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博物馆导游词
苏州革命博物馆讲解词

苏州革命博物馆讲解词苏州革命博物馆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专门展示苏州地区革命历史的博物馆。
作为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苏州革命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讲解词,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展览馆分为多个主题展区,每个展区都通过展品、图片、文字和多媒体等形式,向游客展示了苏州地区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革命人物。
其中,革命历史展区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它通过一系列的展品和讲解词,生动地再现了苏州地区的革命历程。
展览馆的入口处就摆放着一块巨大的拓片,上面印着毛泽东主席的手迹:“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与幸福,英勇奋斗!”,这块拓片无疑成为了整个展览的视觉焦点。
通过这句话,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当时革命者的坚定决心和无私奉献。
进入革命历史展区后,展览馆内的讲解词详细介绍了苏州地区近代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等。
通过展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游客们可以了解到当时革命者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艰苦努力。
在苏州地区的革命历史中,许多英雄人物也功不可没。
博物馆内的讲解词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如陈独秀、胡适、张太雷等。
通过展示他们的照片和手迹,游客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这些革命先驱们的形象和思想。
除了展示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苏州革命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了当时革命者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在一个仿真的老宅子里,通过灯光和音效,再现了当时革命者们的秘密会议和斗争场景。
这样的展示方式使游客们恍如置身于历史现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激情。
苏州革命博物馆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提供了一些参观体验项目。
例如,在展览馆的一角,设置了一个仿真的革命战壕,游客们可以穿上革命军装,亲身体验当时的战斗环境。
这种互动式的展示方式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增强了参观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总的来说,苏州革命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讲解词,生动地再现了苏州地区的革命历程。
这座博物馆不仅向人们展示了苏州地区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革命人物,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体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时的历史环境。
苏州纽扣博物馆导游词3篇

苏州纽扣博物馆导游词3篇纽扣博物馆,位于西塘西街上,共有六个展厅:古代纽扣展示区、近代纽扣展示区、现代纽扣展示区、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展示区、纽扣应用区、中国结展示区。
下面是学识网为大家带来的苏州纽扣博物馆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苏州纽扣博物馆导游词范文1:西塘是中国纽扣之乡,纽扣博物馆馆位于西街上,共有六个展厅:古代纽扣展示区、近代纽扣展示区、现代纽扣展示区、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展示区、纽扣应用区、中国结展示区。
贝壳钮扣是我国第一代的专业钮扣,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水乡西塘贝壳原料极为丰富。
过去衬衣上的小田扣就是用江南盛产的蚌壳做的,小小的衬衣田扣,要经过冲剪、磨光、打孔、漂白、整形,当时的钮扣生产机器大都用人力脚踏操作,完全是手工方式,是一种纯体力的劳动,在“纽扣博物馆”内专门有师傅现场演绎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
纽扣博物馆纽扣博物馆位于水乡古镇西塘西街中段的薛宅,这里原为一家杂货店,地处繁华的商业中心,前临街道后依河,为古镇典型的商住民居。
后遭大火而毁废,镇上薛氏在旧址重建。
因西塘是全国有名的纽扣之乡,近年有关部门将其辟为“纽扣博物馆”。
钮扣博物馆薛宅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据说薛宅的建造者为薛幼民,当年他买进这块“火烧白场”后建成现在的薛宅,为前店后宅的结构,总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
因其临街依河,从前街到后面的河只有30米左右,要在这样小的地方兴建像明清传统式样的纵深大宅显然不可能,故薛宅仅前后有两进,第一进为沿街店面为东三西一四开间,现东三间为大门,左右两边各有供应旅游纪念品和古玩的专柜。
楼上与底层一样,屋顶为人字形,但比一般的民居要高爽。
第二进是正厅,二进之间有一天井和墙门,这也是按传统结构的建造。
天井很小,左右两边的厢房也十分狭小,如同走廊一般,但都装长玻璃窗,采光较为明亮。
正厅为三楹,上有“崇稷堂”额,按传统厅堂布设,后半部有长门拦阻,跨出门槛就是市河杨秀泾,还设有河埠可供船客上下。
苏州博物馆讲解词

苏州博物馆讲解词开场白:大家好!欢迎前来苏州博物馆参观。
我是志愿者×××,大家可以叫我××,今天由我为各位提供大概1个小时的免费讲解。
需要讲解的内容比较多,在这1个小时内,可能没有拍照和仔细浏览的时间,大家可以等讲解结束后回来继续参观。
结束语:我的讲解到此就结束了,大家可以继续参观,谢谢!(提示观众参观书画厅、特展厅、现代艺术厅、忠王府及休息)A苏州博物馆建筑A01建筑综述苏州博物馆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经过5年的论证、设计和建设于2006年10月落成开放,建筑总投资3.39亿人民币,占地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路为主展区,东路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贝聿铭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采用了“不高不大不突出”,“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整个建筑空间不大,但结构巧妙、意境深远,恰如传统的苏州。
