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的常识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又称为音韵学,是研究语音及其变化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声韵学知识点:
1.声母:指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部分,共有21个声母,包括b、p、m、f、d、t、n、l等。
声母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对整个音节产生影响。
2.韵母:指汉语拼音中的元音部分,共有24个韵母,包括a、o、e、i、u等。
韵母是汉
语语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音节的音色和音调。
3.声调:指汉语中特有的音节高低变化现象,共有4个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
声。
声调的变化是汉语语音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整个音节的音调和含义产生影响。
4.音节:指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的语音单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音单位。
音节的构成方式和变化规律是汉语语音研究的重点之一。
5.音变:指在连续的语音流中,由于发音环境、发音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语音发生变化的
现象。
音变是语音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语音理解和语音生成产生影响。
6.方言:指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变体。
方言研究是语音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有助于了解语音变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声韵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语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和方言等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韵母常识与韵母辨正

Page 5
韵母常识与韵母辨正
(二) 根据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来划分 综合以上普通话韵母的分类,普通话韵母见表2-2。
Page 6
韵母常识与韵母辨正
二、 韵母辨正
(一) 单韵母er的辨正
发er时,口腔应该自然张开,舌位居中,舌前和舌中部上 抬,舌尖向后卷,软腭上升,鼻腔通道关闭,声带振动。
读词练习: 儿歌 耳朵 而且 儿女 儿子 二胡 第二 然而 银耳 尔耳
Page 4
3. 鼻韵母
韵母常识与韵母辨正
由元音和鼻辅音n或ng构成的韵母叫作鼻韵母。 普通话中,鼻韵母共有16个,由元音和前鼻辅音n构 成的叫作前鼻韵母,共有8个,为an,ian,uan,üa n,en,in,uen,ün;由元音和后鼻辅音ng构成的 鼻韵母叫作后鼻韵母,共有8个,为ang,iang,ua ng,eng,ing,ueng,ong,iong。
Page 2
韵母常识与韵母辨正
Page 3
2. 复韵母
韵母常识与韵母辨正
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组成的韵母。复韵母的发音有 两个特点:一是元音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整个过程是从一 个元音滑向另一个元音;二是各元音的发音响度不同。主要 元音的发音口腔开口度最大,声音最响亮,持续时间最长, 其他元音发音轻短或含混模糊。最复杂的复韵母由三个部分 组成,即韵头、韵腹和韵尾,如iao由i(韵头),ɑ(韵腹), o(韵尾)组成。不是所有的复韵母都有韵头、韵腹和韵尾。 发音最响亮的元音是a,o,e。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一、什么是诗词韵律?诗词韵律是指在古代汉字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基础上,根据声调的变化规律和音节的长短节奏,形成了一种规定的韵律体系。
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对音韵的精细处理,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美感。
二、诗词韵律的分类1.七言绝句韵律:指由七个字组成的绝句,每句四个字,且每句的韵脚相同。
例如:“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五言绝句韵律:指由五个字组成的绝句,每句四个字,且每句的韵脚相同。
例如:“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五言律诗韵律:指由五个字组成的律诗,每句四个字,且每句的韵脚相同。
例如:“赤壁赋”(苏轼),“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七言律诗韵律:指由七个字组成的律诗,每句八个字,且每句的韵脚相同。
例如:“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诗词韵律的重要性诗词韵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更是传承了汉字文化的精髓。
诗词韵律的遵循使得古代文人能够通过音韵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诗词韵律对于维持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给诗歌注入了一种特殊的美感,使得读者可以通过声调和音节的变化,感受到作品中独特的韵律之美。
四、学习诗词韵律的方法对于想要学习诗词韵律的朋友来说,首先需要熟悉汉字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其次可以选择阅读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对其中的韵律结构进行分析和理解。
同时,通过模仿经典作品的写作方式,逐渐培养自己写作诗词的能力。
此外,也可以参加相关的诗词培训班或者向资深文人请教,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指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只有多加练习和不断的积累,才能在诗词创作中更好地运用韵律之美,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4.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如《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第三章 中古音韵常识

帮系:帮组:帮 明 m f 奉 v 端系:端组:端 泥组:泥 n来 dz心 s邪 z 知系:知组:知 dZ 生 S
p
滂
p
并
b 敷
t l
非组:非 f 微 M 透 t 定 d 精组:精
ts清 ts从
t彻
t澄 d 庄组:庄 tS初 tS崇
三 从中古音系到北京音系的重要演变
• 因此,北京话的 tþ tþh þ 有两个来源,一是古 精组的 ts tsh s z,一是古见组的 k kh x 。
3.知、庄、章组声母的合流
• 在北京话中,中古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 禅声母的字合而为一,读舌尖后音 tʂ tʂh ʂ。 • 北方话这三组声母的读音分歧较大,情况较复杂。 比如关中方言,知组、庄组开口二等、庄章组止 摄开口三等字与精组合流,读舌尖前音 ts tsh s,其他合流读舌尖后音 tʂ tʂh ʂ。如: • 知组二等开口:茶 搽 站 绽 • 庄组二等开口:查 渣 叉 差 沙 诈 榨 • 庄、章组止摄三等开口:师 使 事 指 示
