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诗选批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诗选批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诗作。
下面是对该诗的一些批注解读:
1.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的开篇即点明诗歌主题,雪是中国冬季的常见自然景观,为诗歌营造了寒冷的背景,同时也象征着重新开始。
诗人通过雪来表达对中国土地的深情。
2. 严寒:描绘了中国冬季的寒冷,从而突出了这片土地的艰苦和坚韧。
3. 天空高不见底:通过描绘天空的高远来强调中国这片土地的广袤辽阔。
同样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虽然道路艰险,但仍然向前奔赴。
4. 亿万斗志插上云端:亿万描绘了人民的众多,斗志表达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力量。
云端比喻奋斗的目标远大,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气势。
5. 看哪狭小的黑帽和红带:黑黝黝的农民工帽子和红领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建设者的责任和使命感。
这里也可以看出艾青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关注和赞美。
6. 一杯茶:借用一杯茶来寓意生活的平淡和沉稳。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呼应了中国人民的大众性格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展现了艾青对于中国土地
和人民的深深眷恋和赞美,同时也抒发了对于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崇敬和敬仰。
通过描绘雪、土地以及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艾青展示了中国人民坚毅不拔、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批注笔记

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批注笔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雪花飘落在中国大地上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众的鞭策。
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批注笔记。
首先,我对诗的标题做一些解读。
标题以雪作为切入点,抓住了中国作为北半球四季分明国度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用雪来寄托对祖国的祝福和担忧之情。
第一节写道:“雪花翩翩洒下神州,/大地无声欢快的星球”。
这里神州指的是中国,作者以雪花洒落在神州上来象征着祝福,而“大地无声”则形容雪花纷纷扬扬,落在大地上时并不产生噪音,从而给人带来和平、宁静的感觉。
第二节写道:“美丽的悲哀浩荡流。
/风向却往何处吹?”这里作者运用了矛盾的修辞手法,将美丽和悲哀相结合,表达了对祖国保持美丽与繁荣的愿景,但又带有一丝担忧,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忧心忡忡。
第三节写到:“纷飞万绪儿何人听?/在贫穷落后的山区”。
这里通过“纷飞万绪”形容雪花的纷飞,暗喻社会问题的纷繁复杂。
而“在贫穷落后的山区”则指出在中国一些山区地区,贫穷落后的现象仍然存在,暗示了国家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第四节写到:“当一个国家领土如此辽的时候,/那些孩子们将如何森璞?”这里通过描述国土辽阔,提醒人们要关注国家未来的发展问题。
而“孩子们”则象征着年轻一代,提醒人们要关注下一代的成长与未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五节写到:“成千上万驴轨的世界/来着殖民地的美丽。
”这里用“驴轨”的形象描绘了中国落后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现状,暗示了国家发展的困难。
而“来着殖民地的美丽”则暗指国家曾经的殖民地地位,强调了中国曾经历受辱和困苦的历史,也提醒人们要坚持自主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六节写到:“你是皇上时期的皇城,/何苦沦为尘土的房屋。
”这里通过皇上时期的皇城的对比,展现了国家从繁荣到衰落的变化。
而“尘土的房屋”则形象地表达了国家变迁的过程中,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消失的悲愤之情。
第七节写到:“谁的罪责堆积你的心荒?/你的灰心尔能雪山回翔。
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特点

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特点1.引言艾青(1920年-1996年),原名徐复观,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凝炼着对祖国土地的深情厚意,其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主题,成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讨这首诗中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特点。
2.雪的意象雪作为天降之物,有着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
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艾青通过雪的形象来揭示中国土地的特点。
2.1雪如银花诗中,“雪花飘飘”之景,给人以洁白纯净之感。
这种以白为主调的景象,凸显了中国土地的纯朴和清澈。
雪花如银花一般在中国土地上飘落,将大地装点得如同另一个世界。
2.2雪如棉絮另一方面,艾青将雪喻为“棉花”,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土地的柔软和温暖。
雪花的轻柔飘落,如同棉花般轻盈,给人以宜人的触感。
这种形象使人心生亲近之情,表达了中国土地的温馨和宽广。
3.中国土地的特点艾青的诗作中,除了雪的意象外,对中国土地的特点也有着深入的揭示。
3.1和谐共生的自然景观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山川河流和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在艾青的诗作中,中国土地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雪的降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让山川变得更加鲜明壮丽,在自然界中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卷。
3.2文化沉淀的凝聚力中国土地自古以来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沉淀为中国土地增添了独特的特点。
艾青的诗作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凝聚力。
雪的洁白无暇与中国文化的底蕴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景观。
3.3人民的深情厚意中国土地上居住着数以亿计的人民,他们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情厚意。