A02设计师简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贝聿铭是世界闻名的建筑大师。
他1917年出生,祖籍苏州,17岁赴美攻读建筑,曾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9次及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里茨克建筑艺术奖。
他能够娴熟地运用几何造型和光线进行设计,“让光线来做设计”是他的名言,被称为“光线魔术师”。
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都是他享誉盛名的设计作品。
A03中央大厅中央大厅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
大厅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绘画。
同时,玻璃材料的使用取代了传统的木料,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使得整个大厅明亮通透。
充分体现了贝聿铭“让光线做设计”的精髓。
A04西廊/东廊西廊是连接中央大厅和博物馆主展区的一条天窗廊道。
苏州博物馆导游词

苏州博物馆导游词【篇一: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想】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感想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
这是苏州博物馆留给我的总体印象。
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子,贝聿铭的封山之作是一直想要去参观的。
所以这篇感想的内容也多是设计建筑方面的。
贝聿铭,是一名建筑界多产的华裔建筑师,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里度过。
贝聿铭也是自己比较尊敬的建筑师之一,站在苏州博物馆中,一股浓厚的江南气味迎面而来,贝聿铭没有因为在国外生活了大半辈子而被现代主义风格所感染,反而更有一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独特美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空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的坡度与远处或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
在建筑结构方面,现代几何结构形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地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
见解、抽象、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窗。
空间既有围合感,又有通透感,折射出了一些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
因为去过很多的江南园林以及江南水乡,穿梭在苏州博物馆中,虽然是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在水乡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
新馆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白基调,为了与周围的古建筑的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材料尽管都是新型建筑材料,但外墙和内墙都是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色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苏州丝绸博物馆讲解词

苏州丝绸博物馆讲解词
苏州丝绸博物馆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
欢迎大家来到苏州的丝绸博物馆!苏州有“丝都”之美称号,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丝织业,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西洋花生丝产地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注意。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走进苏州的丝绸历史,感受丝绸文化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历史悠久的苏州刺绣。
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苏州刺绣以刺绣的工艺和精美的绣品而闻名。
它用最精致的工艺编织出美丽的生活图景,成为一种精品,被赠送给大臣、名流和宫廷,令一众贵族们赞叹不已。
紧接着我们将参观苏州古籍珍藏。
苏州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这里收藏着一些珍贵的古籍,其中有许多丝绸有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反映了丝绸对历史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实物展品,比如苏绣、纺织等,供大家参观和了解丝绸的发展历程。
最后,大家可以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乐购乐选,了解和欣赏丝绸的工艺,并购买正宗的苏式丝绸产品,留下美好的回忆。
好了,现在让我们开始参观!
感谢大家!。
苏州博物馆西馆导游词300字

苏州博物馆西馆导游词300字
苏州博物馆西馆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博物馆西馆。
这里是苏州文化的新地标,矗立于美丽的金鸡湖畔,与东方之门遥相呼应。
走进西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大厅和精致的装修风格。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展览,还有先进的科技互动设施,让您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深度体验苏州的历史文化。
馆内藏品丰富,涵盖了苏州从古至今的众多艺术品和历史遗迹。
您可以看到精美的瓷器、古老的书画、独特的工艺品,每一件都见证了苏州的繁荣与变迁。
此外,西馆还设有临时展厅和多功能厅,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讲座,让您在参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苏州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在这里,您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苏州的历史与文化。
希望您能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留下美好的回忆。
谢谢大家!
