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0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

历史必修三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会考考试说明要求: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分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文化史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文化仍是考查的重点,高考将会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查。

同时带注意与本专题相关的热点问题。

如: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而且四大发明的传播,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古代科技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如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比较医学的成就;数学、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文学艺术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考查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关系,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可能是今后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注重把中国古代的文化放在世界发展的环境中去进行认识与评价,并从中得出一些历史的反思,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同样古代文学艺术史的考查仍是一热点,同时可能更会重视古代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发展关系的考查,从命题方式上会出现提供材料式开放性命题,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古代文学成就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形式多样作品繁多,古代艺术主要包括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等的发展都将成为命题重点。

会考、高考题型示例:Ⅰ、2009年北京市春季会考非选择: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从不同侧面呈现了时代的风貌,成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瑰宝。

回答相关问题。

(本题共15分)1、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辉煌,名家辈出。

写出你所知道的作品名称或名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谈谈你的理解(5分)示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北宋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可供欣赏的名画,也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结合所学和节选画面,说明它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哪些依据?(6分)3、北京奥运会期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国粹艺术。

选择下列一张图片,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作一说明。

2014高考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精)

2014高考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精)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岳麓版〕1、本专题的线索很多条,包括古代中国科技、汉字、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戏剧等,虽然属于文化范畴,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分支,各有各的发展历程。

2、本专题知识繁杂,考生要注意用图表的形式整理有关知识,并注意纵向的发展过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特征。

3、本专题的直观性也很强,考生要注意将文字知识与有关图画、书法、经典文学句子、科技成果等有关结合起来,并注意挖掘有关的显性和隐性信息。

4、本专题的许多文化成果都是中国的辉煌标志,有的是中国的国粹,例如京剧、山水画、书法等,注意分析其发展的时代背景三、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科技〔一〕天文学〔1〕《甘石星经》〔战国〕——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其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2〕张衡〔东汉〕的发明:①水运浑象仪——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②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③地圆说。

〔3〕僧一行〔唐代〕的奉献:①创制“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②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这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③水运浑象仪〔4〕郭守敬〔元代〕的奉献:①设计“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②主持全国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准确的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值;③编订《授时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三〕古代农学成就〔四〕医学①《黄帝内经》——战国编撰、西汉成书,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编撰,详细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

③东汉“神医”华佗:精于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操“五禽戏”④《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并创立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表达生物进化的思想。

〔五〕四大发明造纸术:①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②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使造纸原料丰富、廉价,纸质好、实用,被称为“蔡侯纸”;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结束了羊皮纸和小牛皮纸的时代,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十四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

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

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

,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

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第30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
辉煌灿烂的文学
易误指正——正确区分诗、词、曲
(1)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3)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思维升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丰富多彩的艺术。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导学案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导学案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主编:程存见【高考考点】1、科技技术: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书画艺术: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艺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

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考点梳理】【知识拓展】材料一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

1、请回答: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命运为什么不同?(提示:从经济、政治、政策、外交等方面思考)【知识拓展】2、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思考)3、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兴盛繁荣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提示: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等方面思考)【知识拓展】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

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

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

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

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价值判断能力,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和人生价值。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深度不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化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3.掌握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认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进行解释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
2.了解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特点和主要成就,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2.重难点二: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学生需要了解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文学艺术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重难点三: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学生需要理解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重难点四:学生对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与评价,认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价值,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通过观察和分析古代中国的科技成果和文学艺术作品,掌握其特点和成就,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授课标版必修 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课方案第 8 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课方案教课目的:掌握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坚定科学的思想。

要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教课过程:导入:学生阅读单元前言,发问: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和文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最当之无愧的应该是什么?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蔡伦)、火药(军事始于唐末)、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发问:四大发明的意义是什么?(极大地促使欧洲生产力的发展。

)二、其余科学技术成就。

(1)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初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天文:世界上最早日蚀、月食、太阳黑子、哈雷慧星的记录。

《石氏星表》。

浑仪、简仪。

《授时历》。

(3)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4)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发问:师生共同剖析李约瑟难题:只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作出好多重要,贡献但为何科学和工业革命没在近代中国发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第 9 课《绚烂绚烂的文学》教课方案教课目的: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样文学特色与成就,培育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

要点:《诗经》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一样期间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本源教课过程:导入:由今日生活的文化交融的时代。

引入中国古代文学的导入新课。

一、诗歌——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确立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代奉为儒家经典。

2、屈原创办“楚辞”——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代表作《离骚》,浪漫主义抒怀长诗。

3、汉赋: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高三一轮复习资料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资料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蓝精灵中学邓韵梅一、考点回顾二、复习目标通过分析近五年高考题可知,本单元内容是高考的冷门,除了2016年的一道材料题有考过相关知识外,近2年偶尔有考过,到模拟题就经常考,而是作为材料来考察其他知识点。

所以本单元的复习目标是识记相关史实,侧重《辉煌灿烂的文学》和《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两课,并且能理解和掌握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三、知识框架考点二其它科技成就考点四书画和戏曲艺术四、重难点突破1.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应该讲清楚。

应该承认,我国古代很多技术革新都不是科学,只是技巧、手艺、工程的发明。

科学必须有理论和研究。

中医药学具备这两方面的特点,天文学、数学、农学也不乏科学因素。

但我们津津乐道的发明因为工艺水平停滞不前反而被西方超越。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有很多成就,但理论落后,因此没有出现天文学革命。

我国很早就掌握了冶炼技术,但工艺落后,造出来的火炮不如英国。

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但在13世纪传入欧洲后,欧洲人立即改成机械造纸,而我们直到19世纪中期仍然用手工造纸。