艾青在诗中通过描述雪落在人们头发、肩上的情景,传达了人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这种情感表达,凸显了中国土地与人民的紧密关系,展示了人民对土地的感激和依恋之情。
4.结语通过对艾青诗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探讨,我们不仅看到了雪的美丽意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土地的特点。
浅评艾青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浅评艾青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近代诗歌写于武汉,当时日军逼近汉江,武汉人民正在准备保卫战。
在这民族危难的时刻,这首诗写出了悲天怆地的疾呼与思考。
在狂风肆虐的雪夜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满城都是血雨腥风的前兆。
诗的首句就渲染出一种肃杀凄凉的氛围。
风,如老妇的枯树般的手指拉扯着路人的衣襟,在他们耳边絮絮叨叨,描写出狂风呼啸,席卷路人的场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路人艰难在风中雪中艰难迈步一样,如临其境,含沙射影的展现中国那时的艰难民生。
采用第一人称,诗人将自己的命运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发出呐喊。
他不单单只是一个记录的旁观者,还是一个身处其境的参与者,在直抒胸臆方面跟具有代入感与感染力。
诗人在关注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时,也哀叹自己并不比农民们快乐,带有一丝讥讽自嘲的抒写自己生命的跌宕起伏,韶华已逝,他的生命亦是无比憔悴,脆弱得不堪一击。
全诗的感情基调都是悲凉凄惨的,朴实无华的,这种情感基调来自于社会生活的态度和对自身境遇的感叹,令读者欷歔动容。
诗词中的意象有着一种平实自然淳朴的美,与中国劳动人民淳朴的性格遥相呼应,带有一种散文式的美感。
虽然这些意象十分常见且用语简练,但其中的内涵与蕴意却是含蓄且复杂的,带有特有时代的沉重与压抑感。
痛苦与凄凉是抽象的难以直接表述的感情,而诗人巧妙地化抽象为具象,用所见的意象拼接,引导读诗的人真切地去体会、去感知那种揪心的疼痛。
像“赶着马车的中国农夫”,“坐在破烂乌蓬船里垂着头的蓬头垢面的少妇”,“身处异乡年老的母亲”还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耕植者”这些意象,都是对中国底层人民真实生活画面的刻画。
这些人有的“生活在艰辛的草原上”;有的“燃着油灯沿着河流徐徐飘荡”;有的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
在被烽火啮啃的中国大地上,他们或是在流浪,或是在与命运挣扎,或是在等待希望的曙光,让我们看到了没有文学华丽辞藻勾勒下,令人疼痛,残酷冷峻,充斥着恐怖的死亡气息的社会现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劳动人民的无奈与忧伤的绝望,那是那个时代弥漫在这中国整片土地的殷切的渴望,愤懑不平的哀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歌鉴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歌鉴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诗歌,它通
过描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
对战争的厌恶。
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鉴赏:
1. 主题:深情描绘与反思
这首诗歌的主题是对中国土地上雪的描绘,通过这种自然现象,表达
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2. 意象:雪与土地
作者通过雪和土地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和对战争的
反思。
雪象征着寒冷和灾难,土地则代表着人民和祖国的土地。
通过
描绘雪落在土地上的景象,作者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
厌恶。
3. 语言:朴素而深情
作者使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和对战争的反思。
他
的语言既不华丽也不浮夸,而是通过朴素的语言来传达真挚的情感。
4. 节奏和韵律:优美而深情
这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非常优美,通过重复和押韵的手法,表达了作
者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这种优美的节奏和韵律增强了
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5. 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作者通过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来自于作者的内心深处,也来自于他对中国人民的
深深关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一首深情而反思战争的诗歌,它通过朴素的语言和优美的节奏和韵律,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情感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主要内容

《雪落在我国的土地上——艾青诗选》1. 艾青诗选:雪落在我国的土地上我国诗歌历来以山水情怀、季节变化为主题,而雪更是诗人们最为钟爱的意象之一。
艾青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对雪的独特情感,更融入了对我国大地的深厚眷恋与关怀。
本文将以艾青诗选中关于雪的诗作为线索,深入探讨雪在我国土地上所带来的意义和象征。
2. 雪落的孤寂与纯洁在艾青的诗作中,对雪的描绘往往伴随着孤寂与纯洁的情感。
例如《即兴》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表现了雪后空旷山野的孤寂与清新。
而《北国之春》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更是将雪描绘为一种极具纯洁的自然景观。
这种孤寂与纯洁的意象背后,艾青或许在表达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反思与呼吁。
3. 雪的生命力与象征在艾青的诗作中,雪并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被赋予了生命力和象征意义。
《赠雷芳湓》中“云雾凝祛阴地碧,暝树重沾白露霜”,表现了雪作为生命之物的神秘力量;而《怀北大》中“雪月羞花,大地神伤”,则将雪与我国北方的民众连结,象征着对生活困境的慷慨和期待。
4. 雪在我国土地上的奇妙变化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地理和气候多样性的国家,雪在不同地域呈现出的样貌和意义也各有特色。
艾青的诗作中,无论是北方的冰封雪飘,还是南方的枯枝蕴雪,都展现了雪在我国土地上的奇妙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丰富多彩,更凸显了艾青对祖国土地的深厚眷恋和热爱。