苏州博物馆西馆导游词(二)
欢迎大家来到苏州博物馆西馆,这里是苏州文化的新地标。
西馆以现代设计手法,巧妙融合了传统苏州园林的精髓,展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一进入西馆,你会被开阔的视野和充满设计感的建筑所吸引。
馆内的展览区域分布合理,内容丰富多彩,从古代文物到现代艺术,无一不体现出苏州文化的深厚底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馆还设有互动体验区,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能够亲身感受苏州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孩子们还是大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
此外,西馆的周边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能轻松到达。
在这里,你不仅能领略到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参观体验。
感谢大家选择来苏州博物馆西馆参观,希望这里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江苏苏州旅游导游词范文

江苏苏州旅游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苏苏州,我是您的导游。
苏州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的古城,也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
在此,我将带您领略苏州的历史文化,品尝美食,欣赏美景。
景点1:苏州园林——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最著名的园林之一。
该园始建于明朝,现已有400多年历史。
拙政园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景,堪称江南园林的杰作。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精美的园林建筑,观赏清新的花草。
景点2: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苏州最重要的文化设施之一。
该馆建于1960年,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包括陶瓷、玉石、青铜器等各类文物。
让您了解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
景点3:古典园林——留园留园是苏州典型的古典园林之一。
留园得名于“流连遗梦”之意,建于明朝,拥有几十个亭子和楼阁,更有300多株樱花树。
留园是中国著名的樱花景区之一,每年春季成为观光胜地。
景点4:钱塘江——苏州长桥苏州长桥,又名虎丘桥,是跨越钱塘江的一座古老的大桥,建于春秋时期。
它是苏州古老遗留下来的景观之一,也是苏州著名的十景之一。
站在苏州长桥上俯瞰钱塘江与周围的风景,让人更加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
美食1:苏州小吃苏州小吃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的是狮子头、麻糍和扬州炒饭。
狮子头是苏州最有名的肉丸子,香味浓郁鲜美;麻糍则是一种传统的甜点,口感柔软,十分美味;扬州炒饭则是一道有名的中华美食,饭粒饱满,肉丝细嫩,口感丰富,绝对值得一尝。
美食2:太湖鲜鱼太湖鲜鱼是苏州最有名的特产之一,经过清蒸后香味诱人、鲜美可口,更是苏州的名片之一。
在苏州品尝正宗的太湖鲜鱼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苏州是一座古老而文化丰富的城市。
我们一起走进苏州,领略那里独特的风景和文化,品味当地的美食,感受苏州给您带来的美妙旅程。
苏州博物馆中文讲解稿

苏州博物馆中文讲解稿苏州博物馆中文讲解稿开场白: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博物馆。
在我们开始旅游之前,为了保护我们的文物,请关掉你的闪光灯。
谢谢你!苏州博物馆由世界著名建筑师裴先生设计。
他在苏州度过童年,17岁时在美国学习建筑。
裴先生在世界各地设计和建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是几何结构设计和照明方面的专家。
他的一句名言是“让光线来设计”。
为了保存苏州传统建筑的元素,他在博物馆的设计中融入了许多特色。
苏州博物馆于2006年10月6日开放。
他自豪的评论是,'它不太大,不太小,也不引人注目。
这是当代和传统的结合。
博物馆面向南方,这符合中国文化。
它由三部分组成。
中间包括入口、大堂和你面前美丽的花园。
主要展览区位于西部。
东部主要用于临时展览和管理。
既然我们现在在大厅,让我们看看屋顶。
这个框架由三角形和四边形组成,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何图案。
此外,裴先生用现代玻璃材料来建造天窗,而不是传统的天花板。
借自然光使走廊尽可能明亮是多么聪明。
这真实地反映了裴先生提倡的'让光来设计’!( 1 )片石假山博物馆花园中的岩石景观在传统苏州园林设计中使用假山是一种流行的做法。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裴先生为博物馆建造的东西;风景如画的山景。
这个设计利用卑微的管理员花园的白色墙壁作为画布,岩石被切成碎片,小心翼翼地放在墙的正前方。
