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广东美术馆》有感
参观美术馆心得体会

参观美术馆心得体会参观美术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它不仅可以让我欣赏艺术作品的美,还能让我深入了解艺术家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并且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美术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氛围。
一进入美术馆,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艺术的世界。
大厅的布置和装饰精致而雅致,给人一种宁静和安全感。
各类作品在宽敞明亮的展厅中陈列,配以合适的照明,使每幅作品都得以凸显它的独特之处。
这种独特的氛围让我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同时也使我更专注地欣赏作品。
其次,我在美术馆看到了各类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等。
每个展厅都展示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给我带来了不同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体验。
我特别喜欢绘画作品,因为绘画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意图。
在观看绘画时,我注意到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有些作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有些作品色彩暗淡、线条复杂,给人一种严肃和深沉的感觉。
这些作品不仅吸引了我的眼球,还引发了我对艺术家的思考和想象。
参观美术馆还让我更加了解了艺术家的背景和创作过程。
每个作品都有它的生命力和故事,通过展品标签和解说词,我可以了解艺术家对作品的创作初衷、技巧和思想。
这些背景知识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也让我对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例如,我在一幅雕塑作品的背后了解到艺术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巧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的。
这种了解让我对艺术的创作过程有了更多的敬意和欣赏。
除了欣赏作品和了解艺术家的背景,参观美术馆还给了我一个思考和对话的平台。
在美术馆中,我有机会与同伴和工作人员交流和讨论。
我们可以分享对作品的观点和感受,并且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这种交流和对话不仅丰富了我的思维,也拓宽了我的艺术观。
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解读艺术作品。
广东美术馆观后感

广东美术馆观后感
我今天来到了广东美术馆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观展之旅。
这里汇聚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的作品,让我对于艺术的认识更加深入。
首先,我看到了一些传统的中国绘画作品,如山水画、花鸟画等等。
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让我更加爱国。
同时,这些作品也充满了艺术家对于人生、自然、审美的思考,让我对于这些问题也更有自己的见解。
除此之外,我也看到了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如装置艺术、摄影作品等等。
这些作品对于我来说更加新奇,有些作品甚至让我感到震撼。
通过这些作品,我看到了当代艺术家们对于社会、人类、世界的思考,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总之,这次来到广东美术馆观展,让我收获了很多。
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通过观察、欣赏艺术作品,可以让我们对于生活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让生活更加精彩。
广东美术馆参观感受体会

广东美术馆参观感受体会
近日,笔者到广东美术馆进行了一次参观体验。
作为一个喜欢艺术的人,我觉得广东美术馆无疑是一个值得一游的艺术殿堂。
首先,广东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就非常有特色。
该馆建筑风格为现代艺术风格,非常富有现代感。
馆内的空间设计也十分精致,从入口到展厅,再到每一个展品的搭配和布局,都呈现出极致的设计风格。
除此之外,馆内的展品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在馆内,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绘画品和雕塑艺术品,其中有些作品还是首次公开展示,令人兴奋不已。
我的最爱是其中一个名叫《静夜思》的绘画品,它的画风简洁大方,但却准确地展现了作者对夜晚的想象和感受,使观者感受到了作者的艺术力量。
除了艺术品之外,馆内还有许多相关的艺术活动和展览会。
我很幸运地遇到了一场名为“戈壁派美术展”的展览会。
在这个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不同的绘画风格,有写实的画面,也有抽象的画面,每一幅画都散发出不同的魅力。
同时,展览场地的音乐配合使整个展览更具有沉浸感。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馆内的教育活动和课程。
在馆内,我看见了很多的学生和专家正在进行一个有趣的讲座。
通过这个讲座,我了解了许多有关于艺术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和观念。
作为一名喜欢艺术的人,对我来讲,这些知识和观念无疑将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这次的参观体验。
通过这次参观,我真正体验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以及艺术与观念的交流。
广东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展览的空间,更是一个培育艺术观念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场所。
无论是孩子或成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熏陶。
观广东省博物馆思想总结

