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思考——以内蒙古东部五盟市为例

合集下载

《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范文

《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范文

《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边疆省份,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使其在我国的生态环境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内蒙古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出频繁和复杂化的趋势。

本文将就内蒙古地区近43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近43年(XXXX 年至XXXX年)。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中国气象局、内蒙古气象局等官方发布的气候数据。

三、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现状1. 暴雨与洪涝灾害近年来,内蒙古地区暴雨和洪涝灾害频发,主要集中在夏季。

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对农业生产、交通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

2. 干旱与热浪干旱和热浪是内蒙古地区常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而热浪则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3. 雪灾与大风内蒙古地区的雪灾和大风灾害也是较为常见的极端天气事件。

雪灾对交通和电力设施造成破坏,大风则可能导致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现象的发生。

四、近43年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点1. 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通过对近43年的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内蒙古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其中,暴雨、干旱、热浪等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均有明显增加。

2. 季节性变化明显内蒙古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例如,夏季暴雨和洪涝灾害多发,春季和秋季则容易出现大风和沙尘暴等天气现象。

3. 地域性差异显著内蒙古地区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地域性差异显著。

例如,草原地区容易出现干旱和热浪,而山区则容易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

五、影响因素分析1.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导致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内蒙古东五盟市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

内蒙古东五盟市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

济上 的 互补性 , 蒙 东地 区 具 备 参 与 东 北 亚 区 域 经 济 合 作 的 条 件 , 应 积 极 推进 对 外合 作 的进 程 , 促 进 其 经
济发 展 。
关键 词 : 蒙 东地 区 ; 东 北 亚 区域 合 作 ; S W OT ( 2 2 6)
经 济 区域 , 要 想顺 利 地 实 现 与 东 北 亚 区域 经 济 的合 作 , 需 要 明确 自身 在 合 作 过 程 中有 哪 些 优 势 、 会 遇 到 哪些 市 场机 遇 , 这 是 该 地 区 得 以 顺 利 合 作 的 基 础 和 动力 , 同 时 不 排 除 自身 存 在 的 一 些 问 题 和 外 界 的 阻
主 要 经 济 指 标 如 人 均 国 内生 产 总 值 、 人 均财政 收 入 、 在 岗职工 平 均2 1 2 资、 农 牧 民人均 可支 配 收入 、 人均 储
蓄 存 款 余 额 等 项 指 标 都 处 于 全 区 较 低 水 平 。 东 部 地 区整 体 发 展 水 平 滞 后 于 西 部 地 区 。 这 些 薄 弱 的 经 济 基 础 制 约 了 蒙 东 地 区参 与 东 北 亚 合 作 的 步 伐 和 能 力
2 0 1 3年 3月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 Ee o n o my
Ma r c h 2 01 3 No. 5 To t a l No . 2 79
S W OT 分 析 法 主 要 是 一 种 环 境 分 析 法 , 它 主 要 是从 一 个企业 、 组 织 或 地 区所 面 临 的 优 势 、 劣势 、 机 遇 、 挑 战 等 四 个 方 面 来 进 行 分 析 的 。其 主 要 目 的 是

《内蒙古呼和淖尔全新世黏土矿物记录对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响应》范文

《内蒙古呼和淖尔全新世黏土矿物记录对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响应》范文

《内蒙古呼和淖尔全新世黏土矿物记录对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响应》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区域性气候变化及沉积环境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敏感区,其历史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淖尔地区全新世黏土矿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记录的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响应。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呼和淖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是湖泊、河流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分布区。

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变化对于理解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黏土矿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沉积物中记录了丰富的气候和环境信息,成为研究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呼和淖尔地区的沉积物样品,对其中的黏土矿物进行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

具体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前处理、X射线衍射分析等,从而获得不同时间段内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含量变化。

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现代气候数据,对黏土矿物的变化进行气候和环境解释。

四、黏土矿物记录的气候变化根据分析结果,呼和淖尔地区全新世以来的黏土矿物组成和含量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在湿润期,湖泊面积扩大,水生生物大量繁衍,相应的水生黏土矿物(如伊利石、绿泥石)的含量会增加;而在干旱期,湖泊水位下降,暴露出的泥岸会经历氧化风化过程,进而产生较多的风化型黏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