事实上,这个设计灵感来自宋代杰出艺术家米福的一件作品。
如果今天下雨,风景看起来就像墙上一幅模糊的中国水墨画。
( 2 )西廊西部走廊是大堂和主要展览区之间的连接。
屋顶是用金属防晒霜和三角形框架建造的。
所有穿过金属防晒霜的光线变得更加自然和柔和。
当太阳移动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地面和墙壁上反射的光线和阴影不断变化的图形设计所打动。
( 3 )连接词1现在,请跟我去主要展览区。
自1960年博物馆成立以来,它已经收集了30,000多件文物,最著名的是明清时期的宝塔文物、绘画和书法以及古代工艺美术。
主展区有4个画廊,分别是“吴文化珍品”、“吴塔珍品”、“吴派书画”和“吴国风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我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
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博物馆,应密特郎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博物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
正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
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
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
按照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专家组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形式上,地块已分为三部分。
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
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
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
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临时性的展区设在人流路线的入口处。
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
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将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
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
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
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
这些模块外饰简洁优美,地面铺设地板,踢脚,木质框架墙体和白色涂料。
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窗系统,专门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艺品。
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
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下室。
贝聿铭先生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的荣幸。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能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能进一步提高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馆藏国宝:虎丘塔佛宝、七君子图、珍珠舍利宝幢、玉殓葬饰件、唐寅墨宝、万里寻亲图、探秘真山大墓、瑞光塔藏珍、清乾隆白玉大象、虎丘塔秘色瓷。
馆藏精品:两塔瑰宝、明清书画、瓷器、工艺品、玺印、忠王府彩画。
1、两塔瑰宝在苏州现存古塔中,虎丘塔和瑞光塔因分别在塔中发现一批佛教文物而更加声名显赫。
虎丘塔坐落于虎丘山顶,全称虎丘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竣工于宋建隆二年(961年),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古塔。
其建筑风格与杭州西湖雷峰塔为同一类型。
历史上,虎丘塔曾七次被焚,木构塔檐尽毁,但砖砌塔身却昂然挺立。
至迟从明末开始,塔身渐渐向西北倾斜。
1956年起着手虎丘塔的维修工作。
根据修旧如旧的方针,采取了加箍喷浆的方法整修,使虎丘塔至今巍然矗立,古朴苍凉。
虎丘塔中的佛教文物便是在这次维修中发现的。
l957年3月30日,维修工人在第二层塔正西门口向砖隙中浇浆。
因屡灌而不满,于是揭开部分砖块,发现有一孔道,钻得进去,在第二层塔心有一个砖砌的十字交叉处是一暗穴(天宫),其中有经箱等文物。
后来在第三、第四层塔心窖穴(天宫)中又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
至于塔底,在挖到2.25米深处仍未发现有地宫。