• 呼:宋元只有开、合两呼,到清代潘耒
的《类音》,正式将两呼分为四呼,即 开口一二等为开口呼,三四等为齐齿呼, 合口一二等为合口呼,三四等为撮口呼。 四呼的分别在于韵母的第一个元音: • 无介音、韵腹非 i u y 的为开口呼。 • 韵腹或介音为 i 的为齐齿呼。 • 韵腹或介音为 u 的为合口呼。 • 韵腹或介音为 y 的是撮口呼。
• 8.等、呼
• 这是用来分析韵母结构的两个概念。宋代就有 “等”、“呼”的概念。 • 等:首先把韵母分成开口和合口两呼,又把两呼 各分为四等,即开口一等、开口二等、开口三等、 开口四等,合口一等、合口二等、合口三等、合 口四等。清代的等韵学家江永把四等的特点总结 为:“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等 尤细。” • 据今人分析,给韵母分等的主要依据是有无介音 和韵腹开口度的大小。如开口的一、二、三、四 等,一等韵:无 i 介音,韵腹的开口度最大,舌 位靠后;二等韵:无 i 介音,韵腹开口度次大, 舌位靠前;三等韵:有 i 介音,韵腹开口度较小, 舌位较前;四等韵:有 i 介音,韵腹开口度最小, 舌位最前。
七律押韵的常识

七律押韵的常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七律是一种古典诗体,起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了极盛时期。
七律具有固定的格律要求,每首诗有七句,每句五言,共七言,又称为“七言古体诗”。
其押韵方式是每句的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这种押韵方式称为“押交字”。
七律押韵的常识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七律的格律要求严格,除了每句五言之外,还要求偶数句押韵,这就为诗人提供了一定的限制和挑战,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和音乐感。
在写作七律时,诗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押韵:七律的押韵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押韵时要注意让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
押韵要求精准,既要符合音韵美感,也要符合逻辑和语墅。
2. 内容:七律的内容要求丰富多样,可以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讴歌功德等。
诗人要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在有限的七言之内体现出丰富的内涵。
3. 表达技巧:七律需要诗人具备良好的表达技巧,包括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用字准确、形象生动,避免平淡乏味。
4. 情感饱满:七律是一种感情流露的诗体,诗人在写作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七律押韵的常识主要包括押韵、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只有掌握了这些常识,诗人才能写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七律诗作,展现出七律这一古典诗体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七律是一种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每首诗都由七律句组成,每句各五、七个字,总共七句,每首诗共28个字。
而且在构思的时候,每句必须押韵,形式刚好是aabbcc。
七律的句子形式简练,既不失古典的含蓄,同时也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七律的押韵方式丰富多样,使得这种诗歌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七律押韵的常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七律的韵脚必须是平仄相间。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平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平仄是指一个字的声调。
音韵常识

喉 音 半舌音 半齒音
發音部位: 五音:喉、牙、舌、齒、唇五音 七音:五音加半舌音、半齒音
發音方法: 全清:不帶音不送氣的塞音、塞擦音和 擦音 次清:送氣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濁:不送氣的帶音的塞音、塞擦音和 擦音 群定澄並奉從牀邪禪匣 次濁:帶音的鼻音、邊音和半元音
濁音清化 全濁聲母演變成相應的全清、次清。 定:端 透 並:幫 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根据换韵判断诗词的层次 《长恨歌》 《石壕吏》
識通假、辨聯綿詞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左传·隐公元年》 (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 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 之。《史记·郑世家》 寤(睡醒):疑母鱼部;啎(说文:逆也,从 午吾声):疑母鱼部。
判斷通假的條件 上古音相同或相近 在文獻中有用例,並與相關文獻比對
音韻學
小學的一个部门之一 文字學、音韻學、 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
音韻學分支
“今音學”(“廣韻學”或“切韻學”): 《切韻》系韻書,南北朝--隋唐 “古音學”:先秦兩漢的詩歌韻文,以 《詩經》用韻為主要根據,結合形聲字, 上古時期
等韻學: 等韻學” 等韻學:宋元以來的等韻圖 。“等韻學” 是中國特有的傳統的語音學。 是中國特有的傳統的語音學 。 現存最早 的等韻圓《韻鏡》 七音略》 的等韻圓《韻鏡》、《七音略》 北音學( 近代語音學) : 元代《 中原音 北音學 ( 近代語音學 ) 元代 《 系統的韻書、 韻》系統的韻書、等韻圖
…若说假借,不应处处都是假借,倒把 若说假借,不应处处都是假借, 本音置之不问…其音本出天然, 本音置之不问…其音本出天然,可想而 但每每读去,其音总与毛诗相同, 知。但每每读去,其音总与毛诗相同, 却与近时不同。即偶有一二与近时相同, 却与近时不同。即偶有一二与近时相同, 也只得晋书。因晋去古已远,非汉可比, 也只得晋书。因晋去古已远,非汉可比, 故晋朝声音与今相近。音随世转即此可 故晋朝声音与今相近。音随世转即此可 见。”
古代的音韵和格律常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qí ng dài zhūi shì shí wǎng shēng mèng hú dì xīn dù
sè duān shí
xiá n
zhù
huá
hǎi mí ng yǒu
tián nuǎn shēng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李商隐
LEVEL 2
《诗经 郑风 女曰鸡鸣》(山东)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已知“琴瑟”这一意象代表——①夫妻感情和睦②兄 弟/朋友情谊深厚
LEVEL 1
问: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已知“梅花”这一意象代表——不怕打击挫折,纯净 洁白,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2004 安徽)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 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流露出了互勉之 心,不为外物所击败,要保持高洁傲岸,纯白坚韧。
问:本文主要描写对象是什么?塑造了怎样的氛围?
