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什么就不能产生近代科技呢?这个问题最早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提出,所以这个问题又被称作李约瑟难题,不过李约瑟难题中提到的是近代科学而不是近代科技,科技和科学这两个词相似又有区别。
科技的含义科技一次其实就是科学技术的缩写,包含科学跟技术两层意思。
科学一词是重学问,其主要方向在于抽象的学理思考,实用目的并不强,拥有一种纯粹的对知识的求真态度;而“技术”呢,重技能,其主要方向在于具体的实践运用,拥有经验的、务实的态度,它是一种较理性的实用主义。
科学更多地在形上层面,也就是抽象层面,是哲学的分支或接近哲学,技术更多地在形下层面,也就是具体层面,也就是是一种工具的使用或技巧性的创造,接近于生活。
然而,科技是基于科学的技术,所以科学是科技的前提,而科技有可以反过来促进科学的发展。
所以近代科技的发生以近代科学的发生为基础,所以我们可以回归到近代科学的探究上。
说到近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发生,说到底总要先了解为什么近代科技能在欧洲发生,从近代的欧洲找到近代科技发生的条件,然后跟与中国实际情况一对比,这个难题也许就有了解答的可能。
我们先从比较现实具体的条件切入,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物质条件,需求条件和环境条件。
物质条件近代科学出现在欧洲的物质条件:1.广泛使用来探索自然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方法2通过严格证明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3较多的人才,4较大范围的知识传播和传承的场所(一般是学校)和载体(一般是书籍)5.多元化的知识交流。
需求条件:1.对自然知识的强烈欲望2。
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环境条件:1。
良好的社会评价和适合科学发展的社会价值观2权力阶级的支持(或者是不干涉)3是多元开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看物质条件,逻辑思维和实验方法跟严格证明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这两者确实没有在中国古代真正出现。
中国传统科学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 偏重于直觉、意会, 缺乏逻辑推理。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中国自南宋以来的专制集权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者对中国人愈来愈加强的儒家思想教育是造成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
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对此,李约瑟有一些很自己的观点,但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原因在近现代都被解除了以后,中国人仍然没能在中国土地上某方面获得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度的科学成就。
比如说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已近百年、西方发现发明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早已大规模普及并为众人所接受、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说与西方人已别无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没发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应有的速度发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现的状况也没有做到。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林雄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种科技发明。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落后于我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0.4%,两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首先,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发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创造力。
在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创造与发明,如妇孺皆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种实用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早期技术水平远落后于中国。
那么,为什么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原因。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控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是一个例子。
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创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家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经商、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第一,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科学知识如天文知识只为统治者服务,而诸多发明只是父子相传,不能形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
社会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学习。
不仅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
何况,古代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
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只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
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形成了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的环境。
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
所以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氏几何学一样的严密的数学逻辑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一样规范数学化的自然定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样严格实证推理的物理体系,等等,而近代科学传统就产生于这种环境。
中国文化中心论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为世界最高水准,没有迅速吸收外来先进科技和文化的要求。
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想国外所谓的蛮夷学习,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宣扬明朝皇帝的恩德。
到了被列强的尖船利炮打怕了之后,又崇洋媚外,能够把国外得东西引进来,认为外国得东西就比国内的好,自己也就没有必要花精力去自己制造。
第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规定,表现为整体性的倾向。
整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倾向于把客观世界规定为一个无限的、发展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定结构及其连接方式和整体功能。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李约瑟问题之梳理与思考)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