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最后结论是,中国科学匮乏的根源在于宗教,因为中国学者不相信自然法则的存在,“从来没有出现过神圣的立法者为非人的我自然立法的观念”。

“中国的自然并非没有秩序,然而这种秩序不是由某个理性的个体决定的,因而也就不存在由其口头宣示其立法一说。

道家会嘲笑这样的观念太过天真,不是他们体悟到的那个微妙复杂的宇宙。

”西方的科学源于坚信人类的智慧可以深入探索自然的秘密。

中国古代缺乏人文精神,因此没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2.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一篇:高中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一:科技成就1、造纸术:原因、出现时间、改进、传播、影响2、指南针:主要发明及时间、传播、影响3、火药:发明、应用、传播、影响4、印刷术:出现、进步、传播、影响5、古代科技:成就、原因、特点、没有产生近代科技原因一、造纸术原因、出现时间、改进、传播、影响传播:时间、路线、范围等二、指南针主要发明及时间、传播、影响传播:时间、路线、中转地及范围 12、13世纪对应的封建王朝?影响:拓展?(3)……(4)“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马克思三、火药发明、应用、传播、影响应用:注意了解宋、明的主要火器四、印刷术出现、进步、传播、影响出现:雕版印刷——最早出现时间及雕版印刷品进步:活字印刷术——出现时间、人物、意义补充:元、明的成就传播:时间、路径!◆ 整理:四大发明发明传播路线◆探究:四大发明主要完成及传播时间宋元说明的问题(原因)?影响:……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有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被马克思称之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的伟大贡献。

P25课前提示、P29资料卡片……P28学习思考:为什么在东西方会产生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五、小专题探究:古代科技地位、原因、特点、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地位:阅读材料:李约瑟说“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

”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原因: P140金榜◆探究:四大发明主要完成及传播在宋元的原因?1、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考纲展示:(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及演变,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热点提示:(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2)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4)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5)《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6)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7)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及艺术成就。

考点1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实用科学1.四大发明项目成就影响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挥任何重要作用。

只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影响。

对此你如何认识?提示:中国四大发明的确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但不能认为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挥作用。

造纸术与印刷术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指南针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火药增添了节日的欢乐。

任何重大发明和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2.数学、天文和历法(1)数学①《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珠算: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成为算盘。

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点拨]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整体看中国古代数学偏重于代数学,长于对数的运算及计算方法的研究;但是疏于几何学,很少注重对几何图形性质的研究。

(2)天文①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古代中国创制了浑仪、简仪等许多先进天文观测仪器。

[思考]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满足了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的帝王提供“应天承运”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实地观测和研究;许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3)历法①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3.农学和医学(1)四大农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③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问题1:探究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材料一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 “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材料二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

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

……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晋书·纸赋》(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说明其医学成就及影响。

(2)材料二中“造纸以当策”是指什么?分析纸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说明了社会对良医、良药的迫切需要;“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惟名利是务”说明当时医生医术的不足及医德的缺失。

材料二中的“契”指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揽之则舒……精思于一隅”分别说明了纸张的便携、易于书写等特性。

[尝试解答] (1)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成就及影响:撰写《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有重大发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经典,被誉为“万世宝典”。

(2)“造纸以当策”:用纸来替代竹木简牍。

地位和作用: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问题2:探究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成因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

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家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认为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农、医、天、算四大学科”“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体现了古代科技在学科建设上的特点;“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反映了古代科技在传承方面的特点。

材料二主要叙述了在教育方面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发展成现代科技的原因。

[尝试解答] (1)特点:实用性、继承性。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造成科技人才缺乏。

【归纳总结】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2.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阻碍了中西经济技术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3)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思想,窒息学术空气,科技人才缺乏,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

“替宗教改革开路”的发明是( )A.指南针B.火药C.针灸疗法 D.印刷术解析:选D 据“宗教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对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故选D。

A项主要用于航海,B项用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是医学成就。

2.(2016·遵义模拟)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 )A.自然经济的阻碍B.专制制度的逐渐腐朽C.传统思想的顽固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解析:选B 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存在,但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可见并非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变革,故A项错误;由于封建专制阻碍了新思想新经济的发展壮大,进而阻碍社会变革,故B项正确;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

3.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

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

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B.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解析:选B 材料的意思是树木自己生长,不需要衣服食物,不用担心水灾旱灾,结出的果子和木材可以自己使用,如果能大量栽种可以利于长远。

材料中没有强调粮食产量和粮食成本,排除A、D两项;材料中没有强调种树可以防止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

”这里所说的“主因”,主要是指宋朝的( )A.商品经济发展不足以打破封建专制统治B.宋朝的科技发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C.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D.农耕经济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解析:选D 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我国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使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故D项符合题意。

5.据《峨眉文史》记载,峨眉山万年寺茂真禅师发明了“人痘接种法”,有效防止了“痘瘟病”(天花)的流行,比英国第一次(1796年)给人接种牛痘的时间早了近800年。

下列史实出现时间与其相近的是( )A.华盛顿当选美国总统已满7年B.设三省六部作为最高行政机关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没打破D.始铸针灸铜人供学习针灸疗法解析:选D 由“比英国第一次(1796年)给人接种牛痘的时间早了近800年”可以推算出“人痘接种法”应该处在十世纪后期,即在中国北宋初年,D项符合题意。

A项对题干时间理解有误;B、C两项发生于宋朝之前。

要重视“时间”概念在解答选择题时的运用首先,应依据题干信息明确题目考查史实发生的时间;其次,进一步明确备选项所述史实发生的时间;最后,将备选项所述史实与题干所述史实的时间相对照,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筛选。

考点2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雅俗共赏1.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①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③影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①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②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