这种矿物组成的差异,记录了湖区气候变化的历史。

五、黏土矿物记录的沉积环境变化呼和淖尔地区的黏土矿物分布也反映了该区域的沉积环境变化。

湖水的涨落直接影响湖岸线位置,而水位的变动会通过控制不同矿物的生成与转化而体现在黏土矿物的组成中。

如浅湖区的淤泥常富含有机质及特定类型的黏土矿物,深湖区则往往形成大量的细粒物质和沉淀物,不同黏土矿物的含量分布和空间组合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

六、结论通过对内蒙古呼和淖尔地区全新世黏土矿物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区域的黏土矿物组成和含量变化对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有着敏感的响应。

《府际关系视角下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范文

《府际关系视角下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范文

《府际关系视角下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地区间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西部边陲的民族自治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但同时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本文旨在从府际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内蒙古区域发展现状及府际关系概述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近年来,在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各盟市、旗县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协同发展态势。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府际关系,即各级政府间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内蒙古,各级政府间应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行政壁垒等因素的影响,府际关系有时会出现矛盾和摩擦。

三、府际关系视角下的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一)政策执行与资源配置不均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间权力分配、利益博弈等因素,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同时,资源配置不均也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资源丰富但利用效率低下,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但需求旺盛。

(二)地区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过度竞争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区域发展失衡。

同时,合作与竞争并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内蒙古,各地区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三)行政壁垒与市场分割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是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内蒙古各地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现象。

这导致资源难以在区域内自由流动,阻碍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

四、促进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与建议(一)优化府际关系,加强政策协调与资源配置各级政府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形成政策合力。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草原,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并分析环境驱动因素对这一变化的影响。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内蒙古草原位于中国北部,覆盖了广阔的地理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因此,对该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及生物多样性分析1.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调节气候等多项功能。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些功能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2. 生物多样性:内蒙古草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基础。

然而,由于过度放牧、土地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正在逐渐减少。

四、环境驱动因素分析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降水分布变化、温度波动等。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草原的生产力、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

2. 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土地开发、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

五、研究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1.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内蒙古草原的生产力逐渐下降,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不同地区的草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

2. 生物多样性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正在逐渐减少。

《2024年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区域。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1. 土地沙化与水土流失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导致土地资源减少,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面源污染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过度使用成为常态,导致了农田水体的富营养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此外,农膜等农用设施的使用也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3. 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问题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产生量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设施,这些垃圾和污水往往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对策研究1.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1)实施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限制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

(2)推广科学的土地利用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建立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保护和恢复土地资源。

2. 推广绿色农业,减少面源污染(1)加强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和合理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2)加强农膜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农膜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

(3)建立农田水体保护和修复工程,改善农田水环境质量。

3.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2)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四、结论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范文

《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范文

《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其气候环境的变化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系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内蒙古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就内蒙古地区近43年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地区近43年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关键气候要素。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数据分析以及统计建模等。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三、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特点1. 温度变化:近43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在冬季,气温上升更为明显。

这导致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频发,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2. 降水变化:内蒙古地区的降水量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波动。

一方面,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导致土地荒漠化和草原退化;另一方面,部分湿润地区的降水量增加,引发洪涝灾害。

3. 风速变化:内蒙古地区的风速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风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大风和沙尘暴等极端风速事件仍时有发生,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1.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海温变化、极地冰川融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

2.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导致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等,进一步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监测的准确性和覆盖面,及时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为当地政府和居民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2.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对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力度,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负面影响,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2024年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草原,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并分析环境驱动因素对这一变化的影响。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内蒙古草原位于中国北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草原的生物多样性,也影响了其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内蒙古草原的历史和现状,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

然后,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包括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各方面的信息。

最后,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探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驱动因素对这一关系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1. 生物多样性变化内蒙古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在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物种的数量在增加,而另一些物种的数量则在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环境污染等。

2.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上,如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

这些功能的改变主要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的改变。

3. 环境驱动因素分析环境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温度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草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活动则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这些活动直接影响了草原的土壤、植被等,进而影响其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