但从17 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却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公元6 世纪到17 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
日本学者汤浅认为,一个国家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所占比例超过25%,即可被认为是世界科学中心。
由此可见,那时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学中心。
另有学者表示,若古代就有诺贝尔奖,那90%的诺贝尔奖项都要颁发给中国人。
然后到了19 世纪,中国所占比例却骤降至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呢?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觉得上述现象不可思议,于是提出科学史上闻名的、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的疑问,“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一提出,就吸引了许多国家一大批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参与解题。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难题的解答仍未求得共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
但事实上,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科学领域依然是鸿沟难逾。
这就是说,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一、对“李约瑟难题”解答的代表性观点自1948 年“李约瑟难题”问世以来,学术界围绕李约瑟提出的难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笔者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一) 李约瑟本人对问题的解答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释,李约瑟本人有许多可贵的见解。
他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
李约瑟从地理因素角度解答道:“欧洲像一个群岛,周围大海环绕,这一切促进了海上贸易和船队的活动。
与此相对照,中国有幅员辽阔的大片土地,非常适合从事耕种活动,由此而产生不同的文明,并不会使人感到惊奇。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1960年,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一文中指出:“为什么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有惊人的发现,而在17世纪初期伽利略时代之后,近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发展,或者,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诞生具备了什么条件,而中国恰恰不具备那些条件。
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希腊文化思想的传播第一,近代自然科学是冲破神学的束缚才得以诞生的。
基督教的宗主罗马教会曾经极力阻碍科学的发展,并且迫害过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自然科学得以首先在欧洲建立和发展,不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受到古希腊光辉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文艺复兴冲破基督教一统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创建的源泉。
第二,自然科学建立和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神学是人类仍然处于愚昧时代的产物,尤其是在宗教统治的国家,神学几乎成了思想文化的全部。
自然科学的创建,恰恰是从神学领域中开辟出一片新鲜土地,自然科学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哥白尼学说好似从神学中破茧而出,到了牛顿动力学理论完全不需要上帝了,留给上帝的只不过是第一推动的作用。
这个第一推动的问题本身,已经不是动力学的范畴,而是要由宇宙学来回答。
第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在古代,自然科学没有独立的存在,而是属于哲学的一部分,或称之为自然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它虽然与哲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已经建立了自然科学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方法。
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出现了专业的科学家,他们具有哲学思想,但是人们不再把他们看作是哲学家,而是看作科学家。
从此以后,科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科学家的队伍日益壮大。
我们中国人往往有一种模糊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发展于欧洲,就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也归功于资本主义。
中国古代有这么多了不起的科技发明,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有这么多了不起的科技发明,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
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
作者:汪诘,小冰
这里有A和B两个人回答
其中一个是汪诘老师,另一个是小编
你能猜出,哪一个是汪诘老师么?
回复者A:
这是因为李约瑟误把技术发明也当成了科学发现,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除了古希腊之外的全世界古代都没有科学。
我们普通人往往会把技术等同于科学,实际上,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举例来说,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但这是技术发明,只有真正弄明白了指南针能够指南的原理才叫科学发现。
爱因斯坦也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他是这样回答的:
中国古代没有诞生科学一点都不奇怪,真正让我奇怪的是科学怎么就能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呢?
~
回复者B:科学和技术是两回事,不只是中国,全世界在古代都没有科学。
科学是近三四百年才产生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不依靠科学人类也能诞生了不起的技术发明,甚至不只是人类,鸟构建起鸟巢并不是因为知道了其背后复杂的工程学原理,射水鱼也不需要会计算水面光线偏折就能准确的射中水面上的目标。
如果认为世界各国古代技术文明的那些成果都应该被定义为“科学成就”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从鸟到鱼,都有了不起的科学成就。
~
当然,这两个回复并不矛盾,主要是不同角度的解释。
你也可以说说,你更喜欢A的解释还是B的,或者,你有自己的解释。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缘故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缘故林雄我国拥有悠长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制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类科技发明。