虎丘塔天宫发现的这批文物有经箱和经箱外石函、经卷、刺绣经帙、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等钱币、铁铸金涂舍利塔和石函、绢绣袱、秘色瓷莲花碗、铜佛像、檀木雕三连佛龛等,现藏苏州博物馆,其中原置于铁铸金涂塔内的舍利金瓶在发现当年即被重新安置供奉于塔内。
瑞光塔屹立在苏州城西南隅,重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为一座七级八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也是苏州现存的几座宋塔之一。
它原本是江南名刹瑞光禅寺的一个组成部分。
千余年间,寺塔被战火焚烧过11 次,历经毁修。
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战火起,寺院被毁殆尽,仅一塔孑然独立。
在长期的风雨飘零中,它的木制腰檐、平座全部脱落,而且裂隙纵横,野草丛生,鸟雀筑巢其中。
1978年4月12日,三个孩童登上垂危的古塔掏鸟蛋,无意中在第三层塔心一堆干草中发现两尊泥质彩色观音像,如唐代仕女般丰满端庄,色彩依然鲜艳。
在塔心扒净干草后,眼前竟出现一块活动的石板,一个很深的窖穴暴露于眼前,穴内还藏有宝物。
三孩童将精美的宝物胡乱装入麻袋,欲带往家中,被发现后,遂将文物交到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当即派考古部的工作人员到现场再次搜寻,并测量、绘图、研究、修复。
在宗教界、工艺界人士的帮助下,才基本恢复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这些文物主要有楠木黑漆嵌螺钿经箱、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刻本《妙法莲华经》、雕版经咒、墨书经卷、铜佛像、铜质金涂塔、彩绘泥质观音像、龟纽琥珀“与贞私印”、真珠舍利宝幢和它的内外木函,质地之贵重、制作之精湛,实为前所未见,令人感慨万千。
这批弥足珍贵的文物现藏苏州博物馆。
根据宝幢下面一块垫板上的题记和刻本《妙法莲华经》卷一引首的两则题记,可以断定,这批文物入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之时间当在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十五日。
垫板题记云:“寓迹僧子端,幸值诸上善人建第三层浮图,安置诸佛圣贤遗身舍利宝幢,藏盒之次.特舍此木于底,少贵载荷,永假缘结。
”经首题记云:“天禧元年九月十五日,雍熙寺僧永宗转妙法莲华经一部七卷,入瑞光院新建多宝佛塔相轮珠内……,”可以想象,公元l1世纪第l7个年头的这一天,瑞光禅寺的僧众和信徒很可能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佛教仪式,以庆祝瑞光寺塔第三层竣工。
两塔文物的次第发现,为研究当时苏州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程度,造纸、印刷、漆器、金银花丝以及丝织、刺绣等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为今天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当今的工艺品提供了借鉴。
同时,这两批文物大部分与佛教的密宗(即真言宗)有关,对研究佛教及密宗、特别是“东密”在五代南方的传播,以及对北宋初期的影响等,颇具重要参考价值。
2、明清书画苏州历来是声名文物之地、人文荟萃之都。
以书画而言,自三国、东晋以来,法家名匠辈出。
元代以来,文人名士纷纷视苏州为“城市山林”,及至明朝,苏州作为书画的中心地位正式确立。
“吴门书派”、“吴门画派”遂名扬大下,其画家单以人数论,据《吴门画史》记载就有800余名,此后其余韵犹自不绝。
我馆之书画鉴藏,尽得地利之便,日积月累,涓滴成河。
1986年3月,中围古代书画鉴定专家组一行,对我馆的上万件书画藏品进行了鉴定,精选了其中的539件进行著录,编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5册。
后又遴选其中的265件,以黑白版载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6册,入选精品的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博物馆之首。
明清书画是我馆馆藏的大宗。
明代重建南宋的宫廷画院体制,大批的浙江画家被网罗进宫廷,号称“浙派”,绘画首推戴进。
戴进技法全面,兼收宋元多家画风,在当时乃至明朝中期影响最大。
我馆藏有戴进所作《归舟图》,笔气清劲。
院体复兴的同时,元代文人画传统依然延续。
如墨竹名家夏昶,远近驰名,时推第一。
我馆所藏《墨竹图轴》,便是其经意之作。
沈周是公认的“吴派”领袖,其山水融会宋元牧溪、元人墨戏以及水墨淡彩写意法,别创一格,启“青藤白阳”之思。
找馆藏其《花鸟册》、《岸波图卷》、《松芝药草图轴》、《竹堂访梅图轴》等,均是其中晚年作品,从中可见沈氏的深厚造诣。
文徵明乃继起的领袖,书画俱善,其山水早年以工细为主,青绿细笔,别具文雅、恬静风格,间有粗笔,而晚年粗细兼能,笔墨愈加苍秀。
我馆藏其《五月江深图轴》,即其晚年手笔,淡墨细笔干皴,盖以李希古笔描写杜陵诗意。
唐寅亦吴派“明四家”之一,画艺更称全能,其山水取法刘松年,兼学赵孟頫,自树一帜。
我馆藏其《农训图轴》,行笔秀润缜密,严谨而不失韵度,率意中透出工致。
画上题有七绝一首,更是讽嘲时政,字字珠玑。
仇英之作我馆真迹阙如,但有大量的旧仿本,聊资参考。
除“明四家”外,陈淳以水墨大写意花卉最负盛名,且对后世画家影响深远。
《五色牡丹图轴》是其五十九岁时力作,兼工带写,设色妍雅。
另有写意山水《水阁飞舟图轴》,笔墨疏宕。
“吴派”弟子众多,俱各成家。
师法沈周的有王问、沈灏、张宏、陈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