着轻烟般的忧愁,并且具有哀婉,细腻的格调。
这种对于人生的哀愁,是川端康成多愁善感的产物,更与日本物哀文化内涵相契合.对于人生的悲哀贯穿在其中,这与物哀文化中突
出哀愁,感伤,孤寂的情感倾向是一致的。
这是日本传统物哀文化底蕴深入到作家笔下的人物心灵中的表现。
4.对日本幽玄理念和东方式的虚无主义的继承
佛教自印度经中国传入日本后,似乎正好契合了这个民族精神上的孤岛漂泊,思维上的注重因缘、偶然性的文化心理。
《雪国》就是川端康成感悟生命、感叹人生虚无,参禅悟道以及虚无思想的宣泄地和传播载体。
作品营造的意境,人物的命运都潜藏着虚无的影子,蕴含着佛教的玄机。
川端康成选择了一个天远地偏的冰冷环境作为故事发生地,实际上这是作家心目中的一个封闭的理想禅境,是一个寂静清澄的心灵世界。
在这样的禅境中,男主人公岛村是在空虚的自我放任中寻找寄托。
作家还假借岛村以表达他的虚无思想,真正的美是虚无的,对现实的美的追求是徒劳的,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小说中驹子把自己的爱寄托在一个虚无的岛村身上, 她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也不过是投来徒劳的回报。
在此,作家通过驹子的梦想幻灭来表明,命运就是这样,无论如何努力,到头来都挣脱不了命运无情的网,人生就像一场梦。
叶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幻想般的存在,作家在故事的最后巧妙的设置了叶子的结局来深化了作品的虚无内涵,在这里叶子的死体现了日本式的回归自然,归于本心的自在永恒的佛禅虚无宇宙观。
无处不是在写日本,从外在风貌和思想精神两个层面写出了日本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灵魂。
本文试图通过对川端康成小说中对日本景观,传统技艺,风俗民情描写的分析,挖掘出他思想中具有共性的“日本化”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