五、讨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多功能性。

同时,环境驱动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也会对这一关系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全 球 变 化 ;区 域 响 应 ;内 蒙 古 东 部 ;五 盟 市 中图分类号:X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60X(2012)11- 0052- 04
1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概念及研究进展 1.1 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进展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是概述地球环境中与自然和 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有关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和相互作用的 一个术语.其实质是指全球系统的演变,更多的是对人类活 动使地球系统正常运转产生的偏离的关注 . [1-5] 美国在 1990 年颁布的“全球变化研究法案(U.S.Global Change Research Act of 1990)”中将全球变化定义为:“能对地球的生命支持 能力产生影响的带有全球性的环境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基
础上的全球变化是指近几百年来,地球上主要由人类的行 为引起的非自然变化.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 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危机和 海洋资源破坏、酸雨等困扰人类社会,威胁全球的可居住性 的环境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变化研究进入了一个以交叉 集成为特点的新时期,其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调整,环境与 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政策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受到空前重视(表 1).
IHDP 三大计划
成研究:跨三大计划大型国际计划 应对;
有序人类适应过程
全 球 平 均 温 度 升 高 多 少 关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将发生那些 ④科技发展,技术支撑 研究。

变化
1.2 区域响应及其研究进展 一般来说,区域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
具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所谓区域响应,通俗的讲是指人地系统对全球变化所产生 的回应.在人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因时代不同,所用 的区域响应研究所采用的名词亦不同:20 世纪 70 年代响应 的策略是“预防和阻止(prevention)”;80 年代的响应策略演变 为“减缓(mitigation)”;90 年代以后,全世界普遍认同的响应
实际问题的研究
②全球、区域人口、资源 ②自然过程主导的
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 人类如何适应
和环境等重大问题亟待 自 然 适 应 过 程 研
影响
全球环境的变化
解决;
究。
跨学科研究 IGBP、WCRP 更 高 层 次 上 进 行 地 球 系 统 的 综 合 集 ③人 类 将 采 取 什 么 措 施 ③人 类 活 动 主 导 的
策略是“适应(adaptation)”.阻止、减缓和适应都是人类对全球 变化的响应行为.但减缓与适应行为的范畴是不同的.阻止 或减缓全球变化的行为,所针对的主体是地球系统,目的是 在全球变化达到某一临界值之前,通过控制或减缓全球变 化的某些关键过程来减轻全球变化的影响;而适应所针对 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是在承认全球变化不可避免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人类社会的脆弱性来规避全球变化带来的风险[7]. 目前,区域响应研究的热点有如下几方面:
—— —以内蒙古东部五盟市为例
陈凤臻,于显双
(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是当前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国内外研究进展,提 出全球变化下区域响应研究区的选区原则,论述了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实际作相 应的实证性论述,以期为全球变化下区域响应研究提供参考.
第三,全球变化下区域响应的恢复性研究.恢复性(Re- silience),作为探讨人地相互作用动力学系统的一个重要途 径,在构造人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这 一术语是基于物理学中的弹性力学发展而来,因此,在构建 表述人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时,充分吸收了线性或非线性 系统动力学的知识,尤其是对恢复力定量计算的改进,逐渐 完善了对恢复性的理解.
第 28 卷 第 11 期(上) 2012 年 11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8 No. 11 Nov. 2012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思考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NJ09169) - 52 -
第一,全球变化下区域响应的适应能力研究.适应[8]一 词,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一种为响应某种压力或驱动作用而 采取或经历的偏离原有状态的行为;我们常讲的环境适应 是指物种为了能在栖息的环境中得以生存而改变自身遗传 特性的过程;而全球变化的适应是指人类社会面对预期或 实际发生的全球变化而采取的一种有目的的响应行为,这 种响应行为是指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对现实和预期的气 候变化驱动进行的调整,是人类面临全球变化,趋利避害, 规避风险的过程和实践,是与变化了的环境的主动协调.适 应包括自然过程主导的自然适应和强调人类活动能动作用 的有序人类适应,自然适应是指区域环境要素,特别是生态 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区域表现产生了自激和自组织的调整; 有序人类适应可以是人类活动干预下的自然恢复过程,也 可以是通过人类活动采取的主动适应,通常所说的适应更 偏向于后者[9].
表 1 全球变化研究的重大调整[6]
类别 研究重点 研究性质 研究内容 研究方式 学术关注
20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 90 年代后
调整动力
调பைடு நூலகம்后研究热点
认识地球系统基本规律 纯基础研究
地球系统基本规律与人类社会可持
续发展关系
①生存环境的恶化也达 ①全球变化的区域
生存环境
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响应研究。
第二,全球变化下区域响应的风险性研究. 风险性 (Risk),在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生态学、全球变化科学、 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应用普 遍.人地相互作用的风险性是指人地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负 面影响,特别是对人类以及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生态 系统造成的损害.当前,风险性在分析人地相互作用机制与 过程中,已成为加深理解人类活动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科 学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