5. 总结与展望艾青诗选中关于雪的诗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艺术的表达,展现了雪在我国土地上的丰富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这些诗作的深入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雪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艾青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与关怀。
期待未来,我们可以以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方式,继续探讨雪的意义和价值,以丰富我国诗歌传统并传承艾青的文学精神。
个人观点:艾青诗选中关于雪的诗作,不仅展现了我国诗歌的丰富魅力,更体现了艾青作为诗人的深邃情感和对祖国土地的热爱。
艾青诗选每一篇赏析

艾青诗选每一篇赏析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浓烈的爱国热情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这首诗极力渲染的那种气氛、描绘的那些悲惨景象,正是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和体验到的令他悲痛、令他忧虑的事情。
用艺术手段把这一切表现出来,正表明了诗人对时代命运的关切,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
2、《黎明》赏析:诗人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
整首诗写得明丽潇洒,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光明的一种渴望。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艾青提出的新的自由诗体的重要特点: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
3、《复活的土地》赏析:诗人以如椽的大笔、纯净而庄重的语言,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如铭刻碑文似的简洁地写了出来。
这首诗具有一种深沉而巨大的艺术审美的气韵和冲击心灵的力量。
它的语言可以说是素净的,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因为任何细碎的形容词在这首诗里都必然地显得太小太浅。
4、《盼望》赏析:航船起锚和抛锚,是海员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个动作,诗人选取这种独特的视角,使这首诗具有了新鲜感和表现力,同时,通过“洁白的浪花”“铁链的喧哗”这些具体而生动地场面描写,把海员的欢悦心情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5、《太阳》赏析:诗人以讴歌太阳来讴歌伟大的时代,以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使读者都感受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
“太阳”在这首诗中是一种象征,诗人在诗中指明,历史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到来是必然的。
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

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示例文章篇一:《〈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哎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艾青的一首特别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感觉像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敲了一下心呢。
诗的开头就特别抓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你看啊,这就好像是一幅特别冷的画一下子就摆在你面前了。
雪,咱们都见过,那白白的雪落在地上,本来是挺美的景色。
可是艾青笔下的雪,不是那种让人高兴的雪。
这雪就像一个大坏蛋,把整个中国都给困住了。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冬天,我出去玩,结果一阵特别冷的风刮过来,我感觉自己都要被冻僵了。
那时候我就想,这一点冷我都受不了,那诗里整个中国都被寒冷封锁,得多难受啊。
诗里还写到那些在雪地里的人呢。
像“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你说这个比喻多妙啊。
风就像老妇,还伸出指爪拉扯人,这就把风写活了。
我就想啊,那些行人得多冷啊,在那么冷的天,被风这么折腾。
就像我们在学校玩的时候,要是有个调皮的同学老是在后面拽你的衣服,你是不是觉得很讨厌?那这风比那调皮的同学可讨厌多了,它是在折磨人呢。
再看诗里描写的那些人物,有赶着马车的农夫,有蓬发垢面的少妇。
这些人物就像一幅幅小画一样,在诗里动起来了。
农夫在这样的雪天里,他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他的马都要冻得受不了了,他还得赶路,他得多辛苦啊。
我就想到我爷爷有时候去田里干活,要是遇到个下雨天,回来都是一身泥,还特别累。
那这农夫在雪天里,肯定比我爷爷下雨天还惨呢。
还有那个少妇,她的日子肯定也充满了忧愁。
她的丈夫呢?她的家呢?在这样寒冷的雪天里,她能去哪儿呢?艾青写这首诗的时候,肯定是怀着特别沉重的心情的。
他就像是一个诉说者,把中国大地上这些受苦的人的情况都讲出来。
他的每一行诗,都像是在喊着:“看啊,我们的同胞在受苦呢。
”这诗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苦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歌。
艾青作(蒋海澄)。
1937年发表。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小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1937年12月28日夜间1933年1月14日,艾青(蒋海澄)囚于上海监狱,漫天大雪,勾起他想念故乡,想念养育自己保姆的满怀依恋之情,于是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章《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7年12月28日,艾青来到武汉,“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空前高涨;而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好河山的国土大片丢失。
在这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人们一方面在寻求如何战胜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则不免面对严峻的现实而陷入深沉的思考。
作为一个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深切关怀的诗人,艾育不能不在感情上有他独特的表达方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正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一个满怀正义和激愤之情的诗人所唱出的一支深沉而激越的歌。
这是一首充分体现了艾青早期的感情基调的诗。