观广东省博物馆思想总结广东省博物馆是一座集藏品展示、文化研究、教育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广州市中心,其丰富的藏品和独具特色的展示方式使其成为了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人文历史文化交流平台。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博物馆的独特魅力,更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思想和知识。
第一,广东省博物馆展示了广东悠久的历史文化。
博物馆内展示的各类文物、考古遗址等物品,展现了广东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的历史与现状。
其中,石刻碑文、古代陶瓷、青铜器等展品无一不体现了广东千年文化的精髓。
通过观看这些展品,我们不仅了解了广东的历史,还对广东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广东省博物馆深入探讨了广东的民族文化。
广东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类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这里发展得较为丰富。
博物馆内展示了多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等,使观众对广东的民族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尤其是一些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展示,更是将广东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
第三,广东省博物馆传承广东优秀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广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博物馆通过展示广东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艺术品,传承和弘扬了广东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博物馆内,观众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的文人作品、剪纸、民间艺术等等,这些都是广东文化传统的瑰宝,也是广东艺术发展的见证。
在这里,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广东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第四,广东省博物馆对公众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博物馆作为一座集知识、历史和文化于一身的文化场所,通过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向观众普及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
此外,博物馆还有教育推广活动,如举办儿童画展、举办主题教育展览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还培养了观众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总之,广东省博物馆作为一座重要的文化场所,通过展示广东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传承广东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学习、了解和欣赏广东文化的平台。
王绍强 我在广东美术馆的这三年

王绍强我在广东美术馆的这三年作者:菡阁来源:《收藏/拍卖》 2019年第1期去往广东美术馆的路上,车窗外滑过熟悉的二沙岛街景,金色的光斑正透过繁茂的枝叶,在所有的建筑物上伸展与摇曳。
某一刻,却突然发现所有景色都变得有些陌生,然后再发现竟然来源于一种探秘般的隐隐兴奋,毕竟这些年他一直谨慎和低调。
与王绍强相识有10余年,有趣的是每次交集都是一个节点,每次正好处于他的社会身份转换期:初识时他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却已经在设计圈里声誉日隆。
那时广州设计圈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整个群体都习惯默默低头做事,不喜宣传。
只有他是圈里少有的愿意接触媒体,更愿意对大众发声的人。
后来他创办《Design 360°》独立杂志与《生活》杂志在2011年同时获得亚洲出版协会的杰出杂志奖,为中国青年学者搭建中国艺术设计的交流平台。
于是特别邀请他来到笔者当时工作的杂志社开讲座,给同事们分享如何从视觉上构建一本好杂志。
在他的点拨下,这本杂志但凡在出版系统做培训时总会被时时拿出来作为视觉优秀的范本。
再后来相遇在美术馆新闻发布会上,那时他刚刚出任广东美术馆馆长。
三年间,一个喜欢锐意创新的人曾经被误读为步伐相对保守,事实真是如此吗?趁广州三年展开幕后,终于可以与他聊聊这三年,来个时间段里的小总结。
尊重过往,书写艺术史里的“广东”坐在王绍强那间明式风格结合原木现代设计的办公室时,就如置身于一间大体量的书房,点缀于其间的热带植物显得这间书房的生机勃勃。
一位美术馆馆长的日常。
其实对任何一位美术馆馆长而言,绝不是就仅仅端坐于书斋做研究,他们最常思考如何将自身管理的美术馆无限接近一家理想的美术馆。
所以他们都有各自的蓝图,并且会为这心里的蓝图做战略性实施。
王绍强认为理想中的美术馆承载一个城市最理想的优质资源,而且这优质资源还属于公共所有。
美术馆就应该成为艺术与文化的心灵居所,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高地。
这个地方是包容的,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文化,都能在这里发声和交融;有自己的标准,有底线;美术馆通过展览、研究、收藏及公共教育,也是在书写历史,具有自己的历史观在艺术史的脉络当中工作;美术馆一定是一个美的地方,大家能够在当中受到熏染,在当中沉思,获得生命的启迪。
作文《观看美术展览有感》