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掉队于咱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什么缘故没有在中国诞生?那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活着界重大科技功效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二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什么缘故缘故呢?第一,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若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如此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进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长,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制造力。
在悠长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制造与发明,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类有效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初期技术水平远掉队于中国。
那么,什么缘故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以为要紧能够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缘故。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进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峻限制了科技的进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式,比如说操纵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即是一个例子。
为了操纵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制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伙儿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做生意、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李约瑟难题作者说明:以下内容是长篇意淫小说《超级大国的梦想是不是只能在意淫小说里实现》的第八章,该章专门讨论“李约瑟难题”。
本章及本书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了前人包括网友们的成果。
有的列出了出处,如范岱年先生的《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范先生的文章对中国大陆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作了简单的回顾,很值得一读――但更多的,实在是无法一一列举,只能在此笼统地表示感谢。
作者保留本章及整部小说的所有权利,转载请注明“作者:一生只做一件事”。
小说链接:/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15829.shtml第八章李约瑟难题题记:一个人幼时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他(她)的一生。
人是这样,文明也是这样。
作者说明:本章提到的“科学”,除非特别声明,指的是“自然科学”。
“老周,你说‘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是什么?”杨若水问道。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全文是: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象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
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确实,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0.4%――反差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杨若水考虑了很长时间。
这一天,正好周秘书又来作客,杨若水便问他。
“不知道。
”周秘书摇摇头。
上大学的时候,周秘书也研究过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你认为呢?”“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这是‘李约瑟难题’的最根本原因!”杨若水非常肯定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是这样,文明也是这样。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多大啊!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文明之间出现了三个差异:其一,大国文明和小国文明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其二,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业文明甚至是小农文明,而欧洲是商业文明,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三,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
正是这三个差异导致了‘李约瑟现象’的出现。
”周秘书笑了笑,未置可否,他想了想,“这样吧,李约瑟难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疑问:疑问一、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古代中国人为什么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欧洲?疑问二、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欧洲,而没有产生在中国?你先用你的‘地理环境’或者是‘三个差异’解释一下第一个疑问吧。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一:中世纪,中国科技为什么远远领先欧洲“好说,”杨若水道,“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疑问一很好回答。
中国的地理环境比欧洲更适合粮食作物生长。
在技术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中国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
人口越多,取得科技成果的概率也就越大。
取得了更多的科技成果,又可以回过头来提高粮食产量。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自然中国早期发展比欧洲快了。
”“中国的地理环境更适宜农作物生长吗?”周秘书问道。
“是啊,中国是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非常适合象小麦、水稻这样的粮食作物生长。
而欧洲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的年、日较差都比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
阴雨日极多,但强度很小,光照不足。
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牧草生长,不利于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生长,因此,欧洲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
直到现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粮食都不能实现自给。
插一句,文明一般都起源于最适合农耕的地方,中国、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都是如此。
就说希腊,希腊处于欧洲的最南端,差不多是欧洲日照最强的地方。
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公元元年左右,汉朝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五、六千万,已经和现在英国、法国或者德国的人口差不多了。
中世纪以前,科研还处在依靠偶然观察、个人研究的阶段,人越多,取得科研成果的概率自然越大。
中国的人口一直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自然取得的科技成果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了。
