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与自然课时一:人和自然的关系教学目标- 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内容- 课文:《人与自然》- 重点词汇:自然、关系、环境、保护- 重点句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讨论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
2. 阅读课文《人与自然》,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3. 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思考人类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4. 分组讨论自然环境的保护方法,并展示讨论结果。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身边的一个自然环境,说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保护的建议。
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是否能从多个角度思考自然环境保护问题-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文明、有逻辑的短文第二单元:古代人的生活课时一: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理解古代人的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 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内容- 课文:《古代人的生活》- 重点词汇:古代、生活方式、不同- 重点句型:古代人的生活与现代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古代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古代人的生活》,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3. 帮助学生对比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
4. 分组讨论古代文化中有趣的事物,并展示讨论结果。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了解古代文化。
6. 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化,写一篇小作文描述其特点和意义。
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能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对比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否能写出准确、连贯的小作文,描述古代文化的特点和意义...(继续编写其他单元的教案)教学反思本教案整体设计简洁明了,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对自然和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 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5篇)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5篇)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不屈不挠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
来,一齐读他的名字。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
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去远足:清明节前后去郊区三步走。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烧:形容外表光亮。
这里用来形容桃花开得旺,开得艳。
(二)简介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2019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春【学习目标】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
明确目标。
一、读春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描写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风、雨;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品春1.寻美句:《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的绚丽多彩,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2.赏妙笔: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形式:我认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2、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3、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磁带一、课前训练,展示自我风起绿了风雨飘绿了雨春天一觉醒来扑进我们怀里刚刚醒来的小溪还没顾上清清嗓子就把脆脆的歌儿撒落了一地刚刚醒来的果树还没顾上长出叶子就爆燃出团团刺眼的绚丽春天最数燕子忙碌她一边呢喃细语一边用锃亮的剪刀精心剪裁着春天的新衣春天尽管有时仍会让你感到有些寒意可性急如火的春天毕竟把一个沮丧的冬天带出灰蒙蒙的记忆……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你从诗的哪里读出来的?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名作呢?谁来说一说?如果让你来写春天你会写些什么呢?你会表达什么感情呢?二、激趣定标,自主学习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文学家朱自清的《春》。
朱自清的许多作品都出现在我们中学课本上,例如《荷塘月色》《背影》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自清写的春和我们写的春有什么不同。
2、师播放朗读,生描绘美丽的春的画面。
请你描绘一下你所听到的最美丽画面3、纠正字音: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鸟巢宛转蓑衣稀疏抖擞精神应和三、师生质疑,合作探究1、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作批注,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交流,用下列句式:我喜欢,因为这句(或这段)用了写法,写出了。
示例: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因为这句钻字生动写出来小草勃勃生机。
3、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喜爱和赞美4、有感情的朗读你认为最美的段落。
读出感情来。
5、小结美的文章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就象我们沐浴着春风一样。
我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增加我们的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6、美的文章是怎样表现出美的呢,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前两节、(1)“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相同的词连用,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急切盼望的心情,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导语]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的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
[单元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语感。
2、鉴赏性地研讨精彩段落,品味出作品的真味。
可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诗句,细细揣摩,看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的。
3、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诗句和段落,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的特点。
[单元说明]教材第一单元主题为《四季美景》,配套主题丛书(一)题目是《四季如歌》,总之内容都是有关四季的。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主题一:《听春声寻美踪》(二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春》、语文主题丛书(一)《春之声》、《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主题二:《万水千山总关情》 (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中《济南的冬天》、语文主题丛书(一)《济南的秋天》、《春天,复活的季节》主题三:《品雨韵悟雨情》 (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雨的四季》、课外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和戴望舒的《雨巷》主题四:《绘壮美之景抒高远之志》 (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中《观沧海》、课外《龟虽寿》、《沁园春﹒雪》主题五:《明月千里寄我情》(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外《巴陵送李十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峨眉山月歌》、《夜泊牛渚怀古》。
主题六:《愁情在春光中苏醒》(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次北固山下》、语文主题丛书(一)《临安春雨初霁》、课外《武陵春》主题七:秋日思乡点点愁(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天净沙﹒秋思》、课外《月夜忆舍弟》、《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案

1.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曹操,一代枭雄,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
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
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创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第四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
创设问题情境。
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学生交流)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
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可以说历年来都有争议。
人教社新初语第一册干脆省去了以往老教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5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5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理念】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教学设计】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
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叙事性的文章。
本文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的原则,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简单入课,在主体部分我设置了感读(默读)——研读―赏读课文三个环节,其中默读也为了复述课文作准备,因此复述课文也做了超多的工作,用填充的形式完成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中把课文的字词记清为学生学习课文扫除障碍,赏读课文让大家畅所欲言,进而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的哲理性含义。
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版块则是对课文的深入与延伸,课文的小结用一句话谈谈体会,使学生对全文有深入的探讨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掌握眩、嶙峋、迂回等生字词。
2、潜力训练:注意学习和运用描述心理活动的词语,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潜力。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最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三副画面:1、船体倾斜时杰克告诉露丝到栏杆外不至于划向大海。
2、船体完全下沉时主人公找到悬浮物(门),并趴在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第一单元歌咏自然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
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
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
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济南的冬天》宜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
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
在学习此文时,应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古代诗歌四首》的阅读要按照诗词的特点进行,首先要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感知句意。
其次,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再次,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第1课春2课时第2课济南的冬天2课时第3课雨的四季1课时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写作1课时第1课春1.易错字酝酿.(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涨.起来( zhǎng)宛.转(wǎn)戴着笠.(lì)抖擞.(sǒu)2.多音字涨散晕和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含有“静得安宁”的意味,侧重表示没有喧哗,不混乱,多用于口语。
“静得安宁”用“安静”;“静得舒适”用“恬静”。
恬静褒义词,形容环境或生活安静。
含有“静得舒适”的意味,侧重表示没有声音,显得舒适,多用于书面语。
5.词语释义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花枝招展: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其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文题解说】“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
“春”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简明平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创作背景】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做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春》以清新优美的诗歌笔调,描绘了作者故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
文章结构细腻,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
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语句深入体会。
本课为2课时。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3.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4.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2.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图画的特点。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难点】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第课时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4.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导入⇒字词、文学常识⇒初读感知⇒朗读、思路⇒朗读体验导入一:关联型[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古诗,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此情境下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诗人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
现在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导入二:意境型[设计意图]用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流露出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为学习本文创设情境。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想和追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导入三:趣味型[设计意图]通过谜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考考你”——谜语1: 等得三日人方归,二人有缘终相会。
谜语2:一日来三人,只有一个大。
——(打一个两字名词)这两个词语的谜底都是春天。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赞美春天的诗句。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散文《春》。
在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探访他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的。
一、掌握字词,了解文学常识[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信息,为顺读课文做铺垫、打基础。
1.字音辨读。
蓑.衣( ) 斗笠.( ) 应和.( )2.字形辨识。
yùn niàng() 黄yùn() 抖sǒu ( )3.词语解释。
(1)欣欣然:(2) :明朗润泽。
(3)酝酿:(4)卖弄:(5) :比喻姿态优美。
〔明确〕 1.suōlìhè2.酝酿晕擞3.(1)欢欢喜喜的样子。
(2)朗润(3)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炫耀。
(5)花枝招展【以上1~3题教师出示课件,由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检查,矫正巩固,加深印象。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教师补充作者相关信息,生构建对作者的完整的知识链条。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散文家、诗人。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作;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对文本有一个初步印象,同时检验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
【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准字音,同时思考如下问题,建立对本文的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