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考研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考研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考研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考研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六艺”教育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礼B. 乐C. 射D. 书E. 数2.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开始实行?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E. 明朝3. 以下哪位不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A. 蔡元培B. 张伯苓C. 胡适D. 梁启超E. 鲁迅4. “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A. 提倡白话文B. 强调科学与民主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D. 所有以上选项E. 无影响5.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国性的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A. 1949年B. 1950年C. 1951年D. 1952年E. 1953年##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

##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推动作用。

2.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E(数学)2. B(唐朝)3. E(鲁迅)4. D(所有以上选项)5. B(1950年)### 二、简答题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终于清朝末年。

其主要特点包括:考试选拔、公平竞争、文官制度等。

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社会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为后世教育制度提供了借鉴。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推广普及教育;改革旧的教育体系,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

### 三、论述题1.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礼教,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

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就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劳动的需要,起源于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是与社会生活需要相应的,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言传与身教,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3.原始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与军事训练教育。

4.文字的产生,文字的需要,不仅对学校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5.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有多种传说,如五帝传说时期的成均,有虞氏之学庠等。

6.夏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7.夏代王都所在地有序这种学校,但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8.夏代据说不仅国都有学校,地方也有学校,据《孟子》,这种地方学校就是校。

9.从有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10.在文化教育上,西周时代的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11.西周时期的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小学和大学教育两个阶段。

12.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乡学。

13.六艺教育起源于夏朝,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14.“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结果是打破了“学术官守”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到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

15.春秋时期200多年,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而已,一是鲁僖公修泮宫,一是郑国的子产不毁乡校。

16.私学的出现,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17.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18.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中国教育史(真题)

中国教育史(真题)

1.3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一、选择题1.根据传说,中国古代五帝时出现的学校是()。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C查看答案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物界B.模仿C.生产劳动D.动物本能〖答案〗C查看答案3.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出现了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A查看答案4.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不包括()。

A.生产劳动的教育B.生活习俗的教育C.体格和军事训练D.六艺教育〖答案〗D查看答案5.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

关于该时期教育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B.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C.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D.男女教育还没有区别〖答案〗D查看答案6.氏族公社末期,()成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A.礼乐之教B.军事教育C.劳动教育D.宗教教育〖答案〗B查看答案7.氏族公社末期,()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A.仁B.义C.孝D.信〖答案〗C查看答案二、辨析题原始社会末期,教育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

答:此观点正确。

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氏族公社末期,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形成最初的部落显贵。

这些显贵把权力和财富集中在手里,不断增强其特权,逐渐垄断了文化教育。

(2)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存在,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转为劳心者成为可能。

从政治需要来看,伴随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逐步转化,培养劳心者成为官吏的需求与日俱增。

(3)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前者是教胄子,后者是教百姓。

两者都是施教,然而,一是专门教育,一是社会教育,教育的目的、内容都不相同。

对不同等级实施的教育,势必造成它们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教育的早期分化,还使教育设施开始呈现出等级差别。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1.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

2.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2 分),其内涵是指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和国别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教育的普及(2 分)。

4.《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1 分),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2 分),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 分)。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

7.稷下学官是战国时期齐国创办的高等学府,因设在齐国稷下而名。

是当时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对我国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8.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由于不同阶级利益的驱使和学术资料源流的不同,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3)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9)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17)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1)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23)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27)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33)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36)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40)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41)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44)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49)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53)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56)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63)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对认识教育发展有什么启示?答: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颇受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既是教育史研究的范畴,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1)就现行的研究成果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是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二是动物和人在可受教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三是人是否必需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人们的看法并不很一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除以上所述各种观点外,还有教育起源于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生发展说、教育起源于军事训练说、教育的知识授受起源说等等,同时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教育逻辑起点的探讨,至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其理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教育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整个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点,涉及教育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需要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学科为依托,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所有课题中,教育起源是最具“历史感”,最负重的课题。

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历史地考察教育现象,有助于了解教育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对今日教育的认识。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儿个重要方面:(1)生产劳动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己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己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青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未成年的男女也可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年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教导,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3)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9)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17)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1)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23)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27)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33)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36)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40)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41)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44)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49)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53)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56)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63)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C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 ╳)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

(╳)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四、名词解释题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国家的形成,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上。

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六、论述题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