”“当然了,中国早期发展迅速还有别的原因,我们以后还会提到。
”杨若水顿了顿,“但是,人口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
”“如此说来,‘人多力量大’这句话也不是一点儿道理没有,”周秘书笑道,“人口多还是有优势的。
”“要适宜,太多了也不好。
”杨若水道。
“对,对,要适宜,太多了确实不好。
”周秘书忙道。
第二节大国和小国的差异影响一,科举制度“对‘疑问一’的解释我可以接受,”周秘书想了想,道,“那‘疑问二’呢,‘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杨若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下‘(中西方,)为什么只有中国有科举制度’、‘(较之于西方,)中国的宗教传统为什么比较弱’这两个问题吧。
这两个问题在回答‘疑问二’时会用得上。
”“先来看,‘为什么只有中国有科举制度?’”杨若水道,“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
公元前221年,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他马上就遇到了一个历代统治者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统治难题――怎么统治这么大的国家?“人越多越难管理。
”杨若水继续,“我们先看管十个人和管一百个人的区别。
表面上看,这只是‘量’的区别,可实际上这是‘质’的区别。
管理十个人是‘直接管理’,管理一百个人是‘间接管理’。
管理十个人,找一个勤快的组长,足矣;而管理一百个人,除了组长,还得设副组长,还得有骨干,得成立一个‘组织’。
管理十个人,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措施;而管一百个人,就得制定一些‘规章’――这就涉及到制度层面了。
管理十个人和管理一百个人的差距尚且如此之大,那管理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的差距呢?秦帝国的人口有3000万。
”“国土面积大也不好管理。
”杨若水道,“试想,如果边疆遇有战事,消息传到京城,那是好几天以后了。
而军队如果从京城出发,赶到事发地域,恐怕还要个把月――秦帝国纵横几千公里。
不要忘记,那是在公元前221年,那个时候交通落后,通信落后,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
举个例子,书写用的纸张还没有发明,用的还是竹简。
以那么落后的交通、通信、生产力水平,怎么统治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这种统治上的压力,是空前绝后的。
特别是,秦帝国的统治者还没有任何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借鉴。
这个空前绝后的统治难题,秦帝国没有解决,统一六国15年后,秦帝国灭亡。
秦亡于暴政,历史早有定论。
但我想,秦帝国的灭亡,统治难度太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说到统治,个人感觉,两个群体很关键----‘侠’和‘儒’,‘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对这两个群体,秦帝国的解决方案是,‘收天下兵,铸十二铜人’和‘焚书坑儒’。
秦帝国维持15年就灭亡了。
秦帝国的教训警示后面的朝代,这两个办法行不通,你们要想别的办法。
较之于‘侠’,‘儒’更关键。
在历代统治者的眼中,知识分子始终是一个让他们又爱又恨又畏惧的群体。
可‘焚书坑儒’又行不通,该怎么办呢?‘焚书’太笨了,统治者很快就明白了,‘焚书’不如‘修书’。
‘坑儒’也太笨了,汉朝吸引了秦亡的教训,把‘坑儒’改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棒杀不如捧杀。
隋唐的统治者就更聪明了,‘独尊儒术’的升级版出台――儒家经典学得好,你就可以当官――著名的科举制度就此出笼。
隋唐的时候,科举制度还是1.0版,还不是很完善。
科举所用的教材还是孔孟的原版著作,还没有来得及‘修订’。
而孔孟的原版著作里还是有很多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与统治阶级的需要还不太‘和谐’。
到了宋朝的时候,朱熹就对四书进行了‘解释’,这种‘解释’当然是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
南宋以后,科举所有考试的标准答案用的都是朱熹写的解释。
(插一句,宋朝新儒家的兴起是不是也和这个有关?)科举制度就此登封造极,影响了中国上千年。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容易!既然不容易,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控制思想!怎么控制思想,科举制度!这就是中国有科举制度的最关键的原因。
而欧洲那些小国的管理难度没有中国大,杀鸡焉用宰牛刀?科举制度自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中国有科举制度,而欧洲没有。
”周秘书道,“梁启超先生认为,中国近代科学落后,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我也是这个看法。
”“不一定,”杨若水笑了笑,“科举制度的影响,我后面再讲。
”“这一段,我解释了科举制度的成因,也强调了大国的统治压力。
”杨若水顿了顿,“个人认为,从秦统一六国开始,中国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怎么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统一、怎么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稳定,‘科技进步’什么的已经是次要矛盾了。
既然国家的主要矛盾是‘维持统一’,知识分子们的任务自然也就变成了为‘维持统一’提供理论武器。
‘科学’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
个人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从此舍‘自然科学’,主攻‘社会科学’。
几千年下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也不是一无所获。
有人说,中华文明是一个‘早熟’的文明,这个‘早熟’当然指的是‘社会科学’。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周秘书道,“所以,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孔子如何种菜,孔子取笑他――把国家管理好,创造出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强于多少人种菜。
”“这种观点不是只有孔子才有,”杨若水道,“老子也说过,‘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
翻一翻《道德经》,里面有大段的文字对科技持否定态度。
老子甚至主张,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大国小民’,主张最好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年代――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稍后专门讨论吧。
”杨若水道,“我们还是先看看宗教吧。
”第三节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二,宗教“中国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西方有宗教。
”杨若水说,“西方宗教势力很大,在中世纪,教皇甚至可以罢免国王。
而在中国,宗教从来就不是政权的对手。
在中国历史上,‘灭佛兴道’,‘灭道兴佛’是很平常的事儿。
在民间,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有大批西方民众信教。
而中国人呢?有人说,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信教,中国人所谓的求神拜佛,不过是‘向鬼神行贿’、‘临时抱佛脚’罢了――中西方为什么在宗教上差距这么大呢?”杨若水望着周秘书。
“还是你说吧。
”周秘书笑了笑。
“在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历史时期非常关键。
这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意识形态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可能一直会影响下去。
这个历史时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
这段时间,东西方同时出现了一些宗教、哲学上的伟人: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