他的那种赤诚炽烈、深沉执着的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使他不能不以一种急切忧虑的心绪,冷竣而真实的笔触,把当时的社会气氛传达出来。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从开头到全诗中反复咏叹的两句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两句诗,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起承转合”中的插曲,它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强烈的呐喊。
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所给予人的感受,只能是感官上的触觉。
重要的是在于诗人的内心深切地感到了寒冷的封锁,使他不能不爆发出这强烈的呐喊。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关注于北方的“中国的农夫”和“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上,关注于南方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和“年老的母亲”的坎坷命运上。
这一切,正是构成“寒冷在封锁着中国”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而诗人的一腔深情也是透过这一切而传达出来的。
艾青创作伊始,便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寄托在对中国农村和农民命运的关怀上,现在,当民族危机的阴影笼罩在祖国大地上空时,他又一次以自己的笔触抒发了这种情真意挚的忧虑和愤懑。
我们从这种感情的依恋和关切中,看到了这个虽属知识分子但却与农民的命运密切联系
的人,他总是怀着十分忧郁的眼光来注视着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命运。
对于三十年代的相当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来说,他们不仅是看到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命运的悲惨,而且也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同这一切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艾育在对农民关注的同时,也不禁为自己的命运而歌吟: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这种感情和气质,是早期艾青的典型的感情和气质。
如果不深刻了解艾青这种个性上的特色,人们将很难认识他早期的艺术风格。
在构思上,这首诗表现着艾青的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的特点。
他虽然在此之前并未到过我国的北方,然而他笔下那“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马车的中国农夫的形象却令人感到亲切而熟悉。
据他自己后来说,当有人问他是否见过这种现象时,他的回答是:我感觉应当是这样的。
这个“感觉”就是想象所创造的形象。
当然,达并不能证明可以脱离生活闭门造车,而只是证明了诗人应当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上让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
没有丰富想象力的人绝不会成为一个优秀诗人。
但是艾青的这种想象又是以他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熟悉为前提的,所以他根本不同于那种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和艺术上的粗制滥造。
在诗人的想象中展开的一幅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画面,构成一种摧人心碎的悲剧场景出现在人们眼前。
那“蓬发垢面的少妇”,那“年老的母亲”,还有那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垦植者”,他们都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谨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诚然,艾育笔下的这种意象,也许未免笼取着过于悲饱凄惨的气氛。
可是如果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认议它的话,是不能不承认达一切都是“残酷的真实”。
而且,我们还应当看到,这首诗所极力渲染的那种气氛,它所描绘的那些悲惨景象,正是作者在现实中历感受和体验到的今他悲痛、令他忧虑的事情。
以艺术的手段把这一切表现出来,正表明了诗人对时代命运的关切,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
对那样的历史背景如果没有深切的了解,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基调不能充分把握,势必会把这首诗看成“低沉悲观”的作品,那就会背离了作品的实际内容,从而贬低和否定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必一概否定作者在这首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忧郁情绪,这在艾青早期作品中是有相当普遍的表现的。
那么,应当怎样认识和理解这种忧郁呢?艾育在其后所写的《诗论》中曾经有过很好的说明。
他说:“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他还说:“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古老的世界吧!”这就是我们理解他诗中的忧郁与悲哀的关键。
当你把这种“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的时候,你也就同时认识了为什么艾青早期的诗虽然总有一层忧郁与悲哀的情绪,但却始终对人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鼓舞作用,而不是使人陷入悲观消沉的境地。
在文艺创作、作品的评论和鉴赏中,区别和把握这种界限和分寸十分重要。
有的人虽然也写忧郁与哀,但那只是对个人命运的卑微而渺小的咀嚼和咏叹,从中看不到时代的风云,体验不到人民的感情;这类作品是不可能具有很高价值的。
艾青的忧郁与悲哀,则是与时代的风云紧密联系,同人民的感情血肉相连的,所以他才能在众多的诗人中出类拔萃,别具风采。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
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
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
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
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
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
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
接着又在雪
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
……诗人深情地呼号: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
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
应当说,这充满悲愤力量的诗句,有力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们带来了感情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