观看美术展览有感篇一观看美术展览有感说实话,去美术馆这种地方,我平时压根儿不会主动去。
觉得那些画啊雕塑啊,跟我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
但这回不一样,是被我姐硬拉去的。
她最近迷上了当代艺术,说什么要提升我的艺术修养。
我心里暗自吐槽:我修养不够,主要是因为没钱,跟艺术有个毛线关系!展览的名字叫什么“时间的痕迹”,一听就挺文艺的。
进去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形状各异的、我压根儿看不懂的东西。
比如,有一个展品,就是一个大铁桶,上面糊满了泥巴,旁边立着一块牌子,写着“大地之歌”。
我当时就纳闷了,这歌儿我咋没听出来呢?旁边有个小姑娘,估计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对着铁桶在那儿指指点点,一脸的陶醉。
我姐指着铁桶跟我解释,说这是艺术家表达对自然的敬畏,泥巴象征着…象征着…我直接打断她:“象征着艺术家懒得洗桶?” 她给了我一个白眼。
但展览里也不是所有东西都那么“深奥”。
有一个展区,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陶瓷作品。
其中有个小瓷瓶,特别精致,瓶身上画着几只栩栩如生的蝴蝶,颜色鲜艳,翅膀上的纹理都清晰可见。
我姐说这是某个大师的作品,价格估计不菲。
我凑近了仔细观察,发现一只蝴蝶的触角好像有点歪,仔细一看,发现这歪的触角竟然带着一丝俏皮的感觉,感觉像是艺术家故意为之。
那一瞬间,我竟然觉得,这小小的瑕疵,反而让这件作品更生动有趣,更像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
以前我总觉得艺术品应该完美无缺,现在看来,这种不完美,反而更能打动人。
篇二观看美术展览有感展览里还有个互动装置,是个巨大的镜子迷宫。
我姐兴致勃勃地拉着我进去,结果没走几步,我就迷路了。
到处都是镜子,我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晕乎乎的,像掉进了爱丽丝梦游仙境。
我姐在外面哈哈大笑,说我像个笨蛋。
最后,还是工作人员把我带了出来。
虽然有点狼狈,但不得不说,那确实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那种空间错乱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家想表达的——也许是关于现实与虚幻的某种思考,虽然我没完全理解,但那种感觉挺刺激的。
科技何以为艺术:观2018年广州三年展主题展有感

科技何以为艺术:观2018年广州三年展主题展有感作者:李国华来源:《画刊》2019年第02期当我们走进广东美术馆,观看2018年广州三年展时,如果不是在美术馆这个特定的艺术场所,我们会误以为自己闯进了某个科技产品的博览会:电子仪器、管状莫名物体、转动的圆筒、时不时机器发出的怪异声响,丝毫没有让我们感受到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美术馆氛围和艺术展览应有的场景,但这个现场又确确实实是2018年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的现场。
于是我们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疑问:这究竟是一次披着艺术外衣的科技普及体验展,还是借科技手段拓展艺术范围的当代艺术展?艺术与科技的主次关系如何,还是说双方已经可以融为一体了?当然,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
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都会对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艺术创作和传播手段的丰富产生重要影响。
从摄影术的发明、录像机的诞生、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应用,再到当下的人工智能,每一次在科技手段进步后不久,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当代艺术领域,就会被一部分艺术家们迅速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可以说,科技影响了人类命运的进程,它也在影响着艺术史的发展。
并且,在杜尚将现成品直接应用于作品创作之后,科技产品在艺术展览现场中的直接出现更是司空见惯。
但这一切并不表示科技本身就完全取代了艺术,可以撇开艺术家的再制作,成为被直接展示的对象。
或许在未来,科技将能表达一切,成为所有领域的主宰。
但至少在当下,虽然面对着人工智能的冲击,艺术的主体依然是艺术家。
而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需要表达的主题,仍然应当是跟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与事件。
可以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和事件,比如前不久发生的对儿童基因进行编辑造成的伦理问题或者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命运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冲击,但科技本身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并不能直接成为展示对象,它只能是手段。
而以此我们反观2018年的广州三年展,虽然策展人在宣传时强调展览的主题是在思考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人性与技术性之间的新的生命关系”,并且讨论的是“后人类主义”(外方策展人之一安琪莉可·斯班尼克语),但从现场的大多数作品来看,并没有让笔者感受太多与社会或者与人类命运、情感有密切相关的感受。
广东美术馆观后感

