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上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主题简介《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针对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的教案。
本教案以替换为策略,通过数学实例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问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替换策略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运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3.能够独立思考、创新应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课题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实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替换策略,以及在数学问题中为什么需要使用替换策略。
例如,找一道简单的加减乘除题,比如“10+5=?”,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将10替换成15,这个加法运算的结果会如何变化,让同学们自己尝试计算。
步骤二:讲解替换策略接下来,教师应该从理论上讲解替换策略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替换策略是指将某个数或量代入另一个式子中,来考察新式子的特点和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讲解概念,让学生理解替换的意义和作用。
步骤三: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在讲解完替换策略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列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例如,选择简单的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替换策略来解决。
步骤四:巩固练习在讲完替换策略之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掌握运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步骤五:拓展应用在巩固练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应用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替换策略。
例如,讲解一些替换策略的拓展应用范围和实际运用,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替换策略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替换策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独立思考、创新应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拓展应用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列表、画图、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列表、画图、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对于复杂的实际问题,难以把握。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替换策略,并学会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2.难点:对于复杂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替换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教学导入和巩固环节。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如果小明把他的苹果都给小华,那么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感受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实际问题,如“一个水池,甲水管放水,乙水管排水,问多少时间才能把水池放满?”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教师呈现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第89~90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特定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难点:怎样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一、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故事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2)众大臣有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吗?(3)曹冲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4)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一)解决生活中的难题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1)你能像曹冲那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2)引导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一个什么条件?(3)全班交流。
2.猜想:小杯的容量大约是大杯的()。
3.引导交流:根据这个条件,你能获得哪些信息?随机贴出杯子图,帮助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4.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谁来告诉我你的想法?5.问:有没有不同的思路?6.选择一种思路,把你所想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列式算一算。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苏教版(2023秋)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替换法的基本概念。替换法是一种通过等价变换简化问题的策略。它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将展示如何使用替换法解决一个复杂的分数问题,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简化计算步骤。
举例:在解决面积问题时,将不规则图形替换为规则图形,简化计算过程。
(2)替换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将替换法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举例:在购物时,将折扣转换为实际支付价格,计算购买商品的实际成本。
2.教学难点
(1)识别替换条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替换条件,这是教学难点之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苏教版(2023秋)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2.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使其能灵活运用替换法简化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不同的替换方法,发展个性化解题策略。
举例:在解决分数问题时,学生需要识别出可以替换的分数关系,如1/2 = 2/4,以便简化计算。
(2)灵活运用替换法:替换法有多种应用方式,学生需要学会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替换方法。
举例:在解决比例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将比例中的某个量替换为另一个量,以简化问题。
(3)替换过程中的计算准确性:替换过程中涉及计算,学生需要保证计算准确性,避免因计算错误导致最终答案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替换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替换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替换的策略》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替换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缺乏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替换策略,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替换的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替换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合理选择替换对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替换策略。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替换策略的相关知识点和实际问题。
2.教学素材: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分析替换策略的运用。
3.小组讨论卡片:用于小组合作学习时,记录讨论成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烧水泡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入替换策略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系列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
问题包括:购物问题、路线规划问题等。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问题难度逐渐加大,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4. 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替换策略的运用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加深对替换策略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
小学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教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教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中的替换策是什么,以及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实例,提高学生的替换策略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4、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二、教学重点1、理解替换策略是什么,以及它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了解替换策略与代数式的关系,学习如何运用替换策略来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例,提高学生的替换策略应用能力?2、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听讲、讨论、举例以及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来比较真实地反映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替换策略在数学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周围随时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想一想如何解决它。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学习。
2、引入课题教师介绍替换策略在数学中的应用,并陈述其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对于课题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成语“化繁为简”在数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运用替换策略可以将数学问题简化,使解决过程更加迅速和高效。
3、教授数学替换策略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讲解替换策略的定义、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要点。
引导学生通过细心观察,理清数学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逐渐掌握之前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知识,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同时教师通过问答方式,刺激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有趣而生动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数学替换策略。
并利用真正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从中选取关键信息,如何将替换策略与代数式进行有机结合,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
5、总结与作业教师总结今天的内容,并提出学生的作业。
让学生在课后巩固今天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替换策略的应用,并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继续巩固学习成果。
培养数学思维——小学六年级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培养数学思维——小学六年级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替换策略的概念和方法。
2、加强对数学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以求解数学问题。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使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替换策略的概念和方法。
2、如何使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替换策略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使用替换策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如何掌握替换策略的方法,以便于解决使用了复杂的数学问题。
2、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方法:
1、讲授课程。
2、课堂讨论。
3、小组合作。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1)呈现一张图表,图中树木的数量。
(2)让学生猜测一个问题:假设每个树下面有五条鱼,这些树下有多少条鱼?
(3)讲解替换策略知识点。
2、开展教学
(1)准备一个例子,让学生练习使用替换策略。
(2)让学生一起分组练习,让他们共同使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
(3)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自己设计几道题目,然后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交流解题思路。
3、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了替换策略的方法后,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一起分享合作,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素养。
最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业成就。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第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一、教学目标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解决问题不仅是为了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运用策略的必要性。
如可先借助学生熟知的曹冲称象故事引入,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然后呈现换杯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新问题的复杂性,产生应用替换策略的意识,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策略内涵。
教师要准确定位策略教学的目标,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而应让学生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策略形成过程中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让策略的学习过程成为发展策略意识的途径。
处理好认识策略和运用策略的关系。
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须要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
尽管认识策略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策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习策略的价值,但是教学时没有必要将过多的时间用在引导小学生熟练运用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上,而应引导学生多元、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策略,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一)重温故事,感受替换策略故事:电脑播放曹;中称象动画。
提问:曹;中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小结: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学生答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探索1: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教师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1)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2)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3)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4)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板演整个过程:
6+3=9(个)
720÷9=80(毫升)……小
80×3=240(毫升)……大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个就是几个小盒?你还想到些什么?
(4)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
集体反馈与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重点: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学生动手实际画一画
指名学生回答。
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回答
小组内交流与讨论。
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指名回答。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自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并自主进行检验。
五、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
评价总结、质疑
数学六年级上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探索2:除上面的这样替换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替换方法?
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