本文写的是一对夫妇。通过一天的日常生活,以及赠送爱礼,弹琴咏歌 等浪漫的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塑造了一对恩爱甜蜜的夫妇,体现了一种 浪漫、淳朴、简单而又浓烈的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韵
韵分古韵(旧韵)和新韵。
新韵很好理解就是我们现在普通话的韵(我们一般叫韵母)。
《诗韵新编》编有十八韵、十三辙。
《诗韵新编》保留了入声,这样学习古诗从中可知道古人用韵。
还有中华新韵十四韵。
古韵有平水韵、词林正韵、宽韵等。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属于平水韵。
汉语的韵,用在诗里,先是自由的,凡口语中押韵的字即可入诗。
后来,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时代的变迁,有的字音已经发生了变化,实际的语音已经不押韵,但因历史传承的原因,语音不押韵的文字也得视为押韵,这就是造成人为的强制性和不合理性。
‚韵书‛其中就有明知不合理而强制使用的成份。
旧的韵书在变,从隋韵到唐韵,再到广韵,而后又合并为平水韵,再后,又有洪武正韵、词林正韵,乃至解放前的中华诗韵,现在的诗韵新编,中华新韵等等,都是因为旧的韵书已不符合当代的语音实际而新编的。
诗是要带着韵传承的,新作如果与旧诗出入过大,就不会被承认,因此旧韵就顽固故地一直使用下来。
但因时代的变化有的韵又不可避免地被分化(如平水韵的十三元)、被合并(如东冬,江阳)。
所以,韵部不只是放宽归并的问题,也有分化瓦解的问题。
《平水韵》是宋朝人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或107)个韵部的。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宋末
平水人刘渊而得名。
)
汉语本身是一个发展中的事物,人们的读字发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它像钟表的时针一样,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的。
据考证,唐代以前,汉人对‚东‛、‚冬‛读音有区别。
东读如dūng,而冬读如dōng。
于是,就将两类现在看来一样、古代读音有区别的字,分别收入一东、二冬了。
据说,南宋时这种区别已经不明显了,但韵书多还坚持‚袭古‛原则,保留了唐以前的读音分类。
其实,从唐中期开始,除了格律诗以外,从古风、歌行体、曲子词等大量作品等来看,东、冬韵越来越被混淆了。
唐代李涪在《刊误》中说:‚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也就是说,连晚唐人自己都搞不清楚一东和二冬究竟有什么区别了。
《笠翁对韵》简介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
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
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
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传统中国最流行的蒙书,多是用韵文写成,但功用各不相同:《弟子规》是用来规范少年儿童行为举止的;《三字经》《千字文》是文化常识读本;《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则是教人写诗作对的。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是纯语文读本。
需要注意的是:《笠翁对韵》因本身并不严谨而被人诟病,有人认为它常常将一个字在平水韵的韵部归属弄错。
例:‚二冬‛篇第一段韵脚有‚翁‛‚风‛二字、第三段韵脚有‚穷‛字,这三个字实际上都不是‚二冬‛韵而是‚一东‛韵;‚五微‛篇第三段韵脚有‚龟‛字,但‚龟‛字不是‚五微‛韵而是‚四支‛韵。
作者简介
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
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
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
浙江兰溪人。
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 、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离奇去世。
《闲情偶寄》是李渔另一部代表作。
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
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
什么是平仄呢?
平仄就是声调。
平:就是指平声,(今声包括阴平和阳平)。
仄:就是指不平的意思,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古代四声和现代四声:
先说一个相关的故事。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异答:‚就是‘天子万福’。
‛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音t,p,k 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
破出声。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在古代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古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
但是,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例如:‚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在古音中为仄,在今音中为平。
再看现代四声:现代四声即普通话四声。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
由于普通话不存在入声的发音,导致了入声的消失,所以现代的四声是没有入声的。
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的大致对应关系为:
现代四声古代四声
一声(阴平)平三声(上声)上
二声(阳平)平四声(去声)去
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
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
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
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