广东美术馆观后感广东美术馆——观后感早在老师刚推荐我们去广东美术馆感受一下艺术的氛围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广州美术馆参观一下。
无奈天气原因和学习和工作上的各种阻碍,没能在期末之前去广东美术馆参观真的非常遗憾。
然而又不能辜负老师的心意,只好暂且通过网络浏览一下广东美术馆的展品了。
广东美术馆最新的展览是赖少其诞辰百年的作品展。
展出的内容包括:“大道之象”、“意写天地”、“师法自然”、“出入古今”、“天涯遊踪”、“木石铿锵”、“碑风帖韵”。
由于我对美术方面的了解知之甚少,因而并不了解赖少其先生在中国艺术上的造诣。
但通过网络,我了解到:赖少其先生以自己对传统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独特理解,创作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新徽派”版画。
他还建立其含天真与苍茫、单纯与丰富、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新黄山画派”的独特艺术语言。
古稀之年后,赖少其通过一次次的艺术革新不断挑战、颠覆和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面貌:“丙寅变法”为他过往遵循古法与自然观察来表现山川大美之道的艺术程式,注入了一股充满心性神气的清新气息;到了耄耋之年的他倾其生命力创作的过百幅极具张力、超脱形外的绚烂杰作,使他的艺术精神超然于一切,真正进入了一个艺术大自由的境界。
我觉得了解赖少其先生的艺术造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赖少其先生的作品的理解。
个人的理解是一种独立的主观感受,不应该被别人的观点和评价而忽略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思考。
我觉得赖少其先生早期的绘画作品,虽然也非常的有个性,但相对于丙寅变法后的绘画作品,艺术风格就没那么突出了。
在这里,我主要想讲一下自己对赖少其先生丙寅变法后的作品的看法。
从赖少其先生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赖少其丙寅变法之后的作品,色彩上具有印象派和西方现代主义的特征,但却又是完全的中国画,他既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个大连环结构的理解,又注重结合自我的个性和性情,有选择有侧重地对研习对象做出审美的价值判断。
以赖少其先生的《日出》为例,我觉得《日出》这幅作品在色彩上具有印象派和西方现代主义的特征,但却展现出了中国画的意境美,在色彩和意境的结合下,《日出》就这样诞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广东美术馆》有感
专业:出版与发行(网络编辑)姓名:黄俊萍学号:3012 薄雾为门,和风为窗,一路随珠江水环绕流过的河道为指引,跳跃着脚步奔向那充满艺术浪漫情怀之所——二沙岛。
岛上风轻云淡,云雾萦绕仍能依稀可见远处高耸入云的“小蛮腰”,交织成网的钢铁架作为“小蛮腰”的外衣,令人不禁赞叹这伟大的工程建筑。
游船缓缓驶过划破江面,河的两对岸满是无尽的春色,绿树红花,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二沙岛四周点缀着形态各异的艺术雕塑,广东美术馆和星海音乐厅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穿梭的行人不时驻足停步拍下这如画的风景。
参观广东美术馆中,身•豪——豪尔赫•马林雕塑展览让我折服。
马林是墨西哥当代雕塑家,他青铜雕塑的创作极大的体现了他的艺术天赋和非凡的想象力。
这也让他在国际雕塑界中贴上了属于自己个性的标签。
他的作品主要分为几个系列,一是寓意性的人物和精灵;二是男性身体,展示其生命活力和身体随时间衰老的变化。
在展览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展示作品。
第一部分为:平衡。
他通过马戏团的表演表现出来,例如表演者的紧身服饰以及显露的身体。
第二部分为:精灵。
将精灵和人体结合为一体,如他的雕塑作品中的《人马怪与天使》,《木排上的维多利亚》等。
第三部分为:人体美。
利用青铜的原本色泽表现出人体皮肤的魅力,作品《带翅膀的天平》中的一个带面具的天使一脚直立在正方体中,四肢上的青筋被细致的刻画出来,充分的表现了人体的
线条美。
他的作品不是衍生的艺术品,也不是旧作的复制品,是艺术家重新利用和再次塑造形象的精湛功力的体现。
这是最值得令人惊叹的。
光的现代性,1850—1950意大利托斯卡纳的油画展中,我深刻了体会到了托斯卡纳地区的非凡艺术气质。
这个地方孕育了欧洲的文艺复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展现出不同的美学意蕴。
利用“光语言”的艺术家们在油画中诠释了他们的创作。
如17世纪的维米儿,被称为”谜一样的画家”,他的画作充分利用自然光源来营造优雅的气氛,其中微妙的光感透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这也是让我最为佩服的,无论是作品还是画作技术都无时不刻充满了神秘。
菲拉德尔福•西米的《阿尔罕布拉宫泳池》是最为印象深刻的。
咋一眼望上去,这幅帆布油画似乎平平无奇,仅仅描绘了一个泳池前的门,但望久了,会不禁感叹:太妙了!利用颜料的颜色表现出照在宫殿门上的太阳光,色彩的明暗也错落有致,仿佛阳光一缕阳光此刻就照射在画上。
作家还细心的画了栏杆,非常的精致,让人忍不住赞叹他的细腻追求细节美。
艺术是一个无法用言语体会的词语,它的内涵包括了许多领域的成就,在参观广东美术馆后,内心似乎多了一份平静,精神上无法言语的满足源于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愿我们在感受艺术中陶冶性情,学会欣赏艺术,享受艺术,创造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